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黄金时代的开端,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更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奠定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有利时期。探索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研究中学生阅读心理过程,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也是现代中学图书馆馆员必须要学习掌握的
技能。
一、初中生普遍存在不良阅读心理行为
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表现为遇事敏感,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心理不太稳定,易受外界环境和伙伴的影响。他们的意志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富于幻想,又不切实际,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求知欲旺盛,渴望认识人,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但又缺乏较强的鉴别能力,个性倾向也很不稳定。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和绝对化,兴奋和抑制仍不平衡,摇摆性大;他们的精力充沛,能力也在发展,但性格尚未最后定型,尚未找到正确的活动途径。初中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也反映在他们的阅读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阅读兴趣往往容易激发,但难以维持和稳定;容易广泛和随意,难以收缩和集中;受阅读材料难易程度和阅读效果的好坏影响等。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比较典型的不良的阅读心理行为。
1﹒阅读偏爱心理行为。这种心理行为一般反映为目标、动机等较大程度地受兴趣的左右。此类学生可能喜爱读书,但所读之书非常单一。如有的人专爱读言情小说,有的专爱读武侠小说,有的专爱读抒情散文,有的专爱读现代诗歌,而更多的却存在于学科偏爱上。应当说对成人而言,读得专一,可以研究得深刻,更易出成果,但对中学生而言,阅读中的偏爱心理却不太好。中学生正是打基础,长知识的年龄,需要接受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熏陶,如果阅读面太窄,会破坏学生的知识结构,导致学生视野狭窄,想象贫乏,创造受抑。
2﹒阅读功利心理行为。学习尖子生或升学愿望特别强烈的学生身上较多存在这种心理行为。尽管他们的阅读自觉性远胜于一般学生。然而,他们的阅读毕竟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他们所读的多数是跟考试有关的材料,而且只读带有练习题的材料。他们的阅读只是为了熟悉题型,掌握解题方法,本质上,这也是一种偏爱心理导致的偏食行为,而造成的结果可能比一般性的偏食行为更糟。因为他们只学到了一些应试手段,而丧失了人文本质。
3﹒阅读浮躁心理行为。有这种心理行为的学生的特点是缺乏自信心,急于求成,只热衷于阅读的数量,忽略阅读的质量。阅读时囫囵吞枣,不愿作深入的思考;东翻一本,西翻一本,或者阅读时心不在焉,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阅读对象上,边看书边做其它事情。
3﹒阅读盲从心理行为。这种心理行为较多发生在有依赖傾向的学生身上。其特点是没有目标、没有计划、不动脑筋、不爱思考、不懂选择、盲目仿效,喜欢随大流。哪种书最流行,就读哪种书。盲从的结果导致丧失了自己的阅读个性,使阅读流于形式。
4﹒阅读被动心理行为。这种心理行为既可能出现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身上,也会出现在尖子生身上。其特点是对阅读的意义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一般没有阅读的高峰体验,视阅读为苦差。他们之所以阅读,不是因为兴趣,更不是为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而是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压力,被迫阅读。
5﹒阅读懒惰心理行为。具有孤独和抑郁倾向的学生较多存在这种心理行为,一般以学习困难生为主。其特点是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意志和毅力,阅读时显出懒洋洋的神态,没看几行书,便昏昏欲睡;阅读时不动笔墨,不爱讨论,思维处于停止状态。其基本心态是反正读了也白读。
6﹒阅读排斥心理行为。此种心理一般出现在性格外向、易冲动且自尊心很强的后进生身上,反映为一种破坏性行为。自己读不进书,也不想别人安心读书。例如故意怪声怪气地读,时而默不作声,时而提高八度,或边读边敲桌子,或开玩笑,搞恶作剧。产生这种破坏行为的原因较复杂,但不外乎发泄不满、平衡心理、引人注意、以此获得快感等。
以上种种不良阅读心理使很多的初中生因为读书没有计划,不仅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而且由于读书缺乏系统性,读书效率不高,结果只是吸收了些杂乱无章的东西。
二、纠正初中生不良阅读心理行为的措施
既然在初中生阅读中普遍存在着不良的阅读心理行为,而且它们对阅读的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就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中学图书馆的导读工作比其他类型的图书馆显得尤为重要。那该如何纠正初中生在阅读中存在的这些不良心理行为呢?
