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较详细的阐述了形象性词语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 形象性词语 上下文 翻译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生活在当今人类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符号体系。由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同性。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并通过其词系统反映人类的思想和理解,共同的人类感情世界以及共同的人类经验于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证据,为不同语言的翻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任何语言又是在各自特定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中形成、并随着时代的转变而不断丰富起来的。因此,不同语言在各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民族色彩、民族的象征。
不同的词语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有的概括、抽象,有的具体、形象,这两类词语都要掌握。如果我们多下工夫掌握并使用那些具体、形象的词,就能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作品语言鲜明而感人的形象性,往往与作者运用借代、比喻、夸张、成语、俗语和谚语等各种语言的形象而分不开,使文章有诗意,有特点,有可读性。这些形象性的词、词组或句子,在文艺作品中广泛使用,日常生活语言中也屡见不鲜。它们不仅赋予语言各种感情色彩,产生特殊的表现力,而且还能把抽象、复杂的事物或道理表达得浅显、透彻、明了。翻译这类形象性词语时,不仅要确切地表达其含义,而且还要恰当地表达其形象。为此,首先应根据原文上下文仔细体会这些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和修辞色彩,然后联系译文上下文,选择具有同等作用的表达手段。借代、比喻、夸张、成语、俗语和谚语等虽有各自的特点,但从翻译角度来看,其处理方法有些相同。
1.保存形象
任何语言都有“异化可容性”,以此调动读者的主观主动性。虽原语文化色彩不同,译语中也没有相同或相应的形象说法,但读者可以“望文生义”,在不会产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采用直译法,保留原语的形象,这样既传达了原语民族文化特色,又可丰富译文语言宝库。
1.1如果汉语中的形象性词语与原文中的形象性词语在内容、形式、修辞色彩上完全相同,则用汉语中已有的形象性词语来表达。
1.2如果在汉语中找不到相同的形象性词语,则在符合语法,修辞的特点,并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条件下做些处理,尽量保存原文词语的含义,以使译文读者体会到原作语言的民族特点,以此吸收外语的表达方式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有些俄语形象性词语,早已直译过来,通过长期使用,已为人们所接受,并融于汉语之中,浅显易懂,照字面翻译过来,不难理解。
1.3在照样复制原文的形象性词语时,要力求精炼易懂,并考虑其结构形式和音韵特点。如果原文的前后是对称和押韵的,译文也要尽量做到对称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合乎相应的汉语形象性词语的形式,使其区别不明显,易懂。
1.4为了使译文的意思更完整,比喻更明白,有时还可以在不背原意的情况下,译成歇后语,即引伸原文的意思,以便沟通,这样在译文后加上一个适当的短语或短句,以揭示前面这个比喻的内在意义。
1.5有些形象性词语与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和地区特点有密切的联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色彩或俄语本身的特点,保存形象,不容易看出喻义,但为了把这种特色保留下来,以使人们产生一定的联想,必要时可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来表达原文形象。
当然,在尽量保存原作形象时,要防止片面性,不要为保存形象而保存形象,以免造出生硬的词语,不易为人们所接受;也不要为了保存形象而滥加注释,一些不必要保存的形象,可以按其含义变通处理,无须注释,以使译文读者少费周折,直接了解它的汉语意思。
2.更换形象
若原文语言色彩较浓,其形象上的差异的存在又不利于理解,而泽语中恰有相对应的、能引起读者同样联想与情感的形象说法,可变换原语形象,用译语读者易接受的相应的词语或表达法来运用。由于各民族形成的历史不同,俄汉语中运用形象性词语的习惯也不同,在汉语中往往找不到与俄语完全相同的形象性词语,如果完全复制原作形象,有时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甚至产生误解,这样就不如换成汉语已有的、在意义和修辞作用上完全一样而比喻形象或结构形式有所不同的形象性词语。在更换形象时,必须了解原文形象在上下文中的真正含义,在传达其原来含义的基础上,用相近的、现成的汉语形象性词语来代替。
在换用形象时,必须正确理解俄汉语中相应的形象性词语的喻义,切忌形式相同,但含义大有区别。换成有典故的形象性词语时,更要了解其使用喻義和使用场合,以变所换用的汉语形象能使人们产生与原文形象相同的联想。有些俄语形象性词语,虽然在汉语中可以找到形式和内容与之相近的词语,但由于涉及汉语中的人物、地名和特有的风俗习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还是译成普通汉语形象性词语。
3.舍弃形象
若原文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形象化词语,译语中没有合适的词语,那就只好撇开原文的词语,从译语中选取与原文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力求意义上的相等。有些俄语形象性词语在汉语中没有相同或相近的形象性等,直译过来,既不能确切表达原意,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又不符合汉语规范,令人费解,就是说,原文中的语言形象,在翻译时既难留有原意,又难替换,这时只好舍弃形象,把形象性词语译为一般的、非形象性的词语,用通顺而精炼的词语来解说原文的含义,以使人们直接了解其意思。当俄语形象性词语涉及到民族特点,或是用俄语语音、语调、语法、的独特形式表达时,往往对整个形象性词组采取这种意译的方法,而不能根据其词语中每个词所表示的意思来翻译。原文的词语形象虽然舍弃了,但其基本含义并未失去,当然,这是在经过多方设法仍找不到适当的形象表达手段传译时才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译法。
