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的2月12日,高一二期开学了。班上转来一个女孩,她来自外县市一所省示范性中学。也许是从省示范性中学来普通农村中学就读的原因,在她两天前来参加入学考试时,我就对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报到时,她家长告诉我她的成绩本来突出,只是有一个月未上学。
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年代,学生早把洋节铭记于心。马上是2月14日(情人节),作为班主任,我自然要防患于未然,及早按学校惯例把学生手机收走,且连续两天作思想教育工作。2月13日读报后,她来了,说要借我手机打个电话。毕竟刚来两天,想家是自然的,我没多想,随手就把手机递给了她。
她拿起电话就走出了办公室,课间十分钟,差不多到最后才进来。她道过谢之后回教室去了。我接过手机,下意识地瞄了一眼手机,怎么没有通话记录?由于马上要下教室辅导了,我也没多想,匆忙走进了教室。
刚好,晚辅导就在本班教室。由于刚开学内容不多,我简单布置一下学习任务后就由学生自习。她就在讲台下,但看起来很兴奋,心思不在书上,脸一阵红、一阵白。这现象使我不由陷入思考,结合手机上那空空的通话记录,留在我心中疑问越来越大。很明显,那通电话是有问题的。
怎么处置?是揭穿还是佯装不知?很明显,班主任若对已察觉的事情佯装不知,是有失道德水准的。但怎么去揭穿,经过一节课的观察与思索,我决定先试探一下。下课了,我半认真半玩笑地向詢问为什么没有通话记录。她明显一怔,但表情很快由窘迫的状态返回了自然,接着就有了不是理由的理由:没打通,所以删了。事情到此,基本上可以确定她打电话的人是一个不想让学校或家长知道的人。
明明已经知道,但如果不掌握第一手资料,没有证据,找她出来,事情也没办法解决。于是,我登陆手机网上营业厅,调出通话记录。果然,同一个号码两条通话记录。第一个没接,第二次七分多钟。查到号码,我在第二节课后打了过去。接通后,一句带明显地域方言特点的男音传了过来,正是她上期所在县城的标准地方音。能够在这个时候打电话而且又刻意隐瞒,这里面的文章不言而喻。
直接去找她吗?我又犹豫了,陷入矛盾中。作为一个新生,她的行为可以说是对班主任的一种欺骗与愚弄,完全可以把她叫过来,要求说清楚情况,然后给她一顿严厉的批评,甚至可以把她家长叫过来。但这能解决问题吗?“教师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犯不着总是那样的嫉恶如仇、穷追猛打,不把他批驳得体无完肤就誓不罢休。”毕竟只是一个电话,我这样做又能让她把心里话说出来吗?“遇到问题要从多方面考虑,而且要持之以恒,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要心胸宽大,容许别人犯错误。”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不直接找她,而是找班上与她走得最近的女生向她转达我的意见:①她打的那个电话我打通了;②电话绝对不是打给家里的;③我希望彼此尊重,她能不能想清楚后来找我。
第二天读报,她来了,由那个女生陪着。在我们面前,她真诚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也表达了自己矛盾的思想,由于某些原因,她一出生就寄居在外县市的亲人家里,虽然物质上无所欠缺,但精神层面总有一种缺失,觉得始终是孤独的。在初三二期的时候,她开始比较认可班上某一男生。而进入高中,陌生的环境更加剧了从小就有阴影的她的恐惧。因此,她开始较频繁地找那个男同学,以致无法安心学习,所以近一个月没上学。家里也正是看到这一点,也为了亲情的回归,才把她转回来。她之所以隐瞒,确实是不想让我知道她的事情,为了给新班主任留下好的印象。她在这段没上学的时间里,也已充分感受到亲生父母的关爱,她已经好久没联系那个同学了。她也希望在新的环境中有所表现,但不知为什么还是没控制住,也许是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吧。然后,她表现出了深深的自责与不安。
了解情况后,作为教师,首先,我得正确认识此种现象的合理存在。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手机比网吧更隐蔽,危害更大。媒体的许许多多的信息,无疑是现在孩子早熟的催化剂。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学生的发育也越来越快。男女学生同窗共读,早熟的他们有恋爱现象自然很正常。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专心学习,孩子们必须承受的心理折磨比成年人想象的要大得多。“据调查表明,13~17岁 的中学生中,大约有30%的人承认有关系密切的异性朋友,有7%~8%的学生承认自己有早恋行为。”如何面对日益增多的青少年早恋现象,已是一个摆在家长和老师面前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不必视此为洪水猛兽,更不可采取高压政策,强行禁止,那只会收效甚微。家长和老师不仅要关注孩子们是否早恋,更要理解孩子们为何会早恋,准确客观地评估早恋对他们的影响。“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斤斤计较个人的尊严和得失,要慎重地权衡教育的利弊。”班主任若不能做到这一点,就难以对他们进行恰当的辅导。正是认识上的提高,使我处理这类问题时多了几分淡定。
