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片《小鞋子》讲述的是一个底层家庭的两兄妹和鞋子的故事,充满了浓浓的温情和暖暖的人性关怀。一如其它电影名作一样,影片的主题意蕴也不局限在一隅之间而是仿如一面纯白的镜子,因观影者不同,当中便折射出不同的脸面。故事里有其质而无其形的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教育在两兄妹的成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影片儿童视角的采用虽然是电影创作者们在体制下的智慧运作[1],两个之所以成为感动万千观众的儿童,他们的故事一定程度上源于无形中影响他们的教育因素。我们能清晰的感知到影片的创作者在心血之作中寄寓的某些教育方面的思索。
一、影片中社会底层的家庭教育
《小鞋子》的起始段落便以修鞋子、取大饼、赊土豆的系列事件来交代了小男孩阿里。从这一段落中我们知道阿里是一个勤快懂事的孩子,原本一些属于大人做的事,阿里都能应付自如,做事当中体现出的老辣与灵巧使得他看起来不像是一个9岁童龄的人。随后影片在他的家境方面做了交代,阿里返回家中正好遇上房东辱骂生病的母亲,催交拖欠的款项。显然是家境的贫寒使得阿里不得不历经一些同龄人没有的困境。阿里似乎对此早已习惯,他不是茫然无措,而是放下手头的活计后,告知他妹妹鞋子的遗失以及承诺去找回小鞋子。寻找小鞋子未果,阿里坦然接受了父亲因为他没有帮母亲干活而受到的责难,转而安抚妹妹莎拉。当然懂事的孩子不止他一个,妹妹莎拉在得知小鞋子丢失后,尽管伤心难过,但并没有向父母告状而是两人以趴在地上做作业为掩饰,互相交替探讨着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们都明白,即使父亲晓得,也无力给他们买鞋。探讨的结果是阿里让妹妹穿自己的球鞋去上学,而妹妹也默然接受了阿里递来的新铅笔以示同意。
可以说影片的开篇是在讲述阿里兄妹遇到的丢鞋困境,然后他们自己寻求解决之道。阿里并没有依靠大人,因为他懂得,勤劳的母亲本来身子患病,但依然承受着繁重的劳动。父亲也整日辛劳,虽然对阿里时有责难,斥责他不能更多地帮母亲减轻一些劳动负担,但父亲并非残暴无道,他对母亲关怀备至,对他们关爱有加。父母为家庭的付出深深的影响了阿里兄妹,因此他们也养成了独立自主的能力,成了懂事的孩子。
虽然家庭教育的概念在阿里父母仅有的文化层面上显得过于淡薄,但是他们无形之中往好的方面教育了子女。他们对子女严苛是受经济困顿的压迫,同时他们放手让自己的子女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甚至一些超乎年龄阶段的事,从而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处事技巧。他们的心性也逐渐健全起来,懂得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比如阿里在找寻鞋子的过程中拒绝了小伙伴们踢球的邀请,同时帮助老人扛回了需要运送到自家的包裹。而莎拉也帮助母亲照顾尚在襁褓中的婴孩,与阿里一道隐瞒没有鞋子穿的真相。我们知道,家庭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孩童们“如何面对自我的智慧”,在于培养他们“完善的心灵”。[2]而《小鞋子》中阿里的父母虽然没有能力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但是健康而且温馨的氛围反而被他们营造出来,他们的孩子们也无形中受到了熏陶。
二、影片中落后地域的学校教育
在《小鞋子》中,围绕阿里兄妹发生的一系列教育方面的事件,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校条件简陋,老师们依然在辛勤耕耘;虽然家境贫寒,阿里兄妹依然幸运的接受着学校教育。影片中反映出的伊朗的学校教育制度不同于我们的教育经历。因其国内宗教、体制、经济等原因导致男女学生必须分开授课。女学生上完课返回后,男孩子方可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这种上课机制一方面给予了阿里兄妹暂时性解决缺乏鞋子的难题,另一方面去学校的路途又埋下了阿里上学迟到的隐患。
