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立足于符号这一点,从语言符号、视觉符号、动作符号等三方面阐述了符号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语言符号 视觉符号 动作符号 音乐活动 运用
随着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让幼儿亲自到音乐活动中获取、表达、交流和创造,感受音乐的快乐。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运用符号进行幼儿音乐教学能起到把音乐简单化、形象化的作用。
符号化活动的材料有声音符号、视觉符号、动作符号、语言符号等,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更丰富、新颖、多样化的符号辅助音乐教学,并以此为手段促进幼儿音乐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呢?
在我园实验课题《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的探索和尝试:
一、音乐活动中语言符号的运用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提出:个体的自我控制可以通过语言的自我指导来实现。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编一些描述性的以及有明确提示作用的儿歌来启发、控制幼儿的行为。
如中班韵律活动《小老鼠和泡泡糖》重点乐句“1 1 3 ┃5 3 1┃ 7 0 6┃5——┃”中,我们可以创编这样的儿歌:“小老鼠┃东跑跑┃西0看┃看— —┃。”将儿歌的节奏和乐曲的节奏匹配起来,首先可以由老师朗诵儿歌来指导和控制幼儿的行为,然后让幼儿自己边朗诵边动作,即采用出声言语自我指导的方法进行自我调整,最后再配以音乐过渡到由幼儿对自己进行不出声的言语指导。在这样的语言和音乐的配套练习下,幼儿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在什么时候看”,并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在“看看”处分别向左右张望一次的动作。
二、音乐活动中视觉符号的运用
1.视觉符号在歌唱活动中的运用
(1)图片展示歌词内容,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小篱笆》等等,这对于几乎所有的歌唱活动都适用。
(2)用绘画的方式让幼儿创编歌词,再把图片按歌词循序展示,让创编活动更容易、更生动有趣。
如大班歌唱活动《小鸟小鸟》,我们让幼儿就“在哪里有阳光”、“在哪里有花香”进行绘画创编。如图: ? ?幼儿将自己创编的图画贴到问号处,展示后幼儿就可以很容易地看着自己的图画学习歌曲的演唱了。
2.视觉符号在欣赏活动中的运用
首先,视觉符号作为老师“教”的一种手段,主要表现为图谱的设计和运用。如《狮王进行曲》图谱中用由小至大的脚印表现狮王出场,弧形锯齿表示吼声;《孤独的牧羊人》中大羊、小羊和羊妈妈分别表示不同的节奏等等。通过这些视觉符号把流动的音乐化为静止的图谱,对幼儿理解和再现乐曲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提示作用。
其次,视觉符号作为幼儿“学”的手段的运用,主要是用线条画、图式等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中大班幼儿欣赏的乐曲多为“ABA”式的三段体曲式结构,如《水仙花圆舞曲》、《喜洋洋》、《口哨与小狗》等等,我们可以让幼儿画画他们对“ABA”曲式的理解。比如他们会画出“敲锣打鼓——扭秧歌——敲锣打鼓”来表现《喜洋洋》,会画出“乌龟——兔子——乌龟”来表现《瑶族舞曲》,孩子的这种替代很好地表现出了他们对三段体结构特征的理解。
三、音乐活动中动作符号的运用
1.在歌唱活动、打击乐活动中,运用动作暗示引导幼儿更好地演唱和演奏。
如在《小鸟小鸟》的演唱中,老师可以用波浪和轻点的动作引导幼儿唱好连贯和断顿的“啦”字部分。在歌曲《小星星》的演唱中,老师可以直接用柯尔文音高手势提示幼儿演唱,通过老师的动作加深幼儿对音准的理解。同样,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通过看指挥演奏和指挥同伴演奏,幼儿与人沟通、合作和协调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在韵律活动中,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音乐的特性。
如《苹果丰收》的表演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听辨音的高低,分别用摘苹果和捡苹果来表示;听辨3拍子和2拍子的不同,分别用开轮船和开汽车运苹果的动作表示;听辨歌曲快慢的不同,分别用摘苹果和休息尝苹果的动作表示。再如《库企企》中,我们可以让幼儿边听旋律边撕报纸,听到一个乐句就在报纸上撕开一条,最后数数一共有几个撕口就是有几个乐句,这个活动比单纯的听辨乐句要有趣得多。
《纲要》中强调:“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符号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运用很好地贯彻了《纲要》的精神,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在感受中体验,最终促进了幼儿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苏军 燕平《符号与教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7月。
关键词:语言符号 视觉符号 动作符号 音乐活动 运用
随着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让幼儿亲自到音乐活动中获取、表达、交流和创造,感受音乐的快乐。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运用符号进行幼儿音乐教学能起到把音乐简单化、形象化的作用。
符号化活动的材料有声音符号、视觉符号、动作符号、语言符号等,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更丰富、新颖、多样化的符号辅助音乐教学,并以此为手段促进幼儿音乐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呢?
