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月天,在广州举行的“广东省第六届教师素养大赛”上,我校梁柏腾执教的是《山中访友》,要知道,从抽签到上课,仅有半天的时间,那时的我们,连一个完整的教案都没有来得及预设一次,可就在梁老师上台不久,课堂呈现了一种神奇的状态:教学环节好像都事先商定好一样,一环接着一环,流畅而富有诗意地伸展着,《山中访友》成了当场示范课堂的巅峰之作。这也给我的教学带来很多触动,正如我们现在提倡的“语言学用”训练,远远看去,仿佛仅是一个由课堂、文字、表达编织的一种形式,然而当你真正走进去,切身寻求他的真面目,你才发现,我们正一起体验着一种由纯粹的思维挑战而带来的智力愉悦。
一、厘定思维基座,寻求“语言学用”的多元化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读者是阅读的核心,是解释文本的权威。作品不是作者的丰碑,而是乐谱,需要读者演奏。由于一代代读者的参与,作品的意义才被不断揭示、创造,并不断积累,因此读解永无止境。所谓思维基座,指的是人们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和立方基础。思维基座的大小决定思维视野的宽窄、思考能量的盈亏和创造空间的边界以及实践境界的高低。寻求“语言学用”的多元化,可以尝试激发兴趣,让训练的欲望在激情中燃烧;可以植根生活,让源头活水滋润训练的沃土;可以悉心观察,用一双慧眼透视缤纷的世界;可以勤于思考,让感受在思索中升华顿悟;可以学会体验,搭起心灵与生活沟通的桥;可以广泛读书,在与心智碰撞中积淀人文;可以咬文嚼字,在锤词炼句中苦练基本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分别尝试着去了解、去接纳、去审视,力争让学生多角度自主交流,全方位从新的角度去把握知识。
梁柏腾老师执教的《山中访友》一文第五自然段,在描写作者李汉荣与大山中的一切打招呼时的语气与形态时,采用的语言句式整齐划一,值得品析。课堂上,梁老师让学生在多种朗读中探析出言语表达的密码:前后两句话分别从“问候”的语气与“朋友”的形态两个方面入手展开描写,前面的一句重在打招呼,侧重于实写;而后面的一句重在联想,侧重于虚写。有了这样的洞察,教师顺势将核心词语从原本中抽取出来,形成板书,并引导学生从辨析中进行填空:你好, , ;你好, , ;你好,
, 。学生自主填空就是发挥想象的辨析过程,更是对积累词语进行创造性再运用的过程。
由于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进行繁琐的分析与肢解,而是引领学生直接投入文本的怀抱,将所有的身心聚焦于文本的语言当中,学生在感性层面的辨析体验中悟得语言内涵,悄然中促进了有效积累,学生的语言表达也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历练,有效地促进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二、洞识教学境遇,点染“语言学用”的明亮度
语言学用教学的精华内容应是:雅词,佳句,精段,美文,还有综合性的精美的语言表达模式。为此,教师要善于从语言的角度对每一篇课文进行分析,提炼课文的句式,段式,篇式,分析课文中语言组合的特点,分析课文语言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中达意传情的技巧。这种分析,就教师而言,进行得越周全越好。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他们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他们的理解能力、审美品位还限于初步的、浅层次的阶段,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课标的要求,有意识地增加“语言学用”的教学内容,如:字词认读,美词美句摘抄,文句文段文章背诵,字词替换训练,用词说话或写话,成语接龙,句式学用,段式仿写,概写文章文段大意,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评价故事人物或人物形象,替换文章的标题或段落,古诗古文的译写或描述,变文为诗,课文文句集美,课中微文写作,复述课文,创编并讲述故事,给文章增补事例等等。
梁老师在教学《山中访友》第五段时,由于里面句式排列整齐,形态相似,设计课堂阅读中的“语言学用”活动,重点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并进行活动方式的创新。“前后交替”的活动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种,老师指导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其实里面的朋友可以交替称呼,从而“集句成诗”,构成一句句排列整齐的句式,如:你好,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涧水上站了几百年,是要把我渡过对岸吗?你好,美丽的鸟儿,你尽情地呼唤我的名字,是要与我成为知己吗?你好,清凉的露珠,你快活地闪烁,是要与我交换眼神吗?你好,脚下的根须,你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是要寻找你梦中的家吗?