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虽然“教无定法”。然而缺乏互动和创新的教学,必然显得单调与枯燥。创设课堂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现在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是开放的课堂,要把课堂外延扩展到社会大舞台,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内授课;是现代的课堂。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课程的需要,必须转变或完善目前的角色定位,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
本文以《遗传和变异》一章节的教学为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问题、独立自学、交流互动、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学生的质疑心态、自然与生活关系等范畴来阐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的教学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气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维。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问题须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相呼应。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的境界。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经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二、体验问题,独立自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摄取知识的主体就必须让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
1、亲身体验过的知识要比从他人处听到的要深刻。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学习的乐趣性。就记忆强度而言,这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原因结果要强得多。
2、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解决问题的根源。预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特别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机会。对于好的学生或课前预习过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做好课后练习或知识归纳小结。
3、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学时的空白时间。写好本节课的板书要点,并巡回于学生之间,“有请”即赴,有问即到,送教到人,当好咨询,同时搜集探索“情报”,主动去启发引导。
三、师生相互切磋,把课堂互动引入高潮
1、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不能放任自流,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必须适可而止。
2、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发言,消除其胆怯心理。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按教材的语言来表达时,教师逐渐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答案。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学生预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只归纳自己知道的知识点,而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起指导作用,让学生起主体作用。要处理好“空白”教学,即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处理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他们留有发挥的余地,不把学生的思路拘禁在教师设置的教案框框内,问题讲到关键处有意卡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四、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智力活动处在积极状态中,为传授和巩固知识奠定基础。
1、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之主动积极地运用知识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具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有充分表现自我,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力,训练思维力,热烈讨论可使教学民主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2、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发教师,不断循环往复,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双边提高”和“双向交流”的效果。
3、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自己解答,教师运用“点化”的教学艺术,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较简单的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对于不同观点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答题中不断渗透各种学习方法和解题技能,如:查阅资料,关注文化传媒,提出假设,实践调查,亲身实验论证,多观察周围的事物等。学生在参与中悟道,在参与中悟法。
4、可以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可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教师讲授知识时适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供依据。
5、最后教师加以归纳、总结、补充和完善:正是因为遗传和变异,才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社会才不断的向前发展 。所以美国的这位舞蹈女明星的愿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总之,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鼓励独创性与多样型,鼓励幻想,鼓励和有创造力的人接触。只有这样才能创设“轻松和谐,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
(作者联通:541901广西阳朔县白沙中学)
本文以《遗传和变异》一章节的教学为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问题、独立自学、交流互动、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学生的质疑心态、自然与生活关系等范畴来阐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的教学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气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维。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问题须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相呼应。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的境界。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经过学生自学找到问题的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二、体验问题,独立自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摄取知识的主体就必须让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
1、亲身体验过的知识要比从他人处听到的要深刻。学生通过预习教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到学习的乐趣性。就记忆强度而言,这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原因结果要强得多。
2、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解决问题的根源。预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特别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好的鞭策机会。对于好的学生或课前预习过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做好课后练习或知识归纳小结。
3、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学时的空白时间。写好本节课的板书要点,并巡回于学生之间,“有请”即赴,有问即到,送教到人,当好咨询,同时搜集探索“情报”,主动去启发引导。
三、师生相互切磋,把课堂互动引入高潮
1、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不能放任自流,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必须适可而止。
2、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发言,消除其胆怯心理。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按教材的语言来表达时,教师逐渐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答案。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小结能力。学生预习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只归纳自己知道的知识点,而不理解的知识点就难以归纳。因此,教师在知识归纳中起指导作用,让学生起主体作用。要处理好“空白”教学,即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处理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为他们留有发挥的余地,不把学生的思路拘禁在教师设置的教案框框内,问题讲到关键处有意卡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四、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智力活动处在积极状态中,为传授和巩固知识奠定基础。
1、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使之主动积极地运用知识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具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有充分表现自我,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样能促进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力,训练思维力,热烈讨论可使教学民主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2、体现了教学相长的原则。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发教师,不断循环往复,在教学中就会出现“双边提高”和“双向交流”的效果。
3、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自己解答,教师运用“点化”的教学艺术,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较简单的问题,让其他学生回答;对于不同观点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答题中不断渗透各种学习方法和解题技能,如:查阅资料,关注文化传媒,提出假设,实践调查,亲身实验论证,多观察周围的事物等。学生在参与中悟道,在参与中悟法。
4、可以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可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为教师讲授知识时适应学生的学习思路提供依据。
5、最后教师加以归纳、总结、补充和完善:正是因为遗传和变异,才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社会才不断的向前发展 。所以美国的这位舞蹈女明星的愿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总之,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鼓励独创性与多样型,鼓励幻想,鼓励和有创造力的人接触。只有这样才能创设“轻松和谐,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
(作者联通:541901广西阳朔县白沙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