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企业,哪里是自己的利润点

来源 :酒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e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白酒企业有多少?中国的白酒品牌有多少?
  不要说外行不知道,就是在酒行业混了13年的我也不是很清楚。看到相关具体数字我真的感慨:中国地大物博,白酒众多呀!截至2007年11月,据权威部门统计,国内有37000多家白酒生产企业,30000多个白酒品牌。数字对数字,平均每个县域内,聚集着十几个白酒生产企业、十几个白酒品牌。似乎是“繁荣昌盛”,再看看另一组统计数字,我们就会明白这30000多家企业的生存现状,发人深思。
  


  
  2004年,白酒百强企业拥有占全行业76%的资产,完成全行业61%的产量,占有全行业77%的销售额和创造了全行业86%的利税,其中前10名企业的利税总额就占到了近60%,从第11名到第100名的利税总额占26%,其余3万多家的白酒企业利税总额才占到14%,即22.25亿,分配到36000家白酒企业,每家平均利税为6万元左右。
  绝大多数中小白酒企业的日子是很艰难的,他们在37000家白酒生产企业聚集形成的白酒市场中,左支右绌,举步维艰。白酒企业竞争陷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血腥战争。
  
  白酒消费市场:必须在变化中变化,在竞争中竞争!
  
  如何实现在竞争中竞争?真正差异化来自何处?来自于消费市场!
  白酒企业应该把关注的目光从竞争对手移向消费市场,通过消费者洞察,充分了解消费者的需要、迎合这种需要,整合自身优势,生产出品类、质量上异于市场上现有产品,或是在销售中通过个性的宣传推广、营销手段,树立起别具一格的品牌形象。
  熙来攘往的消费人群,表面上在购买同一种商品,但实际上消费目的和消费心理各有不同,也就是说顾客所买的可能是根本不同的东西:购买一瓶白酒,有的购买的是酒的味道,有的购买的是酒的历史和附着在历史之上的情感,有的则更多地附加了地位、声望这些附加值。
  白酒消费市场正在经历着一次转型。
  我国白酒产量已从1996年的801万吨下降到了2004年的323万吨,而啤酒产量从1681万吨上升到2738万吨,葡萄酒产量从17万吨上升到近40万吨,黄酒产量也略有增加。可见由于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葡萄酒和啤酒对白酒的替代逐步增强。
  主流消费群体日益年轻化,现代时尚,受过良好教育,收入颇高的年轻人表现出和即将表现出巨大的消费能力。
  转型就意味着革命,意味着资源的重新分配整合,就意味着新的市场机会。如何抓住这种机会,是从37000家白酒生产企业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高端市场的“利润点”
  
  高端市场往往意味着高品牌价值、高利润回报、高进入门槛,意味着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独创价值,意味着高利润、高附加值。
  目前,高档白酒销量占整体白酒行业总数的0.6%左右,但利润却占到白酒整体行业累计利润的30%,白酒行业的整体利润向高档酒集中已成为一种趋势。
  近几年中国白酒市场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高端酒市场出现了爆炸性地增长。中国高端白酒品牌不断出现。“水井坊”、“国窖·1573”、“年份贵州茅台酒”、“洋河蓝色经典”、“郎酒洞藏”、“西凤年份酒”、“酒鬼酒年份酒”等高端酒的热卖,将高端酒市场的天空映得一片火红。
  白酒的高端化是市场发展的必然,也是白酒企业一个战略性的机遇,一个发展的新希望、创富的新大陆,一个新的利润点。
   但是很快,这个利润点便泛起了红色波澜。在几个白酒高端品牌成功的“示范”下,几乎所有的名家大厂都投身到了高端市场的争夺战中,甚至只要是个酒厂就想砸锅卖铁来高端市场淘金,“高端白酒”市场陷入了大跃进式发展的泥潭。还有一些企业,抱着捞一把就跑的投机心态、做中低档酒的传统思维和追求速效的战术举措,“跻身”高端市场。一时间,“高端白酒”多如牛毛,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大多数“高端白酒”的品牌价值、产品品质根本无法支撑高价位,于是纷纷使出拔苗助长、过度包装、促销大战等手段,给市场造成了极大混乱。
  消费者面对这些“内容空洞外表华贵”“传播思想简单”“营销手段粗糙”的“高端白酒”,实在看不到它们与中低档酒有什么实质区别,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质利益,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便是自然的事情了。
  


  高端白酒需要高端品牌的拉力,需要实实在在的品质的支撑,需要文化的附加值。茅台、五粮液等取得成功的高端白酒,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稀缺资源,这些是一时难以附会上去的。许多品牌力较弱的“高端白酒”,为了扩展知名度,被迫支付巨额广告费、促销费用和公关费用,使企业营销费用剧增,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最终的命运还是逃脱不了被迫退出市场,或者束之高阁作为摆设,或者只能在细分市场或区域市场左冲右突,以求乱中取胜。
  
  营销渠道的“利润点”
  