鞋子的缺失让穿着哥哥球鞋的莎拉多少显得尴尬,在体育课上,跳远的运动更是让排在后面的莎拉不安。平移展现学生鞋子的镜头中,莎拉局促的向后隐藏着脚上的球鞋。此时一个女生跳远摔倒,女老师立刻上前将学生扶起,先是询问伤情,接着拍打她身上的尘土,然后扶着女学生向其他学生讲解要穿球鞋做运动。老师的话无意间也给了莎拉激励,特写镜头中,莎拉穿球鞋的脚向前移动,脸上露出了笑容。很显然,这位女老师的上课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同样,阿里也幸运的碰到了两位好男老师。
因等待莎拉脚上球鞋的到来,阿里第一次踩点进入教学楼,第二次受到严重警告。第三次,莎拉发现自己丢失的小鞋子竟然在另一个女孩脚上,抑制不住渴慕鞋子的她,一直跟踪小女孩回家。时间再次耽搁、阿里再次迟到。教务主任将阿里拒之门外,要阿里协同家长前来。这时阿里的老师上前替他向教务主任求情,认为阿里虽然迟到了,但一直学习用功,成绩优异。在老师的说情下,阿里获得进入教室的准许。如果说,这次老师的宽容与理解挽救了阿里在教务主任面前显得无助的灵魂,那么体育老师给予他的参赛机会,更给他打开了冠军之门。因得知参加比赛的季军可以奖一双球鞋,阿里向体育老师提出参赛申请,然而此时名额已满。尽管体育老师一再拒绝,阿里始终流泪恳求,体育老师终于让阿里参加测试,也终于在长跑比赛中斩获冠军。
学校教育是传递文化知识的活动,更是“一个民族文化主要的传承途径”。[3]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影片《小鞋子》中,女老师对于女学生的无私关怀,男老师对于男学生的包容以及机会的给予,在他们的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他们的学生不仅人格健全,也最终不负所望。
三、影片中贫富差距之下的社会教育
影片没有刻意去渲染贫富差距这一社会问题,也没有借此去探寻问题的根源,反而以一种理性的眼光,审视着贫穷与富贵这一相对立的矛盾关系。在影片的创作者看来,富贵未必那么幸福,贫穷也未必那么不幸。片中阿里的父亲骑自行车带阿里进城寻找修剪园林的活计,一路上穿行的车辆、高耸的大厦、环境优雅的别墅区,与阿里居住的乡镇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严实厚重的大门虽是隔开了外界的侵扰,也围成了里面的孤独。作为富家子弟的小孩被关在铁门里面,只能与年迈的爷爷为伍,没有自由,没有玩伴,小孩央求他们留下来陪玩,从而父亲得以修整花木,赚取丰厚的报酬。富家小孩虽然物质方面优厚,但呈现出孤独;穷家子弟虽然物质缺乏,但反而要快乐一些。如果说这还只是影片展示社会环境的一面以供对比的画面,那么阿里所处的乡镇的社会氛围更是一汪涤荡人心的清流。
小镇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是人心没有被污染,人性依然保持着纯真、善良。莎拉因脚上的球鞋掉入水沟中追不到而哭泣,这时马上有一位中年人上前帮忙捞鞋子;小女孩捡到了莎拉丢落的笔,虽然内心很喜欢,但没有据为己有,而是归还给了莎拉,也正如此前莎拉与阿里去她家准备要回鞋子,当两兄妹发现小女孩的父亲是一位盲人时,他们毅然放弃了鞋子的索取。阿里给邻居赠送汤水,而邻居也报以糖果。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生长的小孩,他们的心灵被善牢牢的占据了,排斥了恶的生存根基。虽然他们接受的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教育,但是他们的宗教给了他们善的信仰,他们的生活环境整体而言是一块育人向善的土地。
整部影片恰巧如一面幸福的镜子,其中荡漾着两个虽然出身贫穷但身上不时闪现着幸福光芒的身影。此外,《小鞋子》当中至少传达出一种这样的观点,幸福的感知不在于贫富差距的悬殊,也不在于社会底层的生活窘困,而在于那种亲情的纯真与无价,在于对同处底层人的理解与关怀。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
[2]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7.
