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幼儿德育实效

来源 :幼儿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7167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追求完美人格的健康发展,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而道德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幼儿园工作的核心。幼儿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道德品质的发育期、行为习惯的养成期、道德人格的形成期。因此,道德教育应从小进行。如何实施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呢?近年来,我们对幼儿德育工作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试图利用多种资源,提高幼儿德育实效,以促进幼儿品德的最佳发展。
  一、巧用幼儿园资源对幼儿实施德育
  儿童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即幼儿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行为应具有一致性。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
  (一)优化教育环境,熏陶教育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十分强调环境的优化。我们对园内环境进行统筹安排,精心设计和艺术布置。充满自然味和艺术感的走廊,故事味、德育化的楼道,主题鲜明、寓教于乐的装饰画,富有童趣,彰显环境育人特色。如我们在走廊上悬挂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龙”,绘制在汗衫上的“京剧脸谱”等装饰物,加深了幼儿对祖国的认识,培养幼儿对祖国的情感;在走廊、楼梯等墙面上布置一些图文并茂的正确行为图,如有关礼貌、友爱、合作、分享等方面的图片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在班上设立“德育角”来丰富幼儿的道德认识,用“比比谁的星星多”“红花栏”等来肯定鼓励幼儿的正确行为。生活中,我们注重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如,晨间接待时,我们笑脸相迎,主动向幼儿、家长问好,用手摸摸他们的头,亲亲他们的小脸,让他们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可亲可近;在这简单的交往过程中,孩子们学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会主动向老师及同班的幼儿家长问好;幼儿在这样宽松友好的环境中感受到的是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教师从理解幼儿的角度出发,给他们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班级和园内管理上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好地推动了幼儿思想道德教育。
  (二)将德育融合于幼儿园的各种课程之中
  幼儿道德教育应融合于幼儿园的各种课程中,在幼儿的各种学习中,扩展幼儿的道德认知,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优化幼儿的行为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品德发展特征,我们通过在各个不同的年龄班开展不同的活动,来扩展幼儿的品德知识和能力。例如,在有关“爱”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在小班开展“亲亲一家人”的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爱家人的情感;在中班开展“大家一起玩”的主题活动中,培养幼儿爱同伴、爱集体的情感;在大班开展“可爱的家乡”、“美丽的祖国”的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平时,结合一些重大节日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三八节”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幼儿爱妈妈的情感;“重阳节”,开展“爷爷奶奶我爱您”的活动,幼儿带着精彩的节目和食品去慰问敬老院的爷爷奶奶,萌发幼儿尊老爱老的情感。同时,捕捉生活中发生的有教育价值的事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汶川、海地等大地震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结合这一特大事件,我们在全园开展了“心系灾区,共献爱心”等主题教育活动,孩子们在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活动中,表现积极,孩子们关爱他人的情感在活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和社会性能力的综合发展。
  (三)将德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在幼儿了解、掌握了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学会了社会行为技能后,更重要的是通过日常的不断强化练习,以使其行为规范化、习惯化。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个性培养、发展个性倾向提供锻炼的好机会,能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如在生活活动中培养幼儿进餐、如厕、穿脱衣服、独立自主、自我保护等生存、生活能力;在值日生工作、种植、饲养劳动中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品质、良好的生态观和责任意识;在各类体育锻炼中培养幼儿勇敢、坚韧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
  总之,生活中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幼儿对品德的认识和态度倾向。
  (四)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承担各种社会职责,学习各种社会规范、行为准则,操作各种玩具,逐渐将在游戏中获得的行为规则转化为主体意识,又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操作活动,将内化的主体意识具体表现出来,实现主体意识的外化,以此强化内化了的意识,又在高一层水平上进一步内化,实现主体意识对自我的控制、监督和调节。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抓住游戏时的各种机会来实施幼儿德育,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有利时机,触机而发,及时进行随机教育,巩固一些好的道德行为,克服一些不良的行为与动机。如,在一次角色游戏时,小朋友们都挤着去“娃娃家”玩,“娃娃家”的屏风倒了,轰的一声响,这时有小朋友叫起来,“老师,‘娃娃家’的房子倒了。”教室里一下子就乱了起来,面对这一场面,我想,这是进行随机德育教育的好机会,我以游戏的口吻对大家说:“‘娃娃家’的房子倒塌了,赶紧检查一下,有没有人被砸伤啊?他们没有房子住了,怎么办呢?”“我们来帮他们重新建一座漂亮的房子吧。”说着,几个人合力把屏风扶起来摆好了。我说:“刚才,你们帮‘娃娃家’建了新房子,为了表示感谢,‘娃娃家’的主人一定会好好准备,请大家都来做客的。”听了这番话,“惹祸”的几个小朋友也消除了紧张感,游戏继续进行着。大家从中懂得了进“娃娃家”要守纪律、不能挤的道理。通过这一随机教育和引导,既丰富了游戏情节,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利用家庭资源增强幼儿德育效果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幼儿在园所受的正确的教育、形成的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须在家庭中得以巩固和强化。由于受亲情关系的影响,幼儿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接受得更快些、更多些,所以要培养、强化幼儿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更佳的教育效果。家长的道德水平、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幼儿道德发展的水平;家长重视孩子德育的程度和是否配合幼儿园的德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孩子道德发展的水平。
