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起】:校门即将关上的一刹那,母亲匆匆赶到门口,将红领巾递给跺脚撅嘴的女儿;放学后的教室里,家长弯着腰在扫地,而孩子在一旁袖手看着;孩子的生日父母大张旗鼓,问起父母的生日,孩子却茫然不知。作为一个教师,耳闻目睹这一幕幕,心中总感到不是滋味。一件真实的事例更引发了我的思考,一位11岁的男生,天天由年迈的奶奶为其背着书包接来送去,当老奶奶采纳了老师的建议,让孙子自己背书包时,孙子一把将书包砸向了奶奶:“你想累死我啊!”这些,是孩子的错?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作为家长,作为教师,我们是不是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灵灌溉,而一味追求分数的高低?教育不仅是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鉴于此,我特地结合《品德与社会》“我的成长与家庭”这一单元的教学,开展了三次活动。
【活动一:“鸡妈妈”护蛋】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而光说不做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因而,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去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中获取道德的发展。
这次活动并不是一次多么新奇的活动,但这个活动带给孩子内心的真实体验却每次都令人动容。
一个小小的鸡蛋,牵动了每个孩子甚至每个家庭的心,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感受到了照顾一个生命的辛苦与不易,由此真切地体会到了父母的呵护与养育中包含的无数的心血与辛劳。
下面是我看了孩子的“护蛋日记”后他们的一段对话:
师:同学们,看到你们为蛋宝宝做的种种事情,我很感动,也很高兴,你们是那么富有爱心,那么认真仔细,真是称职的“鸡妈妈”、“鸡爸爸”。现在老师想问问,在你对你的“宝宝”做着每一个动作、说着每一句叮咛的时候,你联想到了爸爸妈妈平时是怎样关爱你们的吗?
(学生陷入了沉思,片刻过后,他们举起了小手)
生1:当我早上给我的蛋宝宝套上保护盔甲――一个易拉罐时,就像爸爸在我每次乘摩托车前给我戴好头盔。
生2:我把“蛋宝宝”放在枕头边,平时我半夜从来不醒来,可是护蛋时,我总是半夜会醒来,摸摸枕头边,怕蛋宝宝摔下床。就像妈妈说,她总是半夜来看看我,怕我踢掉被子着凉。
生3:我跟孙梦佳撞了一下,蛋宝宝碎了一小条缝,我提心吊胆,怕它裂开来,过一会就要看看它。就像上次王涛腿骨折了,他妈妈很担心,天天来看他好几次。
生4:我的蛋宝宝都打碎了三个,我很伤心,觉得自己保护不了,不想再护蛋了。可是妈妈说:“当妈妈不是那么容易的,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而不是打退堂鼓。”我听了妈妈的话,又护了一次,终于成功了。
这些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中,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活动二:我和妈妈齐当家】
学做一天小当家,将自己一天的活动按时间段记录在表格中,再观察第二天妈妈的活动,按同样方法记录下来。两份表格对比后,写下自己的感受。小当家活动结束后,学生在感到有趣的同时,纷纷表示:“当家真累!”一位学生说:“终于熬到了晚上,我累得一头扑到床上,马上进入了梦乡。”另一位学生说:“晚上,爸爸妈妈都夸奖我今天当家当得不错。妈妈说:‘为表示对你的工作的肯定,明天请你继续当家。’我直摇手:‘母亲大人,您饶了我吧!这一次就够我受的了。’”还是这位同学,在观察记录了妈妈一天的活动后,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慨:“我当家时,只是买菜烧饭、洗衣服、洗碗,就已经累得腰酸背痛了。可是妈妈除了做这些,还要上班,送我上学,接我放学。晚上还要擦地板,陪我练琴,辅导我做作业。妈妈,您真是太辛苦了!我以后一定要多帮您做些事情。”
这样的活动,拨动了沉溺在父母疼爱中享受得理所当然的孩子们的心弦。他们在观察体验中受到了教育,自然而然萌发了对长辈的感激与孝敬之情,这颗种子会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直至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样的效果是单纯的说教所无法达到的。
【活动三:一份终身的作业――爱心作业】
这是本次系列活动的最后一项,如果感恩之心仅止于“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的话,那这颗萌芽迟早会夭折,只有根植于最肥沃的生活土壤里,才能使感恩之树常青。这是一份历时半个月的作业,也是一份可以延续至终身的作业。
爱心作业记录表
一、X月X日,我为( )做了()
给妈妈买手套、做家务(洗碗、拖地等);帮爸爸泡茶、拿拖鞋。为爷爷读报纸、捶背;为奶奶买补品;给外婆、外公打电话问候……
二、家人们对此的感受
孩子真懂事了!儿子给了我一个惊喜!孙女真孝顺!孙子就是我的“小眼睛”,我这“老眼睛”就可以闭目养神听报喽!你们有这份心就够了,奶奶不吃补品,省点钱给你读书。成绩优秀最重要,这些事不用你做!
