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网络舆论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时代,舆论凭借网络突破了传统舆论存在的空间,社会公众凭借网络提供的平台,对社会焦点问题进行带有一定影响力、倾向性的价值评价。网络舆论是传统舆论与网络平台共同结合的产物,因此带有一定的复杂性特征,即隐蔽性与公开性、真实性与虚假性、包容性与狭隘性的矛盾统一体。
  [关键词]网络舆论;价值评价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41 — 02
  自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的时候,网络舆论也随之发展起来并引起人们予以极大地关注和研究,形成了不少有益见解,如有学者认为“网络舆论是一种自发型舆论”;[1] “当代公共舆论是发端于网络的一种公众自发行为,网络舆论实现了新闻平等”; [2]在网络信息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失效”,“个人的意见也就很难上升为舆论”; [3]那么,网络舆论果真仅仅是一种自发的舆论形式吗?如果从道德视角来分析网络舆论,它们又是什么样呢?以及他们道德特征又会是什么样呢?所以,网络舆论研究重点需要更多放在道德价值层面分析。
  一、 何谓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是舆论这一古老社会现象的现代表现,是社会现象与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工具结合的一种产物,网络舆论作为舆论的现代表现形态,其本质特征仍然脱离不了舆论这一母体。所以,在讨论网络舆论本质的时候,首先必须探讨何谓“舆论”?
  舆论是一种极为丰富和复杂的人类精神现象。“舆”开始有“众”的意思是出现在战国末期《吕氏春秋·淫辞》中“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 中“舆謣”一词。汉代《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的“人众车舆,万物殷富”,“舆”也与“众”相对应。而后,三国时代《三国志·魏志·王朗传》中有“惧彼舆论”的记载,其中的舆论就有着公众言论的意思。[4]在西方,霍布斯最早提出了舆论乃“公众意见(Public Opin-ion)”,他说:“会议的公众意见如果在辩论终结前可以看出来,那么他们就不应当征询、也不应当接受任何进一步的建议,理由是会议的公众意见就是辩论所得的决议和一切审议的目的。” [5]同时,霍布斯的“公众意见”也是现代新闻学与传播学领域中“舆论”一词的源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在《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认为“舆论是一种常常难以进行确切的科学分析的集体现象,它是同人的社会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5]陈力丹在其《舆论学》中的定义最具代表性,他认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综合,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成分。” [6]
  不难看出,以上对舆论含义分析,尽管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也存着相同之处,除了舆论有着众人之意以外,任何一种舆论既是对社会现实情况的反映,也是社会主体对某一问题或事件评价时所表现一种集中的价值态度与一致的价值评价。
  随着网络时代到来,舆论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四媒体即广播、报刊杂志、电视电影舆论外的一种形式——网络舆论。笔者认为网络舆论是一种独具特性的媒体,首先,以数字为基础的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型的技术手段,突破了传统舆论形式,为舆论提供了一个更大更方便快捷的平台,从这方面来分析,网络仅仅是一种工具的体现。然而,网络舆论并没有停留在工具层面,而是更能够把社会问题集中、放大,更能够集中表达网络舆论主体以其自身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利益观念以及个人信仰对社会问题所表达一种看法、评价,网络舆论加上网络主体的意见表达,从而使得网络附上了人的价值性一面。所以所谓网络舆论从道德层面来分析,即是在互联网上,舆论主体对社会某一焦点问题,从自己利益角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信仰观念出发,而形成的一种带有倾向性价值评判意见或言论。
  二、网络舆论的道德特征
  1.网络舆论主体的隐蔽性与公开性
  网络舆论是隐蔽性与公开性矛盾统一的结合体,作为隐蔽性是指网络技术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了舆论存在、导向以及舆论主体的非显性化。同时网络舆论也同传统舆论一样,本身也展示了舆论主体的信念、态度、意见,必须是公开,能让让公众感觉到,故网络舆论也就无法排斥公开性这一特征。
  网络舆论不同于传统舆论形态,它首先依附于虚拟的网络空间,是由无穷个比特字节把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强大的虚拟社区,在此空间下产生的舆论当然具有隐蔽性,只有置身于网络空间的人方能感觉到舆论存在。同时,网络舆论所依附的网络空间也使得网络主体呈现匿名性与虚拟性,并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环境,赋予网络主体以更大的话语权。这种匿名性、虚拟性身份使网络舆论主体能够对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发表直接意见,毫无保留表达自我价值观念,最大限度对社会问题进行道德评价。但无论主体的言论是多么激烈,网路舆论主体始终处于匿名状态。
