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瑰宝”宋庆龄一生为民务实清廉

来源 :红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l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无数革命者在漫长的革命道路上紧紧依赖并证明行之有效的法宝。宋庆龄是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亲密的战友,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从跟随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终其一生无时无刻不怀为民情怀,走群众路线,替人民办事。近来,笔者偶读《宋庆龄书信选编》一书,深受书中闪烁的“为民、务实、清廉” 思想光辉所教育。
  书信,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宋庆龄书信选编》收录了宋庆龄从1927年至1981年间的294封书信,记录了她与国内外政要、朋友、亲属、故旧的交往情况,从侧面反映了其政治观点、人生经历、社会实践、思想情感等。其中,不少书信在对待群众问题上,深刻阐述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思想。
  为民情怀:“我将踏着革命的足迹前进,在这条道路上绝不回头”
  出生于1893年的宋庆龄,与孙中山相差27岁,但革命让他们走在一起,共同生活和战斗了10多年。孙中山逝世后,在他的许多追随者纷纷背叛革命,走向人民对立面之时,这名伟大的女性,却始终继承他“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革命遗志,投身于为广大人民争自由、谋幸福的革命事业,至死不渝。
  1927年,对中国革命而言至关重要。号称中山先生忠实信徒的汪精卫、蒋介石在这一年背叛革命,彻底走向人民的对立面,大革命宣告失败。是年12月,汪、蒋作出与苏联断交的决定,公然违背孙中山与苏俄紧密合作的临终遗愿。消息传来,正在苏联访问的宋庆龄立即推迟返国计划,作为对断交决定的道义抗议,并写信痛斥背叛革命的行径。在23日致信汪、蒋时,宋庆龄严词指出:“此举若实行,必将使中国陷入自杀性的孤立,阻碍中国的进步。对此,历史将追究你们的责任。”同日,在给蒋的信中,她庄严声明:“如果我决定回国的话,唯一的目的就是参加工农斗争”,“我将踏着革命的足迹前进”,“我在这条道路上绝不回头”,“我将和我国亿万劳苦大众紧密团结在一起,他们必将战胜目前的血腥的反动派”。
  铿锵有力的语言,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与劳苦大众一起革命到底的立场。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在世界革命力量的心脏莫斯科的冰天雪地里,宋庆龄那颗因反动分子的背叛而义愤填膺的心并不寒冷,而是因革命的历史责任感而愈加坚定。
  这种为广大人民谋幸福而斗争到底的情怀,是伴随宋庆龄一生的革命情感基调。阅读她众多的书信,可以体味其中所包含的三个层面的内涵: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
  让我们来读一读1947年8月30日她写给《密勒氏评论报》记者孟长泳(C.Y.W.Meng)的信。信中她这样说:“人民是理智的,他们会去寻求真理……人民必将胜利。他们将在全中国赢得自己应有的位置。他们迟早会冲破枷锁,在全中国获得言论、思想和行动的自由……我们必须牢记,如果不给他们民主,他们有朝一日会起来把民主争取到手。”她深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写者。
  在次年4月9日写给印度民族主义运动领导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信,她再次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信中她告诉尼赫鲁:“我们的人民,像世界各地的普通人民一样,有着不可摧毁的本质,有着一种绝不允许失败的伟大的内在力量。从长远来说,这将是拯救我们的东西。这就是为我们提供基础,使我们能奋起赢得自己的自由的东西。”字里行间充满对群众的敬仰,人民群众是她坚信的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相信群众,是宋庆龄在实际工作中依靠群众的基础和前提。1947年5月10日,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秘书胡卡姆夫人致信宋庆龄,邀请其出席在布拉格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并发表演讲。由于事务繁忙,她未能成行。在《致胡卡姆夫人》回信中,宋庆龄对全世界的青年谆谆善诱,号召他们投身民族解放斗争,并告诉他们要紧紧依靠群众。她写道:“(青年)第一个责任就是要认识自己的根本。根本必须深深地埋在人民的心里。第二,必须熟悉自己的根本,你们必须走到人民中间去学习。第三,你们必须和人民一同前进,捷径是没有的……如果你们和人民背道而驰,他们就会毁灭你们。他们是原动力……你们必须和人民完全配合起来,你们应该和成千上万的人民永远踏着同一步伐。”到人民中去、和人民一同前进,这就是宋庆龄依靠群众的方法论。
  宋庆龄革命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群众。她在1943年6月16日写给美国上校弗农的信,敞开心扉,直抒胸臆:“让普通人提高素质、走向富裕、受到教育、变得高尚,这是我们唯一可走的道路。我们必须毅然决然、毫不怀疑地走这条道路。这是我们应当为之奋斗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就已经被打败了。各国之间和各国内部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是我们有权为之奋斗的唯一目标。”在此,她深刻道出,“为了群众”不仅是革命事业奋斗的目标,更是成功的前提。
  与许许多多老一辈革命家一样,为民情怀始终贯穿宋庆龄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如其所言,这是不断前进的原动力。
  务实作风:“由于我没有秘书,一切发布安排都由我亲自来做”
