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港湾中学是广州市黄埔区的初级中学。在近十几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港湾中学抓住课程管理权力下放的机遇,以课程建设和实施为核心,通过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促进了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不占优势的资源条件下,创造了优质教育的成就,连续8年在区初中教学工作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一、特色课程主题:扬帆追梦,港湾启航
港湾中学的前身为广州港务局于1966年创办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05年后学校移交地方管理。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樯桅林立、千帆竞度,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在这一特殊的海洋文化地理环境的长期浸润熏陶下,在长期的办学中,港湾中学逐渐形成了“扬帆追梦”的教育特色与文化。学校在1985年制作并一直沿用至今的校徽,是一只从港湾出发风帆鼓荡天际远航的帆船,就取自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寓意。
港湾人结合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了自己对“港湾”独特的教育解读:在学生的生命过程中,初中是学生人生成长发展非常重要的“港湾”,学生小学毕业后来到初中,在经过三年的“港湾”补给,通过德行的养成、知识的丰富、身体的强健,学生在这里获得人生远航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在我们解读的港湾文化中,港湾并不仅仅是远航归来的终点,更是学生走得更远,再次出发扬帆远行的起点;港湾不仅仅是躲避风雨的封闭一隅,更是学生面向大海,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胸怀;港湾并不仅仅是有梦的地方,更是寻梦、追梦的地方。
因此在历届港湾学子的心中深深地打上了“扬帆”的文化标识,沉淀生成了独有的“扬帆追梦”特色。扬帆就是张扬青春生命的活力,扬帆就是搏击风浪的挑战,扬帆就是要探索未知的进取。扬帆就是要在学校认真学习、吸收和掌握各种文化知识和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增进自己的德行、能力、勇气和信心。追梦就是树立追求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远大志向,追梦就是胸怀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人生抱负,追梦就是满怀美好希望和幸福的理想憧憬,追梦更是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的努力、奋斗和行动。港湾中学的口号就是“扬帆追梦,港湾启航”。
于是学校围绕“扬帆追梦”这一文化主题,开始了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希望通过对学校课程的建设,实现下列体现“扬帆追梦”主题内涵的教育目标:即打好基础,面向未来;立足现在,面向世界; 志存高远,行在当下; 让知识改变命运,让梦想照亮现实。把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引向高处、引向光明,培养有眼界、有担当、有作为的现代中国人。
二、特色课程结构:“三一”发展、七彩系列
特色学校的特色是在对“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追求中彰显和呈现出来的,学校所构建的课程体系适应性越强,特色学校的特色也就越突出,课程体系最终决定着特色学校的品质,特色课程与实施集中体现了特色学校的特色内涵。这就需要以学校新时期的文化为引领,保持与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之间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在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港湾中学不断创造超越自我、超越历史、超越对手的发展历史。面对国家对“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面对全社会“提供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港湾中学由此形成并确定了学校“不断跨越、实现超越、追求卓越,办有品格的教育”的办学定位和目标,提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梦想成真的出彩人生”的办学理念。
由此,为了落实“扬帆追梦”主题,达成学校的办学目标、贯彻“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梦想成真的出彩人生”教育理念,学校提出了学校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三一”发展思路:为了学生一生的发展,就是从百年树人的角度,选择对学生最有发展价值的课程,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是从教育公平的角度,面向全体学生设计课程,最大程度地体现起点的公平;为了学生不一样的发展,就是从因材施教的角度,让学生能够找到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求。
依据港湾中学“立德修业,求真致远”校训中所包含的“德行、责任、能力、理想”四个方面的维度,提出了“扬帆、追梦、多彩”的7色帆课程系列。它们分别是:白帆系列、红帆系列、橙帆系列、金帆系列、绿帆系列、蓝帆系列、紫帆系列课程体系。白帆系列主要是基础文化科学知识类课程,“红帆”主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思想道德类教育课程,橙色系列是社会实践、人生体验类课程,金色系列主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绿帆系列主要是体育健康类课程,蓝帆系列是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紫帆系列主要是美育艺术类课程。在每个系列下,又有若干可供学生选择的各门具体课程。
三、特色课程开发实施:拓展更新,互补整合
课程问题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重要依据。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当某种教育内容一旦变成了课程,就意味获得了法定的、稳定的地位,并且能保证有系统和有计划的实施,以及常态化和有效率的实施。也即成为古德莱德(J.I.Goodlad)所说的“正式的课程”,被列入学校的课程表中,并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甚至是教学指导等资源的支持。
