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佩琳: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创作者

来源 :影响力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woool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佩琳,男,贵州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1949年17岁的唐佩琳在江西参加了解放军,并随部队到贵州剿匪,先后在部队任文工团员、文化干事、排长、情报参谋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在贵阳中八农场劳动22年。在农场的劳动中,他断断续续写下了近50多万字的创作,其中就有《敌营十八年》初稿。80年代初,播出了由唐佩琳编剧的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之后他创作了50多集电视连续剧,被人称为是一位多产作家。其中《普通一官》获西部地区优秀电视剧一等奖,《难念的经》获中央“五个一”工程提名奖,《那年那月》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邓小平在1950》获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作品奖。1998年,荣获“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家”称号。
  编前:提起《敌营十八年》这部电视剧,30岁以上的人都应该还有印象,这是中国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它在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部剧的作者是一位贵州人,他的名字叫唐佩琳,而更鲜为人知的是这部剧的初稿是唐佩琳在一个特殊的环境当中完成的。唐佩琳虽然被错划成右派,在农场劳动了22年之久,面对人生的突然打击,唐佩琳没有跨掉,他凭着对生命的信念和对写作的执著追求,用笔支撑起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也用笔写出了另外一片天地。
  解说:2000年10月,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奖活动在长沙举行,贵州省的4集电视连续剧《邓小平在1950》在此次评奖中获得了20万张选票,并荣获作品奖,这是我省电视剧首次获此奖项,实现了零的突破。这部戏的编剧就是我省著名剧作家唐佩琳。1949年,17岁的唐佩琳在江西参加了解放军,并随部队到贵州剿匪,先后在部队任文工团员、文化干事、排长、情报参谋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在贵阳中八农场劳动22年。
  唐佩琳:原来房子没有这个门,窗子是有的,这就是原来房子的外型。我一来农场就修水库,挖泥巴堆这个小山包,修堤坝,一来就参加劳动。当时劳动很艰苦,吃不消,抬石头、修房子、当泥水工、种包谷、喂猪什么都干过。
  记者:1957年,反右的风潮波及到你,那时你25岁就被送到农场去改造,同时新婚的妻子也离开了你,这种影响对年轻的你应该是刻骨铭心的。
  唐佩琳:当然,突然从一个现役军人把军装脱下来,变成一个劳动教养人员,思想上当然打击很大,当时是懵的,但是冷静下来以后,我想还是应该正确对待,我相信我自己是个好人。
  记者:当时有没有放弃写作?
  唐佩琳:房子里睡了百把个人,我点一盏小煤油灯,隔开以后,自己悄悄地看啊写啊,没有桌子,一个人一小格,你睡这头,我睡那头,后来变成上下铺。我愿意睡一个小角落、小旮旯里,这样就不影响别人了。点一盏小煤油灯,就这样写。
  解说:农场劳动间隙,别人休息,唐佩琳在田埂地头上以膝盖作桌子,以手纸作稿纸匆匆写下构思中的人物、情节和场景。
  记者:作为作者来说,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发表,而且能被很多人知道,但是在当时那种特殊的情况下,你的作品不可能被发表,而且还有可能要被查抄,你是怎么想的呢?
  唐佩琳:对,当时查抄过呀。当时就在这个地方,一个干事笑嘻嘻地给我讲,唐佩琳,你还写什么呀?郭沫若这么好的作品都烧掉了,你还能写吗?还能发表吗?但是当时我想,反正我爱好这个,我就写吧,锻炼学习。就这样,找点精神寄托,因为再没有这个寄托,我就崩溃了。
  解说:斗转星移,冬去春来,唐佩琳没有亲人探望,没有家书的往来,只有写作相伴,在农场22年的劳动中,他断断续续写下了近50多万字的创作,其中就有《敌营十八年》初稿。80年代初,由唐佩琳编剧的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播出了,这部描写我党地下工作者打入敌人营垒之中,历经十八年与国民党特务斗智斗勇的9集连续剧在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
  记者:在8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电视正在起步阶段,在国内没有先例,也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你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这部电视连续剧在当时反映很好,那么现在回过头再去看这部作品。你如何评价它呢?
