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培育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g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一所公办新市民子女学校的特色课程文化建设为例,阐述了作者在学校管理中,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引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孩子获得文化认同的实践与思考。笔者以本校为例,阐述了民族特色课程文化建设中,环境课程的打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活动课程的开展与落实,并就儿童文化认同的培育进行深入反思,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课程建设
  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与之相关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引起了普遍关注,并得到了人们认同,而其中关于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尊重文化多样性等相关内容也引发了教育人的思考。作为一名全面吸纳新市民子女学校的管理者,对此尤为触动,如何引领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认同并融入新的区域文化,成为笔者近年来一直尝试探索的问题。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挖掘校本资源,将“民族特色”作为引领孩子获得文化认同的实践途径之一,取得了一些成效。
  “和融”民族特色课程解读
  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张家港市青龙小学建办于2002年,是塘桥镇唯一一所公办新市民子女学校,现有教学班24个,学生1133名,其中新市民子女占99.9%,来自全国19个省(市),有少数民族学生22人,学生隶属于8个民族。面对这些来自不同区域,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有着不同行为模式的各民族学生,该如何推进学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让他们在共同的校园文化中相互认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实现共同发展呢?
  教育的生命力隐藏在孩子的兴趣里,这是教育的真理。有一次,学校和市民宗部门合作开展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引起了孩子们极大地好奇与热情。这让我们看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通过与民宗局等部门的接触,笔者结合新疆考察的感悟,与班子成员交流想法,最终达成共识,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是很有意义的,它不仅是学校特点的应然选择,更是民族融合的意义旨归。
  学校确立了“和融”民族特色课程这一项目。“和”即民族和谐,“融”即多元融合,将“和融”作为学校民族特色文化建设主题,是对学校文化的进一步丰富,是基于学校特点、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的价值诉求。学校希望通过营造“和融”的学习成长空间,以校园文化、课堂教学、采访参观、公益宣传、志愿服务、弱势关怀等为路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校园活动,打造民族特色文化校园,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和谐氛围,让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学校“和融”这个大文化背景中相融相生,凝聚成一种和谐生动、活力向上的学校文化样态,为我校不同民族学生的发展、成长提供适宜的文化环境,以此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实现“新优质”跨越。
  民族特色课程文化实践与探索
  学校特色课程文化建设在于“特与精”。因此,“和融”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策略就是把重点落实于课程实践中,让特色课程呈现学校特质,融入师生心中。
  打造鲜明的环境课程 环境是形成学校文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助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环境建设要为学校特色课程文化服务,因此,要增强校园民族特色的人文环境。
  一是开辟直观的民族知识教育点位。为了让每位学生更全面直观地了解民族知识,我们充分利用有限资源,逐步建设“民族特色教室”,布置56个民族的人偶,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特色服饰,布置一些有民族代表性的特色乐器、饰物等实物,让学生生动地接受民族知识教育。我们在墙壁上张贴56个民族认知点位,将不同民族的人口、分布、文化习俗、节日盛典等主要信息以展板的形式展示,我们还在空旷处铺设民族跳跳棋,寓知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民族知识的普及教育。
  二是营造民族团结的宣传氛围。学校还与市镇各级民宗部门联系,外出学习各地成功经验,与共建学校共同探讨,对学校外环境进行布置。通过不定期在教室板报开辟民族知识角,通过校外宣传橱窗介绍民族活动,通过移动展板等宣传阵地开辟民族团结专栏。
  开发特色的民族校本课程 课程是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努力寻找校本课程与“和融”民族特色文化培育的聚合点,把文化培育融入校本课程建设之中,使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服务于特色文化培育的理念落地。
  一是民族课程教材的开发设计。学校组织课程研发团队研发校本民族课程教材,内容以12个民族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包括民族知识、民族工艺、民族文字、民族音乐、民族运动、民族美食、民族绘画、民族建筑、民族风情等。在学习、体验、探究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增加对民族大融合新认知。