  2008年的两节到了,几乎每一个白酒企业都在忙着开订货会,开客户联谊会。为什么?抓渠道!白酒营销中,渠道在受到终端、新流通业态不断冲击的情况下,依然并将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这是中国国情下的营销法则。
  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转型,营销渠道不断拓展,一些特色渠道和专有渠道不断出现。例如五粮液、茅台的专卖店计划,国窖1573的专卖计划,还有水井坊的团购渠道建设。另外“生日酒”“婚宴酒”“军酒”也是专门针对特色消费群开发的特色产品。
  营销渠道不断创新,例如政务用酒、同学会、老乡会等的开发。特色渠道和专有渠道就是在传统渠道的基础上进行再开发,从而创建独特的市场区隔,开创新的市场“蓝海”。
  
  酒文化的“利润点”
  
  中国人不缺酒喝,缺的是喝这个酒的理由。一瓶酒能卖出高价钱,不是卖酒水本身,而是卖附加价值。附加价值靠它的酒文化来支撑和提高。
  中国白酒,几乎伴随着整个中华文明史绵延数千年。千百年来,有关酒的传说、典故、诗文不胜枚举。毋庸置言,中国的酒,是一种十分“文化”的东西。
  现代的中国白酒业,也是谈酒必谈文化,谈工艺必称是古法酿造,大到大牌名酒,小到县城小酒厂,屁股后面都跟着一堆的历史文化、历史名人、传统工艺。白酒营销也有“卖酒就是卖文化”的说法。
  中国的白酒业似乎文化富裕,富裕到了泛滥的地步。
  但是我认为,中国的绝大多数酒类品牌,并没有自己真正的酒文化,有的只是一点文化资源,甚至是“泛文化”“伪文化”,是一些生拉硬扯的文化元素。譬如历史文化是酒类价值提升的宝贵资源,于是许多企业和品牌绞尽脑汁挖掘品牌历史文化,年头越长越好,来头越大越好,甚至不惜把与自己企业根本不相关的历史“嫁接”过来。有的酒厂,建厂不过几年,却号称“有悠久的历史传承”。现在,光白酒的发源地就有多种说法,大部分是捕风捉影、为现有企业和品牌服务的“造祖”运动。再譬如历史名人能够拉大自己产品的来头,于是张家酒、王家酒、赵家酒一拥而上。殊不知这些酒造出来的时候,那些名人已经作古N年了,根本就八竿子打不着。
  这些文化元素大多生拉硬扯,与品牌风马牛不相及,更不要说融在白酒品牌的血液里;这些“泛文化”“伪文化”,也大多是些形而上的东西,与生活明显脱节,没有体现在饮酒者的行为模式中,传达不出产品的利益点和消费体验。可能会一时唬人,但从长远来看,对于品牌建设没有多大益处。
  附会出来的酒文化是经不起推敲的,附会经不起推敲的酒文化的酒品牌自然也是速朽的。拥有丰厚文化资源的白酒业,看似文化富裕,其实恰恰是文化缺失的行业。
  


  譬如一种高价酒,消费者喝的其实是“品位”“地位”“身份”“面子”,这才是这种酒真正应该塑造的“酒文化”,悠久历史、文化名人充其量不过是提升品位、照顾消费者面子的一种手段,一味钻到里面,未免舍本求末。
  再譬如一种中低档酒,消费群体更加大众化,更要考虑到消费群体的文化情感,再诉求一些阳春白雪的“酒文化”,难免曲高和寡。
  近年出尽风头的“金六福酒”,没有扎故纸堆,没有翻历史,没有傍名人,它所倡导的“福运”文化,却显现出巨大的营销力。其关键就在于“福运”文化满足了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精神需求。几千年来,“福”在中国被演绎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里,积淀在老百姓的骨髓里了。后来“金六福酒”的一系列品牌文化塑造也是现代感十足,与消费者、与这个时代形成了有力的互动。
  传统酒文化更多强调的是历史和名人,但是这种酒文化的缺点是挖掘了酒本身的传统,却忽视了酒与现代人的关系,是一种灌输式的文化。好的酒文化应该是互动的、平等的,更关注饮酒的人。当你把消费者心目中沉淀的文化从潜意识中唤醒,形成共振,白酒品牌就能走进人心,经销商、消费者才会形成品牌忠诚,最终对你的产品买单。
  
  自己才是实在的“利润点”
  