时代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同,学校的课程门类也会相应地调整和变化。一种情况是有些课程的份量和地位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动;另一种情况是有的课程可能会从此退出学校的课程体系,同时也会有新的学习内容或经验被要求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来。根据提出的“为了学生一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不一样的发展”的思路,学校确立了“拓展、更新、互补、整合”的课程开发原则。 拓展就是把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对学生有发展价值的东西都纳入学校课程,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比如,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初中生的思想处于既趋于成熟但又略显单纯的复杂阶段,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值得关注的。针对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的现状,为了同学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在绿帆课程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特别拓展了心理剧创作与表演的内容,并将获奖作品集结成册《走进心灵世界——“阳光心理,和谐校园”优秀校园心理剧获奖剧本集》。
更新就是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动态的调整,对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更换、调整或充实新的东西。课程建设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例,在开始时学校只是简单地把《弟子规》《论语》等传统典籍直接拿来让学生从头到尾地记诵,学生的兴趣不大,效果也不好。在实施的过程中,学校根据学者提出的“发挥传统文化的多种教育价值功能”,以及传统文化“从接受为本”到“表达为本”超越读经热的观点,开发采用了集道德教化、传承文化、语言积累、文辞表达于一化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更新了原有的内容,教育效果也大为提高。
互补指不同系统之间互相补充,以提高系统的功效。当两个系统之间发生了联系,甲系统的“输出”成为乙系统的“输入”;而乙系统的“输出”又是甲系统的“输入”。这时,甲、乙系统之间发生了互补。合适的互补使系统的功能放大,有时甚至是高倍放大。根据这个原理,学校加强和注重了课程内容的互补设计,其中比较成功的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安全教育课程的互补。学校设置了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通过调查某路段交通肇事的有关数据、访问肇事的伤残者、还原当时交通现场等活动,即提高了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和能力,也更加强化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整合就是把有关课程内容压缩在一起,发挥并实现其多种教育价值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而学生的学习时间又是有限的,所以必然面临着学习内容的无限与学生学习时间有限之间的矛盾。如何克服这个矛盾,课程整合是必然的选择。比如,学校开展实施了体育与美育课程整合,老师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体育舞蹈”特色校本课程。还有像上述案例中,心理健康教育与艺术表演的整合,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其“道德教化”与“语言表达”的功能等。这些都 大大提高了课程实施的丰富性和有效性。
(作者单位:广州市黄埔区港湾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一、特色课程主题:扬帆追梦,港湾启航
港湾中学的前身为广州港务局于1966年创办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05年后学校移交地方管理。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樯桅林立、千帆竞度,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在这一特殊的海洋文化地理环境的长期浸润熏陶下,在长期的办学中,港湾中学逐渐形成了“扬帆追梦”的教育特色与文化。学校在1985年制作并一直沿用至今的校徽,是一只从港湾出发风帆鼓荡天际远航的帆船,就取自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寓意。
港湾人结合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了自己对“港湾”独特的教育解读:在学生的生命过程中,初中是学生人生成长发展非常重要的“港湾”,学生小学毕业后来到初中,在经过三年的“港湾”补给,通过德行的养成、知识的丰富、身体的强健,学生在这里获得人生远航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在我们解读的港湾文化中,港湾并不仅仅是远航归来的终点,更是学生走得更远,再次出发扬帆远行的起点;港湾不仅仅是躲避风雨的封闭一隅,更是学生面向大海,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胸怀;港湾并不仅仅是有梦的地方,更是寻梦、追梦的地方。
因此在历届港湾学子的心中深深地打上了“扬帆”的文化标识,沉淀生成了独有的“扬帆追梦”特色。扬帆就是张扬青春生命的活力,扬帆就是搏击风浪的挑战,扬帆就是要探索未知的进取。扬帆就是要在学校认真学习、吸收和掌握各种文化知识和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增进自己的德行、能力、勇气和信心。追梦就是树立追求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远大志向,追梦就是胸怀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人生抱负,追梦就是满怀美好希望和幸福的理想憧憬,追梦更是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的努力、奋斗和行动。港湾中学的口号就是“扬帆追梦,港湾启航”。
于是学校围绕“扬帆追梦”这一文化主题,开始了特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希望通过对学校课程的建设,实现下列体现“扬帆追梦”主题内涵的教育目标:即打好基础,面向未来;立足现在,面向世界; 志存高远,行在当下; 让知识改变命运,让梦想照亮现实。把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引向高处、引向光明,培养有眼界、有担当、有作为的现代中国人。
二、特色课程结构:“三一”发展、七彩系列