  二是国家课程的有机渗透。鼓励教师通过努力挖掘学科课程中的民族元素,以学科教学为路径,在语文、美术、音乐等基础课程中开展《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民族认识课程教学。音乐课程:学唱民族歌,学吹叶笛。美术课程:画民族画。体育课程:开展民族类体育游戏活动(如板鞋走)。语文课程:诵读民族歌谣诗词,讲民族故事。将民族文化科普性知识学习融入到学科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丰富民族知识,增强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识,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
  三是“家乡”专题课程的开发实施。我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就是我们民族特色课程的重要资源。因此,学校基于学生生活空间,开发实施了“家乡”专题课程,分为《认识我们的家乡》《保护我们的家乡》《建设我们的家乡》三大主题,把家乡这一学生生活空间中各民族的生產生活、民风民俗、社会历史、地域传统、文化艺术等内容纳入课程中,构建课程框架。
  开展丰富的活动课程 活动是体验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径,“和融”民族特色课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民族精神陶冶、文化滋养。
  一是“石榴花开”结对活动。学校多年来和新疆巩留县大营盘村小学学生开展“结交成长好伙伴”的主题结对活动,引领同学们以书信形式向结对伙伴介绍自己的家乡学校、民风民俗、兴趣爱好等,互赠家乡特产、书籍文具等礼物。通过结对活动,让我校不同民族学生与新疆维吾尔族学生在书信往来中相互学习、认识、交流,培养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增进民族间的友谊,以期实现认同、达成共融。   二是“民族之花”评选活动。结合我校学生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学校多元评价体系。在各班、各年级中增设了“民族之花”评比活动,推选出不同民族的优秀学生,并在校园内通过移动撑牌等形式进行事迹介绍。
  三是“文化印迹”寻访活动。学校还开展了不同民族学生的文化寻访活动。带领少数民族学生参观张家港名人馆、张家港历史文化古迹,了解汉民族本土乡情;带领来自不同地区的汉族学生参观塘桥文化中心的民族文化长廊;带领不同民族学生寻访在张家港工作的各民族有成就的人……多样化的实践体验让各民族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族同胞的共同努力,感受民族间相互尊重、包容、和谐共存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基石。
  四是“节庆礼仪”传承活动。传统节日,蕴藏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中华文化的共同底色。在校园节日文化活动中,學校新增节庆传承活动,如结合中秋节,邀请校外辅导员和孩子们做月饼、诵月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民俗文化。
  民族特色课程文化成果
  随着民族特色课程文化的推进,学校的显性成果也比较明显,如:民族特色环境建设正逐年推进与完善;校本教材初步创编完成,有效助推民族文化进课堂的科学实施;民族阶段活动宣传片的拍摄,助推了民族活动的开展,被市民宗局命名为张家港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而较之于显性成果,更有意义的还是随之而产生的一些隐性成果。
  学生获得了成长 民族课程的推进,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帮助学生获得民族知识与文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推进了不同民族学生在共同文化背景中的相互认知、相互理解、相互学习。
  提升教师素养 民族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引领学校教师主动学习民族知识,感受民族文化,理解民族和谐,帮助教师打开视野、提升素养。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通过组织教师共同构建课程、实践教学、开展活动、合作发展,用团队和项目共同体的力量激发了教师项目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群策群力,既有竞争更有合作的“和融”教师文化。
  学校有了新的发展 民族特色课程文化的推进,彰显了学校“静育四海花朵,同享教育公平”的办学目标,也从一个小小的支点悄然撬动学校走持续性创新变革之路。为学校的文化增加了一点本土特质,推动学校更好地用“自己的句子”说话,从而潜移默化中影响并作用于学校教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最终达到以课程的力量推动文化的发展。
  经验与思考
  聚焦文化认同,引领和融共进,是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但“民族文化”只是文化认同的一个很小的方面。文化认同有更为广阔的时空,站在大文化的视角,从个体到群体,从家乡到民族,从民族到国家,从国家到世界,而世界又包含着更多样的文化,教育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就这一点来说,“民族特色课程文化”推进最大意义,在于为孩子的生命中注入文化认同的血脉与基因,这段经历或许可以成为孩子未来成长中动力内核获得裂变的“时间胶囊”。
  站在民族文化建设的角度,未来,我校课程文化除了扎实推进既有课程以外,还将基于网络,进行“和融”民族特色课程文化的资源建设。在校园网上开辟民族特色专栏,进行民族知识介绍、校园民族活动展播等。通过微信公众号、乐教乐学等网络平台,让学生和父母更好地了解民族课程特色建设进程,向学生家长与社会交流成果、分享资源,从而推进民族特色课程建设进程。
  从大文化角度出发,文化认同还有更宽广的视域,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发展学生生命成长的动力,为孩子种植民族进步基因。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青龙小学)