  中国知名品牌白酒并购第一案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有人可能快忘记了,但是,这是国外资本首次进入传统名酒领域,白酒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在做好“内功修炼”的前提下,从不断转型的消费市场,敏锐地发现“蓝海”商机,用“建设性领先”赢得竞争优势,才是白酒企业的制胜之道。
  苦练内功,把自己做强做大—这才是最根本的“利润点”!
其他文献
四川丰谷酒业几经转手抛换,品牌非但没有贬值,反而在和资本的亲密接触中稳中受益,在中国众多二线名酒的资本恋情中,成了另类的“丰谷现象”。    四川省绵阳市丰谷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1682年)天佑烧坊,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属“四川老字号”企业。解放后,通过合并数家作坊成立了绵阳市国营酒厂。1994年12月,通过股份制改造而组建成绵阳市丰谷酒业有限责任公司。  2001年5月
期刊
2007年度中国葡萄酒行业在一个看似温和的气氛中平稳过渡。岁末年初,又到了盘点行业“是非曲直”的时候。本文回顾本年度的中国葡萄酒市场,分析2007年带给我们的新思考,并试图预测行业下一步的发展趋势,与大家共享。    品牌运营角色,初现端倪    究竟是做产品品牌还是企业品牌,是衡量一个企业进否进入品牌运营商竞争层次的显著标志之一。如果说前期张裕和长城一直关注于概念营销的产品层次,那么现在两个重量
期刊
80岁的张德裕已经在美国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喝酒已经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他家的酒架上储存着各种各样的中国品牌白酒瓶子。“家乡的酒是千里之外唯一联系着自己血脉的信息。”  在张德裕酒架上,一瓶郎酒旗下的“中国人”放在最为显眼地位置。“那是我们的根呀。”张德裕说。正是千千万万张德裕这样的华侨的坚持,给予了中国白酒广泛进入海外市场的希望。    事实上,“中国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品牌正在巧妙地借助海外
期刊
每逢佳节,不少朋友应酬极多,免不了觥筹交错。据了解,医院的肝病门诊,每到佳节期间,特别是春节黄金周这段时间,因为喝酒喝出酒精肝的病人至少会增加两三倍。近日,笔者走访了部分药店、保健品店,了解到,各类解酒药逐渐走俏,一些保健品还打出解酒的广告,越接近节假日需求量越大。那么,市场上各类自称可以解酒的药品和保健品到底有没有效果呢?有关医学专家提醒大家,市面上解酒药鱼目混珠,很少有解酒效果,而保健品可以解
期刊
20年前,中国人对葡萄酒的概念只是停留在宴会上的长城和张裕,需求量比不上意大利的一个城市;20年后的今天,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葡萄酒文化和葡萄酒饮用氛围,但中国人对葡萄酒的需求却已经远远高出本土葡萄酒的产量。由于国产品牌在种类和口味上过于单一化,进口酒在我国葡萄酒市场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争抢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国外各个葡萄酒厂家的共识,国际酒业巨头带着自己的众多的品牌纷纷来到中国寻找合作伙伴
期刊
有位做酒水批发的朋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人家服务行业也只是出现三陪的工作人员,而我们这些经销商却是要全陪。”刘老板为何说出这种哭笑不得的话呢?    他在安徽从事酒水批发生意已有10多年了,大风大浪经历了不少,但是依然挣扎在生意的痛苦边缘,每天生活得提心吊胆,担心厂家取消自己的经销权,担心厂家缩小自己的经销区域,担心下游网络反水、窜货,担心下游客户不主推自己的产品,每天晚上十一二点才休息,
期刊
保健啤酒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啤酒份额中已经占到了40%,但在中国,它却犹如一朵默默绽放的雪莲花,由于种种原因,还不被市场所广泛接受和认可。    颇具代表性而一心想图谋做大的金川啤酒,在保健啤酒当前不成熟的市场环境里,只能是望酒市而兴叹。这一方面是国内的保健啤酒消费意识还没有形成,人们对于保健品一直讳莫如深;另外一方面,作为十大啤酒品牌的华润、青岛、燕京等,还没有哪一家有实力的啤酒企业介入这一领域,从
期刊
[冯石]      当我听到《酒世界》郑伟女士说出这个议题的时候,我的内心无比激动。2007年已经过去,2008年已经到来。2008年8月8日,中国就是世界上最受关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世界各地人们翘首举目涌入北京,想了解一下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度。  我们应该拿什么为世界人民献大礼?除了奥运会,还有我们心目中最好的东西!  作为我们从事酒水销售的工作者,当然希望中国白酒从此走向全世界。  但是如何
期刊
奶酒是我国游牧民族一种特有的酒饮,在内蒙古一带,奶酒的酿造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今天,这个古老酒种在现代文明的召唤下,已经走向内陆市场甚至更广阔的国际领域。  随着一代天骄、龙驹、乳香飘、元朝等一批奶酒强势企业的先后涌现,可以讲奶酒的市场锋芒中不断折射出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让人为之向往。但透过若隐若现的奶酒商机和奶酒市场的浮华表面,笔者更多看到的是不少企业的营销乏力与发展滞后,与对内蒙古的乳业、羊
期刊
2008年中国葡萄酒稳健发展的大环境基础已经奠定,一系列有利于我国葡萄酒发展的累积优势正在逐渐形成,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加快中国葡萄酒发展步伐的高潮已经到来。国内葡萄酒品牌发展的春天就要来临!      回眸2007年葡萄酒市场,亮点多多,感慨万千。展望2008年葡萄酒市场,前景广阔,令人振奋。那么,2008年哪些葡萄酒品牌能有不俗的表现,能够主宰、引领市场?我们从品牌知名度、品牌关注度、品牌提升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