你好,昔日的黄花,你芬芳依旧,是在回顾生命的历程吗?你好,沧桑的落叶,你斑斑驳驳的身影,是在向世人倾诉你的一路坎坷吗?这样,学生们的句式或许在形式上别具一格,或许在内容上别有天地,它让学生们反复提炼,比较斟酌,再三品味,既很好地训练语感,又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学用了语言,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三、涵泳阅读体悟,凝注“语言学用”的深厚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许多“不确定”和“空白”,很多文章都讲究“留白”的艺术,这些空白处正是课堂练笔的契机,如果教者能善于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文本找准“练点”,进行创造性解读,能让文本更显厚重。有的课文描写人物语言留下空白,有的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留下空白,有的课文描写事件留下空白。这便是情节空白,如果对这些空白给予补充,进行“语言学用”的训练,有助于对文章中心、人物品质、作者感情的把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另外一方面,便是意境的空白,常言道“文因情而作,情因境而发”。在散文的意境空白处进行“语言学用”,既可以加深对散文的深刻理解,又可以具象当时的意境,更能润化学生对文中人物和情感的体验。
这一节比赛课,梁老师仅有30分钟的授课时间,他的教学设计理念极其简约,其中一个环节,几乎占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还会遇到哪些朋友?他们是怎样打招呼的?学生先是独立思考,然后执笔写话。“是要把我渡过对岸吗”“ 是要与我成为知己吗”“ 是要与我交换眼神吗”“ 是要寻找你梦中的家吗?”“是在回顾生命的历程吗?”“是在向世人倾诉你的一路坎坷吗?”……在相互的碰撞中,学生充分释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语言”乃额头,“学用”为眼睛,“语言学用”可以视作阅读者对文章理解的浓缩,所以,梁老师给学生探索的空间,是有方向的,有层次性的,是有深厚度的。
用笔者,师也;流美者,生也。“语言学用”的深厚度,大概就是这样吧?梁老师的这节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于我而言,最大的感触便是教学中的“语言学用”的深厚度。教者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初看来,似乎是教师的“无为”,但就是这样的“语言学用”,在学生那里生产出了极其丰富而精妙的体验,恰如八大山人的画,一山泉、一溪流、一瀑布、一云雀、一溪流、一白云……满幅皆情,活意盎然。
一、厘定思维基座,寻求“语言学用”的多元化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读者是阅读的核心,是解释文本的权威。作品不是作者的丰碑,而是乐谱,需要读者演奏。由于一代代读者的参与,作品的意义才被不断揭示、创造,并不断积累,因此读解永无止境。所谓思维基座,指的是人们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和立方基础。思维基座的大小决定思维视野的宽窄、思考能量的盈亏和创造空间的边界以及实践境界的高低。寻求“语言学用”的多元化,可以尝试激发兴趣,让训练的欲望在激情中燃烧;可以植根生活,让源头活水滋润训练的沃土;可以悉心观察,用一双慧眼透视缤纷的世界;可以勤于思考,让感受在思索中升华顿悟;可以学会体验,搭起心灵与生活沟通的桥;可以广泛读书,在与心智碰撞中积淀人文;可以咬文嚼字,在锤词炼句中苦练基本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分别尝试着去了解、去接纳、去审视,力争让学生多角度自主交流,全方位从新的角度去把握知识。
梁柏腾老师执教的《山中访友》一文第五自然段,在描写作者李汉荣与大山中的一切打招呼时的语气与形态时,采用的语言句式整齐划一,值得品析。课堂上,梁老师让学生在多种朗读中探析出言语表达的密码:前后两句话分别从“问候”的语气与“朋友”的形态两个方面入手展开描写,前面的一句重在打招呼,侧重于实写;而后面的一句重在联想,侧重于虚写。有了这样的洞察,教师顺势将核心词语从原本中抽取出来,形成板书,并引导学生从辨析中进行填空:你好, , ;你好, , ;你好,
, 。学生自主填空就是发挥想象的辨析过程,更是对积累词语进行创造性再运用的过程。
由于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进行繁琐的分析与肢解,而是引领学生直接投入文本的怀抱,将所有的身心聚焦于文本的语言当中,学生在感性层面的辨析体验中悟得语言内涵,悄然中促进了有效积累,学生的语言表达也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历练,有效地促进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二、洞识教学境遇,点染“语言学用”的明亮度
