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积极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一、重视数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唤起学生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教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适应课改要求,善于整合教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37 25时,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呈现“小熊玩具店”的全貌,店里有许多玩具,有小狗玩具每只12元,小兔玩具每个8元,布娃娃每个25元,飞机玩具每个37元,汽车玩具每个11元。让学生任意选两样玩具,算一算要付多少钱,并列出算式。小学生都喜欢玩具,这样的情境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乐于参与。学生列出了许多算式,有两位数加一位数(11 8.25 8……),有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12 11,25 11……),这些都是以前所学的知识,学生都能够正确计算。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37 25)却是今天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把计算问题呈现给学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保证教学实效性。只有根据数学教材特点,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学生才能生疑,产生求知欲。例如,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先引入实例,学生很快算出2 2 2=6,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计算2 2 2 2 2 2 2,学生感到有些麻烦了。随后教师又提出如果这样的加数有很多很多,要连加,那不是更麻烦了吗?这样学生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怎么办?引导学生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这样新课一开始就产生了悬念,使学生产生了探索新方法的兴趣。
不仅在课的开始,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也都要通过不断设置悬念,揭示矛盾,使学生的兴趣持久保持。例如,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探索÷3计算方法,学生积极性很高,得出了如下方法:
1.2/5÷3=6/15÷3=6÷3/15=2/15
2.2/5÷3=0.4÷3=0.1333……
3.2/5÷3=(2/5×1/3)÷(3×1/3)=2/15
4.2/5÷3=(2/5×5/2)÷(3×5/2)=1÷15/2=2/15
5.2/5÷3=2/5×1/3=2/15
老师设置第一个悬念:这些方法有何特点?哪种方法好?学生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设置了第二个悬念:让学生计算3/7÷4,学生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有困难,认识到第二种方法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设置了第三个悬念:让学生计算27/40÷13,学生在计算时觉得第一种、第三种、第四种方法都比较麻烦,最后认同了第五种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层层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疑问,思维产生碰撞。学生的兴趣一再被激发,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之中,教学实效得到保证。
三、改进教法,浓厚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变化教学手段,实验、动画、影像等手段学生都十分喜欢,要以新鲜的刺激使学生保持兴趣和注意力集中。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最为重要的是要考虑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要尽可能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主动探索、研究。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28 7时,先引导学生摆弄学具。学生先在数位表的十位上摆2粒珠子,个位上摆8粒珠子,表示28;再在个位上摆7粒珠子,表示7。相加时,学生发现个位上共有15粒珠子,怎么办?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十个一组成一个十,于是在个位上拿掉10粒,十位上再摆上1粒,得出共有35粒珠子。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头脑中建立了“满十进一”的表象,然后离开学具,学生就能自觉地将操作与算式的演算联系起来,顺利地算出结果,并用语言表达计算方法。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学生手脑并用,自己解决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主动积极,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四、利用好奇心、好胜心,强化学习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他们会对新异的信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保护和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强化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教师出示了一些三角形:第一个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也随口说是锐角三角形。此时教师默不作声,掀开一看是钝角三角形或是直角三角形,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什么道理呢?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好胜心强也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他们在学习中往往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例如,在教学中组织各种比赛,看谁算得快,看谁的解法多,方法巧妙;或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表意见、引起争论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五、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保持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在顺利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学习兴趣,但如果遇到困难,又无法克服,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下降;如果经常困难重重,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没有兴趣。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大多是在一些重点、难点或需要熟练掌握的内容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而造成的。因此,教学时必须采取措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要尽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每节课的知识都应当堂解决,不能使问题成堆。实践证明,只有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才能保持学习兴趣。
六、营造数学文化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数学文化氛围,拓展学生接受数学教育的渠道,拓宽学生的视野。数学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例如,在低年级组织全班性的数学表演会,通过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做数学游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在中、高年级,可以组织数学兴趣小组,介绍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介绍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上的应用,出数学墙报,开展数学课外阅读,上趣味数学课,开设专题讲座,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既拓宽了知识面,又提高了数学学习兴趣。