翻译形象性词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既不能机械地复制原文形象,也不能草率地舍弃原文形象。在符合汉语规范的基础上,尽量保存原文形象,或恰当的保留汉语形象,甚至运用某种形象表达手段创造性地再现原文形象。翻译形象性词语时,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3.1有些俄语形象性词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由于句子结构或含义的差异,翻译时应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处理,有时保存原来的形象,有时换成相近的形象,有时舍弃形象。
3.2有些俄语形象性词语,在汉语中可以找到几个同义的形象表达手段,这时要根据它所表现的具体内容和所起的作用来选择。
3.3有些俄语形象性词语本身具有褒贬意味,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翻译时要选用相应的词语来表达。
3.4为了表达俄语中某些非形象性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起的形象作用,有时可用汉语中的形象性词语来表达俄语中某些非形象性词语。
当然,把俄语非形象性词语译为汉语形象性词语时,必须考虑原文的含义、文章的题材和总的语体特点,以免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俄语名词转义具有明显的形象性。俄语名词转义时形象鲜明,承载力强,在反映生活和表情达意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名词转义的形象性是与词相伴而生的,它的转变有的从属于词义的变化,有的则从属于词的使用范围的变化。名词转义或名词用作转义都带有某种程度的形象性,失去形象性的转义已不在为转义,而成为词的另一直义。人们借助于某种形象,产生联想,这是名词转义的必经过程。可以说,形象性是转义名词的命脉,有了它,名词才产生活力,成为语言研究中一块丰富的“矿藏”。总之,在将形象性词语由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必须考虑到语言的民族特点,一定要根据原文上下文仔细体会这些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和修辞色彩,然后结合译文,选择具有同等作用的表达手段,将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蔡毅.俄汉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蔡毅等.俄译汉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非琴.关于翻译中使用汉语成语的问题[J].中国俄语教学,1986,(4):36-38.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形象性词语 上下文 翻译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是生活在当今人类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符号体系。由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同性。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并通过其词系统反映人类的思想和理解,共同的人类感情世界以及共同的人类经验于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证据,为不同语言的翻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任何语言又是在各自特定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中形成、并随着时代的转变而不断丰富起来的。因此,不同语言在各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民族色彩、民族的象征。
不同的词语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有的概括、抽象,有的具体、形象,这两类词语都要掌握。如果我们多下工夫掌握并使用那些具体、形象的词,就能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作品语言鲜明而感人的形象性,往往与作者运用借代、比喻、夸张、成语、俗语和谚语等各种语言的形象而分不开,使文章有诗意,有特点,有可读性。这些形象性的词、词组或句子,在文艺作品中广泛使用,日常生活语言中也屡见不鲜。它们不仅赋予语言各种感情色彩,产生特殊的表现力,而且还能把抽象、复杂的事物或道理表达得浅显、透彻、明了。翻译这类形象性词语时,不仅要确切地表达其含义,而且还要恰当地表达其形象。为此,首先应根据原文上下文仔细体会这些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和修辞色彩,然后联系译文上下文,选择具有同等作用的表达手段。借代、比喻、夸张、成语、俗语和谚语等虽有各自的特点,但从翻译角度来看,其处理方法有些相同。
1.保存形象
任何语言都有“异化可容性”,以此调动读者的主观主动性。虽原语文化色彩不同,译语中也没有相同或相应的形象说法,但读者可以“望文生义”,在不会产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采用直译法,保留原语的形象,这样既传达了原语民族文化特色,又可丰富译文语言宝库。
1.1如果汉语中的形象性词语与原文中的形象性词语在内容、形式、修辞色彩上完全相同,则用汉语中已有的形象性词语来表达。
1.2如果在汉语中找不到相同的形象性词语,则在符合语法,修辞的特点,并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条件下做些处理,尽量保存原文词语的含义,以使译文读者体会到原作语言的民族特点,以此吸收外语的表达方式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有些俄语形象性词语,早已直译过来,通过长期使用,已为人们所接受,并融于汉语之中,浅显易懂,照字面翻译过来,不难理解。
