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要发展就需不断地创造。今天的小学生就是明天的创造者。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以适应未来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需要。
一、引导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会有思维,有思维才会有所得,有所得才会有创新。因而疑是思索的动力,发现的开始是创新的前提,善于创造的人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但发现问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爱因斯坦就讲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启发学生发现疑点要比按教师的思路去解决难题更为可贵。因此我们要会设置疑难,鼓励学生多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因人而宜,引导学生从提出一个不认识的字或一个不理解的词开始,进而从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乃至文章所表露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的东西。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六册《赵州桥》这篇课文时,平铺直叙不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四个小拱的作用以及设计者李春的“创举”。怎么办?我听课时曾看过一位教师在演示赵州桥幻灯片时,故意隐去四个小拱,让学生与文中的图比较,然后提出疑问来。这样的教学,就是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虽然学生的水平不一,提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幼稚可笑,但无论如何,教师都应抱着欢迎的态度,或启发自答,或让别的学生与之讨论,而不应冷淡讥笑,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他们创新的萌芽。
二、激发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门学科的热爱,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兴趣也可以变为责任感和事业心,促使创造力的发展。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使自己的教学具有趣味性。例如:教学《詹天佑》(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开凿隧道”那一段,我就用图示法,在黑板上画两座分别表示八达岭和居庸关的山,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用图表示出来。这样,学生在兴致勃勃中完成对这段课文的理解,在愉快的参与中获得了知识,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相反,教学的单调、呆板、没有变化,却容易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机械地接受知识,如此,哪里还有创造性可言呢?
当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注意扶植他们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好奇心,使其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挥。因为好奇是兴趣的开始,“好奇心造就科学家与诗人。”(法朗士)“强烈的好奇心是科学家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好奇心是学生追求知识、有上进心的表现,也是创造才能显露的胚芽。
三、鼓励创新,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个人没有创新精神,他的创造力也会丧失。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鼓励学生创新:在教学中努力建立一个师生平等的民主讨论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独到的见解,甚至可以反驳教师的观点,只要有创意,哪怕不成熟、不完善,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作业与检测题中一些问答、层意、段意、中心思想等,不一定要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鼓励和引导学生不局限和满足于一种回答,而应从是否有新意、有独到之处考虑。例如让学生给《草原》一文的第一段分层时,大多数学生按照“总——分——总”的要求分为三层。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却按“初次见到草原——草原的天——天底下——感受”分为四层。其实,只要有根据、合乎逻辑都是正确的,对这些学生我都一一表扬。虽然他们分层的结果与多数人不相同,但却能说出依据,这也是创新活动中一种难得的精神。
再比如有一次作文,要求写一种喜爱的动物,多数学生写小狗小猫之类,偏有一个学生写人人讨厌的屎克郎(别名:喷屎公),因为他觉得“屎克郎虽然个小又不起眼,可是它能‘化粪为宝’,把上学路上的牛粪‘弄走了’,我很喜爱它”。看到这里,作为教师能不为这个学生的独立见解而感到欣慰吗?
总的来说,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有待于我们教师树立创新的观念,掌握创新的方法,把自己的创新思维融进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乃至课内外练习等环节中,营造创新的氛围,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新一代。
责任编辑 邹韵文
一、引导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才会有思维,有思维才会有所得,有所得才会有创新。因而疑是思索的动力,发现的开始是创新的前提,善于创造的人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但发现问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爱因斯坦就讲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启发学生发现疑点要比按教师的思路去解决难题更为可贵。因此我们要会设置疑难,鼓励学生多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因人而宜,引导学生从提出一个不认识的字或一个不理解的词开始,进而从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乃至文章所表露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的东西。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六册《赵州桥》这篇课文时,平铺直叙不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四个小拱的作用以及设计者李春的“创举”。怎么办?我听课时曾看过一位教师在演示赵州桥幻灯片时,故意隐去四个小拱,让学生与文中的图比较,然后提出疑问来。这样的教学,就是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虽然学生的水平不一,提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幼稚可笑,但无论如何,教师都应抱着欢迎的态度,或启发自答,或让别的学生与之讨论,而不应冷淡讥笑,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他们创新的萌芽。
二、激发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门学科的热爱,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兴趣也可以变为责任感和事业心,促使创造力的发展。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使自己的教学具有趣味性。例如:教学《詹天佑》(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开凿隧道”那一段,我就用图示法,在黑板上画两座分别表示八达岭和居庸关的山,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用图表示出来。这样,学生在兴致勃勃中完成对这段课文的理解,在愉快的参与中获得了知识,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相反,教学的单调、呆板、没有变化,却容易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机械地接受知识,如此,哪里还有创造性可言呢?
当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注意扶植他们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好奇心,使其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挥。因为好奇是兴趣的开始,“好奇心造就科学家与诗人。”(法朗士)“强烈的好奇心是科学家的第一美德。”(居里夫人)好奇心是学生追求知识、有上进心的表现,也是创造才能显露的胚芽。
三、鼓励创新,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个人没有创新精神,他的创造力也会丧失。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鼓励学生创新:在教学中努力建立一个师生平等的民主讨论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独到的见解,甚至可以反驳教师的观点,只要有创意,哪怕不成熟、不完善,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作业与检测题中一些问答、层意、段意、中心思想等,不一定要与标准答案完全一致。鼓励和引导学生不局限和满足于一种回答,而应从是否有新意、有独到之处考虑。例如让学生给《草原》一文的第一段分层时,大多数学生按照“总——分——总”的要求分为三层。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却按“初次见到草原——草原的天——天底下——感受”分为四层。其实,只要有根据、合乎逻辑都是正确的,对这些学生我都一一表扬。虽然他们分层的结果与多数人不相同,但却能说出依据,这也是创新活动中一种难得的精神。
再比如有一次作文,要求写一种喜爱的动物,多数学生写小狗小猫之类,偏有一个学生写人人讨厌的屎克郎(别名:喷屎公),因为他觉得“屎克郎虽然个小又不起眼,可是它能‘化粪为宝’,把上学路上的牛粪‘弄走了’,我很喜爱它”。看到这里,作为教师能不为这个学生的独立见解而感到欣慰吗?
总的来说,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有待于我们教师树立创新的观念,掌握创新的方法,把自己的创新思维融进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乃至课内外练习等环节中,营造创新的氛围,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新一代。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