在我园实验课题《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的探索和尝试:
一、音乐活动中语言符号的运用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提出:个体的自我控制可以通过语言的自我指导来实现。根据维果斯基的理论,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编一些描述性的以及有明确提示作用的儿歌来启发、控制幼儿的行为。
如中班韵律活动《小老鼠和泡泡糖》重点乐句“1 1 3 ┃5 3 1┃ 7 0 6┃5——┃”中,我们可以创编这样的儿歌:“小老鼠┃东跑跑┃西0看┃看— —┃。”将儿歌的节奏和乐曲的节奏匹配起来,首先可以由老师朗诵儿歌来指导和控制幼儿的行为,然后让幼儿自己边朗诵边动作,即采用出声言语自我指导的方法进行自我调整,最后再配以音乐过渡到由幼儿对自己进行不出声的言语指导。在这样的语言和音乐的配套练习下,幼儿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在什么时候看”,并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在“看看”处分别向左右张望一次的动作。
二、音乐活动中视觉符号的运用
1.视觉符号在歌唱活动中的运用
(1)图片展示歌词内容,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小篱笆》等等,这对于几乎所有的歌唱活动都适用。
(2)用绘画的方式让幼儿创编歌词,再把图片按歌词循序展示,让创编活动更容易、更生动有趣。
如大班歌唱活动《小鸟小鸟》,我们让幼儿就“在哪里有阳光”、“在哪里有花香”进行绘画创编。如图: ? ?幼儿将自己创编的图画贴到问号处,展示后幼儿就可以很容易地看着自己的图画学习歌曲的演唱了。
2.视觉符号在欣赏活动中的运用
首先,视觉符号作为老师“教”的一种手段,主要表现为图谱的设计和运用。如《狮王进行曲》图谱中用由小至大的脚印表现狮王出场,弧形锯齿表示吼声;《孤独的牧羊人》中大羊、小羊和羊妈妈分别表示不同的节奏等等。通过这些视觉符号把流动的音乐化为静止的图谱,对幼儿理解和再现乐曲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提示作用。
其次,视觉符号作为幼儿“学”的手段的运用,主要是用线条画、图式等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中大班幼儿欣赏的乐曲多为“ABA”式的三段体曲式结构,如《水仙花圆舞曲》、《喜洋洋》、《口哨与小狗》等等,我们可以让幼儿画画他们对“ABA”曲式的理解。比如他们会画出“敲锣打鼓——扭秧歌——敲锣打鼓”来表现《喜洋洋》,会画出“乌龟——兔子——乌龟”来表现《瑶族舞曲》,孩子的这种替代很好地表现出了他们对三段体结构特征的理解。
三、音乐活动中动作符号的运用
1.在歌唱活动、打击乐活动中,运用动作暗示引导幼儿更好地演唱和演奏。
如在《小鸟小鸟》的演唱中,老师可以用波浪和轻点的动作引导幼儿唱好连贯和断顿的“啦”字部分。在歌曲《小星星》的演唱中,老师可以直接用柯尔文音高手势提示幼儿演唱,通过老师的动作加深幼儿对音准的理解。同样,在打击乐演奏活动中,通过看指挥演奏和指挥同伴演奏,幼儿与人沟通、合作和协调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在韵律活动中,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音乐的特性。
如《苹果丰收》的表演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听辨音的高低,分别用摘苹果和捡苹果来表示;听辨3拍子和2拍子的不同,分别用开轮船和开汽车运苹果的动作表示;听辨歌曲快慢的不同,分别用摘苹果和休息尝苹果的动作表示。再如《库企企》中,我们可以让幼儿边听旋律边撕报纸,听到一个乐句就在报纸上撕开一条,最后数数一共有几个撕口就是有几个乐句,这个活动比单纯的听辨乐句要有趣得多。
《纲要》中强调:“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符号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运用很好地贯彻了《纲要》的精神,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在感受中体验,最终促进了幼儿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苏军 燕平《符号与教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