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解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zxhz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的自由解放学说”,是马克思继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两个伟大发现之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大贡献。中国人民在追求自身解放和发展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特殊的人的解放与发展之路,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自由解放精神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解放精神
  自阶级产生以来,一切阶级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同时又是以和平或暴力方式争取人的自由解放的历史。马克思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提出了人的自由解放的内容、道路和理想目标,代表了被压迫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所以,马克思主义成了被压迫阶级争取自由解放的思想武器,从而形成了波澜壮阔的世界性的争取人的自由解放运动。
  在人的自由解放学说中,马克思揭示了自由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和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是对社会丑恶现象和劳动者丧失人权、自由、尊严所发出的公正和正义的声音,是他们对社会良知的职能的严正践行。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人民的公仆,必须坚决忠于马克思这一伟大精神,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任何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的存在都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伟大精神的背叛。
  马克思“人的自由解放精神”的确立
  青少年时期的马克思思想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少年时期。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价值理想,代表作是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写道,在选择职业时,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理想与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相通一致的。
  撰写“博士论文”时期的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论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该文主要考察古希腊哲学史,特别是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哲学的关系,“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则是其准备,可以联系起来考察。马克思就伊壁鸠鲁的“原子偏离直线”的论断引伸出自己的哲学立场:“原子不外是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的自然形式”,而是发挥了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表现出了一种回避因果必然的自由的精神。伊壁鸠鲁在感性立场上对“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的提倡,强调了主体自由性,从而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论证了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同时引出了实践的意义、论证了人的自由。这篇论文显示了马克思还原世界即向现实回归的意图。
  “莱茵报”时期。思想自由与出版自由,代表作是在《莱茵报》上发表的八篇论文。莱茵报时期,即1842年初至1843年初,马克思思想的兴奋点是思想自由,特别是出版自由。在普鲁士政府的高压统治下,《莱茵报》在艰难中诞生,惨淡经营,一年时间就过早地夭折了,在此一年中曾多次濒临查封。因此出版自由对马克思这样激进的青年知识分子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到了1843年底马克思撰写有关莱茵省议会辩论的第三篇论文时,由于内外因素的交错作用,马克思开始转为关注更为现实的问题,关注经济利益和阶级对立,世界观随之发生转变。
  马克思人的自由解放精神的深化和发展。《莱茵报》的查封成为马克思思想重大转变的契机,他开始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政治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世界观转变。对旧的理论而言,是批判和扬弃;对新的理论而言,则是创立、形成和发展。其主要成果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法年鉴》中得到了突出体现。这些成果标志着马克思思想伟大转变的开始,也标志着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世界观的形成。
  马克思人的自由解放精神与时代价值阐释
  人的自由解放学说,是继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两个伟大发现之外,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大贡献。马克思人的自由解放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在批判、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的自由解放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根本价值观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具有生命力的重要部分之一。纵观马克思人的自由解放精神思想的内涵,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是基于一种实践的思维。有人说“思维方式是无形的,它却像‘灵魂’一样贯彻并支配着哲学的整个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反复强调他们所指的人是现实的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自由是人类历史的起点。人曾经是动物,与大自然结为一体,是大自然的一个自在部分。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从他不是把自己当作自然的部分,而是把自然当作自己的对象进行加工改造的时候开始的”。人不仅要战胜自然,而且要战胜自己,“不仅要战胜自己创造的物质世界,而且要战胜自己创造的精神世界。这就是人的解放和发展的使命”。“人的解放和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相互作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命题就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正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人民在人类解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人的解放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人民在追求自身解放和发展的过程中,在艰难险阻面前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一条特殊的人的解放与发展之路,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在根本上是为人的和人为的”。“人的解放和发展,人的不断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根本目的、根本标尺。