[3]钟志勇.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J].民族教育研究,2008(1):109-112.
一、影片中社会底层的家庭教育
《小鞋子》的起始段落便以修鞋子、取大饼、赊土豆的系列事件来交代了小男孩阿里。从这一段落中我们知道阿里是一个勤快懂事的孩子,原本一些属于大人做的事,阿里都能应付自如,做事当中体现出的老辣与灵巧使得他看起来不像是一个9岁童龄的人。随后影片在他的家境方面做了交代,阿里返回家中正好遇上房东辱骂生病的母亲,催交拖欠的款项。显然是家境的贫寒使得阿里不得不历经一些同龄人没有的困境。阿里似乎对此早已习惯,他不是茫然无措,而是放下手头的活计后,告知他妹妹鞋子的遗失以及承诺去找回小鞋子。寻找小鞋子未果,阿里坦然接受了父亲因为他没有帮母亲干活而受到的责难,转而安抚妹妹莎拉。当然懂事的孩子不止他一个,妹妹莎拉在得知小鞋子丢失后,尽管伤心难过,但并没有向父母告状而是两人以趴在地上做作业为掩饰,互相交替探讨着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们都明白,即使父亲晓得,也无力给他们买鞋。探讨的结果是阿里让妹妹穿自己的球鞋去上学,而妹妹也默然接受了阿里递来的新铅笔以示同意。
可以说影片的开篇是在讲述阿里兄妹遇到的丢鞋困境,然后他们自己寻求解决之道。阿里并没有依靠大人,因为他懂得,勤劳的母亲本来身子患病,但依然承受着繁重的劳动。父亲也整日辛劳,虽然对阿里时有责难,斥责他不能更多地帮母亲减轻一些劳动负担,但父亲并非残暴无道,他对母亲关怀备至,对他们关爱有加。父母为家庭的付出深深的影响了阿里兄妹,因此他们也养成了独立自主的能力,成了懂事的孩子。
虽然家庭教育的概念在阿里父母仅有的文化层面上显得过于淡薄,但是他们无形之中往好的方面教育了子女。他们对子女严苛是受经济困顿的压迫,同时他们放手让自己的子女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甚至一些超乎年龄阶段的事,从而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处事技巧。他们的心性也逐渐健全起来,懂得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比如阿里在找寻鞋子的过程中拒绝了小伙伴们踢球的邀请,同时帮助老人扛回了需要运送到自家的包裹。而莎拉也帮助母亲照顾尚在襁褓中的婴孩,与阿里一道隐瞒没有鞋子穿的真相。我们知道,家庭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孩童们“如何面对自我的智慧”,在于培养他们“完善的心灵”。[2]而《小鞋子》中阿里的父母虽然没有能力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但是健康而且温馨的氛围反而被他们营造出来,他们的孩子们也无形中受到了熏陶。
二、影片中落后地域的学校教育
在《小鞋子》中,围绕阿里兄妹发生的一系列教育方面的事件,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校条件简陋,老师们依然在辛勤耕耘;虽然家境贫寒,阿里兄妹依然幸运的接受着学校教育。影片中反映出的伊朗的学校教育制度不同于我们的教育经历。因其国内宗教、体制、经济等原因导致男女学生必须分开授课。女学生上完课返回后,男孩子方可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这种上课机制一方面给予了阿里兄妹暂时性解决缺乏鞋子的难题,另一方面去学校的路途又埋下了阿里上学迟到的隐患。
鞋子的缺失让穿着哥哥球鞋的莎拉多少显得尴尬,在体育课上,跳远的运动更是让排在后面的莎拉不安。平移展现学生鞋子的镜头中,莎拉局促的向后隐藏着脚上的球鞋。此时一个女生跳远摔倒,女老师立刻上前将学生扶起,先是询问伤情,接着拍打她身上的尘土,然后扶着女学生向其他学生讲解要穿球鞋做运动。老师的话无意间也给了莎拉激励,特写镜头中,莎拉穿球鞋的脚向前移动,脸上露出了笑容。很显然,这位女老师的上课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同样,阿里也幸运的碰到了两位好男老师。
