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汤的味道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8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都很喜欢喝爷爷煨出来的藕汤,浓稠的汤汁、煨得烂烂的湖藕、鲜甜的红枣,还有杂骨的清香,只要一想起来,就舌上生津,忍不住要流口水。
  爷爷是湖北人。在湖北,素有“无汤不成席”的说法,举凡筵宴,压轴戏必然是一罐香醇鲜美的汤。湖北人爱喝汤,也很会做汤,尤其是用被誉为“水中之宝”的洪湖莲藕做出来的“莲藕排骨汤”,更是极具地域特色。
  猪肋排用流水清洗干净,剔去多余的油脂、血块,再用厚背厨刀剁成小段。莲藕切去两头的蒂,纵向刨开成两半,清洗干净,检查藕眼内有无残余泥沙,再切成滚刀块。烧开一锅水,将排骨段放入沸水中氽烫,水重新沸腾后撇去血沫,反复撇几次,直到没有血沫冒出,捞出排骨沥干。
  将排骨段放入汤锅中,加葱段、姜片、红枣和料酒,注入温水,盖上锅盖,大火烧开,煮十多分钟。打开锅盖,放入莲藕块,将锅盖盖严,大火煮开后调成小火,保持微沸状态炖煮一小时。熄火后捞出葱段和姜片,在炖好的莲藕排骨汤中调入盐、胡椒粉、葱花。
  只有湖北特有的砂锅铫子,才能煨出如此鲜醇美味的浓汤来。极具地方特色的铫子,外表看上去黑乎乎的,有无数个小孔,煨汤时,油脂不停地从小孔里冒出来,铫子看上去油汪汪的。小孔可过滤厚油,这样煨出来的汤,既不油腻,还有浓香。武汉人煨藕汤十分讲究,五十岁以上的人,会专门生煤球炉煨汤。煨制的时间少则几小时,多则一通宵。浓浓的香味儿,四处飘散。
  爷爷喜欢做汤,我们也喜欢喝汤。奶奶虽然是河南人,但跟着爷爷生活几十年,也爱上了湖北的藕汤。
  在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奶奶摔了一跤,结果中风瘫痪在床。自从奶奶瘫痪以来,家里的家务活儿全都压在了爷爷一个人身上。爷爷不仅要做家务活儿,还要照看奶奶。尽管有我们一家三口的帮助,但爷爷还是忙得不可开交。
  我问爷爷:“爷爷,你年纪这么大了,能撑得住吗?”爷爷微笑着说:“乖孙子,爷爷怎么撑不住呢?”
  爷爷虽然忙,但是他还是经常有时间请我们吃饭。爷爷做的都是奶奶喜欢吃的菜,所以他最喜欢做奶奶爱喝的骨头汤。
  我一进门,爸爸正在给奶奶按摩,爷爷正在炖骨头汤。我看见爷爷正在撇去血沫,把汤上面漂浮着的杂质去除。那样熟练的动作,那样专注的眼神,让我也看入迷了。这几年爷爷老了很多,头发全白了,皱纹也很深,我一阵心疼。
  汤煮好了,爷爷搀扶着奶奶坐下,然后把骨头汤端到奶奶面前:“你先吃。”奶奶慢慢地拿起筷子吃了起来,边嚼边吸骨头里的汤汁。奶奶吃得津津有味,眼睛眯缝着,脸上的皱纹全都幸福得笑开了花。
  我看见奶奶的碗里全是最好的肉和排骨,最漂亮的红枣,还有爷爷精挑细选出来的一些莲藕。接着,我和爸爸妈妈也吃到了骨头汤,可爷爷是最后一个吃的。
  待爷爷坐下来,他把好菜全夹进了奶奶的碗里。我问爷爷:“爷爷,您就一口也不吃吗?”爷爷舔舔嘴唇,好像回味似的说:“我吃过了,刚做好就试了一下,比你们吃得还早呢!”
