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A:在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之几?
题B: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要10小时,货车要15小时。现在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相遇时客车正好行24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这是我县六年级数学抽测试卷中的两道应用题。考试后在征询一线教师对试题的意见时,有些教师说:这两道题都要进行四到五步计算,有超纲之嫌。类似的意见在四五年级数学教师中也有,为此,笔者有两点看法想阐述如下,以期起到一点解惑的作用。
一、怎样看待应用题几步计算的问题
教师的困惑大多源自现行大纲和新课标中都有“不超过三步”的要求,但事实上不可能绝对化。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具体目标”中这样写道:“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P21)。而第22页所举的“案例”就并非三步所能解决。例4就并非三步所能解决 。例4是这样说的:“李阿姨想买2袋米(每袋35.4元)、14.8元的牛肉、6.7元的蔬菜和12.8元的鱼。李阿姨带了100元,够吗?”估算时就必须想:每袋米价×2+牛肉钱+蔬菜钱+鱼钱再与100元比较。如此,没有五步是不可能得出结论来的。
可见,在第二学段中的应用题只能说“一般不超过三步”,“绝对不超过三步”是不现实的,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教材中出现的求圆锥体的体积:1/3×π×r×r×h和求长方体的表面积:(a×b+b×c+a×c)×2,即使在直接告诉了r、h、a、b、c的情况下,也至少分别要四步、六步才能得出结果。那么,对“应用题几步计算”的问题,笔者认为不能太拘泥于解答中有几个运算符号就看作几步,而只能约略地从思路方面来衡量。例如:求圆锥的体积时第1步求底面积,第2步求圆柱体积,第3步乘得出结果,可以大约视其为三步;前述的题A则为第1步求出圆面积,第2步求出正方形面积,第3步求出百分率,也可视其为三步。
二、要教会学生“舍近求远”
新课标强调: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作为教师,如果是一个高明的“引导者”,还必须把学生自主学习中自行归纳、猜测出来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规律深化巩固。有时候学生距“柳暗花明”仅一步之遥,如果教师再引导他们前行一步就会让学生豁然开朗,进入“别有洞天”的境界。有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教师不点破一下,“不捅破那层窗户纸”,学生只能在朦胧状态中摸索探究。
拿上述两题为例来说,题A中“圆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之几?”只要在同圆中,其实它是一个固定的常数,无论边长多少,只要用公式就可推导出结论为:即78.5%推论过程:π×(d/2)2÷d2=。引而言之,在一个正方体内取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圆柱体的体积也是正方体的78.5%。再引而言之,在一个圆内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同样可推导出圆面积为正方形面积的,也是一个常数。这些规律和推导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不引导,不“点破”,学生可能只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学生一旦懂得了正方形与它的内切圆、外接圆面积之间的关系,对于初中的后继学习也是相当有用的。尤其对培养学生避开繁杂运算直接用公式推导、归纳的思维品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题目B有多种解法,学生一般的解法是:240÷1÷(1/10+1/15)×10=400(千米),要四步(如果把1÷10=1/10、1÷15=1/15算作两步则为六步)。但是如果教师教会学生掌握了“速度比等于时间的反比”这一知识点,运算则完全可以简化。根据已知客车与货车的时间比是10∶15,则客车速度与货车速度比为15∶10,故有解法(1):240×+240=400(千米),解法(2):240÷(千米),均可以用三步完成。可见运用这一规律,可以使思路简约,运算步骤减少。教科书上并没有写出这一知识点,但是它在解题中相当有用,教师就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并运用,因为掌握了它,许多棘手的应用题将迎刃而解。试看下例:“走一段路,甲车若每小时比原来快1000米,所走的时间是原来的;若每半小时慢1000米,则比原来多用2小时。求这段路的距离。”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当想到“速度与所用时间成反比”这点时,由“所走的时间是原来的”,则可知“现在的速度是原来速度的”,即可求出原速为:1000÷(4/5-1)=4000(米);如果车速每小时慢2000米(1000×2),则是原速4000米的一半,即现速与原速的比是1:2,那么现在所用的时间与原时间的比是2:1,所以原来用的时间为:2÷(2-1)=2(小时)。故路程为:4000×2=8000(米)。
学生毕竟处在思维的发展期,很需要教师的指导与点拨。只要对学生有益,教师就应该给学生讲清点透,不必忌讳“讲多了”。有时候老师多讲一句话,可能会让学生受益无穷。笔者记得初中时曾有一位教几何的S教师,上课时就只是一味地教我们解题、做题,一年内是如此,有一次他出差,临时代课的教师不仅教我们解题,还画龙点睛地教给方法,“由已知看可知,由未知看需知”,就是我第一次听到代课教师说的。这句话使我牢记在心,屡试不爽,真是终生受用。我当时就埋怨S老师为什么就不点拔一下我们呢?所以,能让学生删繁就简、舍远求近的知识,教师还得“该出手的就出手”,该开口时就开口,这也正是一些名师的高明之处。
