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一次成功的群众性学术研究
“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教强国”研究课题(以下简称“建设高教强国”)是我国高教研究界最大的一项群众性学术研究项目,参与的专家学者很多,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很大,是一项社会影响甚大、成果和意义都很大的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这是在我国高教研究的历史中值得回味,值得好好总结的一件大事情。
教育是国家的事业,也是群众性的事业,更是一项复杂的事业,对它进行科学的研究需要更多的人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举办者、办学者、专业的科研人员都说得上话的地方,所以一些教育科研项目需要各方面的人员参加,需要专家学者、政府管理人员、学校领导几种人参与、会师。
“建设高教强国”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特别是刘志鹏和杨祥等同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会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课题设12个子项目,子课题负责人近百名,研究人员1500多人,涉及150多所高校。一批知名的教育专家学者,一些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校长或书记,一些省市教育部门的领导都参加了课题的研究。可谓一个管理者、办学者、专家学者三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进行过多次群众性集体研究的实践,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有利于集思广益顺利开展研究,也有利于扩大影响。
二、一次成功的前瞻性学术研究
“建设高教强国”研究的开始,是从“中国高等教育21世纪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下面几个时间节点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历程。
(1)1995年
在面向21世纪之际,世界各国都在探索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的重大命题。回答是:第一,把一个规模效益、办学效益更高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第二,把一个结构布局、体制更加合理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第三,把一个教育教学质量更高、办学水平更高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第四,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并把它带到21世纪。这个命题引起了国内高教界很大的反响。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大讨论大研究。由于其影响的广泛性,至今仍有不少同志“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耳熟能详。有人评价道,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一直深刻地影响和指导着我国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这个题目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在21世纪到来之前思索: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建设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2)1998年5月
1998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时明确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1月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并且正式立项启动了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具有世界影响的高水平大学而实施的“985工程”。
(3)1999年8月
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或者说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完了一个世纪,要步入一个新世纪之际,我们提出了要在21世纪把中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开创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并且提出了强化三个意识:第一是国际意识,要更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二是素质意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第三是改革意识,走出自己特色的路子。
在这期间,不少学者写文章研究和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高教强国。我先后发表了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题的文章、讲话15篇,并在75篇文章和讲话中提到“建设高教强国。”
(4)2007年12月
2007年12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召开的第十八次全体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为题发表了讲话。陈至立同志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建设高教强国的必要性,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建设高教强国的具体目标和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与会的校长、书记表示,建设高教强国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5)2008年1月
2008年1月,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开展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研究项目。研究项目还被批准列入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这个项目吸引近1500名研究人员,开展了为时6年的研究,计划出版12本书。现已出版了6本,2015年11月在珠海召开了首发式。
(6)2010年7月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7)2015年10月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公布了。这个方案是2015年在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方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目标。
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的开头,从上面几个时间节点上明显看出,建设高教强国一直在我们的视野之内,一直是我国政府和高教界认真探索的奋斗目标。也是我国高教研究界不断探求的发展目标。它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人员一项前瞻性的研究方向、研究课题。
非常可喜的是,建设高教强国课题组的研究者们明确认识到“建设高等强国”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同步的,即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国应跻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行列。这与国务院发布的“‘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提到的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时间表惊人地吻合。 三、任重而道远
建设高教强国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我国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筹规划,统一思想,制定措施,扎扎实实地推进。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由衷希望我国能早日建成世界上很有影响的高等教育强国。
(1)树立“高等教育强国”的理念、强国的思想
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就是要做强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要做强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建设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并且努力使其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是强国的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怎么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呢?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应该是高教强国的领军者。但是在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也要使各地区的高等教育、各类型的高等教育做强,使各类学科做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应该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自己的努力,首先要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出思想、出理念。思想是灵魂,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要为建设高教强国贡献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还要为做强各类、各地区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水平的人才。
(2)我们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
中央很明确,我们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在高教战线,什么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这些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很明确和清晰的,需要对这些问题不断提高认识、统一认识。我认为要从两方面来深入理解和深刻认识我们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首先,我们建设的高教强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下的高等教育,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下的高等教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和赞扬。今天来谈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比起1993年讨论、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要点”的时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使我们更容易切身地来理解“中国特色”了。其次,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是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教育的文化性。教育要传承和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所以教育必须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相适应。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认识不认识这些问题,我们建设的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3)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人民、教育战线、高教战线、高教研究界花大力气,付出巨大的努力
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文化大国古国需要尽快建成高教强国。高教强国是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刚走完一个多世纪,中间又经历了不少的磨难与困难,底子很薄弱,问题很多,加上我国经济刚刚或正在起飞,科学技术发展正在追赶,要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会面临很大的困难。所以在20世纪末“建设高教强国”这个词刚出现时,有人说“为时过早”“自不量力”。有这样的一些说法不难理解。现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经过认真讨论,正式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国策,并上升为国家行为。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大学的专家学者、校长,高教战线的有识之士,齐心协力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奋斗。
这里,特别希望我们高等教育研究界继续深入加强研究,为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后记:1999年第4期,我刊有幸发表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先生的《强化“三个意识”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一文。这既是作者的“首论”,也是高教界最早公开发表的有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权威文献。十几年来,在周远清先生的亲自领导和大力倡导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刊特此发表周远清先生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再论”,以飨读者]