  同时,网络舆论既然作为舆论的一种形式,当然和公众的信念、态度、意见分不开,必须具有公开性。网络舆论依托网络技术,虽然使得网络主体具有隐蔽性,但同时网络空间也为舆论迅速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互联网是一个交互性非常强的传播媒介,它融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征,网络论坛作为网络空间的公共领域,为公众提供了意见的价值平台,为自由而平等地讨论社会热点问题打开了方便之门,使得网络舆论主体的价值性评价更加公开,同时所带来的价值性影响更加深厚,更加促发人们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网络舆论的公开性不仅体现在网络空间自身内部,还表现在网络舆论主体对社会问题的价值性评价最终转化为现实社会中价值性的舆论评价与行为约束,并最终引导规范社会。
  2.网络舆论道德言行的真实性与虚假性
  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一种形式,难免发生真实性与虚假性并存现象。作为社会现实现象的反映,网络舆论最终以真实性的一面呈现于世人面前,同时由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又使得网络舆论具有虚假性的一面。   网络舆论主体虽然在网络中呈虚拟状态,但这种虚拟身份仍然是社会公众的一种折射,更进一步来分析,网络舆论实质上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而网络舆论主体则是这面镜子中的“我”,这也说明了网络舆论主体并不等同于现实舆论主体,网络舆论最终必须以现实舆论和现实舆论公众作为展示自己能量的前提,这也就说明了现实社会舆论的真实性和现实舆论公众决定了网络舆论的真实性。网络舆论的真实性来源于网络舆论对现实社会和社会现象的反应,这种反应既包括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也包括倍受关注的社会现象。与此同时,网络舆论主体可以就此热点问题和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网络舆论。所以,网络舆论真实性的前提是社会问题的客观存在性。更为重要的是,网络舆论主体在网络中的虚拟性,可以更加促使网络主体在对社会现实问题分析的时候,最大限度地表达自我真实性的一面,打破现实社会中种种束缚。
  网络舆论既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客观反映,这决定了它的真实性一面,但同时网络舆论也具备容纳虚假舆论的条件,网络空间对网络虚假舆论的产生与传播是不设防的,这样,虚假舆论的产生也就会层出不穷,对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也就越来越大。而这些虚假舆论都是脱离社会事实的,要么是经过伪装的真理,要么是一种经不起辩驳的信息和言论。其次,虚假舆论气势的制造,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少部分人通过多个“马甲”顶帖,制造公众支持的假相,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无法构成舆论的意见立刻就具备了舆论的特征,但因其脱离了社会现实,最终也仅仅以虚假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禁不起时间的考验。
  3.网络舆论的包容性与狭隘性
  网络舆论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网络舆论的广泛性上,即网络舆论拥有着广泛的舆论公众。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公布的数字显示,截止2006年11月,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超过1.2亿,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宽带上网超过7000万,网站总数近80万家,上网计算机超过5000万台。同时,网络舆论既是对现实社会焦点问题的反映,也是网络舆论广泛性的社会基础。活跃在网络空间的舆论很多都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的关注和讨论,网络舆论广泛地代表了民众诉求,因而,其广泛性根植于广泛的民意之中。其次,网络舆论的包容性还体现在网络舆论的多元性,即网络舆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过去,由于地理位置的自然屏障限制,传统舆论只能局限于某一地域,难以拥有多个民族,多个国家意识形态支撑,而网络的出现,为跨民族、跨国家间的意识形态交融提供了良好平台,这也反映了网络舆论能够包容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名族、不同思想观念的舆论主体。第三,网络舆论的多元性还表现在对网络舆论评价的价值多元性,网络舆论评价说到底是通过网络舆论主体对该舆论肯定或否定的道德评价,或者是道德评价观念的冲突。
  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自由地传播信息,发表观点,参加讨论,网络的互动性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可以在重大、热点问题上快速形成舆论。但同时也要注意到,热议问题的背后也反映着主体观点的冲突,这正是网络舆论狭隘性的表现之一,网络舆论虽然依附于网络这一虚拟空间,舆论公众虽然在网络上具有私密性,网民在网上说什么、做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但是由于地域伦理以及个体价值观不同,最终会约束到公众在网络中的言行,特别是针对某一社会重大问题的时候,由于所生长的现实环境与个人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必然会形成自我的一套评价观点,甚至与他人形成激烈讨论。其次,网络舆论的狭隘性还体现在网络舆论主体价值观念的偏斜,在评价每一件网络舆论的时候,都会以自我的价值观念作为评判标准,很容易极端化,从而导致由于舆论意志的偏向而形成缺乏理性的价值评价。最后,网络舆论的狭隘性还表现在网络公众信仰理念的固执性。在网络交流空间中,价值多元化必然与固执的价值信仰之间发生矛盾,观点守旧的公众往往会以先前的时代标准来评价现实社会,遇到问题,无论是好还是坏,都会与其先前所持有的观点挂钩,形成极端的舆论倾向。
  〔参 考 文 献〕
  〔1〕〔4〕杨皑.春秋战国时代的“舆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4).
