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而道远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ok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一次成功的群众性学术研究
  “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教强国”研究课题(以下简称“建设高教强国”)是我国高教研究界最大的一项群众性学术研究项目,参与的专家学者很多,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很大,是一项社会影响甚大、成果和意义都很大的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这是在我国高教研究的历史中值得回味,值得好好总结的一件大事情。
  教育是国家的事业,也是群众性的事业,更是一项复杂的事业,对它进行科学的研究需要更多的人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举办者、办学者、专业的科研人员都说得上话的地方,所以一些教育科研项目需要各方面的人员参加,需要专家学者、政府管理人员、学校领导几种人参与、会师。
  “建设高教强国”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特别是刘志鹏和杨祥等同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会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课题设12个子项目,子课题负责人近百名,研究人员1500多人,涉及150多所高校。一批知名的教育专家学者,一些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校长或书记,一些省市教育部门的领导都参加了课题的研究。可谓一个管理者、办学者、专家学者三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进行过多次群众性集体研究的实践,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有利于集思广益顺利开展研究,也有利于扩大影响。
  二、一次成功的前瞻性学术研究
  “建设高教强国”研究的开始,是从“中国高等教育21世纪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下面几个时间节点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历程。
  (1)1995年
  在面向21世纪之际,世界各国都在探索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的重大命题。回答是:第一,把一个规模效益、办学效益更高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第二,把一个结构布局、体制更加合理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第三,把一个教育教学质量更高、办学水平更高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第四,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并把它带到21世纪。这个命题引起了国内高教界很大的反响。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大讨论大研究。由于其影响的广泛性,至今仍有不少同志“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到21世纪”耳熟能详。有人评价道,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一直深刻地影响和指导着我国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这个题目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在21世纪到来之前思索: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建设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2)1998年5月
  1998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时明确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1月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并且正式立项启动了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具有世界影响的高水平大学而实施的“985工程”。
  (3)1999年8月
  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或者说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走完了一个世纪,要步入一个新世纪之际,我们提出了要在21世纪把中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开创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并且提出了强化三个意识:第一是国际意识,要更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二是素质意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第三是改革意识,走出自己特色的路子。
  在这期间,不少学者写文章研究和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高教强国。我先后发表了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题的文章、讲话15篇,并在75篇文章和讲话中提到“建设高教强国。”
  (4)2007年12月
  2007年12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召开的第十八次全体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为题发表了讲话。陈至立同志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建设高教强国的必要性,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建设高教强国的具体目标和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与会的校长、书记表示,建设高教强国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5)2008年1月
  2008年1月,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开展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研究项目。研究项目还被批准列入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这个项目吸引近1500名研究人员,开展了为时6年的研究,计划出版12本书。现已出版了6本,2015年11月在珠海召开了首发式。
  (6)2010年7月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7)2015年10月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公布了。这个方案是2015年在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方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目标。
  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
  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的开头,从上面几个时间节点上明显看出,建设高教强国一直在我们的视野之内,一直是我国政府和高教界认真探索的奋斗目标。也是我国高教研究界不断探求的发展目标。它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人员一项前瞻性的研究方向、研究课题。
  非常可喜的是,建设高教强国课题组的研究者们明确认识到“建设高等强国”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同步的,即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国应跻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行列。这与国务院发布的“‘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提到的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时间表惊人地吻合。   三、任重而道远
  建设高教强国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我国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筹规划,统一思想,制定措施,扎扎实实地推进。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由衷希望我国能早日建成世界上很有影响的高等教育强国。
  (1)树立“高等教育强国”的理念、强国的思想
  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就是要做强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要做强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建设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并且努力使其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是强国的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怎么能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呢?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应该是高教强国的领军者。但是在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也要使各地区的高等教育、各类型的高等教育做强,使各类学科做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应该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自己的努力,首先要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出思想、出理念。思想是灵魂,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要为建设高教强国贡献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还要为做强各类、各地区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水平的人才。
