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不同的问题产生互动。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巩固新知;学生不断自主学习,发展思维。所以合理设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教学中的合理设疑是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理设问;有效探究
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新授知识之间建立合理、实质的联系,而如何进行合适的“潜在距离”的铺垫,即如何巧妙设问,则是成功建立这种联系的关键。当站在课堂上时,该怎样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追问……
1 “认识分数”教学中的四个案例反思【案例一】
师:同学们,现在请想一想,把4颗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
(大屏幕打出问题: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
生:每只小猴分得。
师:很好,(大屏幕打出答案:)那么如果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大屏幕打出问题: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
生1: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生2: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师:还有没有其他意见?(学生表示没有了),现在有两种观点,那么你觉得哪种观点正确呢?请大家来讨论一下。
学生进行讨论,结果谁都不能说服对方。
师:其实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但是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呢?
学生哑然,不知道从何说起。
师(焦急地):大家看,这次是分给了几只小猴啊?
生:两只。
师:所以就应该是几分之一啊?
生:。
师:好的,所以说比较好。(大屏幕打出答案:)
【思考】
整个过程给人以教师干预过多之感。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合理设问,给学生指出探究的方向以及合理小结,把学生探究得到的结论加以归纳和总结。探究的过程就好像是走路,从路的起点走到终点,其中有不少的岔路和弯路,教师应该为学生指出一条正确的大路,然后让学生靠自己的力量走完。让学生漫无目标地走入弯路、岔路,或搀扶着学生走到终点,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在这个案例中,该教师没有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究过程,回答问题时也没有让学生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而是把应由学生思考的过程直接演示在了屏幕上,让学生来填空。这样的回答,使学生对题目、对分数的理解不深刻,所以在比较和时,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最后在教师的干预下才勉强说出比较好,而实际上并没有理解。
【案例二】(出示4只小猴分4颗桃子的场景)
师:同学们,下面的时间我交给你们,请你们分小组来讨论三个问题:第一,应该把桃子平均分成几份;第二,每只小猴取其中的几份;第三,每只小猴取得的是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并说说你的理由。现在讨论开始。
(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结束。
生:应该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取其中的一份,每只小猴取得这盘桃子的。
师:为什么要平均分成4份?
生:因为有四只小猴。
师:那分母跟什么有关系呢?
生:跟被平均分成几份有关系。
师:很好。如果现在4颗桃子要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也请你们讨论一下,想想该怎么用三句话来概括呢。
学生很快讨论结束。
生:应该平均分成两份,每只小猴取其中的一份,每只小猴取得这盘桃子的。
【思考】
这次在教学分数时,教师从分数的构建意义出发,让学生带着“4颗桃子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个小猴取了其中的几份?取得的就是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这样三个问题进行讨论探究,然后以回答问题的形式说出思考的过程和答案,这样设问使学生对分数的分母、分子意义的认识更加全面,从而进一步构建了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不但真正理解掌握了题目,同时也为之后解其他分数类题目的思考方法建模。
果然,在之后教学4颗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的时候,依据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和正确的思考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就能够得出较准确的答案。
【案例三】(出示8个小正方形)
师:同学们,请你们来涂色表示这8个正方形的、这8个正方形的。
(学生进行涂色)
涂色结束,展示作品。
生1:我涂色表示了这8个正方形的。
师:大家看看对不对?
生:对啊,8个正方形的不就是4个吗?把8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不就是4个吗?
师:嗯,大家再看看呢。你能很清楚地看出涂色部分是8个正方形的吗?
生:好像不能。
【思考】
这道题是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的练习题,而教师的设问给人感觉好像和前面环节中的知识点毫无关系,学生不学本节课的知识,也能根据之前所学的分数意义得到答案。学生根据已有经验,8个正方形的是4个正方形,所以学生觉得随便涂满4个正方形就可以了。在这样的练习题中,教师设问的方向应该更有目的性——为了巩固新授知识点,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分数的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由于教师提问指向性不明,所以学生思考的方向也不明确,答案比较随意。
【案例四】(出示8个小正方形)
师:同学们,请你们来涂色表示这8个正方形的、这8个正方形的。涂色之前,请同学先来说说这里的和表示什么意思?