其他文献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Project单元,是涵盖多种形式的综合语言实践板块。其目的在于通过形式多样的综合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综合运用前四个单元所学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译林出版社,2013a)。和其他单元不同,Project综合前四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对于学生而言是难度最大的单元。笔
从核酸检测开始,治疗新冠肺炎到底要花多少钱?  在医保报销外加财政兜底的情况下,一些新冠肺炎患者并不清楚自己的治疗费用是多少,而对于参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一线医护人员来说,由于治疗的病例不尽相同,他们估算的治疗费用也可能千差万别。  个体的感知可能是模糊的,但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负责人披露的一组数据足以展现对于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投入:截至3月15日,全国确诊患者结算人数超过4.4万人,涉及总费
《陶罐和铁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统编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有两个罐子,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而陶罐谦虚宽容。它们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变成了文物,铁罐却完全氧化,不见踪影。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短处。  课堂回放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天真,比较喜欢阅读寓言
亲历者赵慕兰 原中关村管委会委员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从初期小、散、乱到如今的发展壮大,除了民营企业自身重视技术创新外,政策这一外因的推动不可忽视。1988年,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闻名中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它的发祥地,中关村的发展历史也是中国最早一批科技型民营企业的发展史。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了原中关村管委会委员、中关村管委会研究室主任赵慕兰。赵慕兰回忆,在那
今年,“新基建”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主要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凌云表示,“新基建”是推动合肥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强劲新引擎,合肥发力“新基建”具有雄厚的基础,未来将抓住这一国家战略机遇,努力建成国际领先
这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  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國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站在2021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会议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既正逢其时,又意味深长。这不仅意味着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促进共
摘要:“互联网 ”时代,学校教育应转变小学生英语阅读方式。可利用“光影阅读”激发兴趣,活用“有声阅读”培养听力,借用“网絡平台”形成语感,巧用“微信互动”指导阅读,善用“博客跟帖”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开启这样的阅读新生态,必将提高英语阅读的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 ;英语阅读;新生态;实效性  英语作为一种常用的语言,想要打好语言基础必然离不开大量的阅读积累,这是任意一种语言学习必备的功课。新课程
曾经的“华夏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为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见证;  “雄安第一标”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展现出科技高效和低碳环保的“雄安质量”,不仅荣获建筑行业最高荣誉“鲁班奖”,也成了百姓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在全球亿万“云监工”的注视下,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仅用十余天便完成高质量交付,不仅是扭转武汉抗疫局面的关键节点,也在全球施工建造史上留下浓墨重
四角楼国际珠宝创意园的环保系统  高架桥下堆石头,形状、颜色各异,小的不过拇指,大的半人高,这是惠州博罗县小金村的一景。这些宝石原石来自世界各地,巴西的玛瑙、南非的水晶、墨西哥的黑曜石……在这里经过切割、打磨、抛光等一系列加工步骤,制成工艺品之后,大多再次出口。  连很多惠州本地人都不知道这条产业链的存在,这种“低调”背后,是当地宝石加工业令人担忧的发展状况。  驶离一处高架桥下的原石堆放地,经过
教知识不如教思维,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停一停”“换一换”“合理化”,让学生从“不思考”“在思考”变成“会思考”“有品质地思考”和“批判思考”,从而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基本链条,让批判性思维真正走进课堂,走近儿童,本文以《夸父追日》为例,谈一谈儿童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  缘起:课堂上的嘀咕  《夸父追日》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神话故事。在我们惯常思维和教学中,向往光明、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