三、老师的评价
收获快乐,收获爱心!你的心真细,看到了妈妈生冻疮的手,为妈妈买了手套,妈妈一定会倍感温暖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带来一家人的欢乐,何乐而不为呢?当外公外婆想着你在牵挂他们,他们一定会感到幸福的。
四、你对这次活动的想法
以后要坚持每天做一次“爱心作业”!(占50%)有时我会忘记,但我也要经常做!(30%)爸妈说不用我做,但老师说应该这样做,所以,我还是要做(15%)我每天做一次“爱心作业”,家人很高兴,我也觉得很快乐!(占85%)……
当“爱心”成为一项作业时,我们感到了道德教育的任重道远。但唯其如此,才更要求我们走进学生心灵,让道德教学回归学生生活,当学生在生活中得到情感的深层次体验后,便自然地内化为一种行为,一种习惯。这种行为习惯,在不断的重复强化中,最终成为人一生不变的品质。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传统的美德,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道德素质。
【结语】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认识。以上三次活动历时近一个月,在活动中,学生充分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领悟。生活成了课堂的最佳舞台,而课堂又成了生活的“临时指挥所”,充分诠释了新课程“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活动中,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于是,“感恩”不再是挂在学生嘴边的一个词汇,而是学生心灵深处的最真切的一种呼唤。我相信,学校、家庭、社会联手,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将感恩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祖国的明天一定是更加和谐的辉煌。
(作者单位:215200江苏省吴江市平望实验小学)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鉴于此,我特地结合《品德与社会》“我的成长与家庭”这一单元的教学,开展了三次活动。
【活动一:“鸡妈妈”护蛋】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而光说不做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因而,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去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中获取道德的发展。
这次活动并不是一次多么新奇的活动,但这个活动带给孩子内心的真实体验却每次都令人动容。
一个小小的鸡蛋,牵动了每个孩子甚至每个家庭的心,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感受到了照顾一个生命的辛苦与不易,由此真切地体会到了父母的呵护与养育中包含的无数的心血与辛劳。
下面是我看了孩子的“护蛋日记”后他们的一段对话:
师:同学们,看到你们为蛋宝宝做的种种事情,我很感动,也很高兴,你们是那么富有爱心,那么认真仔细,真是称职的“鸡妈妈”、“鸡爸爸”。现在老师想问问,在你对你的“宝宝”做着每一个动作、说着每一句叮咛的时候,你联想到了爸爸妈妈平时是怎样关爱你们的吗?
