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把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主阵地。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适时、适量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不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保证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那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挖掘教材现有资源,在学生的学习中进行法制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与法制教育联系比较紧密,教师要遵循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其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的法制教育内容,对学生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使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以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为例,整个单元的第九课和第十课内容都与法律有关,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了解法律的三个最显著的基本特征,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分别是什么,从而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第十课《法律护我成长》使学生懂得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对未成年人实行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四大保护,并且专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两部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懂得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依法办事、树立法律信仰。从这些课程资源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法制教育素材,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重要的法制教育资源,把它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恰当地把握尺寸,才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在学生的参与中进行法制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在上课初就能沉浸在法制教育的氛围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如在教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活需要法律》这一知识点时,我运用了《小明的烦恼》案例导入:前几天,小明去照相馆拍了几张照片。但今天他发现这家照相馆将他的照片放大了摆放在门口做广告宣传。小明非常生气,因为这根本没有经过他本人的同意。于是他与照相馆负责人交涉,要求收回照片并赔偿、道歉,但这位负责人却毫不理会。小明应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仅仅依靠与照相馆人员调解,能解决问题吗?小明应该怎么办?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一下扣住了学生的心,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既激发了学习欲望,又达到了情与知的完美结合,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激发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兴趣中渗透法制教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会想学、爱学,就能主动进行学习、掌握知识。因此,在学科渗透时要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法制渗透的感知、理解、探索而获得成功,进而产生满足感,不断激发他们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小小辩论会”“做游戏”“法律知识竞赛”“小品表演”等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在教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中“法律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一知识点时,我让学生编排了“小丽的一生”,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阶段的小丽,并与相应的法律对应,小丽婴儿期:《户口登记条例》《居民身份证法》《国籍法》;小丽少年期:《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小丽成年期:《劳动者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小丽老年期:《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继承法》。从而让学生明白了法律无时不在。这种“小品表演”形式很受学生欢迎,由于是学生自己演的节目,对学生来说一是有兴趣,二是有说服力,效果也很好。
四、巧用时政热点,在学生的探究中渗透法制教育
初中阶段学生阅历浅、社会经验欠缺、理论知识贫乏,对当前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理解常常流于片面,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帮助。而将新闻时事、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同时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利用理论知识分析时政热点,就会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普及的大背景下,将时事教育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仅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时政之窗,也激活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师巧用时政热点,能有效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达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三维目标。
如在教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法律保障生活》中“法律的特征”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能让学生理解每一个特征,在教学时我分别引入时事佐证,如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认可的,我例举了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17年9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如在教学“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和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时,我运用了视频和材料例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反腐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开展“天网”行动,抓捕外逃贪官。同时针对学生的理解相对比较浅显,我又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干部落马’说明我国坚持从严治党,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知识。从而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关注社会形势、了解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时事意识和家国情怀。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的职责,需要我们长期探索和研究。只要我们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必将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绽放出新课改的成功之花。
一、充分挖掘教材现有资源,在学生的学习中进行法制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与法制教育联系比较紧密,教师要遵循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其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的法制教育内容,对学生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使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以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为例,整个单元的第九课和第十课内容都与法律有关,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了解法律的三个最显著的基本特征,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分别是什么,从而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第十课《法律护我成长》使学生懂得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对未成年人实行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四大保护,并且专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两部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懂得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依法办事、树立法律信仰。从这些课程资源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法制教育素材,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重要的法制教育资源,把它渗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恰当地把握尺寸,才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在学生的参与中进行法制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在上课初就能沉浸在法制教育的氛围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如在教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活需要法律》这一知识点时,我运用了《小明的烦恼》案例导入:前几天,小明去照相馆拍了几张照片。但今天他发现这家照相馆将他的照片放大了摆放在门口做广告宣传。小明非常生气,因为这根本没有经过他本人的同意。于是他与照相馆负责人交涉,要求收回照片并赔偿、道歉,但这位负责人却毫不理会。小明应该怎么处理这件事情?
仅仅依靠与照相馆人员调解,能解决问题吗?小明应该怎么办?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一下扣住了学生的心,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既激发了学习欲望,又达到了情与知的完美结合,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激发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兴趣中渗透法制教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会想学、爱学,就能主动进行学习、掌握知识。因此,在学科渗透时要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法制渗透的感知、理解、探索而获得成功,进而产生满足感,不断激发他们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小小辩论会”“做游戏”“法律知识竞赛”“小品表演”等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在教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中“法律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一知识点时,我让学生编排了“小丽的一生”,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阶段的小丽,并与相应的法律对应,小丽婴儿期:《户口登记条例》《居民身份证法》《国籍法》;小丽少年期:《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小丽成年期:《劳动者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小丽老年期:《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继承法》。从而让学生明白了法律无时不在。这种“小品表演”形式很受学生欢迎,由于是学生自己演的节目,对学生来说一是有兴趣,二是有说服力,效果也很好。
四、巧用时政热点,在学生的探究中渗透法制教育
初中阶段学生阅历浅、社会经验欠缺、理论知识贫乏,对当前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理解常常流于片面,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帮助。而将新闻时事、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同时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利用理论知识分析时政热点,就会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普及的大背景下,将时事教育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仅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时政之窗,也激活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师巧用时政热点,能有效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达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三维目标。
如在教学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法律保障生活》中“法律的特征”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能让学生理解每一个特征,在教学时我分别引入时事佐证,如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认可的,我例举了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17年9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如在教学“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和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时,我运用了视频和材料例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反腐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开展“天网”行动,抓捕外逃贪官。同时针对学生的理解相对比较浅显,我又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干部落马’说明我国坚持从严治党,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知识。从而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关注社会形势、了解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时事意识和家国情怀。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的职责,需要我们长期探索和研究。只要我们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必将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绽放出新课改的成功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