1﹒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动机。我们要正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动机,要激发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阅读的渴望。阅读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心理过程,作为一种学习行为,它的结果体现为阅读者内部的心理变化。外表的视觉行为是阅读的一个阶段,阅读的实质性阶段是在心理活动中完成的。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使阅读者心理行为的产生,完善阅读的心理结构,最终形成一种心理机能。有良好的阅读心理机能,才能产生积极的阅读效果。图书馆要通过用宣传栏、阅读指导课等手段向学生宣传阅读的意义、作用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如读书卡片和读书笔记展览、读书心得交流、阅读“挑疵”大赛、长篇读物导语评比、故事会等,帮助学生获得高峰体验,使他们能时常感受成功的欢乐,从而提高阅读的兴趣。同时用板报、展览、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把成功者的习惯和经验,用学生自己的阅读成果去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的不断地加以巩固的过程。图书馆应致力于以丰富的藏书,优雅的环境,主动的服务陶冶学生的阅读情趣,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创造必要条件。
2﹒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以阅读指导课的形式向学生教授包括如何制定阅读计划,如何选择读物,如何做笔记,如何利用工具书、参考资料、网络资源等方法,通过辅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具体到如何增强记忆,如何利用时间等方法也可以授以学生。例如,帮助学生按照人体生物钟的规律制订阅读计划,科学分配阅读时间,确定不同时段阅读对象的难易度,使大脑既能保持较长的兴奋期,同时又能得到合理的休息和调节。通过培养高效、科学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把阅读不良心理行为最大限度得以矫正,从而使阅读效益显著提高。阅读方法掌握好了,就有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3﹒规范阅读行为。要矫正不良阅读心理,必须对这些心理所产生的行为的不当之处向学生解释清楚。要用图书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更要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不良心理具有一定的延伸性,而由其衍生出的不良行为一旦稳定下来,成为习惯,要矫正它就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我们要时常观察学生在阅读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一旦有不良的苗头出现,立即予以控制,使之停留在初级程度和偶然的现象中,而不至于发展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学生在阅读中的不良行为,哪怕只有一丁点的改变,或者即使没有明显的改变,但只要他具有良好的愿望、成功的动机并朝着正确的目标努力,我们就要不断地给予鼓励褒奖,从而增强其战胜旧我创造新我的信心和决心。心理实验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人的心理行为具有一定的顽固性,而且其发展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反复之中。因此,当我们在纠正学生的某种不良心理行为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既有耐心又注意巩固,以免学生“旧病”复发。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把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内化为自己的动机和目标,这样才能自觉地去纠正在阅读过程中因不良心理而产生的不良行为。学生产生的任何想法以及表现的任何行为,站在他的立场上看都自有其道理,因此在心理行为的纠正过程中,尽量少用强制性措施,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表扬鼓励,制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尽可能缩短馆员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4﹒分类处理。初中生在阅读中存在的这些不良心理行为都有其特点,我们要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制订相应的对策,实施以个性化为核心的分层教育,使心理行为的矫正指导能够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的每一个环节中。初中生在阅读中产生的心理行为都有其根源,例如身体状况、思维情绪、家庭环境、教师习惯、人际交往、个体经验、偶发事件等,我们可以通过谈话,填写调查表,和班主任交流等途径,准确、透彻地了解学生的爱好、才能、性格、特点、精神世界和周围环境以及在具体活动中的真实表现等,只有正确地找到了心理源泉,才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纠正不同的不良阅读心理行为要用不同的方法,在指导具有偏爱和功利心理的学生时要注意做到既能发展阅读个性,又能全面提高阅读素质的关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此类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思想活跃、敏感,与成人相比较少有保守性,他们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图书馆要多举办一些读书活动,写作比赛等活动,在活动中端正他们的阅读目的。对于具有盲从被动心理的学生要注意到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有强烈的从众心理,善于迎合社会潮流,接受各种鲜明离奇的个性化作品,用叛逆的眼光看待文学精品。在阅读指导时要从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阅读体出发,提倡和启发阅读个性。对于懒惰排斥阅读的学生,我们要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挑选内容新颖,趣味性浓的读物吸引他们,并在学生阅读遇到不理解等问题时及时加以帮助辅导,树立他们阅读的信心。