生:我们可以把这8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
师:看成整体,可以怎么办呢?
生:可以把这8个正方形圈起来。表示把这8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其中一份。
师:怎么平均分能让人看得更明白?
生:可以用一条虚线来表示。
(学生进行涂色)
涂色结束,展示作品。
师:看着这位同学的涂色,你能很清楚地看出涂色部分是8个正方形的吗?
生:可以。把这些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部分表示其中一份,就是这8个正方形的了。
【思考】
教师运用了“涂色之前,请同学先来说说这里的和表示什么意思?”这个设问在新授板块和練习板块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学生很轻松地想到要运用新学的知识来解决今天的问题。再通过后面的几个小问题,一环跟着一环,逐渐完善学生涂色的方法。学生在这些问题中,不断探究涂色的完美操作。教师的最后一个问题也让学生再次巩固了新授知识中分数的意义。
2 分数教学当中合理设问应当遵循的原则
因此,正确的探究是建立在合理设问的基础上的,教师要懂得如何设问,给学生指出探究的方向。课堂上有目标的探究,不能是场面热闹但没有实质内容的探究。
【总结体会】
设计问题时,要遵循以下几条规律。
(1)设问的方向性要单一,目的性要明确。
(2)设问要以旧知识为基础,简明扼要。
(3)连续性设问要一环扣一环,一问衔一问,问问深入,步步逼近问题的解决——既点出思维的起点,又展开思维的走向,也拨正思维的航向。
(4)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以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为恰当。
(5)过难的问题可以化为连续性设问来提出。
总之,教师能否合理设疑,巧妙设问,是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成功的关键。没有合理设问就没有有效的探究,合理巧妙的问题才是成功探究的前提。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理设问;有效探究
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新授知识之间建立合理、实质的联系,而如何进行合适的“潜在距离”的铺垫,即如何巧妙设问,则是成功建立这种联系的关键。当站在课堂上时,该怎样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追问……
1 “认识分数”教学中的四个案例反思【案例一】
师:同学们,现在请想一想,把4颗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
(大屏幕打出问题: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
生:每只小猴分得。
师:很好,(大屏幕打出答案:)那么如果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大屏幕打出问题: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
生1: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生2: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
师:还有没有其他意见?(学生表示没有了),现在有两种观点,那么你觉得哪种观点正确呢?请大家来讨论一下。
学生进行讨论,结果谁都不能说服对方。
师:其实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但是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呢?
学生哑然,不知道从何说起。
师(焦急地):大家看,这次是分给了几只小猴啊?
生:两只。
师:所以就应该是几分之一啊?
生:。
师:好的,所以说比较好。(大屏幕打出答案:)
【思考】
整个过程给人以教师干预过多之感。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合理设问,给学生指出探究的方向以及合理小结,把学生探究得到的结论加以归纳和总结。探究的过程就好像是走路,从路的起点走到终点,其中有不少的岔路和弯路,教师应该为学生指出一条正确的大路,然后让学生靠自己的力量走完。让学生漫无目标地走入弯路、岔路,或搀扶着学生走到终点,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在这个案例中,该教师没有让学生有充分的探究过程,回答问题时也没有让学生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而是把应由学生思考的过程直接演示在了屏幕上,让学生来填空。这样的回答,使学生对题目、对分数的理解不深刻,所以在比较和时,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最后在教师的干预下才勉强说出比较好,而实际上并没有理解。
【案例二】(出示4只小猴分4颗桃子的场景)
师:同学们,下面的时间我交给你们,请你们分小组来讨论三个问题:第一,应该把桃子平均分成几份;第二,每只小猴取其中的几份;第三,每只小猴取得的是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并说说你的理由。现在讨论开始。
(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结束。
生:应该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取其中的一份,每只小猴取得这盘桃子的。
师:为什么要平均分成4份?