其次,如何恰当有效地引导。她能够坦诚相待,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有了改正的意识。但如何有效地引导她走出感情纠葛,这是一个已经摆在我面前的问题。一是同她一起分析早恋的危害,帮助她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认识。二是鼓励她转移注意力。了解到她对美术的兴趣,我鼓励她参加美术专业的学习,用满满的学习任务帮助她转移注意力。三是帮助她尽快地融入集体。有意识地找班级同学个别谈话,要求他们有意走近她,同她成为好朋友,消除她来到陌生环境的孤独感。四是鼓励她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丰富她的校园生活。
再次,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亲情的多年分隔应该是其早恋的原因之一。现在她回到了父母身边,而且她家就住在学校附近,为她获得亲情提供了极大方便。于是,我多次跟她家长沟通,要求他们多关心孩子,有事没事常到学校看看,让丢失多年的亲情回到她的身边,让她不再觉得寂寞与孤独。当然不能把她早恋的事实告诉她的父母,因为这既是对学生的承诺,更是为了更好地获得学生的信任。实际上,班主任不是学生与学长之间的“传声筒”。在可控范围内,把学生积极的一面呈现给家长,同时把家长拳拳的爱转达给学生,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学生、家长、学校都希望看到的局面。
最后,长期的跟踪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事情的发生往往是偶然的,但学生的不稳定性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长期性。对学生的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更何况要帮助学生走出感情纠葛呢 ?我隔三差五地关心一下,了解她的成长轨迹,做长期的跟踪调查。
一个学期过去了,她很阳光,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切活动,美术老师对她的专业评价很高,文化成绩也直线上升,期末考试进入了年级第三名。本期同她聊起那段往事时,她羞涩地笑了,表示感谢老师,她已经完全走出了感情纠葛。
恋爱是正常的,中学生早恋同样很正常。只要我们用心引导,他们一定能够走出早恋的泥沼。
[1]林 娜.教师最需要的28条建议[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2]姜忠哲,代建春.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手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志强.因材施教:中学班主任如何转变棘手的学生[M].沈阳:白山出版社,2012.
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年代,学生早把洋节铭记于心。马上是2月14日(情人节),作为班主任,我自然要防患于未然,及早按学校惯例把学生手机收走,且连续两天作思想教育工作。2月13日读报后,她来了,说要借我手机打个电话。毕竟刚来两天,想家是自然的,我没多想,随手就把手机递给了她。
她拿起电话就走出了办公室,课间十分钟,差不多到最后才进来。她道过谢之后回教室去了。我接过手机,下意识地瞄了一眼手机,怎么没有通话记录?由于马上要下教室辅导了,我也没多想,匆忙走进了教室。
刚好,晚辅导就在本班教室。由于刚开学内容不多,我简单布置一下学习任务后就由学生自习。她就在讲台下,但看起来很兴奋,心思不在书上,脸一阵红、一阵白。这现象使我不由陷入思考,结合手机上那空空的通话记录,留在我心中疑问越来越大。很明显,那通电话是有问题的。
怎么处置?是揭穿还是佯装不知?很明显,班主任若对已察觉的事情佯装不知,是有失道德水准的。但怎么去揭穿,经过一节课的观察与思索,我决定先试探一下。下课了,我半认真半玩笑地向詢问为什么没有通话记录。她明显一怔,但表情很快由窘迫的状态返回了自然,接着就有了不是理由的理由:没打通,所以删了。事情到此,基本上可以确定她打电话的人是一个不想让学校或家长知道的人。
明明已经知道,但如果不掌握第一手资料,没有证据,找她出来,事情也没办法解决。于是,我登陆手机网上营业厅,调出通话记录。果然,同一个号码两条通话记录。第一个没接,第二次七分多钟。查到号码,我在第二节课后打了过去。接通后,一句带明显地域方言特点的男音传了过来,正是她上期所在县城的标准地方音。能够在这个时候打电话而且又刻意隐瞒,这里面的文章不言而喻。
直接去找她吗?我又犹豫了,陷入矛盾中。作为一个新生,她的行为可以说是对班主任的一种欺骗与愚弄,完全可以把她叫过来,要求说清楚情况,然后给她一顿严厉的批评,甚至可以把她家长叫过来。但这能解决问题吗?“教师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犯不着总是那样的嫉恶如仇、穷追猛打,不把他批驳得体无完肤就誓不罢休。”毕竟只是一个电话,我这样做又能让她把心里话说出来吗?“遇到问题要从多方面考虑,而且要持之以恒,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要心胸宽大,容许别人犯错误。”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不直接找她,而是找班上与她走得最近的女生向她转达我的意见:①她打的那个电话我打通了;②电话绝对不是打给家里的;③我希望彼此尊重,她能不能想清楚后来找我。