1.3在照样复制原文的形象性词语时,要力求精炼易懂,并考虑其结构形式和音韵特点。如果原文的前后是对称和押韵的,译文也要尽量做到对称和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合乎相应的汉语形象性词语的形式,使其区别不明显,易懂。
1.4为了使译文的意思更完整,比喻更明白,有时还可以在不背原意的情况下,译成歇后语,即引伸原文的意思,以便沟通,这样在译文后加上一个适当的短语或短句,以揭示前面这个比喻的内在意义。
1.5有些形象性词语与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语言和地区特点有密切的联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色彩或俄语本身的特点,保存形象,不容易看出喻义,但为了把这种特色保留下来,以使人们产生一定的联想,必要时可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来表达原文形象。
当然,在尽量保存原作形象时,要防止片面性,不要为保存形象而保存形象,以免造出生硬的词语,不易为人们所接受;也不要为了保存形象而滥加注释,一些不必要保存的形象,可以按其含义变通处理,无须注释,以使译文读者少费周折,直接了解它的汉语意思。
2.更换形象
若原文语言色彩较浓,其形象上的差异的存在又不利于理解,而泽语中恰有相对应的、能引起读者同样联想与情感的形象说法,可变换原语形象,用译语读者易接受的相应的词语或表达法来运用。由于各民族形成的历史不同,俄汉语中运用形象性词语的习惯也不同,在汉语中往往找不到与俄语完全相同的形象性词语,如果完全复制原作形象,有时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甚至产生误解,这样就不如换成汉语已有的、在意义和修辞作用上完全一样而比喻形象或结构形式有所不同的形象性词语。在更换形象时,必须了解原文形象在上下文中的真正含义,在传达其原来含义的基础上,用相近的、现成的汉语形象性词语来代替。
在换用形象时,必须正确理解俄汉语中相应的形象性词语的喻义,切忌形式相同,但含义大有区别。换成有典故的形象性词语时,更要了解其使用喻義和使用场合,以变所换用的汉语形象能使人们产生与原文形象相同的联想。有些俄语形象性词语,虽然在汉语中可以找到形式和内容与之相近的词语,但由于涉及汉语中的人物、地名和特有的风俗习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还是译成普通汉语形象性词语。
3.舍弃形象
若原文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形象化词语,译语中没有合适的词语,那就只好撇开原文的词语,从译语中选取与原文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力求意义上的相等。有些俄语形象性词语在汉语中没有相同或相近的形象性等,直译过来,既不能确切表达原意,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又不符合汉语规范,令人费解,就是说,原文中的语言形象,在翻译时既难留有原意,又难替换,这时只好舍弃形象,把形象性词语译为一般的、非形象性的词语,用通顺而精炼的词语来解说原文的含义,以使人们直接了解其意思。当俄语形象性词语涉及到民族特点,或是用俄语语音、语调、语法、的独特形式表达时,往往对整个形象性词组采取这种意译的方法,而不能根据其词语中每个词所表示的意思来翻译。原文的词语形象虽然舍弃了,但其基本含义并未失去,当然,这是在经过多方设法仍找不到适当的形象表达手段传译时才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译法。
翻译形象性词语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既不能机械地复制原文形象,也不能草率地舍弃原文形象。在符合汉语规范的基础上,尽量保存原文形象,或恰当的保留汉语形象,甚至运用某种形象表达手段创造性地再现原文形象。翻译形象性词语时,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3.1有些俄语形象性词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由于句子结构或含义的差异,翻译时应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处理,有时保存原来的形象,有时换成相近的形象,有时舍弃形象。
3.2有些俄语形象性词语,在汉语中可以找到几个同义的形象表达手段,这时要根据它所表现的具体内容和所起的作用来选择。
3.3有些俄语形象性词语本身具有褒贬意味,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翻译时要选用相应的词语来表达。
3.4为了表达俄语中某些非形象性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起的形象作用,有时可用汉语中的形象性词语来表达俄语中某些非形象性词语。
当然,把俄语非形象性词语译为汉语形象性词语时,必须考虑原文的含义、文章的题材和总的语体特点,以免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俄语名词转义具有明显的形象性。俄语名词转义时形象鲜明,承载力强,在反映生活和表情达意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名词转义的形象性是与词相伴而生的,它的转变有的从属于词义的变化,有的则从属于词的使用范围的变化。名词转义或名词用作转义都带有某种程度的形象性,失去形象性的转义已不在为转义,而成为词的另一直义。人们借助于某种形象,产生联想,这是名词转义的必经过程。可以说,形象性是转义名词的命脉,有了它,名词才产生活力,成为语言研究中一块丰富的“矿藏”。总之,在将形象性词语由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必须考虑到语言的民族特点,一定要根据原文上下文仔细体会这些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和修辞色彩,然后结合译文,选择具有同等作用的表达手段,将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蔡毅.俄汉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蔡毅等.俄译汉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非琴.关于翻译中使用汉语成语的问题[J].中国俄语教学,1986,(4):36-38.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