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的短篇小说集《到十九号房间去》(杨振同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题材广阔,体系庞大,关涉人文、地理、哲学、宗教、政治等领域。其小说以白人知识分子中产阶层的视角对非洲和欧洲各阶层人群的日常生活做了全景式扫描,时空辽远纵深,风格奇谲多变,故事异彩纷呈。莱辛对男女关系有着庖丁解牛式的理性观察。小说家像冷静的预言家、神奇的魔术师,建立了一种对男女关系生动描摹的叙述美学。她在看似舒缓的叙事节奏中,给予了人物壮阔神秘、瞬息万变、意外不断的情感命运,洞微烛幽式的构思因穿透常人思维而发光。即便写家长里短,也深含哲思,在冷峻精确的文字外观下密布着深思熟虑的情节回廊,读者若顺着叙事幽径探索,终可由阡陌交通而得豁然开朗之境。
十九个短篇小说中,除《英格兰对英格兰》《两个陶匠》《天堂里上帝的眼睛》等几篇写教育、二战、梦与回忆、阶层对立,多半涉及婚恋情爱,叙述从容不迫。作者对人物的心理空间做了多重拓展,在心灵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矛盾对立中推进故事,以相对传统的结构及针法细密的语言,去探测变幻莫测的人性渊薮。婚恋中的男女主人公,尤其是女性的面目栩栩如生,她们都无一例外向往宽广的精神世界。《到十九号房间去》的苏珊,被温吞水般的生活困住,觉察到心灵自由的缺失,她的出走是为了捍卫精神生活或拯救灵魂,命运却没有为她松绑,最后,她让自己在人世间消失了。苏珊想要什么并不重要,她是毀于精神之厄。《另外那个女人》中的罗丝,因困惑而追寻,又在意外中再次发现自我及他我,不合常规的探寻为其舒展而曲折的情节一再提供打开的引擎,结局透露的意义动摇了整个女性主义世界观的核心。小说多视角的技巧成全了人物的心理探险之旅,以强劲的想象力对主题向纵深开掘。莱辛往往用陌生化的设计摧毁我们的现实认知,《恋爱的习惯》《目击证人》《他》《女人》这几篇小说有极致的精神强度,几乎都获得了一种貌似平淡的强大力量。我无法不在感受其叙事诡谲的同时,痛感自己的写作还是有必须剔除的庸常和僵化。
莱辛小说以会讲故事而著称,用思辨的话语带动读者去反思,在叙述中带出自己的见解,在谜一样的时间节点摊开命运的底牌,犹如洪水具有涤荡更新的特质。从苏珊到马修,从罗丝到吉米,从朔尔茨到福斯特,都在反复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远比民族差异危险得多。基于此,男女的差异更是大于几个民族差异的总和。男女之间,犹如白昼被黑夜吸引(或飞蛾被灯火诱捕),惊讶于黑夜特有的深邃与神秘,月光安静地燃烧,在夜晚沉醉的种种物什,在呼喊并闪着微光。男女相爱同理于黑夜永远追逐白天的脚步,悲喜交织的两性事件发生、分岔及收束犹如宿命,男女组成的太极图唇齿相依又矛盾丛生,莱辛对男女关系的探索迷人深刻,极具开创性。
莱辛小说的魅力,也得益于她比其他小说家都更持续于情感地带的挖掘工作。可以说,莱辛担当起小说家在两性意识形态上的责任,其意图是精神探索,其笔下的男女关系似有意于引导我们去反观自身。女性有黝黑纤巧的触须,细致而隐秘,惯于借助婚姻厘清自我并充分表达。在她的小说里,时间似有摧毁更新一切存在的使命,看似美满难得的婚姻终究要走向不圆满。两个相爱的男女,曾经在同样的源头会合交融,也可能像无数支流那样渐行渐离,进而相忘于江湖或永不相交。在莱辛看来,这种结局对女人或男人都是一种试炼。苏珊和罗丝以及乔治的人生悲剧,都可以归结为人们往往囿于成见而自以为是,他们终究受挫于源自有限经验的神断法。莱辛以超越两性的睿智去表现男女关系内在的尖锐,她把情感故事置于发展的序列中,也表达了命运转折的合理性,在抽丝剥茧的分解中衍生出小说的离乱魅力,读者若能从整体上把握,应能更好理解人物。
跟十九世纪狄更斯、司汤达、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现实主义作家相较,莱辛也提供温情,但她似乎更着力于温情的复杂与多义。迥异于《大卫·科波菲尔》《战争与和平》《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这些提供善恶是非判断的作品,她的创作情感炽烈,人物却很难打上道德标签,即便出现惊世骇俗或打破常规的两性关系,也不轻易用善恶来划分。男女关系时有不可言说的复杂性,不是压跷跷板,无法用简单的是非解释这种非对称性,女性的得救并不意味着男性的毁灭。我以为,在好的写作里,无须营造伦理判断的氛围,“真的无限”远胜于那种概念化的“恶的无限”。莱辛只是冷静陈述对人生的勘探和钟情,写出她对人类命运多舛的悲悯,并沉湎于人物在精神性上的解密。
莱辛的小说打通了想象的生活和真实的生活,男女事主分分合合的纠葛产生了澎湃的力量,他们更像一个个叙事英雄,自备举足轻重的气质,他们自成方圆的短处和长处也让人为之着迷。这些短篇小说的结尾,让我想起美国作家安·毕尔斯《枭河桥记事》、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摸彩》和英国作家伊夫林·沃《勒弗戴先生的短暂外出》结尾的奇异之美及惊悚效果,也让我想起了德国作家聚斯金德《香水》结尾的无限苍茫、迷狂和荒诞,这都类似希区柯克电影式的结局—看来我是一个倾心于情节突变或意外处理的热爱者。杨振同先生精心迻译的莱辛小说,给了我美妙的阅读体验,这是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