(学生陷入了沉思,片刻过后,他们举起了小手)
生1:当我早上给我的蛋宝宝套上保护盔甲――一个易拉罐时,就像爸爸在我每次乘摩托车前给我戴好头盔。
生2:我把“蛋宝宝”放在枕头边,平时我半夜从来不醒来,可是护蛋时,我总是半夜会醒来,摸摸枕头边,怕蛋宝宝摔下床。就像妈妈说,她总是半夜来看看我,怕我踢掉被子着凉。
生3:我跟孙梦佳撞了一下,蛋宝宝碎了一小条缝,我提心吊胆,怕它裂开来,过一会就要看看它。就像上次王涛腿骨折了,他妈妈很担心,天天来看他好几次。
生4:我的蛋宝宝都打碎了三个,我很伤心,觉得自己保护不了,不想再护蛋了。可是妈妈说:“当妈妈不是那么容易的,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而不是打退堂鼓。”我听了妈妈的话,又护了一次,终于成功了。
这些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中,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活动二:我和妈妈齐当家】
学做一天小当家,将自己一天的活动按时间段记录在表格中,再观察第二天妈妈的活动,按同样方法记录下来。两份表格对比后,写下自己的感受。小当家活动结束后,学生在感到有趣的同时,纷纷表示:“当家真累!”一位学生说:“终于熬到了晚上,我累得一头扑到床上,马上进入了梦乡。”另一位学生说:“晚上,爸爸妈妈都夸奖我今天当家当得不错。妈妈说:‘为表示对你的工作的肯定,明天请你继续当家。’我直摇手:‘母亲大人,您饶了我吧!这一次就够我受的了。’”还是这位同学,在观察记录了妈妈一天的活动后,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慨:“我当家时,只是买菜烧饭、洗衣服、洗碗,就已经累得腰酸背痛了。可是妈妈除了做这些,还要上班,送我上学,接我放学。晚上还要擦地板,陪我练琴,辅导我做作业。妈妈,您真是太辛苦了!我以后一定要多帮您做些事情。”
这样的活动,拨动了沉溺在父母疼爱中享受得理所当然的孩子们的心弦。他们在观察体验中受到了教育,自然而然萌发了对长辈的感激与孝敬之情,这颗种子会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直至结出丰硕的果实。这样的效果是单纯的说教所无法达到的。
【活动三:一份终身的作业――爱心作业】
这是本次系列活动的最后一项,如果感恩之心仅止于“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的话,那这颗萌芽迟早会夭折,只有根植于最肥沃的生活土壤里,才能使感恩之树常青。这是一份历时半个月的作业,也是一份可以延续至终身的作业。
爱心作业记录表
一、X月X日,我为( )做了()
给妈妈买手套、做家务(洗碗、拖地等);帮爸爸泡茶、拿拖鞋。为爷爷读报纸、捶背;为奶奶买补品;给外婆、外公打电话问候……
二、家人们对此的感受
孩子真懂事了!儿子给了我一个惊喜!孙女真孝顺!孙子就是我的“小眼睛”,我这“老眼睛”就可以闭目养神听报喽!你们有这份心就够了,奶奶不吃补品,省点钱给你读书。成绩优秀最重要,这些事不用你做!
三、老师的评价
收获快乐,收获爱心!你的心真细,看到了妈妈生冻疮的手,为妈妈买了手套,妈妈一定会倍感温暖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带来一家人的欢乐,何乐而不为呢?当外公外婆想着你在牵挂他们,他们一定会感到幸福的。
四、你对这次活动的想法
以后要坚持每天做一次“爱心作业”!(占50%)有时我会忘记,但我也要经常做!(30%)爸妈说不用我做,但老师说应该这样做,所以,我还是要做(15%)我每天做一次“爱心作业”,家人很高兴,我也觉得很快乐!(占85%)……
当“爱心”成为一项作业时,我们感到了道德教育的任重道远。但唯其如此,才更要求我们走进学生心灵,让道德教学回归学生生活,当学生在生活中得到情感的深层次体验后,便自然地内化为一种行为,一种习惯。这种行为习惯,在不断的重复强化中,最终成为人一生不变的品质。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传统的美德,是当代小学生必备的道德素质。
【结语】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认识。以上三次活动历时近一个月,在活动中,学生充分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领悟。生活成了课堂的最佳舞台,而课堂又成了生活的“临时指挥所”,充分诠释了新课程“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活动中,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教育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于是,“感恩”不再是挂在学生嘴边的一个词汇,而是学生心灵深处的最真切的一种呼唤。我相信,学校、家庭、社会联手,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将感恩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祖国的明天一定是更加和谐的辉煌。
(作者单位:215200江苏省吴江市平望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