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认为体验式德育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口。体验能增强德育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体验式德育是指组织和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将学生的实践经验内化为行为习惯,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进而完成优良道德品质的塑造。基于体验式德育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笔者所在的陈铮名优班主任工作室进行了基于生活的小学生百项微活动课程实践研究,工作室成员编制并实施了小学德育微活动方案。笔者拟撰写此文阐述基于生活的小学生百项微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重要性及实施途径。
关键词:体验;小学德育;微活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31-2
一、体验式德育的理论基础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要适应生活的变化。“社会即学校”,即倡导利用社会资源增加学习的内容和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等。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接触生活和社会,把学校德育内容融入到生活和社会中,让学生去亲自体验、领悟、成长。在实践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这就是“体验式德育”。它是以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
小学德育微活动课程也正是体验式德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具体实施形式。它主要是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将学生的实践经验内化为行为习惯,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最终完成优良道德品质的塑造。它强调学生要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生活和社会中接受教育,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它以学生为本,适应小学生的成长需求,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小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体验的主体,是参与活动过程的主人和检验活动效果的主人,它要求把小学生完成体验、获得真实感受作为教育活动的所必须达到的具体目标,并把是否完成符合教育目标的体验作为检验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
二、小学德育微活动课程的重要性
在小学德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小学生听到的记不住,看到的容易忘,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骨铭心。麦克菲尔曾说过:“个体体验是一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道德才能被体察和领悟。”人对道德价值的學习以情感体验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情感是不能命令的。它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发、启动、传感,靠主体的自主感受和体验,才能促使小学生真情实感的萌生和发展。如果在教育中不重视体验,在认知过程中不染上相应的情绪色彩。道德知识和道德观点对小学生来说就会变得枯燥,情感得不到激化,认识得不到深化,心弦无法拨动。
生活和社会实践是小学生情感的生发剂,道德体验是小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思想认识,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要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扮演好社会角色,必经体验、接触自然、社会和伙伴,学会反省,进而形成社会道德意识和观念,启迪道德觉悟,激励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识,提高道德推理、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能力,增强道德责任感。
三、小学德育微活动课程的实施
为了使体验式德育发挥更大的作用,微活动课程组织专门的体验教育活动,使体验式德育融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小学教育的整个过程,让小学生学习着、生活着,也体验着、幸福着、成长着。《“微活动大德育”课程方案集》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按照人与人(包括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等)、人与社会(包括爱国情感、民族认同、社会责任、集体意识、遵纪守法等)、人与自然(包括爱护动植物、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爱护环境等)和自我成长(包括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珍爱生命、乐观向上、人生理想等)四个维度编写而成的德育体验活动方案。
1.瞄准目标。
微活动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也就是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成为志存高远、品德高尚、人格健全、行为良好、双基扎实、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强烈的现代人。
2.抓好两条主线。
两条主线指的是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两者互相结合,相辅相成。对于小学生来说,民族精神的培养必须坚持“近、小、实”的教育原则,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明白:爱国首先是要爱家、爱学校、爱身边的人和事,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终生。如微活动课程中一年级的“认识祖国大家庭的56个民族”活动和二年级的“民族团结画”活动,都属于弘扬民族精神的范畴。本课程中有许多活动主题涉及到小学生行为习惯,例如,一年级的“我给课桌洗把脸”体验活动旨在培养小学生讲究卫生的好习惯;二年级的“弯腰”行动,旨在培养小学生主动捡起垃圾,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三年级的体验“时分秒”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培养珍惜时间,提高效率的好习惯。
3.抢占三大阵地。
