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好坏。《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昔日孟母三迁,为的是给孟子创造适合其学习的环境,对地处比较偏僻的山区来讲,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是学生最理想的阅读场所,它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使阅读成为学生们很自然的生活状态。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策略来充分利用学校的阅读环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它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使你忘掉疲劳;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在兴趣“老师”的吸引和指导下,可以加快获得丰富知识的进程;兴趣是成长的前提,凡是成才者,事先都具有喜好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特别是小学时期对某物的兴趣,如果不受客观因素的干扰、制约,往往可以转化将来从事某种专业和专业活动的兴趣。所以注意培养学生的读书的兴趣是关键。本学期我们组织创建班级图书角,坚持利用每天半小时的午读时间,通过以下方法,逐步培养孩子阅读兴趣。
一、做好课堂延伸推荐书籍工作,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因此每位语文老师与学生共分享课文的精彩阅读的同时,应该根据不同体裁的文本和中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课外书,对学生来说有种亲切感。如老师上完《盘古开天地》一课,可向学生推荐出《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创世纪》等一些中外神话故事;上完《陶罐和铁罐》一文,又推荐出《农夫和蛇》、《自相矛盾》、《老鼠开会》等寓言故事。学生更有浓厚兴趣找来了一些民间、童话、科幻故事来读。在此过程中,大量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在延伸阅读中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又可以在广泛阅读中运用学法,巩固学法,更好的阅读。只要我们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相信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它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每日开展益智文字游戏――“成语接龙”,激发阅读积累语言的兴趣。
成语接龙是一种古老而富新意的益智文字游戏,学生对成语有着自然而然的兴趣。对此,教师可以有计划地进行每日每生开火车在黑板一角进行成语接龙大赛。有时进行数字成语接龙,有时进行动物成语接龙,有时还举行相反词语的成语接龙。在这种成语沙龙活动中,不仅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还使学生不断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激发他们大量阅读的兴趣。
三、开展“课前两分钟”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现在绝大多数山区农村小学生,大多交际不广,在公共场合说话时大多表现出口讷神态,仪态欠佳,或是脸红耳赤,抓耳挠腮,忸怩作态;个别敢说的不是音量低、语音含糊,就是语句不连贯、辞不达意、缺乏条理。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尽力创造说的机会,加强说话训练,使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由敢说到能说,由能说到善说,由善说到爱说。如利用课前两分钟鼓励学生上讲台面对全班同学进行简单地自我介绍,或朗读一篇自己认为较有意义的短文,或“一天一个故事”、“一人一条新闻”等。让学生把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课外阅读中知道的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等说出来。按学号轮流,教师当场评议,力求挖掘学生“说”中的闪光点,予以鼓励,并中肯指出其不足,为他们以后适应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师生共讲故事,激发阅读欲望。
听故事对低段儿童来说,有着不可抵挡的魔力,对中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因此老师可以利用每周一次的读书交流会,给学生讲故事。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先由老师讲,再由一些优秀的学生做领头羊讲故事,逐步让其他不善说故事的同学尝试。如果不行,降低要求,从读故事开始。一次次的上台磨练,不少学生在这环节中崭露头角,感受同学、老师带来的鼓励,感受课外阅读带来的精彩和快乐。
五、师生同步,每日板书古诗,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
古诗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都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直面经典,吟诵古诗,能激发我们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认同,更能增进我们对祖国深厚文化底蕴的了解。每学期老师可以制定一定数量的“古诗诵读”计划,学生一周背诵一至若干首古诗,老师共同参与背诵并坚持每日在小黑板上书写一首古诗,对学生来说起了很好的榜样激励作用。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先把你认为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制作“阅读记录袋”、“阅读记录卡”,记载学生平时阅读的点滴感受。在此过程中,老师一是要针对学生的困惑,做好示范,指导学生做好记录。二是要每周抽一次午读时间交流。这样的形式在阅读初期是很有效的方法。当同学们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喜滋滋地上台交流他的读书心得时,对他本人来说是个展示的机遇,对广大聆听者来讲也是学习、分享的好机会。