  (2)我们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
  中央很明确,我们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在高教战线,什么是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强国,这些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很明确和清晰的,需要对这些问题不断提高认识、统一认识。我认为要从两方面来深入理解和深刻认识我们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首先,我们建设的高教强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下的高等教育,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下的高等教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和赞扬。今天来谈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比起1993年讨论、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要点”的时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使我们更容易切身地来理解“中国特色”了。其次,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是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教育的文化性。教育要传承和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所以教育必须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相适应。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认识不认识这些问题,我们建设的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
  (3)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人民、教育战线、高教战线、高教研究界花大力气,付出巨大的努力
  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文化大国古国需要尽快建成高教强国。高教强国是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刚走完一个多世纪,中间又经历了不少的磨难与困难,底子很薄弱,问题很多,加上我国经济刚刚或正在起飞,科学技术发展正在追赶,要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会面临很大的困难。所以在20世纪末“建设高教强国”这个词刚出现时,有人说“为时过早”“自不量力”。有这样的一些说法不难理解。现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经过认真讨论,正式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国策,并上升为国家行为。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大学的专家学者、校长,高教战线的有识之士,齐心协力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奋斗。
  这里,特别希望我们高等教育研究界继续深入加强研究,为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后记:1999年第4期,我刊有幸发表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先生的《强化“三个意识”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一文。这既是作者的“首论”,也是高教界最早公开发表的有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权威文献。十几年来,在周远清先生的亲自领导和大力倡导下,“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刊特此发表周远清先生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再论”,以飨读者]
  [责任编辑:陈立民]
其他文献
摘要:结合美国研究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案例,作者分析了美国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型的多样化特征及其形成過程,剖析了多样化学位质量保障的微观机制及学位类型多样化的意义,并对未来中国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型调整与发展进行了思考。  關键词: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型;哥伦比亚大学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并进入世界前列,研究生教育的学位类型也逐渐走向多元化,从学术型一元结构走向学术型和专业型并重的二元结构。截至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对教育的改变将是根本性和颠覆性的。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会性媒体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新型互动方式中个体自我必然呈现出与传统社会不同的心理特征。目前对基于新型社会性媒体教育技术的研究需要摆脱技术的视野,转向对教育技术的主体——学习者自身的认识和研究。本文拟从社会互动入手,分析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性媒体互动中个体人格所呈现的馈赠和分享精神、协同合作精神、利他行
期刊
高  摘要:如何在坚持高等职业教育职教属性的同时,继续保持和系统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文章基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管理体制、学位制度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制研究;高教性  时至今日,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上己经达到1327所,在校生规模已经突破10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号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一发端于短
期刊
摘要: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协作式开放在线教程(Collaborative Open Online Course,COOC)的概念,以借助互联网实现教材建设的新型模式,改变传统教程的编写方式,成为推动MOOC发展的支撑技术之一。COOC具有建设周期短,更新速度快,内容组织灵活的特点。COOC将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在线教学模式从课堂讲授延伸到教程编写,进一步发挥MOOC教学模式的优势。同时介绍了COOC平台
期刊
摘要:大学教师的职责主要是“研究”和“教学”,研究在先,教学在后,二者有特定的逻辑关系。从事研究时,研究赋予大学教师的主要角色是知识的“一次消化者”,进行教学时,教学赋予大学教师的主要角色是知识的“二次消化者”。第一次消化是“深入”,第二次消化是“浅出”。从深入到浅出,才是受学生欢迎的研究者与传播者。为融合研究者与传播者这两种角色,需要得到两方面的保障:学校管理层面要真正引领兼顾研究与教学的平衡与
期刊
摘要:新一代网络语料库分析系统CQPweb具有词频分析、搭配分析、分布分析、索引行以及主题词分析等多种分析功能。CQPweb于2014年首次引入国内,目前国内已建成三个CQPweb,更多语料库研究者期待着创建自己的CQPweb。鉴于此,本文以HZAUCQPweb为例,详细介绍了CQPweb的创建流程,所要求的环境条件、技术要求、CQPweb的体系结构、管理权限等。HZAU CQPweb建成后,被应
期刊
摘要:近年来,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不少高校建立起来,对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南京大学实践,探讨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定位、理念、工作内容,提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该致力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主动服务学校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推进教师教学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  关键词:教师教学能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教学科研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已经成为
期刊
摘要:慕课有MOOC、SPOC和泛指二者及其相关延伸模式等三种含义。从录像教学、实体课堂、在线测验、在线考试和实体考试五个方面进行考察,慕课至少包括公共MOOC、校内SPOC、公共SPOC、校内MOOC和兴趣MOOC等五种典型教学形式。四川大学“侵权责任法”课程通过“多平台多模式”平行运行模式分流学生,以SPOC翻转课堂为核心,提供五种不同的学习模式。对比美国和英国主流法学院的教学方式,慕课可能更
期刊
摘要:在简要分析我国建国以来中国现当代文文学史的编写历史及得失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高校存在综合类、师范类与行业类大学的实际,提出了各种层次大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的建设上应该注意的问题。特别是行业性大学更应该从学校定位、发展目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的出发,建设切合专业适用的、与整体培养目标吻合的教材,并提出了基本的编写与建设的原则。  关键词:行业性;高校;教材;建设  新中国建立后,曾经在新
期刊
摘要:实践教学是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相关知识的训练要靠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来保证。财政学类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对于以应用研究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等学校而言,如何适应各自大学的层次定位,如何将课程内容改革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对财政现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相结合,提升学生对财税知识的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