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现在不少的教师却只重视抓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这是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笔者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几年里,深感课堂情感的充分激发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下面笔者就谈一下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几点做法。
一、以情传情
苏联杜布洛夫斯基说过:“普遍流行着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似乎只是逻辑推理和所得结论的结果。其实,情感支配的行为的作用是巨大的,许多极其重要的决定是在情感的直接影响下采取的。”这就突出了情感教育和情感自我修养的问题。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颇为新颖和令人深思的。我们知道,情感几乎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无论是动机、兴趣、需要、意志、注意,还是感知和观察,理解与思维,都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情感活动。情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其他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中学生还处在一种情感饥饿状态。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笔者在讲授课文时,常常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氛围来调动他们自身的情感以启发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领悟与消化,进而唤起他们内心的体验,教学氛围随之浓厚;当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完全融为一体时,教学气氛达到高潮,师生达到认识上的沟通,理解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倾心描绘了亿万人民群众“呼唤”、“寻找”、“见到”周总理的动人情景。笔者在执教中,首先充满深情地介绍周总理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和崇高品格,这就使学生增强对周总理伟大人生的理解,同时引发他们的情感,渲染创造出一种庄严的气氛。我在朗读时把那一声声感人肺腑的呼唤、那山谷的回音、大地的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读得抑扬顿挫、回肠荡气。朗读感染了我、也感染学生。学生们动了真情,他们完全沉浸在悲伤、哀痛、怀念的气氛中,情绪久久不能平静,感情得到强烈的共鸣。这样,他们自然而然把握了本诗的感情基调,也领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那浓浓的气氛中,学生把握了诗的意境,胸中矗立起一座高大的丰碑,作品中奔涌的情感与师生的情感交汇融合,认识与情感达到了高度和谐的统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握了课文的内容。
二、以景传情
在激发感情、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创造一个富有主体感的艺术画面,在学生面前展示一种以景传情的情景。这样,就能很好地打动学生的心灵琴弦,感染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的感情,并把学生带到以景化情的境界。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景传情,就必须以作品的语言为依据,让学生进入情景,展开想象,产生情感。在中学不少语文课文中,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寄事达情,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以强化表达某种感情。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抓住这些特点,教会学生睹物思情,触景生情,以产生强烈的情景感。这样,就能很好地以景传情,进入情景交融的境地,进而达到培育情感的目的。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教材。读着这样文字细腻、语言逼真、情景并发的文章,那么春天中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就会纷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对于如此优美的散文,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呢?笔者在讲《春》这一课时,首先就把学生领进了对春天的回忆与向往之中:
“春”,列为四时之首,它是一个极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一提起春,我们就很容易记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类的优美诗句。古今中外的过客骚人,写下或多少难以记数的春的赞歌,就是我们的同学,也能随意背出几首、十几首关于春的诗句。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散文《春》,相信一定会更加勾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在《春》这篇散文中,朱自清先生写春的内容可多啦!他写了春天的草、花、风、雨、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现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是怎样描写这些春天的景物的?这些景物的姿态又如何?特征又怎么样……
这样,随着琅琅的读书声,教师与学生都进入了课文。继而,随着作者的感情,学生仿佛走进了教室,陶醉在迷人的春景之中,领略着大自然的無限风光……
三、以理激情
以理激情,就是用道理激发学生的情感。这里的道理可以是人生哲理,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事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偶发事件,那么又如何来处理这些偶发事件呢?当然,不能阻,只能疏,只能用一些事理来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分析事理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例如:一次作文课,笔者要求学生口头作文,第一个上台发言的同学,就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他情绪激动,说了前一天体育老师打了他一巴掌的事,言语中不乏偏激和无礼,并且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如此师德》。这时五十多双眼盯着我。这可为难了,一来当时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二来这教师果真打了学生该怎么说呢?三来这位学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讲了许多不尊重教师的话,又该怎么办呢?经过短时间的考虑,我觉得对此事不能阻,只能疏,并临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当时情况怎样?(二)同学真的有错,老师体罚该不该?(三)教师一怒之下行为粗鲁些,当学生的又该怎么样?意想不到的是,这堂作文课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学习气氛也很浓。最后,笔这布置学生回去写一篇《师生之间》的作文。从上交的作文来看,学生大多数能明辨是非、实事求是、态度诚恳,更体现出尊师的重要性。从此以后,本班的班风、学风大有改观,师生之间也更加融洽了。
