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议程设置”是20世纪60-70年代风行于美国的一种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假设理论模式,是指媒介的一种功能,即媒介之注意某些问题、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可以影响公众舆论。人们将倾向于采用大众媒介为各种问题所确定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观的追求,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效果,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用实证研究的理论和成果来指导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工作的实效,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议程设置 舆情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不同于一般的大众传播,但处在开放社会里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无时不受社会环境——包括媒介环境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可吸取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等经典理论的成果,有效改善工作效果。
“议程设置”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风行起来的一种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钙理论假说认为:大众媒介注意某些问题而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可以影响公众舆论,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各种问题所确定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1】(P5~9)“因而,公众对于外部世界的图像——舆论,除了人际传播的影响之外,基本受大众传媒议程设置的控制。”【2】
我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借鉴议程设置理论的成果。
一、议程维度的精选与设置
议程设置的前提是反映舆情。所谓舆情,也就是指公众议程。了解和熟悉舆情,这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一方面,要寻求和抓住大学生的兴奋点和疑虑点。亢奋点所涉及的人和事通常特别能引起他们关注和传播的兴趣。思政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激活他们脑中的亢奋点,为它们安排一个程序,使之形成兴奋中心即“议题”。抓住了兴奋点,思政工作设置的议题才能吸引广大学生的注意,比如,抓住当下广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在包括“招生”“就业”“教育公平”“心理健康”“贫困学子”“助学政策”以及突发事件等一系列与大学生切身相关的问题中有所作为,就会引起广大受众的兴趣,使之乐于接受,从而发挥教育的作用。此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实世界日益纷繁复杂。大学生面对市场经济、高科技冲击、全球化等问题,难免会萌生众多困惑,产生许多疑虑。例如,在大学生创业等问题上存在着不少疑虑。针对疑虑,思政工作不患“失语症”,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解疑释惑的责任,肯定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共鸣,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议程设置要着眼大局。大局观念是议程设置不发生偏差、误导,不出现干扰的一个重要条件。把握大局,就是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充分理解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目标,正确认识当前形势,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现实,用历史的、辨证的、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判断形势,从而在议程设置上体现大局,服务大局。要有大局观念,首先就要认识大局,对一些事关大局的问题弄懂吃透,使设置的议题经得起推敲,不会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或存在严重的片面性。同时,由于大局是宏观的、复杂的,也是变化的。因此,思政工作在设置议程时,除了要认识大局外,还要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认真、深入地研究大局的发展和变化,把握大局的本质和规律,以免顾此失彼。面对金融危机冲击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加大,一些教师,为了督促学生提高学习的紧迫性,在介绍就业形势时,往往会借用媒体最初的报道,比如招聘会场人山人海,很多应聘者忍饥挨饿在会场苦苦寻找工作,最后一无所获一脸无奈,还有,一有企业进行大规模裁员,立马向学生介绍……媒体的此类报道,教师的此类介绍,固然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可能会使部分同学产生紧迫感,从而更努力学习,然而,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片面地介绍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对国家为促进大中专学生就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不加理会,对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加引导,则容易导致“读书无用论”的抬头和学生对学业的懈怠,甚至产生混乱。
二、真实维度的督察与澄清
在理论来源上,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来自美国的政论家李普曼(Lippman ,1922) 。他在《舆论学》一书中说:“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3】(P9) 这是他在研究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所提出的。这也就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媒介现实是有别于原生态的客观现实。也就是说,传媒对外部世界的报道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活动。传媒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进行选择,通过选择,社会现实的一些方面被摒弃于媒体现实之外,而另一些方面则在媒体现实中被突出放大。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同样面临着选择教育素材进行议程设置。这种通过选择事实,“构造”世界的工作,必须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进行了解,否则,就可能掩盖货歪曲社会现实,造成主观舆论导向与客观的议程设置功能发生偏差。