还通过展示采蜜本,展示读书笔记,及时鼓励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总之,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让他们在积极的合作、探究、体验中完成文本的解读,完成基本技能的训练,完成文本知识的迁移,完成语感的培养,完成文本的延伸拓展,完成思想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网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昔日孟母三迁,为的是给孟子创造适合其学习的环境,对地处比较偏僻的山区来讲,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是学生最理想的阅读场所,它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使阅读成为学生们很自然的生活状态。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策略来充分利用学校的阅读环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它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使你忘掉疲劳;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在兴趣“老师”的吸引和指导下,可以加快获得丰富知识的进程;兴趣是成长的前提,凡是成才者,事先都具有喜好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特别是小学时期对某物的兴趣,如果不受客观因素的干扰、制约,往往可以转化将来从事某种专业和专业活动的兴趣。所以注意培养学生的读书的兴趣是关键。本学期我们组织创建班级图书角,坚持利用每天半小时的午读时间,通过以下方法,逐步培养孩子阅读兴趣。
一、做好课堂延伸推荐书籍工作,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因此每位语文老师与学生共分享课文的精彩阅读的同时,应该根据不同体裁的文本和中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课外书,对学生来说有种亲切感。如老师上完《盘古开天地》一课,可向学生推荐出《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创世纪》等一些中外神话故事;上完《陶罐和铁罐》一文,又推荐出《农夫和蛇》、《自相矛盾》、《老鼠开会》等寓言故事。学生更有浓厚兴趣找来了一些民间、童话、科幻故事来读。在此过程中,大量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在延伸阅读中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又可以在广泛阅读中运用学法,巩固学法,更好的阅读。只要我们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相信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它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每日开展益智文字游戏――“成语接龙”,激发阅读积累语言的兴趣。
成语接龙是一种古老而富新意的益智文字游戏,学生对成语有着自然而然的兴趣。对此,教师可以有计划地进行每日每生开火车在黑板一角进行成语接龙大赛。有时进行数字成语接龙,有时进行动物成语接龙,有时还举行相反词语的成语接龙。在这种成语沙龙活动中,不仅增长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还使学生不断积累了丰富的词汇,激发他们大量阅读的兴趣。
三、开展“课前两分钟”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现在绝大多数山区农村小学生,大多交际不广,在公共场合说话时大多表现出口讷神态,仪态欠佳,或是脸红耳赤,抓耳挠腮,忸怩作态;个别敢说的不是音量低、语音含糊,就是语句不连贯、辞不达意、缺乏条理。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尽力创造说的机会,加强说话训练,使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由敢说到能说,由能说到善说,由善说到爱说。如利用课前两分钟鼓励学生上讲台面对全班同学进行简单地自我介绍,或朗读一篇自己认为较有意义的短文,或“一天一个故事”、“一人一条新闻”等。让学生把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课外阅读中知道的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等说出来。按学号轮流,教师当场评议,力求挖掘学生“说”中的闪光点,予以鼓励,并中肯指出其不足,为他们以后适应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师生共讲故事,激发阅读欲望。
听故事对低段儿童来说,有着不可抵挡的魔力,对中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是如此。因此老师可以利用每周一次的读书交流会,给学生讲故事。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先由老师讲,再由一些优秀的学生做领头羊讲故事,逐步让其他不善说故事的同学尝试。如果不行,降低要求,从读故事开始。一次次的上台磨练,不少学生在这环节中崭露头角,感受同学、老师带来的鼓励,感受课外阅读带来的精彩和快乐。
五、师生同步,每日板书古诗,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热情。
古诗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诗人丰富的情感体验,都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直面经典,吟诵古诗,能激发我们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认同,更能增进我们对祖国深厚文化底蕴的了解。每学期老师可以制定一定数量的“古诗诵读”计划,学生一周背诵一至若干首古诗,老师共同参与背诵并坚持每日在小黑板上书写一首古诗,对学生来说起了很好的榜样激励作用。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先把你认为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制作“阅读记录袋”、“阅读记录卡”,记载学生平时阅读的点滴感受。在此过程中,老师一是要针对学生的困惑,做好示范,指导学生做好记录。二是要每周抽一次午读时间交流。这样的形式在阅读初期是很有效的方法。当同学们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喜滋滋地上台交流他的读书心得时,对他本人来说是个展示的机遇,对广大聆听者来讲也是学习、分享的好机会。还通过展示采蜜本,展示读书笔记,及时鼓励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总之,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智慧,让他们在积极的合作、探究、体验中完成文本的解读,完成基本技能的训练,完成文本知识的迁移,完成语感的培养,完成文本的延伸拓展,完成思想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网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