由此可知,只要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了,他们的学习热情随即就会被带动起来。于是,在或轻松或紧张、或愉悦或悲愤的心理状态中,同学们不知不觉就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所以,学生情感的充分激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以情传情
苏联杜布洛夫斯基说过:“普遍流行着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似乎只是逻辑推理和所得结论的结果。其实,情感支配的行为的作用是巨大的,许多极其重要的决定是在情感的直接影响下采取的。”这就突出了情感教育和情感自我修养的问题。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颇为新颖和令人深思的。我们知道,情感几乎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无论是动机、兴趣、需要、意志、注意,还是感知和观察,理解与思维,都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情感活动。情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其他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中学生还处在一种情感饥饿状态。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笔者在讲授课文时,常常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氛围来调动他们自身的情感以启发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领悟与消化,进而唤起他们内心的体验,教学氛围随之浓厚;当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完全融为一体时,教学气氛达到高潮,师生达到认识上的沟通,理解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倾心描绘了亿万人民群众“呼唤”、“寻找”、“见到”周总理的动人情景。笔者在执教中,首先充满深情地介绍周总理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和崇高品格,这就使学生增强对周总理伟大人生的理解,同时引发他们的情感,渲染创造出一种庄严的气氛。我在朗读时把那一声声感人肺腑的呼唤、那山谷的回音、大地的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读得抑扬顿挫、回肠荡气。朗读感染了我、也感染学生。学生们动了真情,他们完全沉浸在悲伤、哀痛、怀念的气氛中,情绪久久不能平静,感情得到强烈的共鸣。这样,他们自然而然把握了本诗的感情基调,也领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那浓浓的气氛中,学生把握了诗的意境,胸中矗立起一座高大的丰碑,作品中奔涌的情感与师生的情感交汇融合,认识与情感达到了高度和谐的统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握了课文的内容。
二、以景传情
在激发感情、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创造一个富有主体感的艺术画面,在学生面前展示一种以景传情的情景。这样,就能很好地打动学生的心灵琴弦,感染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的感情,并把学生带到以景化情的境界。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景传情,就必须以作品的语言为依据,让学生进入情景,展开想象,产生情感。在中学不少语文课文中,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寄事达情,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以强化表达某种感情。为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抓住这些特点,教会学生睹物思情,触景生情,以产生强烈的情景感。这样,就能很好地以景传情,进入情景交融的境地,进而达到培育情感的目的。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教材。读着这样文字细腻、语言逼真、情景并发的文章,那么春天中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就会纷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对于如此优美的散文,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呢?笔者在讲《春》这一课时,首先就把学生领进了对春天的回忆与向往之中:
“春”,列为四时之首,它是一个极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一提起春,我们就很容易记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类的优美诗句。古今中外的过客骚人,写下或多少难以记数的春的赞歌,就是我们的同学,也能随意背出几首、十几首关于春的诗句。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散文《春》,相信一定会更加勾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在《春》这篇散文中,朱自清先生写春的内容可多啦!他写了春天的草、花、风、雨、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现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朱自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是怎样描写这些春天的景物的?这些景物的姿态又如何?特征又怎么样……
这样,随着琅琅的读书声,教师与学生都进入了课文。继而,随着作者的感情,学生仿佛走进了教室,陶醉在迷人的春景之中,领略着大自然的無限风光……
三、以理激情
以理激情,就是用道理激发学生的情感。这里的道理可以是人生哲理,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事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偶发事件,那么又如何来处理这些偶发事件呢?当然,不能阻,只能疏,只能用一些事理来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分析事理的过程中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例如:一次作文课,笔者要求学生口头作文,第一个上台发言的同学,就打乱了我的教学计划,他情绪激动,说了前一天体育老师打了他一巴掌的事,言语中不乏偏激和无礼,并且出了这样一个题目《如此师德》。这时五十多双眼盯着我。这可为难了,一来当时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二来这教师果真打了学生该怎么说呢?三来这位学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讲了许多不尊重教师的话,又该怎么办呢?经过短时间的考虑,我觉得对此事不能阻,只能疏,并临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一)当时情况怎样?(二)同学真的有错,老师体罚该不该?(三)教师一怒之下行为粗鲁些,当学生的又该怎么样?意想不到的是,这堂作文课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学习气氛也很浓。最后,笔这布置学生回去写一篇《师生之间》的作文。从上交的作文来看,学生大多数能明辨是非、实事求是、态度诚恳,更体现出尊师的重要性。从此以后,本班的班风、学风大有改观,师生之间也更加融洽了。
由此可知,只要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了,他们的学习热情随即就会被带动起来。于是,在或轻松或紧张、或愉悦或悲愤的心理状态中,同学们不知不觉就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所以,学生情感的充分激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