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职数学学习中,影响学业成就的,除了智力因素和基础知识以外,还有非智力因素即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在数学学习中意义重大,因为它具有启动、定向、引导、激发、保持、强化等一系列功能。对数学怀有积极情感的学生比对数学缺乏热情和兴趣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和有效。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仅有益于认知因素的发展,其本身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数学教学要求一个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自主的性格,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学好数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结合数学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培养积极的思想情感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能力是相互促进的。因此,数学教育不能只顾认知领域的工作,必须时时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注意培养积极的情感。情感因素主要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和对数学美的鉴赏。
一、学习动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学习动机所产生的内驱力有很大的差别,它随着个人需要的强弱程度而聚集或释放,这必然导致动机的效应即学习效果是不同的。如果动机来自于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本身的需要,那么其效应是强烈而持久的;如果学习动机来自学习之外的某种需要,那么其效应是微弱而不长久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把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激发起来,成为促进学习的动力,又要注意动机的效应和社会适应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设置问题、启发思维,激发学生要“弄懂”、“学会”的需要,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探求规律性的结论,和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相结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尤其是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难度适度,所设置的问题应该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使他们能够感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二、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学好数学知识的潜能。数学成绩不好,只是受到某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使他们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从接触数学的早期就采取了放弃的态度,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数学差生”。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和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王某,平时成绩平平,但在三角函数的学习过程中,几次证明题的顺利完成及多种证法的介绍,使他对这一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各种相关的习题。教师借机因势利导,通过适当的情境设置,使其在心理上处于一种“欲求而尚未得”的状态,将其对三角函数这一知识点的兴趣扩展为对整个数学知识的兴趣,加深了对数学的认识,进而演变成为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古语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入生疑、释疑的情境,产生较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将学生学过的知识纵横联系、互相沟通、适度引伸,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避免使数学知识成为简单的定义、定理和公式的堆砌。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有关数学知识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数学中的奇闻轶事、难题、游戏等,总而言之,对数学的兴趣是在数学活动中,随着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美的体验、对数学探求成功的快感中逐步产生和提高的。数学的丰富内容、深刻思想、巧妙方法和悠久历史,无不蕴涵着引人入胜的兴趣因素。
三、学习树立自信心
现在的中职生,很多是中考的“失败者”,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甚至失去了信心。学习中过多的困难的出现,会增加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如此恶性循环,影响了学生对数学诚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表现得越来越冷淡,甚至损害了身心健康。学生李某学习十分懈怠,通过谈心了解到,他的数学成绩长期为不及格,导致其自认为没有数学头脑。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在集合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他最简单的问题,对他的正确回答给予大力的肯定和赞赏,在同学面前帮他树立自信;作业中每次都写上一两句鼓励词,每一题的进步都进行表扬。坚持了一段时间,该生逐渐建立起了信心,不再认为自己是学习困难户,学习成绩稳步上升,使其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成功。因此,对信心不足的学生,要给他们提供机会,帮助他们成功,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方法,通过适当的情境设置,既给学生帮助,又没有代替他们思考,使他们觉得问题的解决包含着自己的思维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信心,数学教学效果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四、对数学美的鉴赏
人们常说:“成功的教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审美过程。数学美是一种极其严肃雅致和含蓄的美,它的和谐美、奇异美、抽象美、简练美等都是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审美示范,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习惯,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学生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内容是美的。事实上,数学中有大量的美学内容,比如:函数y=f(x)这一简单的表达式把两个变量x和y的关系通过对应规则F并且用等号连接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数学的符号美和简单美;方程的曲线和曲线的方程的关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深刻地反映了数学的静态美与动态美……凡此种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中的这些美学本质挖掘出来、揭示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美、爱好数学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数学的历史故事、数学解题方式等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美,使抽象、高深的数学知识得以形象化、趣味化,使学生从心理上愿意接近它、接受它,直到最终热爱它,从而接受数学、喜欢学好数学这一门课。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按照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划分为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受人尊重和自尊的、自我实现的五种需要。这一理论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同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培养积极的情感因素是结合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的过程中的,而不是单独的、孤立的培养过程。教师要使智力因素和积极的情感因素相互促进、相互依托、共同发展,从而推动学习的进步。
