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世界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entitymatr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凡画人,要有“人味”。
  看到孟喜元先生画的人物画溥儒,不由得会联想到无伴奏歌唱或独角戏。画面无背景、无衬托、无渲染,隐含着人生的舞台上溥儒先生一人一世界的存在。孟喜元笔下的溥儒,不需陪衬,无需伴奏,仍然表现出多音阶、多重叠、多角度、宽音域,跳跃式大起伏的情绪和情感。尽管微妙,但溥儒先生饱满、浑厚、辽阔的气势凸现眼前。孟喜元的人物画体现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意气风骨,嬉笑怒骂。画面创作以写实为主,有很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孟喜元先生是画连环画出身,他创作的连环画《新儿女英雄传》《成吉思汗》有很广泛的影响。
  提起溥儒可能知人甚少,更多的人知道的是他的字心。溥本为辈,满清倒台后改为姓氏。溥儒是道光皇帝的曾孙,恭亲王奕的次孙,因此在他的书画作品中常用“旧王孙”印章。因为他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改朝换代的现实,使他养成了个性鲜明、气节刚烈,又不趋功利、淡名出世的独特矛盾性格。作为皇室王孙的溥儒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向往文人心灵、渔樵耕读、神趣世界的平淡生活。
  溥儒自幼师从宫廷之教,临遍各代家藏名家墨迹,诗书画俱精。曾在德国留学八年,但丝毫不影响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溥儒的画风偏重宋元,师法自然,淡雅见长,重线条少烘托。画面俊秀雅致,静谧致远,空灵超逸,奇妙万千。青山绿水,雍容华贵,气韵十足,上世纪三十年代与张大千齐名为“南张北溥”。
  溥儒1949年去台,“京华不可见,北望意无穷”,所有的记忆都成了梦境。1963年溥儒在台湾病逝,“送罢王孙,又是平芜绿到门”。
  “一溪春水,著雨杨花飞不起,寂寞黄昏,年年芳草忆王孙。”一人一世界,溥儒先生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永存。(责编:魏佩)
其他文献
在今年“3·15”晚会上鉴定黑幕被曝光后,鉴定便成了一个臭遍大街的热门话题,各媒体纷纷跟踪报道(见本期藏界视点),很多人谈“鉴”色变,无所适从,这不能不说是收藏界的悲哀和耻辱!  本来,古今中外,从来就不乏文物造假者,因而就有鉴别真假的行当存在,鉴定与造假常年斗法,假东西自然会被发现,会被抑制,如今连鉴别真假的机构也在造假,抓贼的人也跟着偷东西,那让人们怎么办呢?是不是太可怕了?世上还有可以相信的
期刊
清代白玉雕,凡涉玉者皆知,不仅质地精优,而且雕琢精美绝伦,浮雕、圆雕、镂雕、巧雕、立体雕……精彩纷呈。造型、题材广泛而丰富,空前辉煌。其存世的各种玉雕佳作,多如繁星,圆雕人物作品乃其中一种,精思巧作,器形丰富。玉料的使用和雕刻工艺上互相交融,放出耀眼的光彩。下面掇取几件清代圆雕人物精品,供同仁欣赏品评。  白玉童子竹马坠(图1) 和田白玉,白润纯正,底带沁色。圆雕童子骑上竹马,回首凝视,头上三绺发
期刊
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今天,历史的脚步已经跨越了整整一百年。一百年前,伴随着近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迈进的强劲步伐,一种画面色彩鲜艳、题材贴近现实、风格洋味十足的瓷器品种——时装人物瓷器应运而生。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瓷画品种,从出现、兴盛,到衰落、消失,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沧桑百年,至今天存世的时装人物精品瓷器,市面上已难得一见,画面精美的残器也已成为许多收藏者追逐的目标,时装人物瓷画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历
期刊
顾海林(1845-1894年),江苏省江都人,扬州派画家,最近几年,其纸绢作品屡屡上拍。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此人于光绪早期在江西波阳云林阁创作的一批瓷绘作品受到浅绛彩瓷收藏界一批发烧友的狂热追捧,而对其身份的考证,则牵动了笔者三年的神经。在考证的过程中,有资料贫乏的困惑,也有发现线索的愉悦,更有得到结果的欣喜。其甘、其苦,在短短的几年间使一个浅绛彩瓷爱好者刻骨铭心。  初识顾海林的作品,是在200
期刊
编者按:  近年来全球收藏界受金融危机影响颇显萧条,但华人收藏却欣欣向荣,呈现了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华人收藏家地位也日益提高,自2008年首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创办以来,更是受到了海内外广泛而又强烈的关注。2010年11月5-6日,第二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又如期在上海成功举办,此次参与收藏家身份之重、收藏之丰为前所未有,为此本刊特辑论坛部分专家学者的专题演讲与广大读者分享。(以下文字系作者根据录音
期刊
汉代的五铢钱,吸取了秦半两形制的特点,以量命钱,钱重五铢。五铢钱的正、背面有凸显的外廓,形制上的先进性,成为我国货币史上寿命最长的货币。  东汉以后,苦于长久战乱,经济凋敝,统治阶级实行了一种“放民铸钱”的政策,为其自身的需要,铸币权“时放时收,向无定见”,其结果造成私铸泛滥,“榆荚”猖獗。东汉晚期出现的“剪凿五铢”钱,便疑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所谓“剪凿五铢”,其实就是将一枚完整的五铢钱,凿取钱
期刊
鸳鸯美丽多情,自古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永恒爱情的象征,也是一夫一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表率。传说鸳鸯一旦结为配偶,便相伴终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寻觅新的配偶,而是孤独凄凉地度过余生。虽然有人认为这只是人们看见鸳鸯在清波明湖之中的亲昵举动,通过联想产生的美好愿望。其实现实中的鸳鸯并非如此,然而这并不影响人们借着鸳鸯来抒发对忠贞爱情的向往。以鸳鸯为题材的诗歌、绘画,从古至今经久不衰,在
期刊
渐江,安徽歙县人,明末清初时重要画派“黄山派”的著名画家之一,同时又是“新安画派”的先驱,还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合称“海阳四家”。他善写梅竹,但以工画山水而名重一时。既重视传统,又强调创新,是一位具有创造精神的僧人画家。安徽省博物馆藏有渐江多幅作品,其中《山水梅花图》册,取景摄物,很不一般,构图新奇,技术娴熟,用笔颖脱,着墨精致,以清淡渲染的色调得其高古简洁之气,是一幅幅很有自然界气息和作者独创
期刊
在近代文化艺术发展史中,弘一法师无疑是一个传奇。  启功先生有诗赞曰:“吾敬李息翁,独行行最苦。秃笔作真书,淡静前无古……”  弘一法师(1880-1942年),俗名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他出身豪门,留学日本,博通古今中外,名冠中西南北,在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美学教育、报刊宣传、社会活动等领域均有建树。“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20岁
期刊
近年来,浅绛彩瓷越来越受到瓷器收藏者的追捧,有关浅绛彩瓷的研究考证文章也日益增多,但究竟是谁引领了浅绛彩瓷的发展振兴,一直是藏界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多年的收藏研究,终于发现了光绪初年的督陶官——唐基桐,正是这位书画兼擅的督陶官,身体力行,团结御窑厂的画师们,积极参与浅绛彩瓷的创作实践,促成了浅绛彩瓷在光绪年间逐渐成熟、大放异彩,为中国陶瓷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初识唐基桐    在湖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