总之,要做好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图书馆老师要与各科教师密切配合才能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这里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一下肤浅的探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只有准确、透彻地了解学生,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势利导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林运卓,图书馆导读方法与策略.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吳颖民,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新世纪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黄日暖
技能。
一、初中生普遍存在不良阅读心理行为
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表现为遇事敏感,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心理不太稳定,易受外界环境和伙伴的影响。他们的意志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富于幻想,又不切实际,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求知欲旺盛,渴望认识人,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但又缺乏较强的鉴别能力,个性倾向也很不稳定。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和绝对化,兴奋和抑制仍不平衡,摇摆性大;他们的精力充沛,能力也在发展,但性格尚未最后定型,尚未找到正确的活动途径。初中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也反映在他们的阅读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阅读兴趣往往容易激发,但难以维持和稳定;容易广泛和随意,难以收缩和集中;受阅读材料难易程度和阅读效果的好坏影响等。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比较典型的不良的阅读心理行为。
1﹒阅读偏爱心理行为。这种心理行为一般反映为目标、动机等较大程度地受兴趣的左右。此类学生可能喜爱读书,但所读之书非常单一。如有的人专爱读言情小说,有的专爱读武侠小说,有的专爱读抒情散文,有的专爱读现代诗歌,而更多的却存在于学科偏爱上。应当说对成人而言,读得专一,可以研究得深刻,更易出成果,但对中学生而言,阅读中的偏爱心理却不太好。中学生正是打基础,长知识的年龄,需要接受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熏陶,如果阅读面太窄,会破坏学生的知识结构,导致学生视野狭窄,想象贫乏,创造受抑。
2﹒阅读功利心理行为。学习尖子生或升学愿望特别强烈的学生身上较多存在这种心理行为。尽管他们的阅读自觉性远胜于一般学生。然而,他们的阅读毕竟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他们所读的多数是跟考试有关的材料,而且只读带有练习题的材料。他们的阅读只是为了熟悉题型,掌握解题方法,本质上,这也是一种偏爱心理导致的偏食行为,而造成的结果可能比一般性的偏食行为更糟。因为他们只学到了一些应试手段,而丧失了人文本质。
3﹒阅读浮躁心理行为。有这种心理行为的学生的特点是缺乏自信心,急于求成,只热衷于阅读的数量,忽略阅读的质量。阅读时囫囵吞枣,不愿作深入的思考;东翻一本,西翻一本,或者阅读时心不在焉,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阅读对象上,边看书边做其它事情。
3﹒阅读盲从心理行为。这种心理行为较多发生在有依赖傾向的学生身上。其特点是没有目标、没有计划、不动脑筋、不爱思考、不懂选择、盲目仿效,喜欢随大流。哪种书最流行,就读哪种书。盲从的结果导致丧失了自己的阅读个性,使阅读流于形式。
4﹒阅读被动心理行为。这种心理行为既可能出现在学习困难学生的身上,也会出现在尖子生身上。其特点是对阅读的意义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一般没有阅读的高峰体验,视阅读为苦差。他们之所以阅读,不是因为兴趣,更不是为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而是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压力,被迫阅读。
5﹒阅读懒惰心理行为。具有孤独和抑郁倾向的学生较多存在这种心理行为,一般以学习困难生为主。其特点是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意志和毅力,阅读时显出懒洋洋的神态,没看几行书,便昏昏欲睡;阅读时不动笔墨,不爱讨论,思维处于停止状态。其基本心态是反正读了也白读。
6﹒阅读排斥心理行为。此种心理一般出现在性格外向、易冲动且自尊心很强的后进生身上,反映为一种破坏性行为。自己读不进书,也不想别人安心读书。例如故意怪声怪气地读,时而默不作声,时而提高八度,或边读边敲桌子,或开玩笑,搞恶作剧。产生这种破坏行为的原因较复杂,但不外乎发泄不满、平衡心理、引人注意、以此获得快感等。
以上种种不良阅读心理使很多的初中生因为读书没有计划,不仅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而且由于读书缺乏系统性,读书效率不高,结果只是吸收了些杂乱无章的东西。
二、纠正初中生不良阅读心理行为的措施
既然在初中生阅读中普遍存在着不良的阅读心理行为,而且它们对阅读的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就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所以中学图书馆的导读工作比其他类型的图书馆显得尤为重要。那该如何纠正初中生在阅读中存在的这些不良心理行为呢?
