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的春光》课堂实录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busini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导入
  师: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很多冰心老人的作品,比如《小桔灯》《纸船——寄母亲》,还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以及初中的《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我们已经预习了这篇《一日的春光》,创作背景告诉我们冰心作品的主题是:爱、童真和自然。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新的散文,体会冰心对自然和孩子的爱。
  环节一:根据内容,划分层次
  师:我们先请同学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重音、停顿、抑扬顿挫和标点符号。完成两个任务:标题“一日的春光”指的是哪一日呢?在文中把它找出来。并根据“一日的春光”来划分文章的层次。
  (五位学生分别朗读1-4、5-8、9-11、12-17、18-19自然段。)
  师:标题“一日的春光”指哪一日呢?
  生1:我觉得这一日是第9自然段的“四月三十日的下午”。
  师:对,那能不能由此划分文章的结构呢?我们来看看,这“一日的春光”从第9自然段一直说到了哪里?请找到的同学举手。
  生2:我觉得是到第16自然段。
  师:大家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3:我觉得是到第14自然段。
  师:是因为第15段写到幼儿园去了吗?
  生3:是的,且第14段结尾为省略号。
  师:所以春光的描写就完了,剩下有关幼儿园的联想是回家关起门来想的?
  生3:是的。
  师:(笑)好,还有没有不同看法?
  生4:我觉得是到第18自然段。因为它有一句“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有一个“回来”的结束动作。
  师:就是认为这个活动还有一个收尾。好的,大家思考一下同意谁的观点?我们来投票表决。
  (学生举手投票。)
  师:今天真理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一日”指的是第9-18自然段。我们回头来看,前面的内容好像和题目没有关系啊,它到底在说什么呢?来,大家默读并概括1-8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既可以抓关键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同桌讨论一下。
  环节二:整体把握,梳理线索
  (学生默读并讨论。)
  生5:我认为1-8段讲了作者对于春天的期望及一些失望。
  师:有期望也有失望,说得很好。作者用这么长的篇幅讲述从期望到失望的过程,这中间一共经历了几个回合呢?大家梳理一下,找到一个回合即可举手。
  (生6受老师邀请,上台在屏幕文本上画出具体语句。)
  师:第2段“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这是失望。她觉得春天来临又表现在哪里呢?
  (生6画线:“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
  师:作者感受到这春天的特点是什么?
  (生6框出“来得特别的晚”。归位。)
  师:这些句子说明春天晚来且特别短暂。还有没有同学找到不一样的回合?
  生7上台在第5段画线并讲述:“我”看见春来临的标志是“有一天看见湖上的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但当天夜里又卷起漫天的黄沙,把“我”心中的春意吹得四散。“我”又再次失望。然后“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但那一天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所以“我”再一次失望了。又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顷刻却又“布满了惨暗的黄云”,于是“我”对春的期望再一次破灭了。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三个回合。还有没有呢?
  生8上台在第7段画线并讲述:作者和朋友到大觉寺看杏花,充满了对春的期待,然而管家岭“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几株盛开的红杏“盛开中气力已尽”,作者对春天的期望又消失了。
  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发言。所有回合都已经让我们找全了。那么,有这样一些寻春而不遇或春天悄悄远引的经历,作者最后得到了一个怎样的感受?
  生9:“我”感到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
  师:这是作者游大觉寺回来后的感受,有没有比这更具有总结性的体会呢?
  生10:“我不信了春天。”
  师:我们一起读一下,注意感叹號的语气。
  生齐读:“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师:第6、8自然段都有这一句。我们看到导学案上的问题,作者经历了这么多从希望到失望的回合,最后说“我不信了春天”,这里有什么样的含意?简要概括作者说这句话的原因。综合前面找到的几个回合,四人一组,思考这道题有几个得分的要素。
  (学生四人讨论,教师下台指导。)
  师:有结论了吗?请同学举手发言。
  生11:我觉得原因是作者每次都十分期待春天,最后却屡屡失望。还有第4段,“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这里“长”说明春天一直没有到来。
  师:很好,这里“长”是个什么概念呢?它不本来就应该有九十天吗?说明这九十天都过尽了,春还没有来。这个“长”超出了一般。所以第一个原因是冬天特别长,春天仿佛要过尽了。除了第4段之外还有没有表现冬天长和冷的句子?在第5自然段,请找到的同学朗读。
  生12:“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
  环节三:结合语境 揣摩情感
  师:所以“不信了春天”的原因在于物候,我们看到的依然是狂风、大雪、冷雨,我们感觉现在仍然是冬季,春还没有到来就已经悄悄地远引。注意文章有两次提到“我不信了春天”,一次是在第6段,一次是在第8段。第6段中,作者已经被“虐”了很多回,但当朋友们邀请她去大觉寺看杏花,她还是去了——明明已经不信,却还是去了,这是为什么?揣摩一下其中的情感。
  生13:因为作者始终还是对春天抱有期望。
  师:非常好,结果作者又一次被“虐”得很惨,所以第8段有一个心理描写:“心里倒也坦然”。“坦然”意味着没有顾虑,作者真的做到坦然了吗?首先我们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下这“坦然”的具体心情。   生14:“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
  师:“悼惜”和“憎嫌”的具体意思?
