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肠胃内营养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接收治疗的80危重病人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每组有4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免疫功能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护理效果较好,实验组白蛋白为(33.4 0.19g/L)、前清蛋白为(218 69g/L)、视黄醇结合蛋白为(57.1 7.6mg/L)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转铁蛋白为(1.98 0.38g/L)、氮平衡为(.55 0.26g/d)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支持效果较好,耐受性强,但是,治疗过程中应该加强临床护理,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上效果更好,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肠胃内营养;护理方法
危重症患者临床上疾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病情变化较快,多数患者入院后生活不能自理,并且神智不清,自己难以进食。因此,营养支持是危重病病人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起到加速病人康复、缩短病程的作用[1]。近年来,胃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上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为了探讨危重症患者肠胃内营养的临床护理方法。对我院自2013年12月-2014年2月接收治疗的80外科危重病人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接收治疗的80危重病人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每组有40例患者。实验中,男性47名,女性33例,患者年龄在39-84岁,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8.4 1.5岁。患者中,13例患者多发性创伤,17例患者重型颅脑外伤,19例患者颅脑手术病人,11例患者胃肠大手术,20例患者其它。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间等资料经分析指标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则进行针对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对于清醒的患者行肠内营养前,应提前告知患者,使其有一定心理适应准备。讲明拟采用的置管途径、营养种类及胃肠内营养的优点和对治疗原发病的益处,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取得患者理解和配合。
1.2.2 喂养护理
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移位脱出。对于鼻胃管和鼻十二指肠及空肠置管者,导管自鼻孔引出后一条胶布交叉固定与鼻部,令一条胶布将导管固定在面颊部或前额部,气管插管的患者也可以固定在插管上。导管放置的深度每班检查并记录。连续输注营养液时,应每4-6 h用无菌水冲洗喂养管1次,以防营养液沉积于管腔内堵塞导管。尽量不用或少用喂养管注入颗粒性或粉末状药物,以防导管堵塞。一旦导管堵塞,先查明原因,排除导管本身的因素后,可选用热水加压冲洗导管,如失败可用细导丝插入导管内疏通导管腔多能成功。
1.2.3 营养液输注护理
输注导管和膳食容器应每日更换。对连续输注的患者开始行胃肠内营养时,速度一般为25-50 ml/h,以后每12-24 h增加25 m,l最大速度为125-150 ml/h。输注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重点观察昏迷患者。昏迷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缺氧,胃肠道黏膜缺氧水肿影响消化功能,胃肠蠕动减慢,营养液滞留于胃肠内[1]。胃内喂养时,每4-6 h检查1次有无胃潴留。一般在胃内喂养开始阶段,每隔3-4h检查1次,其量不应大于前1h输注量的2倍。
1.2.4 并发症的处理
(1)恶心、呕吐。接受胃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中发生率10%-20%左右。主要原因有高渗透压导致胃潴留,输注速度过快,乳糖不耐受,细菌污染,膳食温度等。采取对症处理。用等张液稀释营养液,减慢输注速度逐步增加到耐受,用无乳糖配方,注意无菌操作。(2)腹泻。腹泻是肠内营养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原因有:肠腔内渗透负荷过重;小肠对脂肪不耐受;饮食通过肠腔时间短,胆盐不能吸收。腹泻常发生于肠内营养的开始阶段,要正确评估腹泻发生的原因,输注时严格控制温度、速度,营养液新鲜配置低温保存。因此在肠内营养的同时补充适当的白蛋白可防止因低蛋白造成的腹泻[2]。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患者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 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结果
本次调研中,实验组护理效果较好,实验组白蛋白为(33.4 0.19g/L)、前清蛋白为(218 69g/L)、视黄醇结合蛋白为(57.1 7.6mg/L)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转铁蛋白为(1.98 0.38g/L)、氮平衡为(.55 0.26g/d)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肠内营养可改善和维持肠道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有效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发生。肠内营养符合生理状态,对循环干扰较少。肠内营养对技术、设备要求较低,操作方便,管理便利,费用较低[3]。当患者病情危重,机体免疫力下降,肠道低血流状态导致肠黏膜营养性损害,同时危重状态下代谢受损并发症增加时,正确选择胃肠内营养可维持肠黏膜细胞的正常结构细胞间连接和绒毛高度,保持黏膜的机械屏障;维持肠道固有菌丛的正常生长,保持黏膜的生物屏障;有助于细胞正常分泌IgA,保持肠道的免疫屏障;刺激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保持肠道的化学屏障。胃肠内营养符合人体生理,机能实施方便,安全有效[4]。
综上所述,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支持效果较好,耐受性强,但是,治疗过程中应该加强临床护理,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上效果更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瞿璐.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鼻饲并发整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35(10):164-165.
[2]吴肇汉.实用临床营养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64
[3]许媛,何伟,葛庆岗等.外科重症病人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分析[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1,8(3):151-154.