1﹒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动机。我们要正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动机,要激发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阅读的渴望。阅读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心理过程,作为一种学习行为,它的结果体现为阅读者内部的心理变化。外表的视觉行为是阅读的一个阶段,阅读的实质性阶段是在心理活动中完成的。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使阅读者心理行为的产生,完善阅读的心理结构,最终形成一种心理机能。有良好的阅读心理机能,才能产生积极的阅读效果。图书馆要通过用宣传栏、阅读指导课等手段向学生宣传阅读的意义、作用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如读书卡片和读书笔记展览、读书心得交流、阅读“挑疵”大赛、长篇读物导语评比、故事会等,帮助学生获得高峰体验,使他们能时常感受成功的欢乐,从而提高阅读的兴趣。同时用板报、展览、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把成功者的习惯和经验,用学生自己的阅读成果去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的不断地加以巩固的过程。图书馆应致力于以丰富的藏书,优雅的环境,主动的服务陶冶学生的阅读情趣,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创造必要条件。
2﹒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以阅读指导课的形式向学生教授包括如何制定阅读计划,如何选择读物,如何做笔记,如何利用工具书、参考资料、网络资源等方法,通过辅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具体到如何增强记忆,如何利用时间等方法也可以授以学生。例如,帮助学生按照人体生物钟的规律制订阅读计划,科学分配阅读时间,确定不同时段阅读对象的难易度,使大脑既能保持较长的兴奋期,同时又能得到合理的休息和调节。通过培养高效、科学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把阅读不良心理行为最大限度得以矫正,从而使阅读效益显著提高。阅读方法掌握好了,就有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3﹒规范阅读行为。要矫正不良阅读心理,必须对这些心理所产生的行为的不当之处向学生解释清楚。要用图书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更要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不良心理具有一定的延伸性,而由其衍生出的不良行为一旦稳定下来,成为习惯,要矫正它就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我们要时常观察学生在阅读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一旦有不良的苗头出现,立即予以控制,使之停留在初级程度和偶然的现象中,而不至于发展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学生在阅读中的不良行为,哪怕只有一丁点的改变,或者即使没有明显的改变,但只要他具有良好的愿望、成功的动机并朝着正确的目标努力,我们就要不断地给予鼓励褒奖,从而增强其战胜旧我创造新我的信心和决心。心理实验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人的心理行为具有一定的顽固性,而且其发展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反复之中。因此,当我们在纠正学生的某种不良心理行为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既有耐心又注意巩固,以免学生“旧病”复发。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把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内化为自己的动机和目标,这样才能自觉地去纠正在阅读过程中因不良心理而产生的不良行为。学生产生的任何想法以及表现的任何行为,站在他的立场上看都自有其道理,因此在心理行为的纠正过程中,尽量少用强制性措施,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表扬鼓励,制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从而尽可能缩短馆员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4﹒分类处理。初中生在阅读中存在的这些不良心理行为都有其特点,我们要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制订相应的对策,实施以个性化为核心的分层教育,使心理行为的矫正指导能够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的每一个环节中。初中生在阅读中产生的心理行为都有其根源,例如身体状况、思维情绪、家庭环境、教师习惯、人际交往、个体经验、偶发事件等,我们可以通过谈话,填写调查表,和班主任交流等途径,准确、透彻地了解学生的爱好、才能、性格、特点、精神世界和周围环境以及在具体活动中的真实表现等,只有正确地找到了心理源泉,才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纠正不同的不良阅读心理行为要用不同的方法,在指导具有偏爱和功利心理的学生时要注意做到既能发展阅读个性,又能全面提高阅读素质的关系,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此类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思想活跃、敏感,与成人相比较少有保守性,他们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图书馆要多举办一些读书活动,写作比赛等活动,在活动中端正他们的阅读目的。对于具有盲从被动心理的学生要注意到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有强烈的从众心理,善于迎合社会潮流,接受各种鲜明离奇的个性化作品,用叛逆的眼光看待文学精品。在阅读指导时要从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阅读体出发,提倡和启发阅读个性。对于懒惰排斥阅读的学生,我们要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挑选内容新颖,趣味性浓的读物吸引他们,并在学生阅读遇到不理解等问题时及时加以帮助辅导,树立他们阅读的信心。
总之,要做好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图书馆老师要与各科教师密切配合才能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这里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一下肤浅的探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只有准确、透彻地了解学生,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势利导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林运卓,图书馆导读方法与策略.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吳颖民,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新世纪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