  生14:“悼惜”是哀伤和惋惜,“憎嫌”是厌恶和埋怨。
  师:坦然是放下,其中却还有七分是厌恶。说明作者真正放下了吗?没有。所以后来作者又去挂甲屯看海棠,还给自己找了两个理由。是哪两个理由呢?找到的同學举手。
  生15:第一条理由是“且喜天气晴朗”,第二条理由是“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
  师:对,非常好。如果找春天的行为非常自然,作者还会不会给这样两条特殊的理由呢?不会。所以作者对春天还是抱有希望和期待,比较微妙。接下来我们看看,在看海棠的部分,作者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首先要看这海棠花是怎样的,请同学读一下第10自然段。
  (生16朗读第10段。)
  师:大家揣摩一下,作者说这段话,说自己最喜欢海棠的时候是在什么地方?最大的可能是在路上。作者脑海中呈现了看见海棠花的样子,具体是怎样的呢?谁愿意给大家读一下第11自然段?
  (生17朗读第11自然段。)
  师:她讲到了海棠花的颜色。再看12、13、14自然段,海棠花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全班齐读,每个人都去欣赏一下春光中的海棠花。
  (生齐读第12-14段。)
  师:好,我们看一下这里给海棠的出现营造了什么背景。
  生18:“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
  师:批注,“响晴”是晴朗无云的意思。这么美好的天气,千千万万朵海棠盛放。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也说“千树万树梨花开”,非常繁多。且是“玲珑娇艳”的,“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作者便由此联想到幼儿园放学,我们一起读——
  (师生齐读第15段。)
  师:“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些词是不是似曾相识?我们在哪里还看见过它们?
  生一同回答:第4自然段。
  师:非常好,当时冬天“我”在灯下孤坐时感觉春天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现在“我”亲眼看见春天,确实具有如此特点。最后作者用一句话表达自己联想到幼儿园放学后的感受,是哪一句话?
  生19:“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师:这里“同样的感觉”指的是什么?
  生20: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
  环节四:深入文本,领悟主旨
  师:非常好。现在大家看PPT,我们已经根据作者的情感梳理出了本文的行文线索及情感的起伏变化,刚刚也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揣摩了作者的情感。
  PPT展示答案示例:
  【答案示例1】眼看就要立夏,却余寒犹烈,春天迟迟不来。
  【答案示例2】春天就要过尽,气温依然很低,春姗姗未至。
  【答案示例3】眼看九十天就要过尽,可狂风、大雪、冷雨不断,春还未到来就已悄然远逝了。
  师:我们自己总结的答案最接近示例3:“九十天将要过尽,春还没有到来就已经悄然远逝。”
  我们刚刚揣摩的“坦然”是怎样的?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
  PPT展示答案示例:
  【答案示例1】作者为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远引了而悼惜、憎嫌。
  【答案示例2】作者悼惜、憎嫌春还未真正降临,就已悄然远逝。
  师:文章已经进行到了最后的部分,作者经历了盼春而不得,最后终于找到春天的过程,到底有怎样的感悟?哪一句是对此的总结呢?
  生21:我觉得是第19段,“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
  师:非常好!大家想一想,前面1-8自然段都在找春而没有找到,中间第9-16自然段找到了那么美好的春光,作者说“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这种手法叫什么呢?
  生22:拟人。
  师:真的是拟人吗?你再根据老师的的提示思考一下,前面都是没有找到春,且发出了感叹“我不信了这春天!”后来找到那么美好的春,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23:欲扬先抑。
  师:大家同不同意?我还听到有同学说是对比,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相较而言,对比的两者比较平面,但欲扬先抑更强调“扬”。所以这里欲扬先抑是不是比对比更好啊?
  生:是
  师:我们一起把作者的感悟读一遍。
  (生齐读第19段。)
  师:好,我们来赏析这个句子。回答问题“作者到底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运用平时考试理解句子的操作方法,四人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下台指导。)
  师:大家讨论得怎么样啦?我看到还是有很多同学积极发言,大家找的方法也非常不错。有谁愿意分享一下你读到的人生感悟,或者你使用的分析方法?
  生24:我觉得就是在你有很多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春天始终会到来。
  师:非常好!你是怎样悟到这个道理的?
  生24:我看到前文作者经历了对春天从期盼到失望的一系列过程,她始终坚信春天会到来,最后也如愿以偿看见了美好的春光,作者对此非常珍惜,因而有了结尾这样的感悟。
  师:大家看到他的方法没有?刚刚我提示大家抓关键词,他没有用这种方法,但他抓住了全文。他是着眼于全文来梳理文章情节的起伏波折,这个方法大家觉得可不可行?(生:可行)对,它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效果。还有没有不同的表达?