(作者单位:331500江西省永丰县教研室)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题B: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要10小时,货车要15小时。现在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相遇时客车正好行24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这是我县六年级数学抽测试卷中的两道应用题。考试后在征询一线教师对试题的意见时,有些教师说:这两道题都要进行四到五步计算,有超纲之嫌。类似的意见在四五年级数学教师中也有,为此,笔者有两点看法想阐述如下,以期起到一点解惑的作用。
一、怎样看待应用题几步计算的问题
教师的困惑大多源自现行大纲和新课标中都有“不超过三步”的要求,但事实上不可能绝对化。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具体目标”中这样写道:“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P21)。而第22页所举的“案例”就并非三步所能解决。例4就并非三步所能解决 。例4是这样说的:“李阿姨想买2袋米(每袋35.4元)、14.8元的牛肉、6.7元的蔬菜和12.8元的鱼。李阿姨带了100元,够吗?”估算时就必须想:每袋米价×2+牛肉钱+蔬菜钱+鱼钱再与100元比较。如此,没有五步是不可能得出结论来的。
可见,在第二学段中的应用题只能说“一般不超过三步”,“绝对不超过三步”是不现实的,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教材中出现的求圆锥体的体积:1/3×π×r×r×h和求长方体的表面积:(a×b+b×c+a×c)×2,即使在直接告诉了r、h、a、b、c的情况下,也至少分别要四步、六步才能得出结果。那么,对“应用题几步计算”的问题,笔者认为不能太拘泥于解答中有几个运算符号就看作几步,而只能约略地从思路方面来衡量。例如:求圆锥的体积时第1步求底面积,第2步求圆柱体积,第3步乘得出结果,可以大约视其为三步;前述的题A则为第1步求出圆面积,第2步求出正方形面积,第3步求出百分率,也可视其为三步。
二、要教会学生“舍近求远”
新课标强调: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作为教师,如果是一个高明的“引导者”,还必须把学生自主学习中自行归纳、猜测出来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规律深化巩固。有时候学生距“柳暗花明”仅一步之遥,如果教师再引导他们前行一步就会让学生豁然开朗,进入“别有洞天”的境界。有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教师不点破一下,“不捅破那层窗户纸”,学生只能在朦胧状态中摸索探究。
拿上述两题为例来说,题A中“圆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百分之几?”只要在同圆中,其实它是一个固定的常数,无论边长多少,只要用公式就可推导出结论为:即78.5%推论过程:π×(d/2)2÷d2=。引而言之,在一个正方体内取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圆柱体的体积也是正方体的78.5%。再引而言之,在一个圆内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同样可推导出圆面积为正方形面积的,也是一个常数。这些规律和推导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不引导,不“点破”,学生可能只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学生一旦懂得了正方形与它的内切圆、外接圆面积之间的关系,对于初中的后继学习也是相当有用的。尤其对培养学生避开繁杂运算直接用公式推导、归纳的思维品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题目B有多种解法,学生一般的解法是:240÷1÷(1/10+1/15)×10=400(千米),要四步(如果把1÷10=1/10、1÷15=1/15算作两步则为六步)。但是如果教师教会学生掌握了“速度比等于时间的反比”这一知识点,运算则完全可以简化。根据已知客车与货车的时间比是10∶15,则客车速度与货车速度比为15∶10,故有解法(1):240×+240=400(千米),解法(2):240÷(千米),均可以用三步完成。可见运用这一规律,可以使思路简约,运算步骤减少。教科书上并没有写出这一知识点,但是它在解题中相当有用,教师就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并运用,因为掌握了它,许多棘手的应用题将迎刃而解。试看下例:“走一段路,甲车若每小时比原来快1000米,所走的时间是原来的;若每半小时慢1000米,则比原来多用2小时。求这段路的距离。”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当想到“速度与所用时间成反比”这点时,由“所走的时间是原来的”,则可知“现在的速度是原来速度的”,即可求出原速为:1000÷(4/5-1)=4000(米);如果车速每小时慢2000米(1000×2),则是原速4000米的一半,即现速与原速的比是1:2,那么现在所用的时间与原时间的比是2:1,所以原来用的时间为:2÷(2-1)=2(小时)。故路程为:4000×2=8000(米)。
学生毕竟处在思维的发展期,很需要教师的指导与点拨。只要对学生有益,教师就应该给学生讲清点透,不必忌讳“讲多了”。有时候老师多讲一句话,可能会让学生受益无穷。笔者记得初中时曾有一位教几何的S教师,上课时就只是一味地教我们解题、做题,一年内是如此,有一次他出差,临时代课的教师不仅教我们解题,还画龙点睛地教给方法,“由已知看可知,由未知看需知”,就是我第一次听到代课教师说的。这句话使我牢记在心,屡试不爽,真是终生受用。我当时就埋怨S老师为什么就不点拔一下我们呢?所以,能让学生删繁就简、舍远求近的知识,教师还得“该出手的就出手”,该开口时就开口,这也正是一些名师的高明之处。
(作者单位:331500江西省永丰县教研室)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