三大阵地即学校、家庭和社会。也就是要牢固把守学校教育阵地,主动渗透家庭教育阵地,积极抢占社会教育阵地,调动学校教工、家长、社会人士与社会组织以及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德育合力。在校内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同时,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骨干作用,大力推进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微活动课程的体验活动主要是由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和实践活动课完成。有些活动需要其他学科老师的配合和帮助完成。例如,六年级的“探寻芦墟山歌文化之旅”体验活动需要音乐老师的帮助和指导。面对家庭,通过组织家访、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开放日、校园网、编发校刊、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等,为家庭教育导航,也为微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争取家庭教育的支持。微活动课程的许多体验主题涉及到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参与,如六年级的“和父母一起寻找自己的理想”活动和四年级的“体验父母的工作岗位”活动等体验活动。
4.评价激励体验。
学校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管理机制,通过建章立制,全员育人,加强过程管理,科学考核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加强对班级和学生个人的德育发展评价,通过自评和他评,评出每次微活动中的优秀学生和班级,例如“让童心在日记中飞扬”微体验日记和“履迹心痕”体验日记最感动师生日记评选等。引导其他学生学习身边先进典型,不断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力、自我约束力,增强前进动力。
5.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行之有效的德育是一个“知——信——行”的递进过程,而这一变化过程的主要催化剂就是学生自身的健康情感体验。微活动课程力求积极组织开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富有情趣和时代气息的体验教育活动。
学生情感的回归,道德的升华,平凡的积累,铸就辉煌的瞬间。微活动课程能够巧设各种体验情境,搭建育人的平台,创设德育情景,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形成健康的情感。
以我国传统节日活动为例,在母亲节开展“当妈妈的一天”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明白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在敬老节开展“我给爷爷、奶奶削苹果”、“给爷爷读报纸”和“关注夕阳关爱老人”等活动,督促后辈对父母的赡养和对老人的孝敬。在世界粮食日开展“拾一把稻(麦)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话语,培养节俭美德。在国庆节,一年级开展“爱心画国旗国徽”活动,二年级开展“民族团结画”活动。
每次体验活动后,班主任老师带领全班通过照片、录像等回顾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点评活动效果,记载典型事例,收集学生体验日记,反思活动的不足之处。有时同一个活动方案在不同的学校开展后,工作室成员再集中交流、分享,重新修订方案。这种微活动课程使学生通过体验,加深了认知,提高了意识,使思想产生了升华。对于老师们也是一种人生体验,加深了对生活和社会的了解,也是一中成长。同时,教师的德育管理水平也会提高。
总之,“外化于形,内化于心。”道德概念、道德观念是由外而内移入学生头脑的。这种“内化”过程,既是主体道德思维的成果,也是学生情感选择的结果。实践证明,微活动课程通过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贴近生活和社会的教育内容,能被学生欣然接受;这种植根生活、以生为本、体验为主的“体验式”德育,使德育成效更加卓著,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教育,在体验中得以成长,使学校的发展永葆生机!
关键词:体验;小学德育;微活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31-2
一、体验式德育的理论基础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要适应生活的变化。“社会即学校”,即倡导利用社会资源增加学习的内容和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等。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接触生活和社会,把学校德育内容融入到生活和社会中,让学生去亲自体验、领悟、成长。在实践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这就是“体验式德育”。它是以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
小学德育微活动课程也正是体验式德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具体实施形式。它主要是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将学生的实践经验内化为行为习惯,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最终完成优良道德品质的塑造。它强调学生要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生活和社会中接受教育,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它以学生为本,适应小学生的成长需求,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小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体验的主体,是参与活动过程的主人和检验活动效果的主人,它要求把小学生完成体验、获得真实感受作为教育活动的所必须达到的具体目标,并把是否完成符合教育目标的体验作为检验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
二、小学德育微活动课程的重要性
在小学德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小学生听到的记不住,看到的容易忘,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骨铭心。麦克菲尔曾说过:“个体体验是一个中介,通过这个中介,道德才能被体察和领悟。”人对道德价值的學习以情感体验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所以情感是不能命令的。它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发、启动、传感,靠主体的自主感受和体验,才能促使小学生真情实感的萌生和发展。如果在教育中不重视体验,在认知过程中不染上相应的情绪色彩。道德知识和道德观点对小学生来说就会变得枯燥,情感得不到激化,认识得不到深化,心弦无法拨动。
