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是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最高水平的学科性竞赛。从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历届竞赛回顾和第七届竞赛赛题出发,以黄冈师范学院参赛为例,对如何结合土木工程大学生职业能力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态度要求,提出了基于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A-KASH” 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合理建议,进而阐述了结构设计竞赛中各项训练内容的关键作用,旨在促进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教育方法的革新。
关键词:结构设计竞赛 土木工程 职业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建筑结构设计、施工组织及管理等工作,从多数企业的招聘要求来看,“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首选,这也表明建筑业所需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在短短的四年本科阶段,让学生获取足够的知识储备、强化相应的专业技能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成为人才培养面临的难题,如何创新性开展理论、实践教学已成为研究热点。大学生结构竞赛是土木工程专业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活动,已被教育部列为大学生学科竞赛A类赛事,历年赛题以典型的工程问题为背景,旨在通过与课程教学、工程实践相结合,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职业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
一、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概况
截止2019年,湖北共有本科院校共计68所(公办36所、民办32所),其中已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32所,自2013年起,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至今已连续顺利举办七届,目前,全省高校此项赛事参赛率已达93.8%,参赛高校数、参赛队伍数和参赛学生人数较首届分别增长2.5倍、2.5倍和1.9倍,在公平竞赛的良好环境中,鼓励了省属非重点高校和民办高校积极参赛,进一步推动赛事普及,形成广大师生同台竞技、亮点纷呈的结构设计大赛新局面。
二、土木工程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
2.1培养兴趣、严格选拔、合理组队
黄冈师范学院是一所学科门类和专业设置均较齐全的湖北省省属多科性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于2016年申报并获批应用型试点专业,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联合政企行校专家多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修改,其中将实践教学学时占比提高到30%,将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科技活动作为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是本次改革的最大亮点。
从2018年第一次参加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开始,备赛人数逐渐增加,每年6月份,形成以土木工程专业二年级学生为主并向相关专业扩展的竞赛兴趣小组,新成员在老队员的带领下了解结构设计竞赛相关内容、熟悉模型制作要点,并自由组队制作往届赛题模型,每年12月份,通过笔试、模型制作、面试等方面综合评价初选12名学生进入备赛,再经过3个月的比拼,优选9名正式参赛队员进入集训阶段,兼顾年级、性别、特长等因素重新组队、确定队长和指导教师。
2.2人才培养及教学进程现状
黄冈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现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专业教学进程中,按照传统的培养模式,第1-4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第5、6学期专业课,而且专业课程以单课程模式开设,虽然已掌握力学计算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及方法,但是参赛队员在课程理论学习之间的衔接理解还不够,尤其是力学课程与结构课程之间的联系才初步建立,对结构体系及其刚度、稳定性、节点设计等知识点的学习不够深入,还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结构形式、受力特点、计算参数等方面不能做出定性判断,缺乏力学、结构等分析软件应用的训练,因此要完成方案设计存在着大量困难。
2.3打造职业化参赛团队、开启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1)分工协作、相互激励配合,完成任务。
队长根据各成员的特长进行任务分工,模型制作及加载测试的主要任务有:竹皮下料标记、裁剪、粘接、拼装、节点加固、安装模型、答辩、砝码摆放、施加砝码、计时及观察。各成员自发对任务内容进行强化练习,营造了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竞争的学习氛围,促进模型手工制作质量、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有利于高质量完成任务。
(2)按图施工,每道工序检查,形成记录。
依据设计图纸、下料计划表,严格制作柱、梁杆件,并控制胶水使用及粘结质量。通过节点放样,进行杆件拼接,并控制几何误差不超过1毫米。模型分段进行组装,其过程中尽量不产生内力,对于拼接缺陷细致修补。模型安装时,准确定位,尽量减小钻孔对基础的不利影响。并且分阶段记录材料、工具数量使用情况,不利情况和有效措施,以便模型优化时参考。
2.4功在平时、喜获佳绩
在现场赛中,抽签确定加载工况为“D工况、0?方案加载”,我校3支队伍中仅1支队伍完成过此工况下模型制作与加载测试,比赛中一名队员因切割竹皮时不小心划伤手指而极大影响模型制作、当时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影响竹皮含水率及强度、还有空载阶段不提供托盘的情况下预估导线长度等各种突发问题,在此时参赛队员只能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决策,并沉着应对现场答辩及加载测试,经与指导老师商量后,均采用偏保守加载方案,最终取得了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的喜人成绩,其中以300g模型成功完成一级满载、二级75%满载和三级满载的成绩排名17/256,可见,参赛队员在结构设计竞赛备赛过程中的职业能力培养成效明显。
三、结论与展望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一种重要载体和形式,通过参与模型的设计、制作、加载、结构计算分析等任务(Assignment),以学生为中心完成“体验式”学习与实践,让学生不仅可以将材料、力学、结构等专业课程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而且还能够深刻体会结构选型、力学分析、施工工艺、项目管理等实践过程所需的关键能力要求,为了更出色的完成竞赛任务,参赛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Knowledge)、提升专业技能(Skill)的同时,不知不觉中端正学习态度(Attitude)、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Habit),从而启动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同时,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也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具有成本低、综合性、实践性强等特点,能有效的把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串联,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在学生开始毕业设计之前,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综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充分发挥好结构设计竞赛这一平台的作用,期望能有效地促进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与教育方法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钱炜,丁晓红,沈伟,刘婧峥.应用研究型地方大学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2):130-134.
