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缺席的中秋节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今,我才有了深刻的体会。这一个“离”字对于我来说像刀一样扎在了心口上,生疼!
  月又圆了,可人缺了!中秋明月依旧亮闪闪地高悬在天幕上,而月下却少了一个赏月的人,那个人就是我的母亲!多了一個凝望月亮便生出思念的伤心人!这个中秋节,母亲缺席了!
  往年这个时候,兄弟姐妹几家人齐聚父母身边,为母亲祝寿。母亲的生日恰巧就在中秋节这一天,我们就双喜临门,一起庆祝,一大家子热热闹闹地祝寿、过节。吃了午饭便张罗晚饭,聚在一起的时光似乎总是很短暂。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倾其一生筑巢,那就是爱之巢,我们便是那些飞倦了的归巢小鸟,寻求父母温情的庇护,让自己的心灵有个栖身安放之所。而我们对于父母,就像是放飞的风筝,无论父母手中的线放得再遥远,也总有线轴握在手里,那握在手里的线轴就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和奉献。
  古稀之年的老父亲身板还算硬朗,这也是我们兄弟姐妹的福气。母亲的生日和父亲的生日(父亲的生日是8月13日)只隔着一天,往年,我们商量着选取这两天中的任何一天,聚在一起给二老祝寿。唯独今年,母亲的生日过不成了—几个月前,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都无法从思念和悲痛中走出来,但是又到了8月13日,我们还是要给老父亲祝寿。这一天,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带着孩子回家给老父亲过生日,也一同共度中秋节。虽说在一起也都谈笑风生,孩子们在嬉戏打闹,可我总感觉有一种气氛一直弥漫在屋子里,包裹着我们。缺少了母亲的唠叨和带有浓浓爱意的关切的目光,似乎少了很多东西,心里空落落的。
  不经意间,母亲的音容笑貌就浮现在眼前、心上。有时候也幻想母亲就端坐在沙发上,满脸笑意堆在嘴角看着我们……或者是仿佛看到了母亲忙碌着做饭的身影。屋子里的一锅一铲、一盆一碗都带着母亲的气息和温度。我坐到床边,望向床上的被褥,宽阔的双人床如今只剩下父亲一个人的被褥!父亲还是习惯性地睡在外边,里边的位置像是一直给母亲留着!可以想象到自从母亲离世,有多少个夜晚父亲是孤枕难眠,或者暗自垂泪呢!想到这里,我刻意地瞅了瞅父亲,他的眼睛有点红肿,有点潮湿,这分明是难过后留下的痕迹。只因现在他的孩子们围绕在他的身边说笑,他只好将思念和泪水暂时收起。黑夜来临,漫无边际的夜幕笼罩着他独居的屋子,空荡荡的屋子里只剩下父亲的气息。鼾声未至,思念却如洪水涌来,打湿了父亲的眼眶,浸湿了父亲的枕巾。泪水倾泻吧,愿能缓解一下父亲的内疚和说不出口的思念。有一次,父亲说:“你娘身体病着的时候还在给我洗衣服!”不善言辞的、憨厚的父亲以这种方式在表达着他的爱意和难舍,也像是歉疚。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夫妻啊!一个永远离开了,另一个的心也随着去了。我深知父亲的悲切,所以今天给他过生日,我们都刻意只字不提母亲。虽然在我心里嘀咕了很多遍,今年的生日母亲是过不了了!但是父亲还是不止一遍地说起母亲,我们都不敢往下接话太多,随即就岔开了话题。在医院里,在母亲的病榻前,我已经见证了父亲不舍的眼泪和无可奈何的放手。
  自从母亲住进医院就再也没有走出医院,一直高烧不退,吃不进半点东西,瘦骨嶙峋。尽管我们精心照料,却挡不住死神召唤的脚步,我们内心的坚守也在坍塌,心灵脆弱到崩溃。发烧就输液退烧,退烧就会出汗,大汗淋漓的那种。那一日,我给母亲换下湿漉漉的衣服,给她擦洗了身体,我心想母亲一向爱干净,不能让她脏兮兮地走。擦洗完之后,我给她梳了头,感觉母亲的精神好多了。她居然要求坐起来,我扶她起来,然后给她照了一张照片发到我们姐弟几人的群里,告知他们母亲的状况。没想到,那竟是母亲最神清气爽的时候,之后便几乎丧失了意识。那张照片居然是母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照片,而在母亲离世后,那个群里的内容我都刻意封存了下来,任谁也不能将它删除!我会在某一个时刻翻一翻我们曾经和母亲一起同病魔斗争的那些日子。
  我发现自己越刻意地回避回想母亲的事情,越不自觉地模仿母亲的一举一动。母亲离世后,我经常做南瓜小米粥,几近痴迷地喝,每每喝粥的时候我便想起母亲最愿意喝南瓜小米粥。我还经常自己动手蒸馒头,因为母亲爱吃自家蒸的馒头。揉面的时候,母亲手把手地教我的情形就浮现在眼前。做被褥的时候母亲仿佛还在我身边打下手,做菜的时候母亲好像在前前后后地拿东西……这一切的幻影都在诉说:娘,我想您了,好想,好想。原来您已经用一生的爱将我们儿女的心注满了!您无私的爱融进了我们的生命里!我突然觉得我们很富有,拥有了满满的疼爱和爱人的能力。
  不知道天堂里有没有中秋节,但天上一定有明月,但愿我们母女能够千里共婵娟。愿明月做个有情的使者,捎去我们对母亲的思念和问候。
其他文献
院子里有一棵苦楝樹。  小男孩经常坐在那个院子里,呆呆地望着它。  放寒暑假了,他从城里回来,来到了农村的奶奶家里。奶奶不是忙地里的活,就是忙其他事。后来,奶奶生病了,就再也顾不上他了,他和村子里的孩子又不熟,奶奶家里在村边儿上,除了网络游戏,那棵苦楝树成了他的伙伴。每天没事的时候,他就会坐在院子里,凝神地注视着它。他陪着苦楝树,苦楝树也陪着他,他的童年生活就这样一路走来。  苦楝树在夏季开花,紫