在真实维度的把握上,我们尤其要注意“事实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区别。“事实真实”是指构成新闻的各要素本身是真实的,而“本质真实”则要求“真”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反映事物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满足于现象的罗列,而应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比如,在前几年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发生的博士、硕士高学历人才频繁跳楼自杀事件中,如果引导不好,就容易引发偏差,让学生们认为,高学历人才都被各方各面的巨大压力“逼死”,本科生、专科生的前途岂不更渺茫?面对这些事件,思政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认清事件的本质,通过这些案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备健康的心理,培养自我解压的能力。
三、时效、冷热维度的把握与调节
时间在媒介的议程设置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选择最佳时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获取最佳教育效果,甚至事半功倍。问题在于,在当前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播渠道增多的今天,何时为最佳教育时机?在实践中如何捕捉?一般说来,教育的最佳时机乃在于当受教育者对某一话题最关注、议论最多且最需要有人释疑解惑之时。处在信息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对某一话题特别关注,大多受媒体对某一话题的报道所影响。对此,麦康和肖等学者在后来的研究中也发现,学者在这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后指出,媒介议程设置开始呈现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是在新闻报道以后的5-7 周,对公众议程冲击最大的时刻是在报道以后的 8-10 周。当公众对某一问题看得很重要时,媒介的近期报道较之早期报道的影响要高得多。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成为舆论的放大器和稳压器,因此,面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处理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度:热度和冷度。当社会涌现出某个典型时,出于社会道德教育、意识形态渗透等目的,就要树立典型,例如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公众进行教育。政府为此目的,会通过下达指令的形式要求全国各大媒体统一步调、集中宣传,以达到“集束”效果。
但是,在热处理过程中也应有个度,防止过犹不及,热点被热到一定程度,公众在舆论的狂潮中就会群情激昂,引发一些不够理智的行为。例如,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轰炸我驻南使馆,该事件无疑成为广大青年学子关注的焦点。诸多媒体从各方寻找相关信息,交叉透视这一事件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及后果和处理意见等,使媒体议题与国家利益、社会舆论得到了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种舆论强势。在面对此类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热点报道议程设置时,思政工作者一定要善于在无可更改的事实与学生们越来越激动的情感、社会舆论与政府以国家利益为重所采取的理性态度等诸种因素之间恰当地把握好分寸,引导学生理性爱国。
参考文献:
[1][美]D?肖, R?斯蒂文森, B?哈姆著,刘海龙译. 议程设置理论与后大众媒体时代的民意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4,(4)
[2]陈力丹著.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郭慎之.议程设置第一人[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3).
[4]陈彤旭,邓理峰.BBS 议题的形成与衰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1)
作者简介: 旷芳(1983— ),女(汉族),湖南娄底人,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新闻传播。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议程设置 舆情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不同于一般的大众传播,但处在开放社会里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无时不受社会环境——包括媒介环境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可吸取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等经典理论的成果,有效改善工作效果。
“议程设置”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风行起来的一种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钙理论假说认为:大众媒介注意某些问题而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可以影响公众舆论,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各种问题所确定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1】(P5~9)“因而,公众对于外部世界的图像——舆论,除了人际传播的影响之外,基本受大众传媒议程设置的控制。”【2】
我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借鉴议程设置理论的成果。
一、议程维度的精选与设置
议程设置的前提是反映舆情。所谓舆情,也就是指公众议程。了解和熟悉舆情,这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一方面,要寻求和抓住大学生的兴奋点和疑虑点。亢奋点所涉及的人和事通常特别能引起他们关注和传播的兴趣。思政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激活他们脑中的亢奋点,为它们安排一个程序,使之形成兴奋中心即“议题”。抓住了兴奋点,思政工作设置的议题才能吸引广大学生的注意,比如,抓住当下广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在包括“招生”“就业”“教育公平”“心理健康”“贫困学子”“助学政策”以及突发事件等一系列与大学生切身相关的问题中有所作为,就会引起广大受众的兴趣,使之乐于接受,从而发挥教育的作用。此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实世界日益纷繁复杂。大学生面对市场经济、高科技冲击、全球化等问题,难免会萌生众多困惑,产生许多疑虑。例如,在大学生创业等问题上存在着不少疑虑。针对疑虑,思政工作不患“失语症”,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解疑释惑的责任,肯定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共鸣,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议程设置要着眼大局。大局观念是议程设置不发生偏差、误导,不出现干扰的一个重要条件。把握大局,就是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充分理解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目标,正确认识当前形势,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现实,用历史的、辨证的、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判断形势,从而在议程设置上体现大局,服务大局。