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关于古乃希
采访古乃希,其实很困难,也很有意思。
Nancy S.Gougarty,如果走在上海的外滩,她也许会和所有漫步在这里的老外没什么区别。金色头发下,灰色的眼睛里充满的是对周边的熟悉、喜欢,以及一些不解。但是她和其他的老外真的有很多不同,她来中国已经11年了,已经可以比较深刻地理解甚至评价中国;她有一个很拗口的中文名字“古乃希”,她不觉得生涩,还有些得意;最重要的,在中国的这些年,她一直执掌着对中国汽车最重要的零配件企业,以前是德尔福派克,今天是美国TRW汽车集团的亚太区总裁。
对于“古乃希”,业界很多人非常熟悉,包括中国汽车界甚至制造行业,因为有文章把她称为“制造业里的女当家”。
她好像不喜欢“女强人”这样的说法,而且一直回避“强人”和女人之间的必然联系。但她却用一种女人的眼光来研究中国。比如,她可以说来到中国11年,最开心、最有感触,也是最欣慰的,是目击与见证了中国这个伟大国家的“重生与振兴”。但她举的例子是“国家的变化,可以从女人的服饰的变化看到”。当年,女人的服饰还很单调,而现在,橱窗里无论内衣还是外衣,都是“满目的鲜艳”,所以她就认定了,这一切是“国家思想与生活上的解放与繁荣”。
用内衣看中国,可以说是很感性,也很准确。而在汽车领域,她不仅“亲身经历”了整个变化,而且至今记忆犹新:“11年前刚进入中国时,要想立足,必须要与整车厂建立合资厂才行,投入成本很高。而现在,市场放开了,选择多了,竞争也就更强了。”
当时由于参与者很少,所以配件企业可以只有少量不多的产品,只用不大的工程力量和研发力量,就可以获得比较高的价格;而现在,必须要求企业具备全线产品,全力投入,还要有研发与工程技术的全力支持,而且要满足几乎全部主机(整车)厂的要求,才能生存与发展。所以,她是这样评价这个行业的:“和全球的其他市场没有什么区别,无论整车厂还是供应商,都是竞争性很强的,充满动态与竞争。所以这些企业进步都很快,不仅为中国服务,也是为国际竞争服务。所以对于参与者而言,不仅要有本土竞争力,还要具有国际竞争力。”
或许吧,她本身就来自于美国,在通用、德尔福、TRW这样的国际公司任职,而且转战过日韩市场,现在是“亚太区总裁”。在她的眼里或许就没有什么“国内国外”,或者“中国”本身就是“国际”的一部分。
二、古乃希眼中的汽车王国
众所周知,中国的汽车市场,规模庞大而且竞争性极强,和其他的“支柱产业”相比较,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垄断”的资源,而是完全靠一点一点的市场拼搏。2007年中国汽车产销辆达到880万辆,这个数字足以自豪,也足以让人体会到其中竞争的残酷。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配件供货商,TRW十多年来在中国完成了产业布局,拥有14家工厂和上海的亚太总部及亚太研发中心,2007年TRW全球销量达到147亿美元,而“亚太区”包括日韩印度等,占了近1/9。在这样的基数上,古乃希年初上任时,依然曾向媒体表示,要在五年内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在欧美市场中,TRW的成熟产品都是具有很强竞争力的。这个以安全理念和安全产品著称的公司,在业界甚至在普通百姓股民中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而在中国,TRW也是带来了所有的核心产品,比如制动卡钳、底盘等等。这一部分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产品,目前在中国的配套比例,已经和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非常接近了。而另一部分,比如ESC等在中国也稳居前三名;电液制动等电子产品的占有率还是相当高的;在制动方面,TRW一方面提供高性能的,当然也是高价格的“高级”产品,为高端车配套;另一方面是准备“高性能但未必是高价位的”产品,算是为低端市场服务的,两边兼顾,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思。而且,TRW认定,低端市场的发展前景是格外可观的。