  唐佩琳:现在回头来看,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看,既不能说它怎么样好,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历史的看这个事情,作为第一部电视连续剧,编导都没有经验,应该说这部戏还是有粗糙的东西,另一个方面看,它作为第一部电视连续剧,它为我们国家以后的连续剧的创作提供了一些经验教训,摸索了一条道路,我觉得它的成绩在这了。
  记者:以前在农场写作对你是一种寄托,那么现在写作对你还是一种寄托吗?
  唐佩琳:应该说不是。
  记者:是什么呢?
  唐佩琳:在农场的那种条件下,我想方设法去学习,去写作,那是在那么一种背景下去找点寄托。落实政策平反改正以后,回到单位,回到部队,又转业到地方,党给了我这支笔让我来写了,给了我这种权利也给了我这个义务,我就应该更加珍惜现在这个好的情况。
  解说:在《敌营十八年》剧本之后,唐佩琳更加勤奋地写作,他深入生活,刻苦钻研,创作出了《情留此山中》、《普通一官》、《难念的经》、《误区》、《那年那月》等共五十多集电视连续剧,被人称为是一位多产剧作家。
  记者:您原来仅仅是读过高中,那么再后来也没有经过这种系统的教育,今天能写这么多的剧作,用你的话说是偷师学艺,这个偷师学艺能给我们说一下吗。
  唐佩琳:从农场开始我就自己看一些资料,一些剧本,一些理论刊物自己学习,到了电视台以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就找到一些同行、戏剧界的老前辈、同事们,向他们学习,我觉得除了书本上的学,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去学,当时戏剧界的一些同志,他们专业知识、业务素质都比较好,像赵谦、井立民呀这些同志,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的东西,我经常跟他们交谈,有时谈剧谈到深更半夜,经常这么交谈,我从他们身上一点一滴的吸取很多东西,我有时还跟一些年轻同志学,学习的对象呀不能限制是哪种人,我觉得各个方面都要学,如果说我取得一点成绩,恐怕主要原因是我在学习方面,我自己感觉还是比较谦虚的,这是说真话。
  解说:随着创作得不断成熟,唐佩琳的作品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他编剧的《普通一官》获西部地区优秀电视剧一等奖,《难念的经》获中央五个一工程提名奖,《那年那月》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邓小平在1950》获第十八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作品奖。
  记者:我发现在您创作的剧本当中有很多是写官员和干部,像这类人物比较难写,因为他政策性特别强又十分敏感,但是您在写的时候好象往往写得很得心应手。
  唐佩琳:每个搞创作的同志他都有自己生活熟悉的一面,写他熟悉的东西就比较好写,因为这些年从小十多岁参军到部队后来又在政府机关工作,接触的各种干部比较多,这方面生活比较多一点,接触得多,你像我写农民写工人可能就要弱一点,不过写干部题材确实难度比较大。
  记者:历史题材的,特别像高层领导干部的这些戏往往在审查的时候,对于语言这方面好象审查是非常严格的。
  唐佩琳:是的,你像《邓小平在1950》这部戏,语言呢,中央革命历史题材审查小组是很严格的审查,我记得《邓小平在1950》的语言,最后重大历史题材小组审查这个戏的时候只改了一句话。
  (电视剧片段,邓小平:两位司令员讲得好,说得透啊,50年是要大乱一阵子,不过不怕,我看大西南的工作,千条万条,执行好党的政策是头一条,一句话,靠政策吃饭!)
  小平同志的那些语言,有些话是他的原话,有些话是我给他加上去的,你比如开头小平同志有段话,两位司令员讲得好,说得透啊,我看1950年是要大乱一阵子,不过不怕,大西南的工作千条万条,执行好党的政策是头一条,一句话,靠政策吃饭,这“一句话,靠政策吃饭”是小平同志的原话,前面那些都是我加的。
  解说:1997年唐佩琳被评为“贵州省十佳电视艺术家”,1998年5月,唐佩琳荣获“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家”称号。
  记者:您创作了这么多作品,您希望您的作品在社会上有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呢?