一、重视数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唤起学生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教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适应课改要求,善于整合教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37 25时,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呈现“小熊玩具店”的全貌,店里有许多玩具,有小狗玩具每只12元,小兔玩具每个8元,布娃娃每个25元,飞机玩具每个37元,汽车玩具每个11元。让学生任意选两样玩具,算一算要付多少钱,并列出算式。小学生都喜欢玩具,这样的情境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乐于参与。学生列出了许多算式,有两位数加一位数(11 8.25 8……),有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12 11,25 11……),这些都是以前所学的知识,学生都能够正确计算。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37 25)却是今天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把计算问题呈现给学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保证教学实效性。只有根据数学教材特点,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学生才能生疑,产生求知欲。例如,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先引入实例,学生很快算出2 2 2=6,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计算2 2 2 2 2 2 2,学生感到有些麻烦了。随后教师又提出如果这样的加数有很多很多,要连加,那不是更麻烦了吗?这样学生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怎么办?引导学生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这样新课一开始就产生了悬念,使学生产生了探索新方法的兴趣。
不仅在课的开始,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也都要通过不断设置悬念,揭示矛盾,使学生的兴趣持久保持。例如,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探索÷3计算方法,学生积极性很高,得出了如下方法:
1.2/5÷3=6/15÷3=6÷3/15=2/15
2.2/5÷3=0.4÷3=0.1333……
3.2/5÷3=(2/5×1/3)÷(3×1/3)=2/15
4.2/5÷3=(2/5×5/2)÷(3×5/2)=1÷15/2=2/15
5.2/5÷3=2/5×1/3=2/15
老师设置第一个悬念:这些方法有何特点?哪种方法好?学生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设置了第二个悬念:让学生计算3/7÷4,学生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有困难,认识到第二种方法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设置了第三个悬念:让学生计算27/40÷13,学生在计算时觉得第一种、第三种、第四种方法都比较麻烦,最后认同了第五种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层层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疑问,思维产生碰撞。学生的兴趣一再被激发,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之中,教学实效得到保证。
三、改进教法,浓厚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变化教学手段,实验、动画、影像等手段学生都十分喜欢,要以新鲜的刺激使学生保持兴趣和注意力集中。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最为重要的是要考虑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要尽可能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主动探索、研究。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28 7时,先引导学生摆弄学具。学生先在数位表的十位上摆2粒珠子,个位上摆8粒珠子,表示28;再在个位上摆7粒珠子,表示7。相加时,学生发现个位上共有15粒珠子,怎么办?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十个一组成一个十,于是在个位上拿掉10粒,十位上再摆上1粒,得出共有35粒珠子。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头脑中建立了“满十进一”的表象,然后离开学具,学生就能自觉地将操作与算式的演算联系起来,顺利地算出结果,并用语言表达计算方法。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学生手脑并用,自己解决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主动积极,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四、利用好奇心、好胜心,强化学习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他们会对新异的信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保护和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强化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教师出示了一些三角形:第一个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也随口说是锐角三角形。此时教师默不作声,掀开一看是钝角三角形或是直角三角形,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什么道理呢?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好胜心强也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他们在学习中往往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例如,在教学中组织各种比赛,看谁算得快,看谁的解法多,方法巧妙;或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表意见、引起争论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五、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保持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在顺利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学习兴趣,但如果遇到困难,又无法克服,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下降;如果经常困难重重,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没有兴趣。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大多是在一些重点、难点或需要熟练掌握的内容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而造成的。因此,教学时必须采取措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要尽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每节课的知识都应当堂解决,不能使问题成堆。实践证明,只有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才能保持学习兴趣。
六、营造数学文化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数学文化氛围,拓展学生接受数学教育的渠道,拓宽学生的视野。数学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例如,在低年级组织全班性的数学表演会,通过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做数学游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在中、高年级,可以组织数学兴趣小组,介绍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介绍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上的应用,出数学墙报,开展数学课外阅读,上趣味数学课,开设专题讲座,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既拓宽了知识面,又提高了数学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