这些“占有率”的背后,其实是业界两个相当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是,现在的汽车产销竞争,最显性的是价格竞争,在市场上早就“刺刀见红”。而作为配套企业和消费者,却希望整车提供的高性能配件产品越多越好。这其中看似非常矛盾。不过,古乃希却很镇定,她的主见是,这其中的矛盾,其实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严重。“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更加成熟,中国厂商的更加成熟,单纯只是以价格作为吸引力的情况会越来越少,大家都希望增加产品的性能和功能,包括安全系列产品,这就给了TRW这样的企业巨大的空间。而TRW提供的,肯定不是一味以低价为导向的产品,而一定是性价比很好的产品,“我们的产品组合很微妙,根据合作对象的需求,给厂家不同的组合,总之是给厂家提供最高性价比和附加值的组合。”
的确,有了这样的“组合能力”,再有着足够丰富的“全线产品”,当然是渴望“市场越来越成熟”。越是成熟的市场,TRW的增长越快,而且是高于汽车整车的增长。TRW另外一位高管曾比喻过TRW的增长速度,他说:“车是一辆一辆增长的,而配件不是。以前一辆车配一个气囊,现在有的车配多个,甚至十几个气囊,这样的增长当然会超前。”
所以,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背景和实力,TRW依然可以在如此激烈的商场保持高速增长。
对于配套甚至整车,人们都愿意谈论“占有率”。古乃希却对“占有率”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说,TRW的乘员安全系统(OSS)在欧洲和北美都是领先的,但OSS在中国整体普及率较低,所以相对滞后于欧美的市场地位。当然这个有望通过立法来推动,前景会非常好。她一再强调,现在不要太过看重一时的“占有率”,比如现在有些成长中的整车厂的产量,在中国市场中还未必举足轻重,但它们的前途不可限量。根据中国的情况,将来会有很大的自主品牌的空间,最终会形成销量很大的自主品牌群体。古乃希很熟练地报出一串名字:长城、奇瑞、吉利、力帆等等。她先强调,就像五年前的奇瑞,谁会料想它有今天的规模,所以我们对这些自主品牌都很重视;接着,她说出一串拗口的英文:“We count everyone in,until they prove they are out.”中文意思是“我们把每一个都当赢家,直到他们自己证明自己是输家”。说成现在很流行的话,就是“不抛弃,不放弃”,直到竞争见分晓的意思。
其实,这句话真的意味深长,我们可以理解成是TRW的经营之道,但更可以理解成是对中国自主品牌的整个群体的鼓励,在外界都没有放弃的时候,我们更没有理由自己放弃。
汽车配件行业,经常会有赖于政府立法,强行推进,安全带、气囊、ABS等都是这样的经历。但她对于政府的支持,却不是简单的“等、靠、要”。她说现在最迫切的不是立法,中国政府有关配件的立法已经很多了,更重要的是落实。同时,有了立法也需要个人的认知态度和安全观念。这个来自“汽车王国”和“安全配套王国”的“CEO”,看到开车不系安全带,以及大人抱着孩子坐车而不用儿童专用乘椅这样的“日常行为”非常忧心,这就是“认知的差异”;同样,她的“重要的是落实”的想法,也和其他很多配件厂总是希望呼吁“政府立法”的想法相去甚远。其实她更清楚,中国的汽车配置安全立法,较之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真的需要呼吁的地方;而这些“呼吁”,已经在美国,通过立法直接把更多的TRW的产品,比如“ESC”等,法定在了每年数以千万计的汽车上。
三、关于“古乃希的成功”
在汽车制造业,多是冰冷的,硬邦邦的钢铁,尤其是配件,可能连可爱的色彩和线条都谈不上。而作为女性,投身其中,而且做的那么出色,自然引起各界的好奇。所以“女强人”之类的称呼纷至沓来。而古乃希,一方面谦虚说自己“并不认为成功”,另一方面则更坚决否认“这些成绩和性别有什么直接关系”。她对自己“成功”经历的描述近乎简单:大学学的是工业工程系,就是结合工业技术与商业管理的专业;毕业时通用汽车(GM)到大学招聘,被录用;后来GM派生出德尔福,似乎顺理成章,因为她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就是“从事生产企业的技术性工作”。说到幸运,她认为“是美国有法律的保护,保证女性的就业与平等”;另外,“每个阶段都幸运地碰到看重我潜力,愿意帮助我的老板,可能作为女性,在这个行业里比较少,所以得到的机会反而会多些。我和上级、同事们一起成长,大家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共同成长,相互提携。”
虽然不提“成功”,但她对于自己能得到老板的看重,对于自己的“潜质”还是很清楚的。她清晰地总结出自己的四点“优势”:
“首先是我的热情”,对于汽车工业,对于职业的热情从来没有改变过,自从70年代进入这个行业开始,而且会一直保持下去。“成功必须具有热情”。这是她唯一说到成功,所谓热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于工作或职业的“热爱”。
其次,她一直不断学习,具备了适应能力,灵活性和适应性很强。从北美到亚太,从德尔福到今天的TRW,行业动态一直在变,而她始终保证适应并正确应对。
再次,就是她的思想具有前瞻性,看的比较远,作决策的时候会考虑对公司未来的战略指导意义,这也就造就了“领导气质”吧。
最后一点,就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EQ”:善于和人打交道,懂得鼓励团队和员工。“也许,作为女性有些优势吧,我的直觉,我的同情心,能感知到别人的情绪与感受。另外,善于沟通,让别人信任自己,相信公司,无论公司今天业绩如何,只要有人团结在周围,就能闯过难关。”在她眼中,似乎“人”的作用高于一切。
古乃希给自己的总结就是“成功不是一时的,一定要不断学习”。她反复强调学习,再学习,口气像是在背诵毛主席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会很开心地大笑,说:“I like Chairman Mao.”她很尊重毛泽东,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因为毛泽东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她会一边背诵,一边很开心地大笑。
在她看似轻描淡写的经验中,我们其实看到的是非常真实的“成功学”,热情、学习、前瞻和人际。当然,最突出的还是执著,30年专心一个行业的执著。
或许,她更加看重这种执著。她很有兴致地要我们分享她的一个“故事”,曾经有人来应聘TRW的要职,古乃希面试完,居然对他说:“你的条件非常好,也能胜任我们的职位,但是我不会录用你,因为你现在的地方更适合你,更有利你的发展。你不要为了一些短期的表面的东西而跳槽。”
她的这个故事,不是作秀,因为她热爱这个城市的青年,“他们都受过很好的教育,自给自足”,但她也很真诚地担忧,“他们为什么那么轻易地换工作和跳槽呢?为什么没有忠诚感,并且很难满足和快乐呢?也许是受了一些误导吧,但这样对人生和事业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没有办法回答,只能告诉她,这只是“现阶段的问题”,而且是“普遍的社会问题”。因为,她已经像社会学者那样来思考中国了。
其实,她的很多思考、应对乃至经验,其实都是逼出来的。比如,她70年代进入这个行业时,北美的汽车和配件行业已经非常成熟了,洗牌已经完成了,而90年代进入中国时,则面对了很多的“前所未有”。不仅有很多很多的主机厂(整车厂),更有成千上万的配套厂,供货商。“那些小厂投入很少,成本很低,他们往往抓住一个整车厂就下足力气,可以说轻装上阵。而我们的成本结构则非常不同,但我们不能因为是大公司就不去关注他们、重视他们,相反,我们觉得这样的市场非常有挑战性,非常有趣。我一面要像跨国公司的高管来思考,一方面要像个体户那样来思考,简直有点人格分裂(schizophrenic)。”她是这样津津乐道她的“分裂人格”的:“一面是逐渐成熟的市场架构,需要规范化操作;一面是个体化差异,需要分而置之;应对这样的市场的复杂性以及深度和广度,是很刺激的。要么赢得很大,要么输得很惨。怎样平衡轻重利害,需要很好的心态。”
一方面要像统领千军的跨国公司高管,一方面要像机智狡黠的个体户,你能想到吗?她想到了,也做到了。
四、还是关于古乃希
现在,如果古乃希漫步在外滩,你还会认为她会像个普通的美国游客吗?
她不仅有11年的上海“市龄”,有中国人都觉得拗口的中文名字,执掌着在中国的跨国企业,更重要的,是她的很多思想更加贴近中国。
她可以站在外滩,看着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中国家庭,说她最喜欢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喜欢中国的大家庭,“在北美,祖辈是不太参与到抚养教育小孩子的事业的”,这种亲缘性,让她非常着迷;但同时,她也有着很真实的担心,比如“上海到处都在建设,在发展,进步很快,但是很多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痕迹在消失。弄堂没有了,老人们习惯生活的环境没有了,历史感和文化家园没有了。”
她会非常非常认真地问“老房子都上哪里去了?”