[责任编辑:陈立民]
“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教强国”研究课题(以下简称“建设高教强国”)是我国高教研究界最大的一项群众性学术研究项目,参与的专家学者很多,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很大,是一项社会影响甚大、成果和意义都很大的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这是在我国高教研究的历史中值得回味,值得好好总结的一件大事情。
教育是国家的事业,也是群众性的事业,更是一项复杂的事业,对它进行科学的研究需要更多的人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举办者、办学者、专业的科研人员都说得上话的地方,所以一些教育科研项目需要各方面的人员参加,需要专家学者、政府管理人员、学校领导几种人参与、会师。
“建设高教强国”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特别是刘志鹏和杨祥等同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会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课题设12个子项目,子课题负责人近百名,研究人员1500多人,涉及150多所高校。一批知名的教育专家学者,一些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校长或书记,一些省市教育部门的领导都参加了课题的研究。可谓一个管理者、办学者、专家学者三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进行过多次群众性集体研究的实践,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有利于集思广益顺利开展研究,也有利于扩大影响。
二、一次成功的前瞻性学术研究
“建设高教强国”研究的开始,是从“中国高等教育21世纪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下面几个时间节点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历程。
(1)1995年
在面向21世纪之际,世界各国都在探索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的重大命题。回答是:第一,把一个规模效益、办学效益更高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第二,把一个结构布局、体制更加合理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第三,把一个教育教学质量更高、办学水平更高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第四,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并把它带到21世纪。这个命题引起了国内高教界很大的反响。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大讨论大研究。由于其影响的广泛性,至今仍有不少同志“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耳熟能详。有人评价道,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一直深刻地影响和指导着我国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这个题目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在21世纪到来之前思索: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建设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2)1998年5月
1998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时明确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1月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并且正式立项启动了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具有世界影响的高水平大学而实施的“985工程”。
(3)1999年8月
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或者说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完了一个世纪,要步入一个新世纪之际,我们提出了要在21世纪把中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开创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并且提出了强化三个意识:第一是国际意识,要更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二是素质意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第三是改革意识,走出自己特色的路子。
在这期间,不少学者写文章研究和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高教强国。我先后发表了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题的文章、讲话15篇,并在75篇文章和讲话中提到“建设高教强国。”
(4)2007年12月
2007年12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召开的第十八次全体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为题发表了讲话。陈至立同志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建设高教强国的必要性,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建设高教强国的具体目标和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与会的校长、书记表示,建设高教强国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5)2008年1月
2008年1月,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开展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研究项目。研究项目还被批准列入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这个项目吸引近1500名研究人员,开展了为时6年的研究,计划出版12本书。现已出版了6本,2015年11月在珠海召开了首发式。
(6)2010年7月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7)2015年10月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公布了。这个方案是2015年在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方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目标。
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的开头,从上面几个时间节点上明显看出,建设高教强国一直在我们的视野之内,一直是我国政府和高教界认真探索的奋斗目标。也是我国高教研究界不断探求的发展目标。它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人员一项前瞻性的研究方向、研究课题。
非常可喜的是,建设高教强国课题组的研究者们明确认识到“建设高等强国”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同步的,即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国应跻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行列。这与国务院发布的“‘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提到的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时间表惊人地吻合。 三、任重而道远
建设高教强国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我国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筹规划,统一思想,制定措施,扎扎实实地推进。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由衷希望我国能早日建成世界上很有影响的高等教育强国。
(1)树立“高等教育强国”的理念、强国的思想
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就是要做强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要做强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建设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并且努力使其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是强国的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怎么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呢?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应该是高教强国的领军者。但是在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也要使各地区的高等教育、各类型的高等教育做强,使各类学科做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应该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自己的努力,首先要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出思想、出理念。思想是灵魂,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要为建设高教强国贡献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还要为做强各类、各地区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水平的人才。
(2)我们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
中央很明确,我们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在高教战线,什么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这些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很明确和清晰的,需要对这些问题不断提高认识、统一认识。我认为要从两方面来深入理解和深刻认识我们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首先,我们建设的高教强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下的高等教育,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下的高等教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和赞扬。今天来谈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比起1993年讨论、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要点”的时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使我们更容易切身地来理解“中国特色”了。其次,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是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教育的文化性。教育要传承和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所以教育必须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相适应。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认识不认识这些问题,我们建设的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3)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人民、教育战线、高教战线、高教研究界花大力气,付出巨大的努力
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文化大国古国需要尽快建成高教强国。高教强国是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刚走完一个多世纪,中间又经历了不少的磨难与困难,底子很薄弱,问题很多,加上我国经济刚刚或正在起飞,科学技术发展正在追赶,要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会面临很大的困难。所以在20世纪末“建设高教强国”这个词刚出现时,有人说“为时过早”“自不量力”。有这样的一些说法不难理解。现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经过认真讨论,正式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国策,并上升为国家行为。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大学的专家学者、校长,高教战线的有识之士,齐心协力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奋斗。
这里,特别希望我们高等教育研究界继续深入加强研究,为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后记:1999年第4期,我刊有幸发表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先生的《强化“三个意识”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一文。这既是作者的“首论”,也是高教界最早公开发表的有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权威文献。十几年来,在周远清先生的亲自领导和大力倡导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刊特此发表周远清先生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再论”,以飨读者]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