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质是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本文结合课例,重点探究高中生物“发现学习”教学模式在新授课中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发现学习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86-01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它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能力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再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到规律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发现知识的理智感和完成任务的胜利感。
2004年开始,广东省实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此,我校生物科组的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2011年,由本人指导、王笑春老师主持的《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专家组审核,已经结题,鉴定等级为一等奖。该课题研究的重点定位在探索高中生物“发现学习”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有效运行。本论文则通过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探索“发现学习”教学模式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生物课堂“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应用“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这节课的导入时,为了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卡通图片创设具体情境:你在一个荒岛上流浪,只有一只鸡和15kg玉米,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这个问题立即引起学生探索的愿望,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学生展示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第一个知能目标,自学“导学案”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则巡回指导,提示学习方法。接着,由四个小组代表分别展示模型构建。第一小组展示构建能量流经“草种群”能量代谢的模型;第二小组展示构建能量流经“兔种群”的能量代谢模型;第三小组展示构建最高营养级“鹰种群”的能量代谢模型;第四小组展示构建能量流经食物链“草→兔→鹰”的能量流动模型。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并进行纠错。分析完能量流动的过程,教师追问:什么叫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有何特点?采取抢答形式让学生描述能量流动的概念,概括能量流动的特点。通过层层引导,学生对“能量流动”这一较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完成第一个知能目标,教师顺应提出第二个目标:以“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为例,对能量流动进行定量的分析。经小组合作讨论后,让小组代表在黑板上用表格形式将图解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计算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图中数据的分析,加深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特点”的理解,使学生明白:能量流动同样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这种合作探究的形式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挖掘了潜力、培养了勇气、张扬了个性、奠定了信心,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环节:质疑对抗,激活思维
学而应思,思而生疑。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发表独到见解。这一环节各小组间进行质疑、对抗。能够质疑、对抗的小组,教师给小组加分,各小组间竞争激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能量流动的过程时,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兔子吃草拉的粪便属于兔子同化的能量吗?为什么说兔子排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那么排出的尿液是否是同化量?教师抓住问题的要害,讲清疑点和难点,理清思路,指引方法,总结规律,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第四环节:反馈评价,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之后,要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达标练习要限时限量,考查的知识点要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采取方式是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学生代表讲解。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答题信息,及时进行指导。
第五环节:分析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这一环节是教师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矫正,并对知识进行升华。例如,布置学生以“能量流动”为中心词,将本节课的知识点重新编码、排序,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两个转变”,突出“两个中心”。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转变为“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接受式学习为主” 转变为“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在师生关系上,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以学为中心,强调学的核心地位。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能力的平台,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能“会学、乐学、善学”。只要师生共同努力,高效生物课堂就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邵瑞珍.《布鲁纳的课程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发现学习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86-01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它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能力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再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到规律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发现知识的理智感和完成任务的胜利感。
2004年开始,广东省实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此,我校生物科组的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2011年,由本人指导、王笑春老师主持的《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专家组审核,已经结题,鉴定等级为一等奖。该课题研究的重点定位在探索高中生物“发现学习”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有效运行。本论文则通过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探索“发现学习”教学模式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生物课堂“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应用“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这节课的导入时,为了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卡通图片创设具体情境:你在一个荒岛上流浪,只有一只鸡和15kg玉米,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这个问题立即引起学生探索的愿望,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学生展示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第一个知能目标,自学“导学案”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则巡回指导,提示学习方法。接着,由四个小组代表分别展示模型构建。第一小组展示构建能量流经“草种群”能量代谢的模型;第二小组展示构建能量流经“兔种群”的能量代谢模型;第三小组展示构建最高营养级“鹰种群”的能量代谢模型;第四小组展示构建能量流经食物链“草→兔→鹰”的能量流动模型。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并进行纠错。分析完能量流动的过程,教师追问:什么叫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有何特点?采取抢答形式让学生描述能量流动的概念,概括能量流动的特点。通过层层引导,学生对“能量流动”这一较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完成第一个知能目标,教师顺应提出第二个目标:以“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为例,对能量流动进行定量的分析。经小组合作讨论后,让小组代表在黑板上用表格形式将图解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并计算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图中数据的分析,加深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特点”的理解,使学生明白:能量流动同样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这种合作探究的形式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挖掘了潜力、培养了勇气、张扬了个性、奠定了信心,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环节:质疑对抗,激活思维
学而应思,思而生疑。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发表独到见解。这一环节各小组间进行质疑、对抗。能够质疑、对抗的小组,教师给小组加分,各小组间竞争激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能量流动的过程时,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兔子吃草拉的粪便属于兔子同化的能量吗?为什么说兔子排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那么排出的尿液是否是同化量?教师抓住问题的要害,讲清疑点和难点,理清思路,指引方法,总结规律,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第四环节:反馈评价,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之后,要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达标练习要限时限量,考查的知识点要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采取方式是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学生代表讲解。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答题信息,及时进行指导。
第五环节:分析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这一环节是教师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矫正,并对知识进行升华。例如,布置学生以“能量流动”为中心词,将本节课的知识点重新编码、排序,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两个转变”,突出“两个中心”。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转变为“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接受式学习为主” 转变为“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在师生关系上,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以学为中心,强调学的核心地位。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能力的平台,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能“会学、乐学、善学”。只要师生共同努力,高效生物课堂就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邵瑞珍.《布鲁纳的课程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