  〔2〕霍布斯.利维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99.
  〔3〕金霞.论网络传播的舆论监督〔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02).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多种声音,一世界〔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268.
  〔6〕曾庆香.对“舆论”定义的商榷〔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04).
  〔责任编辑:陈玉荣〕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各阶段教育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对它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对其它教育阶段,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与人们对其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对此,本文从教育均衡发展理论、幼儿教育的地位和性质等方面说明把幼儿教育纳入我国义务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均衡;幼儿教育;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9-2234(201
[摘要]任何一种精神都不是凭空诞生的,都有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与土壤,闯关东精神也不例外。它是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特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创新与发展。弘扬闯关东精神能够增加民族精神的凝聚力,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关键词]闯关东精神;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3-0008-
南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河南南阳 473061    摘要介绍了一款思维导图的制作工具MindManage,论述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技巧,期熟练地运用思维导图,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 MindManager;思维导图;技巧  中图分类号:G434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3-0068-04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for
“又有谁需要真挚的情感呢?”忍受了导演一个半小时毫无节制的背景音乐滥用后,奥地利电影《小小乔》中终于出现了一句触动我的台词。  这部怀旧式科幻惊悚片首映于今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出演女主角的演员艾米丽·比查姆由此摘得当届最佳女演员——看起来是一部值得期待的电影。  主角艾丽斯是一位植物学家,研发了一款能散发特殊物质的新品种花卉,有着可以改变人心情的神奇疗效:如果在适当温度下养育花卉,为它提
[摘 要]站人为清代黑龙江地区驿路沿线的农业开发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和站人农业聚落的形成,尽管面临不利的局面,但站人对黑龙江农业开发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是应该得到承认的。  [关键词]清代;黑龙江;驿路;站人;农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K249/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2 — 0066 — 02  一、引言  清代黑龙
[摘 要]当前文艺学教学改革的热点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文艺学课程群要实现整合与创新,需要对人才的社会需求、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导阅读理论原典,实现知识元的优化整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才能构建科学有效的能力训练体系,达到培养有创新能力的文艺学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文艺学课程;多元;整合;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7.3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李艳(1976—),女,辽宁本溪人。人文学院中文系教师,从事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她的“家庭小说”以其丰富、深邃的内容,精湛、独特的艺术手法征服了众多读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独特的叙事策略和她对具体叙事元素的独到运用以及由此而显示出的隐含的艺术意蕴。  [关键词]张爱玲;叙事策略;家庭小说  [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
[摘 要]异化即“异己化”,异化劳动就是发生了“异化”的劳动。《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一个理论体系,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只是其主要内容。通过回归文本,可以发现,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人学思想。具体来说,主要有人的本质思想、人的主体性思想以及人的发展思想等。  [关键词]手稿;异化;异化劳动理论;人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A8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
[摘 要]改革开放的启动和实施,加速了社会转型和社会变革,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剧烈冲击,越来越体现出价值观念多元化等特点。回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历程,有利于把握大学生价值观变迁趋向,有利于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变迁;思想政治教育;调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47 — 02  
在这位七旬老人身上,能感受到久违的大家礼仪:我们在楼下按响门铃,老人即伫立电梯口,静候来客;访谈间隙,尽管坐得有数步之隔,他挪动并不轻便的身躯,走过来为我们的茶杯倒满开水,临别时坚持送到电梯口看着我们进电梯……  东亚问题研究是他的职业,也是兴趣。对于当下热门的钓鱼岛、南沙等问题,他有自己的看法:“我们讲钓鱼岛问题,讲南沙问题,不是从国际法跟国际政治的角度去讲这些问题,都是从历史去讲:‘它自古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