语言学用教学的精华内容应是:雅词,佳句,精段,美文,还有综合性的精美的语言表达模式。为此,教师要善于从语言的角度对每一篇课文进行分析,提炼课文的句式,段式,篇式,分析课文中语言组合的特点,分析课文语言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中达意传情的技巧。这种分析,就教师而言,进行得越周全越好。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特殊的对话者,他们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还不够丰富,他们的理解能力、审美品位还限于初步的、浅层次的阶段,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课标的要求,有意识地增加“语言学用”的教学内容,如:字词认读,美词美句摘抄,文句文段文章背诵,字词替换训练,用词说话或写话,成语接龙,句式学用,段式仿写,概写文章文段大意,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评价故事人物或人物形象,替换文章的标题或段落,古诗古文的译写或描述,变文为诗,课文文句集美,课中微文写作,复述课文,创编并讲述故事,给文章增补事例等等。
梁老师在教学《山中访友》第五段时,由于里面句式排列整齐,形态相似,设计课堂阅读中的“语言学用”活动,重点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并进行活动方式的创新。“前后交替”的活动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种,老师指导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其实里面的朋友可以交替称呼,从而“集句成诗”,构成一句句排列整齐的句式,如:你好,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涧水上站了几百年,是要把我渡过对岸吗?你好,美丽的鸟儿,你尽情地呼唤我的名字,是要与我成为知己吗?你好,清凉的露珠,你快活地闪烁,是要与我交换眼神吗?你好,脚下的根须,你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是要寻找你梦中的家吗?你好,昔日的黄花,你芬芳依旧,是在回顾生命的历程吗?你好,沧桑的落叶,你斑斑驳驳的身影,是在向世人倾诉你的一路坎坷吗?这样,学生们的句式或许在形式上别具一格,或许在内容上别有天地,它让学生们反复提炼,比较斟酌,再三品味,既很好地训练语感,又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学用了语言,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三、涵泳阅读体悟,凝注“语言学用”的深厚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许多“不确定”和“空白”,很多文章都讲究“留白”的艺术,这些空白处正是课堂练笔的契机,如果教者能善于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文本找准“练点”,进行创造性解读,能让文本更显厚重。有的课文描写人物语言留下空白,有的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留下空白,有的课文描写事件留下空白。这便是情节空白,如果对这些空白给予补充,进行“语言学用”的训练,有助于对文章中心、人物品质、作者感情的把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另外一方面,便是意境的空白,常言道“文因情而作,情因境而发”。在散文的意境空白处进行“语言学用”,既可以加深对散文的深刻理解,又可以具象当时的意境,更能润化学生对文中人物和情感的体验。
这一节比赛课,梁老师仅有30分钟的授课时间,他的教学设计理念极其简约,其中一个环节,几乎占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还会遇到哪些朋友?他们是怎样打招呼的?学生先是独立思考,然后执笔写话。“是要把我渡过对岸吗”“ 是要与我成为知己吗”“ 是要与我交换眼神吗”“ 是要寻找你梦中的家吗?”“是在回顾生命的历程吗?”“是在向世人倾诉你的一路坎坷吗?”……在相互的碰撞中,学生充分释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语言”乃额头,“学用”为眼睛,“语言学用”可以视作阅读者对文章理解的浓缩,所以,梁老师给学生探索的空间,是有方向的,有层次性的,是有深厚度的。
用笔者,师也;流美者,生也。“语言学用”的深厚度,大概就是这样吧?梁老师的这节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于我而言,最大的感触便是教学中的“语言学用”的深厚度。教者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初看来,似乎是教师的“无为”,但就是这样的“语言学用”,在学生那里生产出了极其丰富而精妙的体验,恰如八大山人的画,一山泉、一溪流、一瀑布、一云雀、一溪流、一白云……满幅皆情,活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