  宋庆龄是个务实的革命家。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后,作为孙的助手,担负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秘书工作。在革命生涯中,她先后组织发动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保卫中国同盟”、“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等,尤其是长期致力于妇女解放和儿童救济事业,很多时候均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生动诠释了务实的精神内核。
  宋庆龄的务实作风从她给友人的书信中多次提到“没有秘书”这一事实中可见一斑。1946年9月2日,在《致斯潘塞·摩萨》信中,她告诉他:“由于我没有秘书,一切发布安排都由我亲自来做”。1947年8月30日,在《致孟长泳》信中,她说:“我没有秘书,并且还要从事我的福利机构的工作。鉴于此,我没能及时答复你那些发人深省的提问”。言语之间透露的不是埋怨,而是务实风格。试想一下,作为革命领袖的遗孀、有着如此高声望的革命家,配备一个秘书,应该不是困难之事。
  她长期致力于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工作更将其务实作风展现无遗。中国福利基金会前身是宋庆龄1938年6月14日在香港创建的保卫中国同盟,1945年12月迁到上海改为此名,1950年更名为中国福利会。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书294封书信中,提及这一机构多达50余次。1948年后,解放战争局势日渐明朗,美国援华理事会出于政治动机,决定终止对中国福利基金会的长期支持。为此,宋庆龄一方面频繁写信给有识之士,利用其名望争取支持,1949年她密集去信的就有利尔泰德、克拉克·福尔曼、阿黛尔·肯辛格、玛丽·C·赖特、詹姆斯·贝特兰等;一方面部署在美另起炉灶,自力更生,做了大量卓越而艰巨的工作,使得中国福利事业并不因此而受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宋庆龄当选国家副主席,国务繁忙。她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最熟悉、最钟情的人民福利事业上。从中国福利基金会的改革、计划、管理、人员配备、经费等方面均躬身实践、亲力亲为。1950年,仅就中国福利基金会的改组她就给周恩来去信达8次之多。可以说,中国福利事业的继承与发展,与她的务实工作息息相关。正如她在1949年10月《致中国福利基金会全体职员》信中所写那样:“让我们谨记,每一天的辛勤劳动都使我们离光明的未来更近一步”。   为了把中国人民的真实情况传达给世界人民,宋庆龄还在建国初期亲自主持创办了《中国建设》英文版本杂志。她在此杂志创办过程中的务实作风,令人钦佩。其中有一个细节特别令人感动。《中国建设》第一期仓促推出后,宋庆龄不甚满意。她在1951年12月17日,致信该杂志社社长金仲华,专门就杂志改进提出了具体改进意见:“(1)我想在封面上除印明第几期外,还应标明出版日期。(2)我了解,精品图片是很难得到的,但我希望以后能作出某种安排,使《中国建设》能优先得到所有可用的图片。(3)就整个杂志而言,我觉得它不够生动。(4)有些文章相当长。”一位国家的副主席对一本杂志提出了如此细致的意见!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她如此重视是由于杂志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自己务实的工作,全世界人民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有更全面、更美好的认识。
  清廉高品:“上次在家当掉皮货的钱都用光了。”
  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为人民奋斗终身,他们历经生死考验,追求崇高理想,始终清廉淡泊。宋庆龄就是具备这种高贵品质的其中一员。这可从众多书信中几处不起眼的地方得到印证。
  1952年2月16日,在《致罗叔章》信中,她写道:“这次由北京送来的工薪金是比以前的数目大得多。这是不是包括我在上海住宅的杂用在内?对这点,我不明了。”对于不明的新增薪金,她很警觉。而对于自己的稿费和奖金,则向来是捐献出来,用于对国家建设有帮助的地方。比如1950年她将10万卢布的斯大林国际和平奖奖金全部捐献用于妇女儿童的福利事业。
  1969年10月29日,在《致张珏》一信中,她请张珏将其1965年立遗嘱留给亲属、正存在银行的款项共3000元代为取出,“现在我需款使用,请代为全部取出”。动用了立嘱的款项,可见其平时并无多少积蓄,清廉之风扑面而来。
  到了暮年,宋庆龄生活之简朴更是令人感慨。1980年1月5日,87岁高龄的她写信给共同生活了53年的保姆李燕娥,信中说道:“但我没钱寄给你买火腿”、“以后就要更加节省用钱,否则月底到了,总是要借下月的钱”、“靠工资不行了!上次在家当掉皮货的钱都用光了”。难以想象,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宋庆龄,需要当皮货换钱。可见,清廉的她在个人生活上,很少伸手向国家要待遇。
  读《宋庆龄书信选编》,常常掩卷感慨,为其为民务实清廉所感动。宋庆龄在其漫长而卓越的一生中,为国家和人民建树了丰功伟绩,无愧于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国务院为她立碑铭文所誉“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的称号。而为民、务实、清廉,为她的崇高作了最好的注脚,值得当代共产党员学习和弘扬。
其他文献
金秋十月,在这样一个硕果飘香的日子里,我们专访组来到了位于广州番禺区的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广艺”),叩响了这座南国艺术殿堂的大门。走进学院,即能感觉到一股浓郁的艺术气息和学术气氛。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院长陈学希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历史的延续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从解放初期叶剑英元帅亲自主持创办至今,已有62年的历史。她是艺术家成长的摇篮,曾培养了无数的
期刊