[2]黄兰芳,金滔,邱晗凌,俞自涛,王勤,周昊,徐象国.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的能动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20-22+29.
[3]武贤慧,王步.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研究——以结构设计竞赛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03):24-28.
关键词:结构设计竞赛 土木工程 职业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建筑结构设计、施工组织及管理等工作,从多数企业的招聘要求来看,“懂设计、能施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首选,这也表明建筑业所需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在短短的四年本科阶段,让学生获取足够的知识储备、强化相应的专业技能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成为人才培养面临的难题,如何创新性开展理论、实践教学已成为研究热点。大学生结构竞赛是土木工程专业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活动,已被教育部列为大学生学科竞赛A类赛事,历年赛题以典型的工程问题为背景,旨在通过与课程教学、工程实践相结合,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职业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
一、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概况
截止2019年,湖北共有本科院校共计68所(公办36所、民办32所),其中已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32所,自2013年起,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至今已连续顺利举办七届,目前,全省高校此项赛事参赛率已达93.8%,参赛高校数、参赛队伍数和参赛学生人数较首届分别增长2.5倍、2.5倍和1.9倍,在公平竞赛的良好环境中,鼓励了省属非重点高校和民办高校积极参赛,进一步推动赛事普及,形成广大师生同台竞技、亮点纷呈的结构设计大赛新局面。
二、土木工程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
2.1培养兴趣、严格选拔、合理组队
黄冈师范学院是一所学科门类和专业设置均较齐全的湖北省省属多科性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于2016年申报并获批应用型试点专业,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联合政企行校专家多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修改,其中将实践教学学时占比提高到30%,将参加学科竞赛和创新科技活动作为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是本次改革的最大亮点。
从2018年第一次参加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开始,备赛人数逐渐增加,每年6月份,形成以土木工程专业二年级学生为主并向相关专业扩展的竞赛兴趣小组,新成员在老队员的带领下了解结构设计竞赛相关内容、熟悉模型制作要点,并自由组队制作往届赛题模型,每年12月份,通过笔试、模型制作、面试等方面综合评价初选12名学生进入备赛,再经过3个月的比拼,优选9名正式参赛队员进入集训阶段,兼顾年级、性别、特长等因素重新组队、确定队长和指导教师。
2.2人才培养及教学进程现状
黄冈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现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6版)专业教学进程中,按照传统的培养模式,第1-4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第5、6学期专业课,而且专业课程以单课程模式开设,虽然已掌握力学计算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及方法,但是参赛队员在课程理论学习之间的衔接理解还不够,尤其是力学课程与结构课程之间的联系才初步建立,对结构体系及其刚度、稳定性、节点设计等知识点的学习不够深入,还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结构形式、受力特点、计算参数等方面不能做出定性判断,缺乏力学、结构等分析软件应用的训练,因此要完成方案设计存在着大量困难。
2.3打造职业化参赛团队、开启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1)分工协作、相互激励配合,完成任务。
队长根据各成员的特长进行任务分工,模型制作及加载测试的主要任务有:竹皮下料标记、裁剪、粘接、拼装、节点加固、安装模型、答辩、砝码摆放、施加砝码、计时及观察。各成员自发对任务内容进行强化练习,营造了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竞争的学习氛围,促进模型手工制作质量、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有利于高质量完成任务。
(2)按图施工,每道工序检查,形成记录。
依据设计图纸、下料计划表,严格制作柱、梁杆件,并控制胶水使用及粘结质量。通过节点放样,进行杆件拼接,并控制几何误差不超过1毫米。模型分段进行组装,其过程中尽量不产生内力,对于拼接缺陷细致修补。模型安装时,准确定位,尽量减小钻孔对基础的不利影响。并且分阶段记录材料、工具数量使用情况,不利情况和有效措施,以便模型优化时参考。
2.4功在平时、喜获佳绩
在现场赛中,抽签确定加载工况为“D工况、0?方案加载”,我校3支队伍中仅1支队伍完成过此工况下模型制作与加载测试,比赛中一名队员因切割竹皮时不小心划伤手指而极大影响模型制作、当时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影响竹皮含水率及强度、还有空载阶段不提供托盘的情况下预估导线长度等各种突发问题,在此时参赛队员只能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决策,并沉着应对现场答辩及加载测试,经与指导老师商量后,均采用偏保守加载方案,最终取得了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的喜人成绩,其中以300g模型成功完成一级满载、二级75%满载和三级满载的成绩排名17/256,可见,参赛队员在结构设计竞赛备赛过程中的职业能力培养成效明显。
三、结论与展望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作为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一种重要载体和形式,通过参与模型的设计、制作、加载、结构计算分析等任务(Assignment),以学生为中心完成“体验式”学习与实践,让学生不仅可以将材料、力学、结构等专业课程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而且还能够深刻体会结构选型、力学分析、施工工艺、项目管理等实践过程所需的关键能力要求,为了更出色的完成竞赛任务,参赛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Knowledge)、提升专业技能(Skill)的同时,不知不觉中端正学习态度(Attitude)、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Habit),从而启动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同时,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也是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具有成本低、综合性、实践性强等特点,能有效的把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串联,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在学生开始毕业设计之前,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综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充分发挥好结构设计竞赛这一平台的作用,期望能有效地促进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与教育方法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钱炜,丁晓红,沈伟,刘婧峥.应用研究型地方大学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2):130-134.
[2]黄兰芳,金滔,邱晗凌,俞自涛,王勤,周昊,徐象国.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的能动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20-22+29.
[3]武贤慧,王步.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研究——以结构设计竞赛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03):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