第二天读报,她来了,由那个女生陪着。在我们面前,她真诚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也表达了自己矛盾的思想,由于某些原因,她一出生就寄居在外县市的亲人家里,虽然物质上无所欠缺,但精神层面总有一种缺失,觉得始终是孤独的。在初三二期的时候,她开始比较认可班上某一男生。而进入高中,陌生的环境更加剧了从小就有阴影的她的恐惧。因此,她开始较频繁地找那个男同学,以致无法安心学习,所以近一个月没上学。家里也正是看到这一点,也为了亲情的回归,才把她转回来。她之所以隐瞒,确实是不想让我知道她的事情,为了给新班主任留下好的印象。她在这段没上学的时间里,也已充分感受到亲生父母的关爱,她已经好久没联系那个同学了。她也希望在新的环境中有所表现,但不知为什么还是没控制住,也许是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吧。然后,她表现出了深深的自责与不安。
了解情况后,作为教师,首先,我得正确认识此种现象的合理存在。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手机比网吧更隐蔽,危害更大。媒体的许许多多的信息,无疑是现在孩子早熟的催化剂。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学生的发育也越来越快。男女学生同窗共读,早熟的他们有恋爱现象自然很正常。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专心学习,孩子们必须承受的心理折磨比成年人想象的要大得多。“据调查表明,13~17岁 的中学生中,大约有30%的人承认有关系密切的异性朋友,有7%~8%的学生承认自己有早恋行为。”如何面对日益增多的青少年早恋现象,已是一个摆在家长和老师面前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不必视此为洪水猛兽,更不可采取高压政策,强行禁止,那只会收效甚微。家长和老师不仅要关注孩子们是否早恋,更要理解孩子们为何会早恋,准确客观地评估早恋对他们的影响。“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斤斤计较个人的尊严和得失,要慎重地权衡教育的利弊。”班主任若不能做到这一点,就难以对他们进行恰当的辅导。正是认识上的提高,使我处理这类问题时多了几分淡定。
其次,如何恰当有效地引导。她能够坦诚相待,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有了改正的意识。但如何有效地引导她走出感情纠葛,这是一个已经摆在我面前的问题。一是同她一起分析早恋的危害,帮助她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认识。二是鼓励她转移注意力。了解到她对美术的兴趣,我鼓励她参加美术专业的学习,用满满的学习任务帮助她转移注意力。三是帮助她尽快地融入集体。有意识地找班级同学个别谈话,要求他们有意走近她,同她成为好朋友,消除她来到陌生环境的孤独感。四是鼓励她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丰富她的校园生活。
再次,学生的教育离不开家庭。亲情的多年分隔应该是其早恋的原因之一。现在她回到了父母身边,而且她家就住在学校附近,为她获得亲情提供了极大方便。于是,我多次跟她家长沟通,要求他们多关心孩子,有事没事常到学校看看,让丢失多年的亲情回到她的身边,让她不再觉得寂寞与孤独。当然不能把她早恋的事实告诉她的父母,因为这既是对学生的承诺,更是为了更好地获得学生的信任。实际上,班主任不是学生与学长之间的“传声筒”。在可控范围内,把学生积极的一面呈现给家长,同时把家长拳拳的爱转达给学生,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学生、家长、学校都希望看到的局面。
最后,长期的跟踪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事情的发生往往是偶然的,但学生的不稳定性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长期性。对学生的教育不可能立竿见影,更何况要帮助学生走出感情纠葛呢 ?我隔三差五地关心一下,了解她的成长轨迹,做长期的跟踪调查。
一个学期过去了,她很阳光,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切活动,美术老师对她的专业评价很高,文化成绩也直线上升,期末考试进入了年级第三名。本期同她聊起那段往事时,她羞涩地笑了,表示感谢老师,她已经完全走出了感情纠葛。
恋爱是正常的,中学生早恋同样很正常。只要我们用心引导,他们一定能够走出早恋的泥沼。
参考文献:
[1]林 娜.教师最需要的28条建议[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2]姜忠哲,代建春.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手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志强.因材施教:中学班主任如何转变棘手的学生[M].沈阳:白山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