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积极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一、重视数学教学内容的组织,唤起学生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教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适应课改要求,善于整合教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37 25时,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呈现“小熊玩具店”的全貌,店里有许多玩具,有小狗玩具每只12元,小兔玩具每个8元,布娃娃每个25元,飞机玩具每个37元,汽车玩具每个11元。让学生任意选两样玩具,算一算要付多少钱,并列出算式。小学生都喜欢玩具,这样的情境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乐于参与。学生列出了许多算式,有两位数加一位数(11 8.25 8……),有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12 11,25 11……),这些都是以前所学的知识,学生都能够正确计算。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37 25)却是今天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把计算问题呈现给学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保证教学实效性。只有根据数学教材特点,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学生才能生疑,产生求知欲。例如,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先引入实例,学生很快算出2 2 2=6,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计算2 2 2 2 2 2 2,学生感到有些麻烦了。随后教师又提出如果这样的加数有很多很多,要连加,那不是更麻烦了吗?这样学生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怎么办?引导学生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这样新课一开始就产生了悬念,使学生产生了探索新方法的兴趣。
  不仅在课的开始,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也都要通过不断设置悬念,揭示矛盾,使学生的兴趣持久保持。例如,在教学“分数除以整数”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探索÷3计算方法,学生积极性很高,得出了如下方法:
  1.2/5÷3=6/15÷3=6÷3/15=2/15
  2.2/5÷3=0.4÷3=0.1333……
  3.2/5÷3=(2/5×1/3)÷(3×1/3)=2/15
  4.2/5÷3=(2/5×5/2)÷(3×5/2)=1÷15/2=2/15
  5.2/5÷3=2/5×1/3=2/15
  老师设置第一个悬念:这些方法有何特点?哪种方法好?学生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设置了第二个悬念:让学生计算3/7÷4,学生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有困难,认识到第二种方法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设置了第三个悬念:让学生计算27/40÷13,学生在计算时觉得第一种、第三种、第四种方法都比较麻烦,最后认同了第五种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层层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疑问,思维产生碰撞。学生的兴趣一再被激发,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之中,教学实效得到保证。
  三、改进教法,浓厚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变化教学手段,实验、动画、影像等手段学生都十分喜欢,要以新鲜的刺激使学生保持兴趣和注意力集中。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最为重要的是要考虑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要尽可能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主动探索、研究。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28 7时,先引导学生摆弄学具。学生先在数位表的十位上摆2粒珠子,个位上摆8粒珠子,表示28;再在个位上摆7粒珠子,表示7。相加时,学生发现个位上共有15粒珠子,怎么办?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十个一组成一个十,于是在个位上拿掉10粒,十位上再摆上1粒,得出共有35粒珠子。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头脑中建立了“满十进一”的表象,然后离开学具,学生就能自觉地将操作与算式的演算联系起来,顺利地算出结果,并用语言表达计算方法。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学生手脑并用,自己解决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主动积极,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四、利用好奇心、好胜心,强化学习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他们会对新异的信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保护和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强化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教师出示了一些三角形:第一个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也随口说是锐角三角形。此时教师默不作声,掀开一看是钝角三角形或是直角三角形,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什么道理呢?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好胜心强也是小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他们在学习中往往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例如,在教学中组织各种比赛,看谁算得快,看谁的解法多,方法巧妙;或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表意见、引起争论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五、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保持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在顺利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学习兴趣,但如果遇到困难,又无法克服,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下降;如果经常困难重重,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没有兴趣。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大多是在一些重点、难点或需要熟练掌握的内容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而造成的。因此,教学时必须采取措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要尽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每节课的知识都应当堂解决,不能使问题成堆。实践证明,只有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才能保持学习兴趣。
  六、营造数学文化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数学文化氛围,拓展学生接受数学教育的渠道,拓宽学生的视野。数学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例如,在低年级组织全班性的数学表演会,通过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做数学游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在中、高年级,可以组织数学兴趣小组,介绍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介绍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上的应用,出数学墙报,开展数学课外阅读,上趣味数学课,开设专题讲座,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既拓宽了知识面,又提高了数学学习兴趣。
其他文献
不少中学生常常发出感叹:老师讲的我都懂,就是遇见稍难一点的题不知从何下手。问题在哪里?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这是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也是苦苦寻求答案的问题.其实主要的问题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差,实际上是数学学习能力差。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谈谈看法。  一、深入理解基础知识  数学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知识的多少,没有知识就谈不上数学能力. 有的学生轻视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连一些基
摘 要: 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劣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强弱。教师应根据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打破沉闷枯燥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收到最理想的效果。教师可采用激趣法、情境法、联想法、迁移法、演示法、谈话法等提问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方法  在数学课堂上有效地进行提问,能够及时疏导学生的疑惑,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
摘 要: 中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某一门课程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进行定位,要考虑总体目标,要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从育人的角度来划分阶段,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服务于专业为目的开展教学,教师要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实施跨专业学习与教育;合理补充和加强与专业课相关的应用性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开展应
作业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收获成功的平台。因此提高中学生作业的有效性成为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精选物理作业题,使学生脱离“题海”。  所谓精选物理作业题,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练习册中,把作业题选精,或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物理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
摘 要: 在崇尚个性张扬、尊重独特体验的今天,在数学课堂上,同样会遇到各种动态生成,数学教师应如何解决呢?作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五点策略:一要反对回避,勇于直面;二要跳出教案,贴近生活;三要充分预设,善于生成;四要借题发挥,因势利导;五要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文章举了典型的教学实例,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应对策略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行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的满分仅表示答题正确,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从分数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正是小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此外,单纯地用√和×来评价学生学习思维、学习成绩影响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作者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数学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与教师角色的定位,明确地告诉我们: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从建构主义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学习中,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由此可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
数学猜测,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和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建立在事实和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想。学生在猜测过程中,新旧知识的碰撞会激发出智慧的火花,思维会有很大的跳跃性,从而增强数感,发展推理能力,锻炼数学思维。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独特见解,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主动地学习新知。  一、导入时利用已知经验猜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瑞士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