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尖”相声不止牙尖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哈哈曲艺社成立于 2009年10月,7年多来,在成都演出相声1000余场次,形成了深受四川老百姓喜爱的曲艺品牌,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牙尖”相声。"牙尖"相声已成为成都的另一张名片。
  那么什么是“牙尖”呢?
  “牙尖”,四川方言,属于形容词,是说三道四、伶牙俐齿和尖酸的意思。有时候也尤指一个人特别能说,总喜欢洗刷别人。“牙尖”,很难在普通话中找到一个最贴切的解释,跟北京话中的“贫”有很大交集,但互不包含。
  所以“牙尖”已經不是一种具象的实质,而更像是成都人的一种生活气质。这种气质在成都女人身上表现出来或许是牙尖嘴利,在成都男人身上表现出来就是“耙耳朵”“站林子”,在成都老太太身上表现出来就是说三道四……总之“牙尖”是一种气质或者城市灵魂,体现在成都的方方面面。
  什么是“牙尖”相声?
  当“牙尖”变成一种城市气质,“牙尖”的元素就会融入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体现在相声中,就是对于各类人物的塑造。
  合格的“牙尖”相声应该是这样的,从人物的名字,人物的语言,到人物的情绪,人物的行为都要符合“牙尖”的气质。
  以《牙尖男女》为例,男主人公名叫“站林子”,女主人公名叫“颤花儿”,这样的名字一说出来,成都人脑海中就会跳出身边无数类似的人物,并且栩栩如生。相声演员不用去刻意塑造,人物就“活”了一半。男主人公只要说三句话“不存在”“说这些”“我们这些”,一个成都典型的“牙尖”小哥的性格就出来了;女主人公的几个眼神、几个“牙尖”的小动作做出来,台下就已经是一片欢乐的海洋了。生活场景虽然并不在台上,但是台上演员却灵活生动地勾画出了观众脑海中的市井百态。
  再比如《牙尖上的成都》,老嬷嬷的名字叫“张花实”,她的口头语是“哎呀,哎呀,哎呀”,她早起去超市抢便宜鸡蛋的行为,她抱怨儿媳妇“我们家那个儿媳妇简直要不得”,这些动作、语言一出来,人物形象立刻就丰满起来,周边场景也就随之构建出来了。
  再以《牙尖叫卖图》为例,在成都不同地点的不同吆喝声,不仅有吆喝的趣味,更重要的是每一种吆喝都带着成都人的记忆,带着丰富的场景构成,这些都是深入到成都人骨子里的东西。相声演员把这些东西调动出来,带来的自然是情绪上的强烈爆发,是一个又一个的大包袱。
  所以说“牙尖”不是刻意的塑造,“牙尖”就是成都人生活的点点滴滴,相声里的“牙尖”元素,契合了成都人“牙尖”的生活气质,自然会得到成都人的深深喜爱,无论是让之爆笑,还是使之动情,都在这些契合中爆发。
  为什么“牙尖”相声受欢迎?
  具有牙尖气质的相声之所以受到老百姓的喜欢,其实与相声的本质具有很大关系。
  相声是极具通俗特色的艺术形式,相声是通俗,但不是低俗。
  回答上面这个问题,先得明白“俗”“雅”是怎么回事,要不然解释不清楚。关于俗的解释,一些书里这样说:
  俗,习也。——《说文解字》
  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康熙字典》
  俗,欲也,俗人所欲也。——《释名》
  入国而问俗。——《礼记·曲礼》
  回过头再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毛诗序》
  继续向下追溯,正又是怎么回事。正是不偏斜,正中的意思。
  正,是也。——《说文解字》
  总结一下,俗是人之欲所形成的习。这里最关键的是“通”,也就是通俗,俗称接地气。雅是少数的,是被束缚的,艺术上的雅往往是要去俗气,说简单点就是要“语不惊人死不休”那股劲。
  人是不同的,知识体系不同,背景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在沟通中并不存在一个全人类的合作原则。所以,说中了就是通俗,低了就是低俗,高了就是高俗也就是雅。无论是低俗还是雅,都是比较出来的结果。
  你给林黛玉说《对春联》,她会觉得俗,但她会觉得可乐,说《茅房话》估计她就得觉得低俗了。但是你跟旧社会一帮码头工人说《茅房话》,他们觉得俗,但是觉得可乐,要给他们说《写对子》他们就觉得太雅了,接受不了。这就是相声前辈口中说的“把点开活”。
  可见,俗不一定是贬义词,俗就是“中”,是接地气;雅也不见得是褒义词,雅也要因人而异。
  所以说相声是俗的,见了林黛玉说《对春联》虽俗但中,见了旧社会的老百姓说《茅房话》虽俗但中,就是这个意思。低俗与否是比较出来的,你给林黛玉说《茅房话》《买卖论》都算低俗,因为她看不上。
  而“牙尖”就是这样一种俗,这种气质在成都,人所共知,每个人都有体会,所以每每在相声中表演出“牙尖”的状态,观众就会心有灵犀,会心一笑。
  “牙尖”相声本质仍然是相声,不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包袱框架,而“牙尖”的气质正是“情理之中”在成都的体现,也正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体现,是艺术的通性。
  “牙尖”是气质,通俗是形式,但内容并不低俗,“牙尖”相声之所以受到大多数老百姓喜欢,最难得就是做到了雅俗共赏。
  什么难?雅俗共赏最难,上至文生公子,下到贩夫走卒都说好,那才叫雅俗共赏。有些人说俗到尽头就是雅,根本就是错误认识。
  做到雅俗共赏,就要说到老百姓心里,而不是浮在表面上,要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把老百姓内心最根本的情愫挖掘出来,并经过合理的艺术加工,这才能做到俗不伤雅,雅俗共赏。
  “牙尖”就是雅俗共赏的表现,是对四川相声最高的褒奖,这是只有深入生活才能体会到的人民气质。
  “牙尖”相声不只牙尖,通俗幽默,雅俗共赏。
其他文献