采访古乃希,其实很困难,也很有意思。
Nancy S.Gougarty,如果走在上海的外滩,她也许会和所有漫步在这里的老外没什么区别。金色头发下,灰色的眼睛里充满的是对周边的熟悉、喜欢,以及一些不解。但是她和其他的老外真的有很多不同,她来中国已经11年了,已经可以比较深刻地理解甚至评价中国;她有一个很拗口的中文名字“古乃希”,她不觉得生涩,还有些得意;最重要的,在中国的这些年,她一直执掌着对中国汽车最重要的零配件企业,以前是德尔福派克,今天是美国TRW汽车集团的亚太区总裁。
对于“古乃希”,业界很多人非常熟悉,包括中国汽车界甚至制造行业,因为有文章把她称为“制造业里的女当家”。
她好像不喜欢“女强人”这样的说法,而且一直回避“强人”和女人之间的必然联系。但她却用一种女人的眼光来研究中国。比如,她可以说来到中国11年,最开心、最有感触,也是最欣慰的,是目击与见证了中国这个伟大国家的“重生与振兴”。但她举的例子是“国家的变化,可以从女人的服饰的变化看到”。当年,女人的服饰还很单调,而现在,橱窗里无论内衣还是外衣,都是“满目的鲜艳”,所以她就认定了,这一切是“国家思想与生活上的解放与繁荣”。
用内衣看中国,可以说是很感性,也很准确。而在汽车领域,她不仅“亲身经历”了整个变化,而且至今记忆犹新:“11年前刚进入中国时,要想立足,必须要与整车厂建立合资厂才行,投入成本很高。而现在,市场放开了,选择多了,竞争也就更强了。”
当时由于参与者很少,所以配件企业可以只有少量不多的产品,只用不大的工程力量和研发力量,就可以获得比较高的价格;而现在,必须要求企业具备全线产品,全力投入,还要有研发与工程技术的全力支持,而且要满足几乎全部主机(整车)厂的要求,才能生存与发展。所以,她是这样评价这个行业的:“和全球的其他市场没有什么区别,无论整车厂还是供应商,都是竞争性很强的,充满动态与竞争。所以这些企业进步都很快,不仅为中国服务,也是为国际竞争服务。所以对于参与者而言,不仅要有本土竞争力,还要具有国际竞争力。”
或许吧,她本身就来自于美国,在通用、德尔福、TRW这样的国际公司任职,而且转战过日韩市场,现在是“亚太区总裁”。在她的眼里或许就没有什么“国内国外”,或者“中国”本身就是“国际”的一部分。
二、古乃希眼中的汽车王国
众所周知,中国的汽车市场,规模庞大而且竞争性极强,和其他的“支柱产业”相比较,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垄断”的资源,而是完全靠一点一点的市场拼搏。2007年中国汽车产销辆达到880万辆,这个数字足以自豪,也足以让人体会到其中竞争的残酷。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配件供货商,TRW十多年来在中国完成了产业布局,拥有14家工厂和上海的亚太总部及亚太研发中心,2007年TRW全球销量达到147亿美元,而“亚太区”包括日韩印度等,占了近1/9。在这样的基数上,古乃希年初上任时,依然曾向媒体表示,要在五年内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在欧美市场中,TRW的成熟产品都是具有很强竞争力的。这个以安全理念和安全产品著称的公司,在业界甚至在普通百姓股民中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而在中国,TRW也是带来了所有的核心产品,比如制动卡钳、底盘等等。这一部分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产品,目前在中国的配套比例,已经和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非常接近了。而另一部分,比如ESC等在中国也稳居前三名;电液制动等电子产品的占有率还是相当高的;在制动方面,TRW一方面提供高性能的,当然也是高价格的“高级”产品,为高端车配套;另一方面是准备“高性能但未必是高价位的”产品,算是为低端市场服务的,两边兼顾,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思。而且,TRW认定,低端市场的发展前景是格外可观的。