  唐佩琳:写作品,我不是想通过这个作品教育哪些人呀,我没有这个要求,也没有那个水平,我只不过是想把我自己内心想说的话,通过这个人物这个剧情表达出来,特别是想告诉我们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如何认识我们的历史,认识我们的现实,分清是非,分清好坏,我就是有这么一点点初衷吧。
  编后:唐佩琳现在仍在勤奋地写作,他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创作队伍当中,为贵州的电视剧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其他文献
赵登峰,德男高音歌唱家。1965年出生在贵州省丹寨县,1983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学习美声。后成为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的一名歌唱演员,1990年获得全国十大男高音歌唱家的称号,并在1993年获得了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专业组美声唱法第一名。1995年,赵登峰加入德国汉堡国家歌剧院,成为一名歌剧演员。  编前:近十年在德国的生活和演出,赵登峰已经成为大多欧洲观众所熟知和认可的男高音歌唱家。面对今天的成功,
期刊
1905年出生于贵州赤水。 14岁参加革命,在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参与了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1935年参加红军,并于1936年在长征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担任抗日军政大学学员队长、教员。1940年—1950年,担任胶东军区参谋长、胶东军区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8年主持筹建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并担任第一任馆长,其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代秘书长
期刊
龚琳娜,1975年生于贵阳。16岁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学习民族声乐,1999年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现为中央民族乐团独唱演员。1985年在全国民族杯小歌手比赛中获一等奖;参加1989年全国少儿歌舞评比独唱、二重唱,分别获一等奖;1996年MTV《好花红》(布依族民歌)获得百家电视台音乐电视银奖;1998年参加西南地区青年歌手大赛获金奖;1999年文化部民族唱法考评第一名,被授予“民歌状元”称号。  
期刊
王阿依,女,国家一级演员,苗族,1965年出生,贵州省黄平县人。1980年在黄平县文化馆工作,1981年在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进修,1983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民族班,毕业后分配到湖南湘西自治州歌舞团,1993年调到贵州省黔南自治州歌舞团。1991年获全国民族声乐大奖赛“优秀歌手奖”,1992年获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奖赛“演唱奖”。1997年担任黔南自治州歌舞团副团长,2001年担任黔南自治州歌舞
期刊
男,1949年生,贵州绥阳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作曲家。1969年应征入伍,1972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1979年发表的成名作《战友之歌》曾获“全国第一届音乐作品奖”和“第一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1983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任专业作曲,曾为多部电影、电视片作曲,曾获“金鸡奖”、“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奖励。除音乐创作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期刊
繁荣中华文化,演绎艺术人生  张继钢  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总政歌舞团团长。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编导家、研究生导师、中国文联第六、第七届全委,中国特殊艺术委员会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界唯一“世纪之星”称号获得者、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残奥会开、闭幕式执行总导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期刊
何元亮,贵州省罗甸县麻山腹地的云干乡党委副书记、大关村村长。1984年,何远亮在自己的门前打响了大关村劈石造田的第一炮,12年的艰苦奋斗,大关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创造了大关的奇迹,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大关精神。“何元亮”这个名字因此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何元亮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编前:贵州省罗甸县的大关村地处喀斯特岩溶地区,是被有关专家视为不具备生存条件的贫困地区。1984年,农民何元亮
期刊
李桂莲,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 1943年出生,1964年毕业于贵州农学院果树蔬菜专业,从1979年开始,李桂莲长期致力于贵州早熟蔬菜和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的培育和推广,帮助了成千上万的贵州农民脱贫致富,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七五”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贵州省十大女杰等等  解说: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的这片实验地里,你可以
期刊
刘 雍:男,布依族,贵州福泉人,国家一级美术师。1963年开始漫画创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鉴于他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作方面成绩卓著”特授予他“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刘雍在2004年完成的4件事:完成省图书馆2600平方米浮雕;为花溪迎宾馆制作32件环境艺术作品;为民族文化宫设计4根图腾柱;编撰《贵州民间美术全集》之“蜡染”和“刺绣”卷。  字幕:走过古老的村寨,寻找民族的生命记忆,留
期刊
王小帅,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其作品屡获国际大奖,主要代表作有《冬春的日子》入选BBC评选的电影诞生以来100部佳片之一,《17岁的单车》获第56届柏林银熊奖。电影《青红》获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其导演风格内敛敏感,充满了对人性的关照。  编前: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第六代导演纷纷走向观众,贾樟柯、王小帅、陆川等导演用他们独特的创作理念和个性给中国电影业带来一种全新的风貌,目前,王小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