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前人经验与理论基础,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应用方法做出优化探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教学方法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辅助工具,其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很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新授课中的思维导图
1、课前规划流程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与前提,而在课前充分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历史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更加清晰直观。比如将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难点知识、实际学情等罗列出来,实现对教学过程预设的可视化。这与传统的备课环节相比较不仅精炼简洁,而且便于操作,极大地增强了教学设计与预设的流畅性和系统性。教师可以将不同教学环节以关键词的形式分布于思维导图之中,接着对具体课程内容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并留下空档以便于随时补充。
例如,在“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课中,首先确定本课主题“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接着确定一级概念,将其设置成为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知识,再次选择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一级概念基础上对二级概念进行概括和整理,如与教学目标这一一级概念相对应的二级概念就是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二级概念就是“英国”“荷兰”“殖民扩张过程及其历史影响”等关键词;与教学方法相对应的耳机概念可以有问题探究、自主探究、引导点拨等。最后,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内容就是“荷兰的崛起”“英国的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课中呈现主体
历史课课堂板书的书写过程也就体现了教师授课的全部过程,课堂板书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与传统的线性板书相比,思维导图式的板书更具优势,它不但条理清晰而且形式多樣,颜色、图片、线条充斥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课上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活跃学生大脑,而且思维导图式的板书绘制也十分简单方便。
例如,在“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中,教师可以通过本课的关键词“三民主义”切入,随着不断的讲解来引导学生向与之有关的“历史背景”“内容及评价”“新发展”等方面靠近,逐渐使这些分支构成一张思维导图,并在图中标记出本课的重难点。整个过程边讲边绘,既完成了授课,也使得板书和思维导图得到了完整呈现,帮助学生突破了重难点。
3、课后修正教学
历史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实时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所设计好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在实际课堂之中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但衔接必须要稳固牢靠,这是确保自重教学质量的必要因素。每一位勤于思考和反思的教师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教育修为,可见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帮助教师课后调整精进、总结经验、反思不足的重要一步,因此应尽量减少口头复述或简单书写等反思方式,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些许问题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下来,比如教学目标的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方法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等等。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使得教师可以清楚简便地了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的优缺点,为之后的教学提供充分的经验。以“古代的经济政策”一课为例,教师在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时可以从教材入手,分析教学方法的选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等方面,着重从利弊和改进方向来做出思考,可以逐项罗列出来以防疏漏。总的来说,反思的过程要始终以学生的真实反映为主要方向,毕竟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
二、指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对于学生建构新的历史知识有着积极意义,而教师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建构和使用思维导图的能力。例如,在“罗斯福新政”一课的课前预习中使用思维导图,主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明确新课知识内容中的重难点。本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新政实施时的背景;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新政在两个阶段下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和手段,其中1933年到1935年为第一阶段,主要体现在国家对于农业、工业、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干预;而1935年后即为第二阶段,主要是对第一阶段成果的巩固、继承和发展。那么在制作思维导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层级分化,围绕关键词“新政”进行网状分散,自己理解了的地方可以用“对勾”标注;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可以用“星”来标注;不懂的地方画上横线等等。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教师也要注意科学制图、合理运用,秉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从多方面进行不断完善,切实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春秀.高中核心素养取向的历史思维导图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01):45-48.
[2] 林腾希.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2018(27):7-8.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导图;教学方法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辅助工具,其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很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新授课中的思维导图
1、课前规划流程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与前提,而在课前充分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使历史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更加清晰直观。比如将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难点知识、实际学情等罗列出来,实现对教学过程预设的可视化。这与传统的备课环节相比较不仅精炼简洁,而且便于操作,极大地增强了教学设计与预设的流畅性和系统性。教师可以将不同教学环节以关键词的形式分布于思维导图之中,接着对具体课程内容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并留下空档以便于随时补充。
例如,在“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课中,首先确定本课主题“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接着确定一级概念,将其设置成为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知识,再次选择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一级概念基础上对二级概念进行概括和整理,如与教学目标这一一级概念相对应的二级概念就是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二级概念就是“英国”“荷兰”“殖民扩张过程及其历史影响”等关键词;与教学方法相对应的耳机概念可以有问题探究、自主探究、引导点拨等。最后,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内容就是“荷兰的崛起”“英国的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课中呈现主体
历史课课堂板书的书写过程也就体现了教师授课的全部过程,课堂板书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与传统的线性板书相比,思维导图式的板书更具优势,它不但条理清晰而且形式多樣,颜色、图片、线条充斥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课上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活跃学生大脑,而且思维导图式的板书绘制也十分简单方便。
例如,在“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中,教师可以通过本课的关键词“三民主义”切入,随着不断的讲解来引导学生向与之有关的“历史背景”“内容及评价”“新发展”等方面靠近,逐渐使这些分支构成一张思维导图,并在图中标记出本课的重难点。整个过程边讲边绘,既完成了授课,也使得板书和思维导图得到了完整呈现,帮助学生突破了重难点。
3、课后修正教学
历史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个实时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所设计好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在实际课堂之中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但衔接必须要稳固牢靠,这是确保自重教学质量的必要因素。每一位勤于思考和反思的教师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教育修为,可见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帮助教师课后调整精进、总结经验、反思不足的重要一步,因此应尽量减少口头复述或简单书写等反思方式,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些许问题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下来,比如教学目标的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方法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等等。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使得教师可以清楚简便地了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的优缺点,为之后的教学提供充分的经验。以“古代的经济政策”一课为例,教师在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时可以从教材入手,分析教学方法的选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等方面,着重从利弊和改进方向来做出思考,可以逐项罗列出来以防疏漏。总的来说,反思的过程要始终以学生的真实反映为主要方向,毕竟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
二、指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对于学生建构新的历史知识有着积极意义,而教师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建构和使用思维导图的能力。例如,在“罗斯福新政”一课的课前预习中使用思维导图,主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明确新课知识内容中的重难点。本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新政实施时的背景;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新政在两个阶段下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和手段,其中1933年到1935年为第一阶段,主要体现在国家对于农业、工业、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干预;而1935年后即为第二阶段,主要是对第一阶段成果的巩固、继承和发展。那么在制作思维导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层级分化,围绕关键词“新政”进行网状分散,自己理解了的地方可以用“对勾”标注;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可以用“星”来标注;不懂的地方画上横线等等。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有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教师也要注意科学制图、合理运用,秉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从多方面进行不断完善,切实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春秀.高中核心素养取向的历史思维导图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01):45-48.
[2] 林腾希.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2018(2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