期刊
炙热的阳光穿过紫堇,灼亮他等车的焦急眼神。他汗流涔涔。  “帮你扇扇!”绵柔的声音宛如天籟的音韵。  “我和你一起去微山湖。”她娇嗔。  他微笑,诙谐的言谈漫逸别样的气氛。  扁舟在绿波中匍匐挺进,粉荷伶仃的烟尘,光斑闪耀莲叶深处,叠影恍惚的缤纷。  “小心!”她的玉腕被莲刺剐出一道血痕。她泪眼嘤吟,他顿时乱了方寸,轻轻擦拭的湿巾拂开她心窗禁封的一纸经纶。  晚餐时,她找他对饮,黯蠕红唇:“我离开
期刊
白云的棉花糖溶化在微山湖的明媚里。她的微笑,风一样吹起他心头的涟漪。  他捂上眼睛:“你的明眸比微山湖还深不见底,我怕淹死。”  “去學游泳。”她笑靥旖旎。芦苇荡里的风,悄悄又习习。  大学毕业后为梦打拼,马不停蹄。闲暇之际,他约她到微山湖边钓鱼,不料,多年未见的湖水已臭气熏天,鱼蟹也奄奄一息。  “为什么会这样?”他黯然泪滴。她慌忙抱紧他双臂:“别急,我们学的就是环境治理。”  禁乱排、清垃圾、
期刊
乡亲们称王小八为割麦王。  王小八驾驶收割机收割小麦已有七个年头。他技术过硬,操作熟练,收割速度快,收割后的麦田异常干净,极少遗落麦穗。附近几个村子,干这一行的人也不少,没一个能超过他的。  “艺高人胆大。”老话说得没错!看着今年小麦大部分已经成熟,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王小八先是将自己那台威风凛凛的收割机精修了一番,又对外放出新招儿来—今年收割小麦实行三不收:一是在小麦没有自然倒伏的情况下,每亩有
期刊
一提起“老胡同”就让人倍感亲切,为什么呢?因为是它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勾起不少感人肺腑的故事。  “六尺巷”的典故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这是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境内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地与吴宅相邻。吴氏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了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  张英家人见有理
期刊
时光总是匆匆,又是一年中秋时。父母不知增添了多少皱纹,多少白发。可口的月饼可以让我品尝到亲人相聚的甜蜜,但偶尔缺失的陪伴是孤单的、酸涩的,却也让我更懂得亲情的珍贵,让我尝到了故乡的甜美及温暖。同时,让我深刻地懂得珍惜身边人。如今,在萧瑟、冷清的中秋,让我点燃一把温暖的火,驱除秋的凉意。  记得离家的第一个中秋节,我因为愧疚,没有回家。  晚上,站在宿舍的阳台上,校园里一片寂静。似圆盘的月亮高高地挂
期刊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悠久的五月,在时间的大河里穿越奔流。经纬着人文,静观着沧桑,见证着辉煌,吹拂着天南地北的曙色。这多味的南风,撩起炊烟的缠绵,牵引出童年五彩的回忆。麦子,涵盖了童年所有的色彩。  清明忙种麦。一粒种子,从冬天的渴望中走出来了。清明时节,北方还是冷风剪剪、柳枝萧条,或雨雪霏霏呢。但是,有经验的农民是不会被这些“假象”迷惑的。他们,是时令最忠实的拥戴者和执行者。  其实,清明
期刊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来了,说起中秋节,童年的中秋时光一下子涌现脑海,记忆犹新。  儿时并不知晓中秋节的含义,只是听大人们说,中秋要赏月,吃月饼。记得那时,大人们总要搬桌椅到院子中间,摆上瓜果和月饼,沏一壶绿茶,一边赏月,一边侃侃而谈。我们这些孩子自然坐不住,跑到院子外玩耍,东奔西跑,捉迷藏、过家家,玩得不亦乐乎。  月光虽淡淡的,却把大地照得清清楚楚,如同白日。月光流泻在院子的墙上,给墙壁涂上一层银
期刊
爱情就是这样,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刘洋今年二十九岁了还没结婚,爸妈那叫一个愁,不断地给他介绍对象、安排他相亲,无奈缘浅情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他在微信加了一个网名叫含羞草的姑娘,两人每天通过聊天传递信息,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爱,只能用心默默聆听;情,只能用心牵念。一种爱,是心的默契;一种情,是心的守望。他仿佛听到这个文艺女青年心跳的声音,使自己孤独的心倍感温暖……  微
期刊
不知过了多久,飘荡在巷子里的清香突然没了踪迹。青石板上,是同伴光着脚丫踩过的痕迹;屋檐下是一群调皮孩子下雨忘记回家的身影……这是我记忆里,笼罩在云雾中的小江南,它有一个被人熟知的名字—文昌里。它从千百年前走来,悠悠岁月的芬芳中,走过漫漫的历史长河,孕育出无数的文人才子。  —题记  文昌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临川人的心中留下了城市的“根”与“脉”。古朴的文昌桥横跨抚河,岁岁年年唱着汤显祖笔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