  窗外寒风呼啸,天色阴冷,看上去就要下雪了,但是屋子里却温暖而舒适。客厅里灯光明亮,地扫得干干净净,房间里的陈设摆放得整整齐齐。
  一碗香气四溢的藕汤,冒着白色的雾气,我双手捧着它,轻轻喝了一口,排骨的软糯、莲藕的清香、红枣的鲜甜、汤汁的浓稠……种种味道融合在一起,讓我浑身都洋溢着幸福与温暖,心中百感交集。
  一碗藕汤,虽然看上去很普通,却满满都是爱。爷爷辛苦操劳了一辈子,都是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们的幸福。
  一碗藕汤的味道,就是一碗汤的温暖,也就是亲情的味道。
其他文献
家乡夏天的清晨,是一年四季中最难忘的时光,也是一幅最美的油画。  家乡夏天的清晨,似乎来得特别早。公鸡老早就打鸣了,小鸟的啁啾声、羊的“咩咩”声、牛的“哞哞”声混杂在一起,就像摇滚音乐一样把家乡吵醒了。家乡睁开了惺忪的睡眼,起床声、人们的喧闹声、开门声等等,不绝于耳,整个家乡沸腾了。家乡的清晨是热闹非凡、令人陶醉、朝氣蓬勃的。家乡的人们都特别喜欢夏天的清晨,早早地起床,与清晨握手、拥抱。人们在田间
期刊
本文试图用J.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的“隐喻性”和“重复性”特点浅析诺奖获得者露易丝·格鲁克的三首诗:《天鹅的寓言》《鸽子的寓言》以及《信念》。  J.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认为,文学或其他文本是由语言构成的,所以文学的根基是语言。语言构成了现实世界和文学世界。米勒的解构主义批评中,主要关键词是隐喻性(Metaphor)和重复性(Repetition)。  霍兰巴特·萨拉在文中首先介绍了女诗人露易
期刊
在我的记忆中,1991年的冬天要比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冬天冷很多。11月27日清晨,我去看望生病的父亲。前十天我去看过,父亲患有脉管炎,下肢脚趾轻度变黑,正在接受身为中医院院长二叔提出的内服加外抹中医保守治疗。  父亲姊妹七人,他是长子,爷爷在我最小的叔叔十三个月大时,被日军抓劳工后再也没有回来,是奶奶含辛茹苦把七个子女养大。父亲十三岁时就给地主家扛活,和奶奶一起照料患病的姐妹,一起把两个弟弟培养
期刊
那年冬天,我们公司信誉一落千丈,特别是质量管理,客人为公司赠送了一面“黄旗”,我们雅称“黄旗第一”。而这无声的警告,立即引起了总公司的高度重视。公司立即更换人马,进行全方位地整改和一系列的培训,争取于1997年3月底获得ISO-9001国际标准认证。我奉命带着刚分来的助理晴晴小姐,一同乘飞机到几千公里外的分厂—苏州PEI住厂。  我带着几件衣服及最喜爱的几本书—《质量管理模式》《MBA质量管理案例
期刊
我们下乡的时候受到大队的热烈欢迎,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大队中心校长杜玉英为我们致欢迎辞,学校的文艺队又表演了文艺节目。杜校长看学校的节目表演完了,就开始叫知青的号:“现在由知青们表演节目,大家欢迎!”  掌声雷动。  知青们都是从各个学校走到一起的,彼此还都不太熟悉,谁有什么特长也不清楚。于是大家你瞅我,我瞅你,大眼瞪小眼,没有一个吱声的。  学校的孩子们开始起哄:“知青哥哥来一个!知青姐姐来一个!
期刊
此刻我知道,今生再也不会见到陈鸿先了。就在几天前,我还以为我们各自安好,在现实中奔忙,终有一聚的机会。但命运,从来都让人难以预料。昨天,大哥在电话中急切而又伤感地说:“陈鸿先死了,你知道吗?”我惊诧地回答:“不知道。”  我当时十分不确信,以为大哥信息有误。但随后大哥说,是陈鸿先的儿子在微信上回复的,说他的父亲因急性脑出血没有抢救过来,已去世两个多月了。如此,我不得不信,同时有些恍惚。  陈鸿先,
期刊
《墙上的父亲》自发布以来就受到学界关注,不同角度的评析也证明了这部小说的可论析性。本文运用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墙上的父亲》,试图挖掘小说更深层次的意蕴,使阅读者走进分析者的视阈,提升小说的欣赏高度。同时运用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理论和其关于无意识的理论,分析王蔷与王薇不同选择倾向的根本原因,并对其加以审视,从文学回归人性,给予多重角度的人文关怀。  《墻上的父亲》作为鲁敏的代表作品之一,讲述
期刊
“老师,我逮到了一只‘小强’,将它关了七天,让它不吃不喝,竟然没死!”上课前,思瑶同学兴冲冲地跑过来跟我说。  事情源于课堂偶提“小强”生命力顽强,不吃不喝也可以生存七天的事例。没想到她真的去实验了,她就是这么古灵精怪。  她对生活永远都保持好奇心。上个月,我组织种花社会实践,她是最积极的,不仅带来了很多营养土,还找我讨要了牵牛花的种子,我相信她会认真去对待。她总是如此向往新奇事物,对生活保持新鲜
期刊
《在酒楼上》讲述了主人公吕纬甫由一个革命热血青年向意志消沉的知识分子的转变,展现出鲁迅高超的叙事策略。本文选取叙事视角的转换、叙事时空的构造和不同声音组成的复调三个方面作为主要分析对象,论述《在酒楼上》在叙事学上的特点。  一、叙事视角的转换  整篇小说的视角主要有两个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即观察点落在周围人和事物上的“我”的旁知型限知视角和观察点主要落在自己身上的吕纬甫的内知型限知视角。  故事由
期刊
母亲这个字眼,蕴藏在我们的心底,就像果核埋在土地深处。母亲虽离开我们多年,我们却一直没有忘记母亲的爱。每每想起母亲,总让我们心如刀绞、夜不能寐。母亲的爱,时常打湿我们的梦,如天边的弯月,把柔情洒在我们的心田。我们兄弟四人的成长进步,饱含着母亲的无数汗水与满腔热血。想起母亲,少时记忆梦萦魂牵,历历在目。  母亲目不识丁,但知晓大理。她深深懂得,让孩子学知识、长见识,是成才的必经之路。这就是母亲博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