生活和社会实践是小学生情感的生发剂,道德体验是小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思想认识,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要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扮演好社会角色,必经体验、接触自然、社会和伙伴,学会反省,进而形成社会道德意识和观念,启迪道德觉悟,激励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识,提高道德推理、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能力,增强道德责任感。
三、小学德育微活动课程的实施
为了使体验式德育发挥更大的作用,微活动课程组织专门的体验教育活动,使体验式德育融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小学教育的整个过程,让小学生学习着、生活着,也体验着、幸福着、成长着。《“微活动大德育”课程方案集》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按照人与人(包括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等)、人与社会(包括爱国情感、民族认同、社会责任、集体意识、遵纪守法等)、人与自然(包括爱护动植物、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爱护环境等)和自我成长(包括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珍爱生命、乐观向上、人生理想等)四个维度编写而成的德育体验活动方案。
1.瞄准目标。
微活动课程的目标就是培养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也就是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成为志存高远、品德高尚、人格健全、行为良好、双基扎实、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强烈的现代人。
2.抓好两条主线。
两条主线指的是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两者互相结合,相辅相成。对于小学生来说,民族精神的培养必须坚持“近、小、实”的教育原则,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明白:爱国首先是要爱家、爱学校、爱身边的人和事,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终生。如微活动课程中一年级的“认识祖国大家庭的56个民族”活动和二年级的“民族团结画”活动,都属于弘扬民族精神的范畴。本课程中有许多活动主题涉及到小学生行为习惯,例如,一年级的“我给课桌洗把脸”体验活动旨在培养小学生讲究卫生的好习惯;二年级的“弯腰”行动,旨在培养小学生主动捡起垃圾,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三年级的体验“时分秒”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培养珍惜时间,提高效率的好习惯。
3.抢占三大阵地。
三大阵地即学校、家庭和社会。也就是要牢固把守学校教育阵地,主动渗透家庭教育阵地,积极抢占社会教育阵地,调动学校教工、家长、社会人士与社会组织以及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德育合力。在校内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同时,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骨干作用,大力推进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微活动课程的体验活动主要是由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和实践活动课完成。有些活动需要其他学科老师的配合和帮助完成。例如,六年级的“探寻芦墟山歌文化之旅”体验活动需要音乐老师的帮助和指导。面对家庭,通过组织家访、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开放日、校园网、编发校刊、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等,为家庭教育导航,也为微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争取家庭教育的支持。微活动课程的许多体验主题涉及到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参与,如六年级的“和父母一起寻找自己的理想”活动和四年级的“体验父母的工作岗位”活动等体验活动。
4.评价激励体验。
学校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管理机制,通过建章立制,全员育人,加强过程管理,科学考核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加强对班级和学生个人的德育发展评价,通过自评和他评,评出每次微活动中的优秀学生和班级,例如“让童心在日记中飞扬”微体验日记和“履迹心痕”体验日记最感动师生日记评选等。引导其他学生学习身边先进典型,不断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力、自我约束力,增强前进动力。
5.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行之有效的德育是一个“知——信——行”的递进过程,而这一变化过程的主要催化剂就是学生自身的健康情感体验。微活动课程力求积极组织开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富有情趣和时代气息的体验教育活动。
学生情感的回归,道德的升华,平凡的积累,铸就辉煌的瞬间。微活动课程能够巧设各种体验情境,搭建育人的平台,创设德育情景,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形成健康的情感。
以我国传统节日活动为例,在母亲节开展“当妈妈的一天”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明白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在敬老节开展“我给爷爷、奶奶削苹果”、“给爷爷读报纸”和“关注夕阳关爱老人”等活动,督促后辈对父母的赡养和对老人的孝敬。在世界粮食日开展“拾一把稻(麦)穗”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话语,培养节俭美德。在国庆节,一年级开展“爱心画国旗国徽”活动,二年级开展“民族团结画”活动。
每次体验活动后,班主任老师带领全班通过照片、录像等回顾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点评活动效果,记载典型事例,收集学生体验日记,反思活动的不足之处。有时同一个活动方案在不同的学校开展后,工作室成员再集中交流、分享,重新修订方案。这种微活动课程使学生通过体验,加深了认知,提高了意识,使思想产生了升华。对于老师们也是一种人生体验,加深了对生活和社会的了解,也是一中成长。同时,教师的德育管理水平也会提高。
总之,“外化于形,内化于心。”道德概念、道德观念是由外而内移入学生头脑的。这种“内化”过程,既是主体道德思维的成果,也是学生情感选择的结果。实践证明,微活动课程通过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贴近生活和社会的教育内容,能被学生欣然接受;这种植根生活、以生为本、体验为主的“体验式”德育,使德育成效更加卓著,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教育,在体验中得以成长,使学校的发展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