[4]冉江华,戈佳云,李立等.肠内营养联合胆汁回输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22(9):535-537.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肠胃内营养;护理方法
危重症患者临床上疾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病情变化较快,多数患者入院后生活不能自理,并且神智不清,自己难以进食。因此,营养支持是危重病病人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起到加速病人康复、缩短病程的作用[1]。近年来,胃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上使用较多,并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为了探讨危重症患者肠胃内营养的临床护理方法。对我院自2013年12月-2014年2月接收治疗的80外科危重病人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接收治疗的80危重病人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每组有40例患者。实验中,男性47名,女性33例,患者年龄在39-84岁,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8.4 1.5岁。患者中,13例患者多发性创伤,17例患者重型颅脑外伤,19例患者颅脑手术病人,11例患者胃肠大手术,20例患者其它。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间等资料经分析指标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则进行针对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对于清醒的患者行肠内营养前,应提前告知患者,使其有一定心理适应准备。讲明拟采用的置管途径、营养种类及胃肠内营养的优点和对治疗原发病的益处,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取得患者理解和配合。
1.2.2 喂养护理
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移位脱出。对于鼻胃管和鼻十二指肠及空肠置管者,导管自鼻孔引出后一条胶布交叉固定与鼻部,令一条胶布将导管固定在面颊部或前额部,气管插管的患者也可以固定在插管上。导管放置的深度每班检查并记录。连续输注营养液时,应每4-6 h用无菌水冲洗喂养管1次,以防营养液沉积于管腔内堵塞导管。尽量不用或少用喂养管注入颗粒性或粉末状药物,以防导管堵塞。一旦导管堵塞,先查明原因,排除导管本身的因素后,可选用热水加压冲洗导管,如失败可用细导丝插入导管内疏通导管腔多能成功。
1.2.3 营养液输注护理
输注导管和膳食容器应每日更换。对连续输注的患者开始行胃肠内营养时,速度一般为25-50 ml/h,以后每12-24 h增加25 m,l最大速度为125-150 ml/h。输注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重点观察昏迷患者。昏迷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缺氧,胃肠道黏膜缺氧水肿影响消化功能,胃肠蠕动减慢,营养液滞留于胃肠内[1]。胃内喂养时,每4-6 h检查1次有无胃潴留。一般在胃内喂养开始阶段,每隔3-4h检查1次,其量不应大于前1h输注量的2倍。
1.2.4 并发症的处理
(1)恶心、呕吐。接受胃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中发生率10%-20%左右。主要原因有高渗透压导致胃潴留,输注速度过快,乳糖不耐受,细菌污染,膳食温度等。采取对症处理。用等张液稀释营养液,减慢输注速度逐步增加到耐受,用无乳糖配方,注意无菌操作。(2)腹泻。腹泻是肠内营养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原因有:肠腔内渗透负荷过重;小肠对脂肪不耐受;饮食通过肠腔时间短,胆盐不能吸收。腹泻常发生于肠内营养的开始阶段,要正确评估腹泻发生的原因,输注时严格控制温度、速度,营养液新鲜配置低温保存。因此在肠内营养的同时补充适当的白蛋白可防止因低蛋白造成的腹泻[2]。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对患者治疗时的数据进行搜集,利用SPSS16软件进行分析,并进行 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s)表示。
2.结果
本次调研中,实验组护理效果较好,实验组白蛋白为(33.4 0.19g/L)、前清蛋白为(218 69g/L)、视黄醇结合蛋白为(57.1 7.6mg/L)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转铁蛋白为(1.98 0.38g/L)、氮平衡为(.55 0.26g/d)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肠内营养可改善和维持肠道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有效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发生。肠内营养符合生理状态,对循环干扰较少。肠内营养对技术、设备要求较低,操作方便,管理便利,费用较低[3]。当患者病情危重,机体免疫力下降,肠道低血流状态导致肠黏膜营养性损害,同时危重状态下代谢受损并发症增加时,正确选择胃肠内营养可维持肠黏膜细胞的正常结构细胞间连接和绒毛高度,保持黏膜的机械屏障;维持肠道固有菌丛的正常生长,保持黏膜的生物屏障;有助于细胞正常分泌IgA,保持肠道的免疫屏障;刺激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保持肠道的化学屏障。胃肠内营养符合人体生理,机能实施方便,安全有效[4]。
综上所述,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支持效果较好,耐受性强,但是,治疗过程中应该加强临床护理,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上效果更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瞿璐.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鼻饲并发整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35(10):164-165.
[2]吴肇汉.实用临床营养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64
[3]许媛,何伟,葛庆岗等.外科重症病人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分析[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1,8(3):151-154.
[4]冉江华,戈佳云,李立等.肠内营养联合胆汁回输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22(9):535-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