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他们的爱国主义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当前,大学生中存在有关爱国主义的误解的偏差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通过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爱国主义 思政课程 大学生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形成的一种价值选择准则,是最核心且最有效的凝聚民族国家内部力量的价值取向。[1]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当代大学生,爱国需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客观的认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国情,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切实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利益。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1.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信念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的,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连接着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在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首先应当体现在对社会的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变了中国落后的面貌,使中国的综合国力逐年上升,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当代中国的发展,增强的中国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也会更加坚定。思政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落实,必然会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方向。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要求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國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必须以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关系。作为大学生的一代,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刻苦钻研,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技能,发扬敬业精神,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3.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精神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30日举行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中华民族饱经磨难,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高校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思政课堂,了解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不断的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对国家的荣誉感。同时不忘近代的屈辱史,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断努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精神。
三、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思政课程实现的路径
1.教学内容和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思政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高校思政课程基本形成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大部分教师只对教材内容进行教授,而围绕学生实际生活中有关爱国主义方面的问题涉猎较少。对爱国主义的理解紧紧停留在书本上。并且课堂讨论不够,不能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同时产生的消极思想,不能及时引导。以此同时,教学内容不足。思政课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不仅体现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战中,而且应当体现和大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文明礼让、爱护环境等。在生活中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等。而课堂教学侧重前者较多,后者较少。所以,在现代教学中,应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方法,丰富学生课余文化,比如开展红色影院、研讨、读书会、讲座、革命基地参观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成长会有很大的影响。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正确解读专业知识,通过思政课程的开设,“让人们了解中国民族经历磨难而自强不息的历史过程,了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富强的辉煌业绩,”[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在教学过程结合时政热点,全方位,立体的展示爱国主义所具有的核心内涵。
3.大学生爱国主义知行合一
爱国主义最质朴,最直接的表达就是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之情。这种情感具体体现在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事业的无私奉献、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忠诚,对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等。新时代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热爱自己的国家,青年一代又理想有热情,但是在表达爱国热情时,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所以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表达爱国情绪时,通过合法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感,并且在维护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做到理性爱国、文明爱国。
【参考文献】
[1] 于中华 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4:14-15
[2] 张振芳主编 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97
作者简介:王璐(1989-),女,汉族,陕西韩城人,助教,法学硕士,单位: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爱国主义 思政课程 大学生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形成的一种价值选择准则,是最核心且最有效的凝聚民族国家内部力量的价值取向。[1]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当代大学生,爱国需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客观的认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国情,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切实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利益。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1.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信念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爱国主义始终围绕着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幸福而发展的,最终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连接着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在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首先应当体现在对社会的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变了中国落后的面貌,使中国的综合国力逐年上升,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当代中国的发展,增强的中国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也会更加坚定。思政课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落实,必然会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方向。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要求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國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必须以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中国梦和个人梦的关系。作为大学生的一代,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刻苦钻研,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技能,发扬敬业精神,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3.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精神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30日举行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29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中华民族饱经磨难,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高校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思政课堂,了解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不断的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对国家的荣誉感。同时不忘近代的屈辱史,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断努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精神。
三、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思政课程实现的路径
1.教学内容和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思政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高校思政课程基本形成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大部分教师只对教材内容进行教授,而围绕学生实际生活中有关爱国主义方面的问题涉猎较少。对爱国主义的理解紧紧停留在书本上。并且课堂讨论不够,不能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同时产生的消极思想,不能及时引导。以此同时,教学内容不足。思政课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不仅体现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战中,而且应当体现和大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文明礼让、爱护环境等。在生活中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等。而课堂教学侧重前者较多,后者较少。所以,在现代教学中,应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方法,丰富学生课余文化,比如开展红色影院、研讨、读书会、讲座、革命基地参观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成长会有很大的影响。高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正确解读专业知识,通过思政课程的开设,“让人们了解中国民族经历磨难而自强不息的历史过程,了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富强的辉煌业绩,”[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在教学过程结合时政热点,全方位,立体的展示爱国主义所具有的核心内涵。
3.大学生爱国主义知行合一
爱国主义最质朴,最直接的表达就是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之情。这种情感具体体现在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事业的无私奉献、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忠诚,对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等。新时代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热爱自己的国家,青年一代又理想有热情,但是在表达爱国热情时,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所以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表达爱国情绪时,通过合法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感,并且在维护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做到理性爱国、文明爱国。
【参考文献】
[1] 于中华 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4:14-15
[2] 张振芳主编 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97
作者简介:王璐(1989-),女,汉族,陕西韩城人,助教,法学硕士,单位:西安理工大学高科学院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