宋任穷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的卓越领导人。1964?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的宋任穷到辽宁省金县三十里堡公社蹲点,要求干部不要让群众称“官衔”,体现了老一代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不让群众称“官衔”,既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党性修养,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时任东北局书记的宋任穷可谓位高权重,在群众眼中是个典型的大官。但是,宋任穷并没
期刊
为提高省委工作部门编撰部门专门史的业务水平,推进部门史的编写工作,5月13—15日,省委党史研究室在广州市举办了省委部门专门史编纂培训班。培训班邀请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黄如军、党史专家曾庆榴、黄振位、叶文益、莫岳云等授课,省委党史研究室领导杨汉卿、陈弘君、李淼翔、杨建,省委14个工作部门以及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人员共50多人参加了培训。  黄如军、杨汉卿围绕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工作
期刊
邓小平曾经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邓小平的这“一股子气”,是江浙人“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的探索,是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品质,是深圳人“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时至今日,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更需要“一股子气”
期刊
仁化县位于粤赣湘边界,是广东省革命老区县。大革命、土地革命时期,仁化是广东北江农民暴动的中心,与南雄、始兴、曲江、乐昌的一部形成割据的局面,被誉为“海陆丰第二”;是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在仁化打响粤北、湘南暴动第一枪,支援广州起义、发动湘南起义的红土地;是井冈山苏区、中央苏区时期的根据地,是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的战场。  今年是仁化暴动87周年、中央红军长征过境仁化80周年。为使社会
期刊
在广东省中部偏北山区,有一个千年古县——新丰县。它位于珠三角地区最高的山峰——海拔1438米的云髻山下,是新丰江的源头,也是东江、北江和流溪河水系的支流。新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和集散地。红军早期领导人李任予的故居就坐落在新丰县丰城城东村车田围。李任予故居建于清末年间,为砖木泥土瓦房结构,内有天井、前厅、后厅、住房,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故居门前有一个占地
期刊
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南一位农民7万多元卖粮款被粮管所拖欠11年,在媒体曝光、有关领导作出批示后,当地立即派员查证核实,并于当晚就将所欠粮款及利息全部送到当事人手中。  辛辛苦苦种了粮,高高兴兴卖了钱,却被一拖拖了11年,这位普通农民漫漫讨钱路上的艰辛,完全可以想象。然而,在媒体曝光、领导批示后,这一“天大”的难题竟在一天之内得到解决,效率之高真是令人感叹。应该说,知错能改、亡羊补牢,当地还是为民众
期刊
重视历史学习,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党的历史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既有高屋建瓴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又有针对某段历史或某个历史人物的具体评价,平实的语言之中闪烁着深刻的思想光辉。这些论述,对于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运用党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让党史学习成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
期刊
如今,谈起改革开放,大家都一致说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就举世公认,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空前增强,国际地位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空前提高。即使那些对现实有种种意见的人,你让他再回到30多年前过那种闭关锁国下的贫穷生活,他一定也不愿意。  谈论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能不谈到广东,因为广东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先走了一步,很多领域的探索、改革,相关政策的调整、试验,都是从那里开始,然后才推向全国的。历史把习书记
期刊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反腐倡廉建设。从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一代又一代领导人,始终把反腐倡廉工作放在党的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反腐倡廉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举措,为我们党进一步搞好反腐倡廉建设做出了新的部署。  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党虽然始终重视反腐倡廉建设,但基本上是把它当成一个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