民间性是发源于农耕文明的曲艺艺术本质属性之一。民间艺人不拘于表演场所、表演程式等条件束缚,他们从事艺术活动呈现“亦农亦艺”格局,其特征是具有极强的自发性、流动性、灵活性,从艺者通过师徒之间口传心授传艺,自娱的同时娱人,作艺既是娱乐手段,又是谋生手段。乡镇集会、节日庆典等场合少不了民间艺人的身影。演出过程中,表演者与观众面对面,可以进行近距离的交流,观演双方心灵和情感上的互动较广播电视、剧院舞台等其
期刊
掩迹藏垢,俏丫鬟巧辩风流,  都只为夜烧香赴佳期被欢郎儿泄漏―  引恨牵忧。  才惹得夫人看破生疑窦,  传呼问小红,故意将眉皱,  说:“我命你陪伴姑娘不离寸步行监坐守常随后,  谁叫你引逗小姐僧房佛殿小院闲庭胡行走,  却为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似这等失调少教蒙耻含羞想要支吾焉能够?  快将那已往的情由述从头。”(过板)  俏红娘悟慧性启灵机锦心绣口做态含羞,  说:“请夫人且息雷霆高
期刊
5月31日上午,中国曲协在中国文联大楼A座8楼会议室举行曲艺界行风建设座谈会。与会人员充分肯定了中国曲协在行风建设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和获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从强化奉献精神、青年曲艺工作者要自律自爱、警惕不良现象、充分发挥法律在行风建设中的作用、加强体制外曲艺表演场所行风建设等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对行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龙媒)  深圳市曲艺培训表演基地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挂牌  6月6日下午,深圳职业
期刊
筱兰芝是一位艺术造诣很深的二人转表演艺术家,原名栾继成,筱兰芝是他的艺名。1923年筱兰芝生于沈阳郊区祝家屯,14岁开始学唱二人转,17岁在苏家屯正式拜老艺人林玉普为师。师父给他起名叫栾小芝,因为叫起来不顺嘴,后改为筱兰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筱兰芝在辽宁一带很有名气。新中国成立后,他在辽宁、吉林一带更是名声大震,被誉为“蹦蹦皇后”。  过去的二人转被称为“蹦蹦”,1952年辽东省民间艺术汇演之
期刊
由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福建省曲艺家协会承办的第三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少儿大赛于2018年6月初圆满结束。  本次活动于2018年2月28日启动,面向福建全省16周岁以下曲艺爱好者。初赛由各地市组织,甄选3至5个佳作晋级全省决赛。  6月3日,福建电视台少儿频道1500平方米的演播厅灯火璀璨,来自全省各地市的220余名少年儿童齐聚一堂共赴两年一度的“丹桂奖”之约,孩子们个
期刊
西安青曲社是活跃于西安古城之内的一家民营相声社团。它成立于2007年3月,至今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十一年来,青曲社以作品立身,推出以苗阜、王声为代表的优秀相声人才,在市场化运营中,积极开拓,奋发进取,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之路。  西安青曲社初名为陕西青年曲艺社,2009年改为现名。现为陕西省曲艺家协会、陕西省青年曲艺家委员会、陕西快书委员会曲艺活动实践基地。2016年被陕西省曲协评为2015
期刊
当前,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格局的开放多元、全球信息的高速传播、传媒竞争的日趋激烈,在泛娱乐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潮的影响下,文化市场近来泛起一股以追逐经济利益为目的、一味迎合观众低级审美趣味的现象。曲艺和电视电影等众多艺术门类都未能幸免。在曲艺小剧场、喜剧类综艺节目乃至个别展演展示评奖比赛中,以堆砌包袱、插科打诨、肆意恶搞、卖萌耍贱等刻意刺激观众廉价笑点的曲艺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存在
期刊
“看苏州”“文化名人谈”“黄蕾直播秀”—— 互联网+时代的一众新宠,生机勃勃地把《苏州电视书场》的评弹传播繁衍放大,促生苏州评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景象。  手机+网络—— 21世纪人文传媒体量巨大最为近身贴心的不二法宝,现身在《苏州电视书场》旗下。大屏带小屏,线上连线下,亲和地归拢在一起且又向那传统化的电视传媒迅猛推陈。  如果说,24年前《苏州电视书场》开启了顺应发展大势的可视化评弹
期刊
筹备许久的《走进春天——曲艺名家李文秀鼓曲、评书演唱选集》终于在2016年9月出版面世了。这本书收录的都是三十年前的作品,由于时代的发展,书中的某些内容不可避免地与今天的形势不相符了,但是,今天重讀这些创作、发表、演出于当年的作品仍然能说明一些问题和道理。比如,当时的曲艺节目大部分是在剧场录音、在体育馆演出的,在体育馆那么开阔的场所演出在今天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当时的曲艺和曲艺演员何以拢住观众
期刊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世界文化多样性日益受到各国重视,中国正致力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放眼国际大局、对照历史坐标,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可发现,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相比照而言,世界文化视域的全面拓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