这些“占有率”的背后,其实是业界两个相当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是,现在的汽车产销竞争,最显性的是价格竞争,在市场上早就“刺刀见红”。而作为配套企业和消费者,却希望整车提供的高性能配件产品越多越好。这其中看似非常矛盾。不过,古乃希却很镇定,她的主见是,这其中的矛盾,其实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严重。“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更加成熟,中国厂商的更加成熟,单纯只是以价格作为吸引力的情况会越来越少,大家都希望增加产品的性能和功能,包括安全系列产品,这就给了TRW这样的企业巨大的空间。而TRW提供的,肯定不是一味以低价为导向的产品,而一定是性价比很好的产品,“我们的产品组合很微妙,根据合作对象的需求,给厂家不同的组合,总之是给厂家提供最高性价比和附加值的组合。”
的确,有了这样的“组合能力”,再有着足够丰富的“全线产品”,当然是渴望“市场越来越成熟”。越是成熟的市场,TRW的增长越快,而且是高于汽车整车的增长。TRW另外一位高管曾比喻过TRW的增长速度,他说:“车是一辆一辆增长的,而配件不是。以前一辆车配一个气囊,现在有的车配多个,甚至十几个气囊,这样的增长当然会超前。”
所以,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背景和实力,TRW依然可以在如此激烈的商场保持高速增长。
对于配套甚至整车,人们都愿意谈论“占有率”。古乃希却对“占有率”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说,TRW的乘员安全系统(OSS)在欧洲和北美都是领先的,但OSS在中国整体普及率较低,所以相对滞后于欧美的市场地位。当然这个有望通过立法来推动,前景会非常好。她一再强调,现在不要太过看重一时的“占有率”,比如现在有些成长中的整车厂的产量,在中国市场中还未必举足轻重,但它们的前途不可限量。根据中国的情况,将来会有很大的自主品牌的空间,最终会形成销量很大的自主品牌群体。古乃希很熟练地报出一串名字:长城、奇瑞、吉利、力帆等等。她先强调,就像五年前的奇瑞,谁会料想它有今天的规模,所以我们对这些自主品牌都很重视;接着,她说出一串拗口的英文:“We count everyone in,until they prove they are out.”中文意思是“我们把每一个都当赢家,直到他们自己证明自己是输家”。说成现在很流行的话,就是“不抛弃,不放弃”,直到竞争见分晓的意思。
其实,这句话真的意味深长,我们可以理解成是TRW的经营之道,但更可以理解成是对中国自主品牌的整个群体的鼓励,在外界都没有放弃的时候,我们更没有理由自己放弃。
汽车配件行业,经常会有赖于政府立法,强行推进,安全带、气囊、ABS等都是这样的经历。但她对于政府的支持,却不是简单的“等、靠、要”。她说现在最迫切的不是立法,中国政府有关配件的立法已经很多了,更重要的是落实。同时,有了立法也需要个人的认知态度和安全观念。这个来自“汽车王国”和“安全配套王国”的“CEO”,看到开车不系安全带,以及大人抱着孩子坐车而不用儿童专用乘椅这样的“日常行为”非常忧心,这就是“认知的差异”;同样,她的“重要的是落实”的想法,也和其他很多配件厂总是希望呼吁“政府立法”的想法相去甚远。其实她更清楚,中国的汽车配置安全立法,较之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真的需要呼吁的地方;而这些“呼吁”,已经在美国,通过立法直接把更多的TRW的产品,比如“ESC”等,法定在了每年数以千万计的汽车上。
三、关于“古乃希的成功”
在汽车制造业,多是冰冷的,硬邦邦的钢铁,尤其是配件,可能连可爱的色彩和线条都谈不上。而作为女性,投身其中,而且做的那么出色,自然引起各界的好奇。所以“女强人”之类的称呼纷至沓来。而古乃希,一方面谦虚说自己“并不认为成功”,另一方面则更坚决否认“这些成绩和性别有什么直接关系”。她对自己“成功”经历的描述近乎简单:大学学的是工业工程系,就是结合工业技术与商业管理的专业;毕业时通用汽车(GM)到大学招聘,被录用;后来GM派生出德尔福,似乎顺理成章,因为她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就是“从事生产企业的技术性工作”。说到幸运,她认为“是美国有法律的保护,保证女性的就业与平等”;另外,“每个阶段都幸运地碰到看重我潜力,愿意帮助我的老板,可能作为女性,在这个行业里比较少,所以得到的机会反而会多些。我和上级、同事们一起成长,大家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共同成长,相互提携。”
虽然不提“成功”,但她对于自己能得到老板的看重,对于自己的“潜质”还是很清楚的。她清晰地总结出自己的四点“优势”:
“首先是我的热情”,对于汽车工业,对于职业的热情从来没有改变过,自从70年代进入这个行业开始,而且会一直保持下去。“成功必须具有热情”。这是她唯一说到成功,所谓热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于工作或职业的“热爱”。
其次,她一直不断学习,具备了适应能力,灵活性和适应性很强。从北美到亚太,从德尔福到今天的TRW,行业动态一直在变,而她始终保证适应并正确应对。
再次,就是她的思想具有前瞻性,看的比较远,作决策的时候会考虑对公司未来的战略指导意义,这也就造就了“领导气质”吧。
最后一点,就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EQ”:善于和人打交道,懂得鼓励团队和员工。“也许,作为女性有些优势吧,我的直觉,我的同情心,能感知到别人的情绪与感受。另外,善于沟通,让别人信任自己,相信公司,无论公司今天业绩如何,只要有人团结在周围,就能闯过难关。”在她眼中,似乎“人”的作用高于一切。
古乃希给自己的总结就是“成功不是一时的,一定要不断学习”。她反复强调学习,再学习,口气像是在背诵毛主席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她会很开心地大笑,说:“I like Chairman Mao.”她很尊重毛泽东,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因为毛泽东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她会一边背诵,一边很开心地大笑。
在她看似轻描淡写的经验中,我们其实看到的是非常真实的“成功学”,热情、学习、前瞻和人际。当然,最突出的还是执著,30年专心一个行业的执著。
或许,她更加看重这种执著。她很有兴致地要我们分享她的一个“故事”,曾经有人来应聘TRW的要职,古乃希面试完,居然对他说:“你的条件非常好,也能胜任我们的职位,但是我不会录用你,因为你现在的地方更适合你,更有利你的发展。你不要为了一些短期的表面的东西而跳槽。”
她的这个故事,不是作秀,因为她热爱这个城市的青年,“他们都受过很好的教育,自给自足”,但她也很真诚地担忧,“他们为什么那么轻易地换工作和跳槽呢?为什么没有忠诚感,并且很难满足和快乐呢?也许是受了一些误导吧,但这样对人生和事业是非常不利的。”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没有办法回答,只能告诉她,这只是“现阶段的问题”,而且是“普遍的社会问题”。因为,她已经像社会学者那样来思考中国了。
其实,她的很多思考、应对乃至经验,其实都是逼出来的。比如,她70年代进入这个行业时,北美的汽车和配件行业已经非常成熟了,洗牌已经完成了,而90年代进入中国时,则面对了很多的“前所未有”。不仅有很多很多的主机厂(整车厂),更有成千上万的配套厂,供货商。“那些小厂投入很少,成本很低,他们往往抓住一个整车厂就下足力气,可以说轻装上阵。而我们的成本结构则非常不同,但我们不能因为是大公司就不去关注他们、重视他们,相反,我们觉得这样的市场非常有挑战性,非常有趣。我一面要像跨国公司的高管来思考,一方面要像个体户那样来思考,简直有点人格分裂(schizophrenic)。”她是这样津津乐道她的“分裂人格”的:“一面是逐渐成熟的市场架构,需要规范化操作;一面是个体化差异,需要分而置之;应对这样的市场的复杂性以及深度和广度,是很刺激的。要么赢得很大,要么输得很惨。怎样平衡轻重利害,需要很好的心态。”
一方面要像统领千军的跨国公司高管,一方面要像机智狡黠的个体户,你能想到吗?她想到了,也做到了。
四、还是关于古乃希
现在,如果古乃希漫步在外滩,你还会认为她会像个普通的美国游客吗?
她不仅有11年的上海“市龄”,有中国人都觉得拗口的中文名字,执掌着在中国的跨国企业,更重要的,是她的很多思想更加贴近中国。
她可以站在外滩,看着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中国家庭,说她最喜欢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喜欢中国的大家庭,“在北美,祖辈是不太参与到抚养教育小孩子的事业的”,这种亲缘性,让她非常着迷;但同时,她也有着很真实的担心,比如“上海到处都在建设,在发展,进步很快,但是很多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痕迹在消失。弄堂没有了,老人们习惯生活的环境没有了,历史感和文化家园没有了。”
她会非常非常认真地问“老房子都上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