  生25:我觉得作者是想说当我们处于低谷时,不要放弃希望,仍然对未来、对美好的事物保持向往和憧憬。
  师:说得非常好!他给出了几个关键词,有困难、低谷和希望、向往、憧憬。还有没有谁来说?
  生26:我觉得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我们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要去相信美好始终会到来。
  师:她说得好不好?她的回答是不是更切合我们当前的生活实际呀?虽然没有处在低谷,但我们都会遇见生活中的不如意,比如现在大家每天都被考试虐无数遍,每天都因为各种小细节出错而被老师批评,但我们依然坚信明天起床又是新的一天,总有考好的那一次。我们来看屏幕上的答案:
  PPT展示答案示例:
  【答案示例1】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不要抱怨,要坚信美好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答案示例2】哪怕生活中有诸多不顺遂,也不要怨天尤人,要以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相信美好时光定会到来。
  【答案示例3】美好的时光虽短暂,但短暂的美好能让我们坚信美好的存在,坚信世间有美可呈,充满信心和勇气去面对人生的寒冬。
  师:和刚刚同学们的回答相近,有同学用“低谷”替代“不顺遂”,用“希望”替代“美好”,都是可以的。我觉得在九年级这个紧张的备考时刻,大家能够有这样的感悟,非常难得,也让我非常地感动。让我们为自己有这样的想法鼓掌!
  (学生鼓掌。)
  师:最后在课后导学部分,我给大家留了两个题目。“小练笔”的题目我觉得更贴近于大家的生活,联系生活经历,模仿冰心一事一理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注意言之有据。好,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感谢陪我们听课的老师们!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全体起立:老师再见!
  [作者通联:武汉市武汉中学(初中部)]
其他文献
“议论要有针对性”作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写作主题,主要解决的是作者、读者针对性欠缺等问题.本课例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典型任务、提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教材乃国家事权,是教育的基础工程和铸魂工程,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教育部教材局联合摄制的五集纪录片《统编教材》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播出,首次具有深度地权威展现了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实行统编的决策内幕和统编完成并投入使用的重大意义,赢得全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摘 要 读书,是人生而为人最好的修行。在素质教育流行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主动阅读、持续阅读、高品质阅读,积累素材、厚积薄发,做好写作的“预备功夫”。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阅读书籍?怎样有选择性的阅读,取其精华呢?本文将从博读、书籍分类、阅读方法、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以及阅读的意义这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阅读怎样为写作做准备”。  关键词 博读;书籍分类;阅读方法;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的意义  梁启
摘 要 虚构故事写作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虚构”是指在符合生活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想象、联想,对生活再创造的一种手法,因此虚构故事写作可以激发、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但在实际的虚构故事写作中该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借助外物,创设想象环境”“头脑风暴,激发无限想象”“例文讲评,提升想象思维”“总结规律,丰富想象方式”四种方法,激发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取得了较好的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名著阅读教学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有效转换。主要有以下五点:改进赏析的方式,变封闭式答案为允许学生开放式思考;基于交际语境的任务式驱动,使学生主动构建名著知识,将知识体系化;开展必读名著与选读名读的群文阅读,在比较与分析中进行思维的提升;在中考名著阅读教辅书的固化思维语境中寻找突破口;回归文本细读本身,使学生读进名著。  关键词 高阶思维;名著阅读课内教学;教学策略  高阶思维
本文以散文名篇《昆明的雨》为例,结合汪曾祺的文学创作观,提出他的散文语言风格具有“四味儿”:家常味儿,余味儿,情味儿,美味儿.作家善于在对比中捕捉印象叙写家常味儿,善于
从哲理散文的角度,可以用“物我观照,悟理而妙”这八个字来概括《我与地坛》的主要特点.作者思考人生的方式显然不是采用严密的逻辑思辨,而是通过“我”与地坛及地坛的自然景
《故都的秋》中,“悲凉”是一个关键词语,郁达夫在全文中以一连串的词语链强调“悲凉”,有意把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系统欣赏,这种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富有雅趣,极其独特,是中学
摘 要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名作《我的叔叔于勒》运用了多处对比,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耐读性,而且揭示了小说的深刻主旨。可以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不同的称呼和态度、于勒在南美阔绰时与再次潦倒后对菲利普夫妇的态度、菲利普夫妇的前后用度、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偶遇于勒的不同态度、菲利普一家人去哲尔赛岛旅行的前后情况、若瑟夫与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等六组对比入手,多角度地分析挖掘小说丰富深刻的意蕴。  
摘 要 为了让考生在遇到同一类型作文题的时候,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本文将从“明确身份,设置情境”“理清材料,彰显主题”“精致细节,以小见大”三个方面,从点到面,从句到篇,把作文情境、主题、写作等任务做到一一落实,让考生在时光的隧道里自由穿梭,放飞想象,彰显个性。  关键词 穿越时空;设置情境;彰显主题;精致细节  近年来,不管是高考真题还是大型考试,其作文题目的情境设置(如2018年高考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