特色学校的特色是在对“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追求中彰显和呈现出来的,学校所构建的课程体系适应性越强,特色学校的特色也就越突出,课程体系最终决定着特色学校的品质,特色课程与实施集中体现了特色学校的特色内涵。这就需要以学校新时期的文化为引领,保持与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之间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在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港湾中学不断创造超越自我、超越历史、超越对手的发展历史。面对国家对“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面对全社会“提供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港湾中学由此形成并确定了学校“不断跨越、实现超越、追求卓越,办有品格的教育”的办学定位和目标,提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梦想成真的出彩人生”的办学理念。
由此,为了落实“扬帆追梦”主题,达成学校的办学目标、贯彻“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梦想成真的出彩人生”教育理念,学校提出了学校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三一”发展思路:为了学生一生的发展,就是从百年树人的角度,选择对学生最有发展价值的课程,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是从教育公平的角度,面向全体学生设计课程,最大程度地体现起点的公平;为了学生不一样的发展,就是从因材施教的角度,让学生能够找到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求。
依据港湾中学“立德修业,求真致远”校训中所包含的“德行、责任、能力、理想”四个方面的维度,提出了“扬帆、追梦、多彩”的7色帆课程系列。它们分别是:白帆系列、红帆系列、橙帆系列、金帆系列、绿帆系列、蓝帆系列、紫帆系列课程体系。白帆系列主要是基础文化科学知识类课程,“红帆”主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思想道德类教育课程,橙色系列是社会实践、人生体验类课程,金色系列主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绿帆系列主要是体育健康类课程,蓝帆系列是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紫帆系列主要是美育艺术类课程。在每个系列下,又有若干可供学生选择的各门具体课程。
三、特色课程开发实施:拓展更新,互补整合
课程问题是教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重要依据。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当某种教育内容一旦变成了课程,就意味获得了法定的、稳定的地位,并且能保证有系统和有计划的实施,以及常态化和有效率的实施。也即成为古德莱德(J.I.Goodlad)所说的“正式的课程”,被列入学校的课程表中,并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甚至是教学指导等资源的支持。
时代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同,学校的课程门类也会相应地调整和变化。一种情况是有些课程的份量和地位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动;另一种情况是有的课程可能会从此退出学校的课程体系,同时也会有新的学习内容或经验被要求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来。根据提出的“为了学生一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不一样的发展”的思路,学校确立了“拓展、更新、互补、整合”的课程开发原则。 拓展就是把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对学生有发展价值的东西都纳入学校课程,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比如,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初中生的思想处于既趋于成熟但又略显单纯的复杂阶段,因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值得关注的。针对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的现状,为了同学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在绿帆课程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特别拓展了心理剧创作与表演的内容,并将获奖作品集结成册《走进心灵世界——“阳光心理,和谐校园”优秀校园心理剧获奖剧本集》。
更新就是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动态的调整,对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更换、调整或充实新的东西。课程建设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例,在开始时学校只是简单地把《弟子规》《论语》等传统典籍直接拿来让学生从头到尾地记诵,学生的兴趣不大,效果也不好。在实施的过程中,学校根据学者提出的“发挥传统文化的多种教育价值功能”,以及传统文化“从接受为本”到“表达为本”超越读经热的观点,开发采用了集道德教化、传承文化、语言积累、文辞表达于一化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更新了原有的内容,教育效果也大为提高。
互补指不同系统之间互相补充,以提高系统的功效。当两个系统之间发生了联系,甲系统的“输出”成为乙系统的“输入”;而乙系统的“输出”又是甲系统的“输入”。这时,甲、乙系统之间发生了互补。合适的互补使系统的功能放大,有时甚至是高倍放大。根据这个原理,学校加强和注重了课程内容的互补设计,其中比较成功的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安全教育课程的互补。学校设置了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通过调查某路段交通肇事的有关数据、访问肇事的伤残者、还原当时交通现场等活动,即提高了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和能力,也更加强化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整合就是把有关课程内容压缩在一起,发挥并实现其多种教育价值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而学生的学习时间又是有限的,所以必然面临着学习内容的无限与学生学习时间有限之间的矛盾。如何克服这个矛盾,课程整合是必然的选择。比如,学校开展实施了体育与美育课程整合,老师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体育舞蹈”特色校本课程。还有像上述案例中,心理健康教育与艺术表演的整合,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其“道德教化”与“语言表达”的功能等。这些都 大大提高了课程实施的丰富性和有效性。
(作者单位:广州市黄埔区港湾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