  作为教师与家长要经常保持联系,首先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水平和家长的教育方式,针对幼儿的发展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例如,我班的豆豆小朋友不爱与人交往,不愿意参加活动,不准别人碰他的东西,整天把自己搞得紧张兮兮的。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及分析,我认为造成孩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家人过度保护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误造成的。因此,针对这一案例,除了在幼儿园对其进行教育矫正以外,最重要的就是有效实施家园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几个月的家园合作教育矫正,豆豆小朋友性格变得活泼开朗起来了;能和同伴友好交往,并能常常主动和同伴交换玩具或食物等,对老师提出的要求一般能主动遵守,不再出现对抗行为。其次,教师要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德育活动,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子方法。活动必须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家长的兴趣爱好、技能特长和职业特点出发,让家长成为活动的主人。第三,教师经常深入家庭,定期对家长进行指导,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指导能力。例如,有的孩子喜欢小动物,家庭的院子、阳台比较大,教师家访时,建议家长在院子里(或阳台上)为孩子专辟“饲养角”,让孩子喂养小鸡或小兔、小刺猬、蝈蝈等,使孩子学会照料小动物,养成爱护小动物的习惯。第四,通过家园橱窗、板报、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向家长积极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使德育工作产生实效。
  三、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德育途径
  “社会即学校”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是幼儿教育实践经验的真实写照。幼儿德育工作的途径必须开放,社区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教师要把幼儿带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接受教育。如何合理利用、整合本地区自然、社会、文化等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一个话题。
  社区敬老院是我们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实践基地之一。平时,我们经常带幼儿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帮老人按摩、捶背,向孤寡老人赠送食品,培养孩子们的尊老敬老之情。附近的农民公园、纺织厂、养鸡场等也是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我们经常带领幼儿去农民公园、菜市场、银行等地参观,帮助幼儿了解不同职业的人们及其工作,体验成人劳动的辛苦,从而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拓宽了幼儿视野,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幼儿德育应渗透在幼儿的生活学习中,要有效地整合、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多种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大量生动、多样的现实感性经验,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认识客观世界,提升幼儿的道德水平。
其他文献
小班是绘画的启蒙阶段,由于小班孩子感知经验少,表象贫乏,绘画技能较低,以至于对绘画活动不感兴趣,绘画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笔者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新鲜的内容,新奇的形式、新颖的材料去吸引幼儿,激发他们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一、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适度、新颖的绘画内容     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就不会产生兴趣。因此,在选材上要下功夫,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
期刊
把握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是做好幼小衔接过渡教育的重要一环。从幼儿园到小学,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它包含着一系列的重大转折和变化。这也是幼儿即将迈出人生重要的一步。如何培养幼儿养成积极稳定的入学倾向性和适应性,关键在于缩短两种教育过渡的“坡度”。所谓“坡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师生关系的变化、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形式的变化、社会要求的提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
期刊
书,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是我们获取知识,伴随我们成长的良师益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利用图书、绘画和其它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认识到阅读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作用,我园开始了课题《故事教学中多元表达方式的研究》。开始选择购买图文并茂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图书,这些绘本不仅画面精美,想象逼真,而且故事内容更适合幼儿自主阅读。但在阅读区
期刊
摘 要 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儿童社会化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的形成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儿童在六岁以前,多是他律,慢慢才形成自律。本文从实践经验出发,小结几种教育行为是如何对幼儿进行他律慢慢让其形成自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能遵守幼儿园规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小朋友的。  关键词 儿童社会化 幼儿道德行为 教师 爱 教育    儿童社会化的核
期刊
案例:我在美工区里放置了彩色橡皮泥、竹筷子、吸管等材料,区角活动时,明明小朋友注意到了这些材料,他开始摆弄起来,他把彩色橡皮泥分别团成了许多大小差不多的小球,然后把它们一个个穿在了一支竹筷子上,接着举起自己的作品对旁边的孩子说:“瞧,我做的羊肉串像不像?”宣宣和萧萧几个人大加赞赏“真像,真像羊肉串”“昨天我爸爸还领我吃烤羊肉串了呢!”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投入到了加工羊肉串的活动中。还是明明最会玩,只见
期刊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家园互动里隐含着一定的教育资源,在多元智能活动中,笔者感受到:关注孩子的发展应该关注这三个互动。    一、关注生生互动,使幼儿在集体中得到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水平与组合方式存在,促使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以不同的方式学习和成就自己。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幼儿在不同智能领域的优势进行调整、安排,使幼儿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如一个幼儿可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特别喜欢搞一些恶作剧来招惹别人,好像还挺享受这个过程似的。为此,家长和同班小朋友没少跟你告他的状。    一、好奇取乐    孩子天生好奇,喜欢做一些大人不允许做的事情,想看看当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意愿相违悖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结果。  怎么办?  冷处理。有些恶作剧影响不大,你可以当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让孩子自觉没趣而停止自己的行为。  及时制止。如果宝宝的恶作剧行为比较过分,
期刊
我的教育观就像一棵生机勃勃的小树苗,随着我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实践,它一天天地生长着,变化着……  出生于六十年代末的我可以说是在“应试”中成长起来的,在刚走出校门成为一名幼儿教师时,备课本中目标一栏里的高频词是“学习……的概念”,而在与家长交流时,常常将孩子上课时积极举手发言回答出了某句话当作喜讯告诉家长。那时可以说还没有什么教育观,只在潜意识里有一种对知识的模糊的、狭隘的理解,也就是今天常说的“
期刊
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将达到GDP的4%     日前,新华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   征求意见稿指出,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
期刊
摘要  课程目标应为宣扬儿童文化的首要载体。但在现实中,儿童文化在幼儿园课程目标中却被忽略了,这主要表现在:儿童游戏文化的缺失、儿童个体文化的缺失、儿童共同体文化的缺失三个方面。通过透视这三个方面在幼儿园课程目标中的缺失,我们呼唤儿童文化回归课程,希望唤醒幼儿园课程自身的文化意识,让儿童文化选择是幼儿园课程目标文化重建的首要环节。  关键词  儿童文化幼儿园课程目标    儿童文化是指“在某一特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