离开人的解放和发展,偏离人的解放和发展,我们就不能正确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和总结改革开放,更加坚定自觉全面深入地推进改革开放,将这场伟大变革进行到底并把它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策略等诸问题作出探讨,对当代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规律作出及时地概括和判断;对全球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普遍性、特殊性以及两者的统一作出深刻的分析;对当代世界重大问题作出科学的理论分析和概括……而这一切问题的理论解释和回答,都必须始终贯穿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解放的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对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永恒关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还在于它对自身的不断批判和辩证发展。它破除了既定不变的现成概念、结论和公式,以及由此所构成的封闭僵死的体系;它与时俱进,不断地自我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基本国情出发来想问题、定方针、作决策。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在我国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就政党制度而言,我国实行的既不是前苏联的“一党制”,也不是西方国家的多党制,而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此外,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在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这些都从根本上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政治体制改革作为社会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常抓不懈。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的运行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几十年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伟大历史实践中的具体创造,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和贡献。作为一种新型的上层建筑和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已经被历史所证实。《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切实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为此,我们要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坚实的理论铺垫。(作者单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D73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6.005新世纪以来,越共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社会主义革新事业的总结  越南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01年4月)是越南21世纪的第一次大会。大会回顾了二十世纪越南革命的整个过程,对执行八大决议五年(1996~2000)和落实《1991~2000年社会经
摘要 当前中国的社会稳定问题兼有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的特点,人格的冲突、情绪的对抗是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得以发生和持续的关键动力。1990年代各级地方政府所推行的维稳政治学存在着“开口子”与“拔钉子”的张力,运动式治理与制度化治理的矛盾,行政主导与法律治理的对立。缓解社会稳定问题的新思路在于破除僵硬的维稳机制,形成以利益均衡为主导的社会矛盾化解模式。  关键词 “气” 维稳的政治学 维
【摘要】在当今世界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诸多重要论断为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的本质与内涵,全面把握国家治理的走向与趋势提供了根本性的标尺和原则。全力筑牢国家治理的制度保障,深度凸显国家治理的领导体系,合理勘定国家治理的目标方向,持续创新国家治理的路径策略,是回答“中国之治”向何处去、中国特色社
【摘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日关系从感情和软硬实力互动出发,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体现了不同特点。近年来中日关系的恶化和国民感情的遇冷,根本因素是两国硬实力在相对短时期内的转化。而从今后的趋势看,随着两国硬实力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双方国民感情的低走将呈现长期化的特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两国政府可以对此置之不理。恰恰相反,如果中日双方能够拿出勇气和智慧,走出“高层政治”对抗的死胡同,会加快厘
创新是推动党的建设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是党的建设提出科学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这种创新既有宏观层面的创新,又有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创新。多
一百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强烈抗议帝国主义列强把持下的“巴黎和会”所作出的关于将德国在我国山东所强占的特权转让给日本的决定;坚决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政策;要求惩办出卖国家主权的卖国贼。群情激奋的学生们面对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喊出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激荡神州:“中国的土地可以征
【摘要】公务员结构优化应以不增加编制和财政资源的投入为前提。立足存量结构优化理念,结合组织行为学,借鉴人力资源开发理念,结合四川省实际,对“十三五”期间公务员结构优化工作提出若干建议:在公务员招录领域实施创新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在公务员培养中探索项目制团队建设,在公务员流动中建立轮岗流动市场;形成公务员结构优化的超循环结构,进行公务员结构优化的部门领导责任制探索。  【关键词】公务员 结构优化 四川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多重结构性矛盾,严重影响了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成了化解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途径。在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现状及问题基础上,提出顺应世界经济和治理模式变迁、实现要素禀赋结构动态转换、强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降低国际前沿技术落差等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而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
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深刻改变了农业、水利和人居建设的方法和技术,其核心是将基于农业时代技术与智慧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打破,以图获得对自然的更大程度的控制和掠夺。但当工业技术及其对自然的控制力和破坏力被无所顾忌地滥用时,被逼到墙角的自然便以无可抗拒的破坏力给人以报复。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的集大成产物,它集中体现人类所有的成功和失败。目前全球约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带来
摘要 苏共在其存在的大约近百年时间里,曾经光辉灿烂,成为国际共运先锋,这是因为它在历史发展关键时刻能够提出代表民众根本利益的纲领路线,党员坚持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且关心民众、服务民众。这些保证了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但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也因失去民众的支持而最后遭遇了国家的解体。苏共党与民众关系的演变历史可以证明,执政党与群众同心则盛,离心则衰。  关键词 苏共 党群关系 演变  很多人注意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