生:因为有四只小猴。
师:那分母跟什么有关系呢?
生:跟被平均分成几份有关系。
师:很好。如果现在4颗桃子要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也请你们讨论一下,想想该怎么用三句话来概括呢。
学生很快讨论结束。
生:应该平均分成两份,每只小猴取其中的一份,每只小猴取得这盘桃子的。
【思考】
这次在教学分数时,教师从分数的构建意义出发,让学生带着“4颗桃子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个小猴取了其中的几份?取得的就是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这样三个问题进行讨论探究,然后以回答问题的形式说出思考的过程和答案,这样设问使学生对分数的分母、分子意义的认识更加全面,从而进一步构建了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不但真正理解掌握了题目,同时也为之后解其他分数类题目的思考方法建模。
果然,在之后教学4颗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的时候,依据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和正确的思考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就能够得出较准确的答案。
【案例三】(出示8个小正方形)
师:同学们,请你们来涂色表示这8个正方形的、这8个正方形的。
(学生进行涂色)
涂色结束,展示作品。
生1:我涂色表示了这8个正方形的。
师:大家看看对不对?
生:对啊,8个正方形的不就是4个吗?把8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不就是4个吗?
师:嗯,大家再看看呢。你能很清楚地看出涂色部分是8个正方形的吗?
生:好像不能。
【思考】
这道题是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的练习题,而教师的设问给人感觉好像和前面环节中的知识点毫无关系,学生不学本节课的知识,也能根据之前所学的分数意义得到答案。学生根据已有经验,8个正方形的是4个正方形,所以学生觉得随便涂满4个正方形就可以了。在这样的练习题中,教师设问的方向应该更有目的性——为了巩固新授知识点,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分数的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由于教师提问指向性不明,所以学生思考的方向也不明确,答案比较随意。
【案例四】(出示8个小正方形)
师:同学们,请你们来涂色表示这8个正方形的、这8个正方形的。涂色之前,请同学先来说说这里的和表示什么意思?
生:我们可以把这8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
师:看成整体,可以怎么办呢?
生:可以把这8个正方形圈起来。表示把这8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其中一份。
师:怎么平均分能让人看得更明白?
生:可以用一条虚线来表示。
(学生进行涂色)
涂色结束,展示作品。
师:看着这位同学的涂色,你能很清楚地看出涂色部分是8个正方形的吗?
生:可以。把这些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部分表示其中一份,就是这8个正方形的了。
【思考】
教师运用了“涂色之前,请同学先来说说这里的和表示什么意思?”这个设问在新授板块和練习板块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学生很轻松地想到要运用新学的知识来解决今天的问题。再通过后面的几个小问题,一环跟着一环,逐渐完善学生涂色的方法。学生在这些问题中,不断探究涂色的完美操作。教师的最后一个问题也让学生再次巩固了新授知识中分数的意义。
2 分数教学当中合理设问应当遵循的原则
因此,正确的探究是建立在合理设问的基础上的,教师要懂得如何设问,给学生指出探究的方向。课堂上有目标的探究,不能是场面热闹但没有实质内容的探究。
【总结体会】
设计问题时,要遵循以下几条规律。
(1)设问的方向性要单一,目的性要明确。
(2)设问要以旧知识为基础,简明扼要。
(3)连续性设问要一环扣一环,一问衔一问,问问深入,步步逼近问题的解决——既点出思维的起点,又展开思维的走向,也拨正思维的航向。
(4)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以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为恰当。
(5)过难的问题可以化为连续性设问来提出。
总之,教师能否合理设疑,巧妙设问,是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成功的关键。没有合理设问就没有有效的探究,合理巧妙的问题才是成功探究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