因等待莎拉脚上球鞋的到来,阿里第一次踩点进入教学楼,第二次受到严重警告。第三次,莎拉发现自己丢失的小鞋子竟然在另一个女孩脚上,抑制不住渴慕鞋子的她,一直跟踪小女孩回家。时间再次耽搁、阿里再次迟到。教务主任将阿里拒之门外,要阿里协同家长前来。这时阿里的老师上前替他向教务主任求情,认为阿里虽然迟到了,但一直学习用功,成绩优异。在老师的说情下,阿里获得进入教室的准许。如果说,这次老师的宽容与理解挽救了阿里在教务主任面前显得无助的灵魂,那么体育老师给予他的参赛机会,更给他打开了冠军之门。因得知参加比赛的季军可以奖一双球鞋,阿里向体育老师提出参赛申请,然而此时名额已满。尽管体育老师一再拒绝,阿里始终流泪恳求,体育老师终于让阿里参加测试,也终于在长跑比赛中斩获冠军。
学校教育是传递文化知识的活动,更是“一个民族文化主要的传承途径”。[3]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影片《小鞋子》中,女老师对于女学生的无私关怀,男老师对于男学生的包容以及机会的给予,在他们的成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他们的学生不仅人格健全,也最终不负所望。
三、影片中贫富差距之下的社会教育
影片没有刻意去渲染贫富差距这一社会问题,也没有借此去探寻问题的根源,反而以一种理性的眼光,审视着贫穷与富贵这一相对立的矛盾关系。在影片的创作者看来,富贵未必那么幸福,贫穷也未必那么不幸。片中阿里的父亲骑自行车带阿里进城寻找修剪园林的活计,一路上穿行的车辆、高耸的大厦、环境优雅的别墅区,与阿里居住的乡镇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严实厚重的大门虽是隔开了外界的侵扰,也围成了里面的孤独。作为富家子弟的小孩被关在铁门里面,只能与年迈的爷爷为伍,没有自由,没有玩伴,小孩央求他们留下来陪玩,从而父亲得以修整花木,赚取丰厚的报酬。富家小孩虽然物质方面优厚,但呈现出孤独;穷家子弟虽然物质缺乏,但反而要快乐一些。如果说这还只是影片展示社会环境的一面以供对比的画面,那么阿里所处的乡镇的社会氛围更是一汪涤荡人心的清流。
小镇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是人心没有被污染,人性依然保持着纯真、善良。莎拉因脚上的球鞋掉入水沟中追不到而哭泣,这时马上有一位中年人上前帮忙捞鞋子;小女孩捡到了莎拉丢落的笔,虽然内心很喜欢,但没有据为己有,而是归还给了莎拉,也正如此前莎拉与阿里去她家准备要回鞋子,当两兄妹发现小女孩的父亲是一位盲人时,他们毅然放弃了鞋子的索取。阿里给邻居赠送汤水,而邻居也报以糖果。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生长的小孩,他们的心灵被善牢牢的占据了,排斥了恶的生存根基。虽然他们接受的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教育,但是他们的宗教给了他们善的信仰,他们的生活环境整体而言是一块育人向善的土地。
整部影片恰巧如一面幸福的镜子,其中荡漾着两个虽然出身贫穷但身上不时闪现着幸福光芒的身影。此外,《小鞋子》当中至少传达出一种这样的观点,幸福的感知不在于贫富差距的悬殊,也不在于社会底层的生活窘困,而在于那种亲情的纯真与无价,在于对同处底层人的理解与关怀。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
[2]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7.
[3]钟志勇.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J].民族教育研究,2008(1):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