要有大局观念,首先就要认识大局,对一些事关大局的问题弄懂吃透,使设置的议题经得起推敲,不会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或存在严重的片面性。同时,由于大局是宏观的、复杂的,也是变化的。因此,思政工作在设置议程时,除了要认识大局外,还要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认真、深入地研究大局的发展和变化,把握大局的本质和规律,以免顾此失彼。面对金融危机冲击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加大,一些教师,为了督促学生提高学习的紧迫性,在介绍就业形势时,往往会借用媒体最初的报道,比如招聘会场人山人海,很多应聘者忍饥挨饿在会场苦苦寻找工作,最后一无所获一脸无奈,还有,一有企业进行大规模裁员,立马向学生介绍……媒体的此类报道,教师的此类介绍,固然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可能会使部分同学产生紧迫感,从而更努力学习,然而,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片面地介绍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对国家为促进大中专学生就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不加理会,对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加引导,则容易导致“读书无用论”的抬头和学生对学业的懈怠,甚至产生混乱。
二、真实维度的督察与澄清
在理论来源上,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来自美国的政论家李普曼(Lippman ,1922) 。他在《舆论学》一书中说:“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3】(P9) 这是他在研究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所提出的。这也就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媒介现实是有别于原生态的客观现实。也就是说,传媒对外部世界的报道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活动。传媒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针进行选择,通过选择,社会现实的一些方面被摒弃于媒体现实之外,而另一些方面则在媒体现实中被突出放大。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同样面临着选择教育素材进行议程设置。这种通过选择事实,“构造”世界的工作,必须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进行了解,否则,就可能掩盖货歪曲社会现实,造成主观舆论导向与客观的议程设置功能发生偏差。
在真实维度的把握上,我们尤其要注意“事实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区别。“事实真实”是指构成新闻的各要素本身是真实的,而“本质真实”则要求“真”是事物本质的反映,反映事物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满足于现象的罗列,而应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比如,在前几年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发生的博士、硕士高学历人才频繁跳楼自杀事件中,如果引导不好,就容易引发偏差,让学生们认为,高学历人才都被各方各面的巨大压力“逼死”,本科生、专科生的前途岂不更渺茫?面对这些事件,思政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认清事件的本质,通过这些案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备健康的心理,培养自我解压的能力。
三、时效、冷热维度的把握与调节
时间在媒介的议程设置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选择最佳时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获取最佳教育效果,甚至事半功倍。问题在于,在当前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传播渠道增多的今天,何时为最佳教育时机?在实践中如何捕捉?一般说来,教育的最佳时机乃在于当受教育者对某一话题最关注、议论最多且最需要有人释疑解惑之时。处在信息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对某一话题特别关注,大多受媒体对某一话题的报道所影响。对此,麦康和肖等学者在后来的研究中也发现,学者在这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后指出,媒介议程设置开始呈现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是在新闻报道以后的5-7 周,对公众议程冲击最大的时刻是在报道以后的 8-10 周。当公众对某一问题看得很重要时,媒介的近期报道较之早期报道的影响要高得多。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成为舆论的放大器和稳压器,因此,面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处理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度:热度和冷度。当社会涌现出某个典型时,出于社会道德教育、意识形态渗透等目的,就要树立典型,例如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公众进行教育。政府为此目的,会通过下达指令的形式要求全国各大媒体统一步调、集中宣传,以达到“集束”效果。
但是,在热处理过程中也应有个度,防止过犹不及,热点被热到一定程度,公众在舆论的狂潮中就会群情激昂,引发一些不够理智的行为。例如,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轰炸我驻南使馆,该事件无疑成为广大青年学子关注的焦点。诸多媒体从各方寻找相关信息,交叉透视这一事件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及后果和处理意见等,使媒体议题与国家利益、社会舆论得到了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种舆论强势。在面对此类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热点报道议程设置时,思政工作者一定要善于在无可更改的事实与学生们越来越激动的情感、社会舆论与政府以国家利益为重所采取的理性态度等诸种因素之间恰当地把握好分寸,引导学生理性爱国。
参考文献:
[1][美]D?肖, R?斯蒂文森, B?哈姆著,刘海龙译. 议程设置理论与后大众媒体时代的民意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4,(4)
[2]陈力丹著.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郭慎之.议程设置第一人[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3).
[4]陈彤旭,邓理峰.BBS 议题的形成与衰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1)
作者简介: 旷芳(1983— ),女(汉族),湖南娄底人,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