一、学习动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学习动机所产生的内驱力有很大的差别,它随着个人需要的强弱程度而聚集或释放,这必然导致动机的效应即学习效果是不同的。如果动机来自于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本身的需要,那么其效应是强烈而持久的;如果学习动机来自学习之外的某种需要,那么其效应是微弱而不长久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把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激发起来,成为促进学习的动力,又要注意动机的效应和社会适应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设置问题、启发思维,激发学生要“弄懂”、“学会”的需要,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探求规律性的结论,和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相结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尤其是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难度适度,所设置的问题应该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使他们能够感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二、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学好数学知识的潜能。数学成绩不好,只是受到某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使他们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从接触数学的早期就采取了放弃的态度,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数学差生”。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和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王某,平时成绩平平,但在三角函数的学习过程中,几次证明题的顺利完成及多种证法的介绍,使他对这一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各种相关的习题。教师借机因势利导,通过适当的情境设置,使其在心理上处于一种“欲求而尚未得”的状态,将其对三角函数这一知识点的兴趣扩展为对整个数学知识的兴趣,加深了对数学的认识,进而演变成为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古语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入生疑、释疑的情境,产生较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将学生学过的知识纵横联系、互相沟通、适度引伸,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避免使数学知识成为简单的定义、定理和公式的堆砌。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有关数学知识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数学中的奇闻轶事、难题、游戏等,总而言之,对数学的兴趣是在数学活动中,随着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美的体验、对数学探求成功的快感中逐步产生和提高的。数学的丰富内容、深刻思想、巧妙方法和悠久历史,无不蕴涵着引人入胜的兴趣因素。
三、学习树立自信心
现在的中职生,很多是中考的“失败者”,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甚至失去了信心。学习中过多的困难的出现,会增加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如此恶性循环,影响了学生对数学诚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表现得越来越冷淡,甚至损害了身心健康。学生李某学习十分懈怠,通过谈心了解到,他的数学成绩长期为不及格,导致其自认为没有数学头脑。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在集合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他最简单的问题,对他的正确回答给予大力的肯定和赞赏,在同学面前帮他树立自信;作业中每次都写上一两句鼓励词,每一题的进步都进行表扬。坚持了一段时间,该生逐渐建立起了信心,不再认为自己是学习困难户,学习成绩稳步上升,使其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成功。因此,对信心不足的学生,要给他们提供机会,帮助他们成功,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方法,通过适当的情境设置,既给学生帮助,又没有代替他们思考,使他们觉得问题的解决包含着自己的思维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信心,数学教学效果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四、对数学美的鉴赏
人们常说:“成功的教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审美过程。数学美是一种极其严肃雅致和含蓄的美,它的和谐美、奇异美、抽象美、简练美等都是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审美示范,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习惯,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学生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内容是美的。事实上,数学中有大量的美学内容,比如:函数y=f(x)这一简单的表达式把两个变量x和y的关系通过对应规则F并且用等号连接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数学的符号美和简单美;方程的曲线和曲线的方程的关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深刻地反映了数学的静态美与动态美……凡此种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中的这些美学本质挖掘出来、揭示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美、爱好数学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数学的历史故事、数学解题方式等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美,使抽象、高深的数学知识得以形象化、趣味化,使学生从心理上愿意接近它、接受它,直到最终热爱它,从而接受数学、喜欢学好数学这一门课。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按照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划分为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受人尊重和自尊的、自我实现的五种需要。这一理论在数学教学中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同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培养积极的情感因素是结合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的过程中的,而不是单独的、孤立的培养过程。教师要使智力因素和积极的情感因素相互促进、相互依托、共同发展,从而推动学习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