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张大千先生诞辰100周年暨《张大千的世界》《张大干的世界研究》首发仪式并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wei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文联、四川省美协、四川美术出版社联袂主办的纪念张大千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张大千的世界》(3卷)、《张大千的世界研究》首发仪式并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4月28日在成都举行。省政协副主席曾清华、省老领导章玉钧及部分省直机关、人民团体的领导和文艺界、新闻界、社科界的专家学者与张大千先生的亲属、大风堂门人、再传弟子并张大千故里内江市的有关领导计一百余人参加了会议。专程前往参会的还有来自北京、上海、台湾、深圳、常州的研究张大千的专家学者及张大千先生的亲属与大风堂门人、再传弟子。
  《张大千的世界》(3卷)与《张大千的世界研究》分别由张大千纪念馆原馆长、现供职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汪毅所著与编,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张大千的世界》3卷为《聚焦张大千》、《回眸张大千》、《大风堂的世界》,均由台湾“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秦孝仪题写书名,四川省政协原副主席章玉钧作总序,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黄小祥、原副省长李进、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局局长李维一、著名艺术家钱定一分别作序,《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中华文化论坛》、香港《读书人》等报刊发表有书评,《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读书周报》、《中国地方志》等报刊有报道。《张大千的世界研究》为目前系统研究张大千及其艺术的第一本论文集,荟萃了海峡两岸58位作者撰写的80篇文章,所论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几乎涵盖了目前研究张大千世界的前沿,有的甚至填补了研究张大千世界的空白,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和价值。
  纪念大会由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杨时川主持。省政协副主席曾清华、省文联党组书记黄启国及中共内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忠在会上讲话,张大千女儿张心庆(委托发言)、大风堂门人龙国屏、谢伯子、再传弟子游三辉在会上发言,共同缅怀了一代艺术巨匠张大千为中华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曾清华对这次纪念活动及《张大千的世界》(3卷)、《张大千的世界研究》的文化意义作了充分肯定。黄启国在讲话中指出,张大千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不仅是四川的骄傲,而且是中国的、世界的骄傲。他还认为,这个学术研讨活动既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省文联举办的第一个文化学术活动,又是文联自换届以来举办的第一个文化艺术活动,具有特别意义。
  学术研讨会由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林木与张大千纪念馆原馆长汪毅主持。就张大千的文化贡献、张大千学与大风堂画派、张大千的艺术创作、张大千的破(泼)墨泼彩、目前海内外研究张大千现状、张大千与敦煌壁画等内容,十余位专家学者宣读了论文,学术主持人进行了点评。
  《人民日报》(人民网)、《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四川新闻网等十余家媒体报道了此次活动。
其他文献
一、孙中山抱病北上以求国家“和平统一”    1924年9月23日,倾向革命的冯玉祥在北京发动了政变,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推翻了直系军阀把持的北京政府。冯玉祥等人电邀正在广东韶关准备北伐的时任广东革命政府大元帅的孙中山“北来主持一切”,以便“好好施行其计划与主义”。此时,全国各界人心激奋,盼望中国从此能实现统一和从事建设,因而纷纷电请孙中山北上以解决国是。尤其是北方的国民党员,担心孙中山如果不北上
期刊
一、偏爱辩解终究无益    现代研究家出自对农民起义首领的热爱,极力否定张献忠“屠蜀”一事。其论证方式虽有多端,而目标和趋向则基本一致:  一是痛斥“张献忠杀尽蜀人”的谰言,以归还其清白。其实“杀尽蜀人”这句话仅属文学性语言,既无定量价值,亦非史学定性;即使不做考证,只凭常识也能知道,谁能把四川人杀个一干二净,不留半口?所以反复辩证根本没有必要。  二是力辨张献忠杀人数量不大,以洗刷其罪责。这可能
期刊
朋友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有幸来美国纽约举办画展,并在展览期间来耶鲁大学这座名校讲演,是我终生难忘的。在此,我要感谢朋友们的盛情邀请,感谢诸位光临。  我今天讲的是我对中国绘画的继承和发展的看法;同时我要讲一讲中国彩墨画与香格里拉的关系,特别是我对中国绘画的色彩问题的体会,愿与诸位朋友共同讨论、共同研究。敬请指正。   一、最早的中国画是重彩画    人们对中国画存有误解,以为中国画仅
期刊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要论小说创作数量之多,影响之广,非著名通俗章回小说家张恨水莫属。  他17岁开始写作,三十年间出版了一百多部中、长篇小说,写了五千多篇杂感、随笔,总量达三千五百多万字。可长期以来,我们的现代文学史家以政治倾向作取舍,把非“主流”的作家排斥在文学史外(只局限于几大社团),使这位名震宇内、妇孺皆知的作家竟告阙如,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    中国的大仲马加上半个巴尔扎克    张恨水
期刊
唐代女诗人中,薛涛和李冶、鱼玄机最为著名。薛涛的诗,不仅有世所传诵的《送友人》、《题竹郎庙》等篇,以清词丽句见长,还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关怀现实的作品。在封建时代,像她这样的女性,还真是不可多见。她曾到过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罚赴边有怀上韦相公》诗,其第二首说:“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却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对守边士兵的艰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而据说是她思念情人而写的《锦江春望词》四首,则令人扼腕
期刊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中后期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书画家以及文艺评论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一生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浮沉。神宗年间王安石新党一派执政。他讥笑王安石变法的诸多弊端,接连上书宋神宗,反对变法方案,遭到王安石一派的排挤,不得不放弃做待遇优厚的京官,自请到地方任职。当神宗病死,继位的宋哲宗年幼,高太后把持朝政,又重新起用司马光等旧
期刊
涪江由北而南,当流经射洪县柳树镇境时,江面开阔,水势平缓。江水在这里绕流成一处大的河湾。西岸形成一坝河滩、田原,柳树镇的房舍星罗棋布于大片田畴中。东岸则是丹岩赤岸,盘根错节的黄桷树用它的浓荫掩隐着一条窄窄的小街和重重庙宇。这便是我们多次寻访过的古镇——青堤镇。这里距射洪(太和镇)城区20公里,为涪江中游地段。  清清的江水拍打着岩岸,赭红色的岩石好似沿东岸筑起了一道长堤。那些整片、坚实的岩坎形成好
期刊
钱玉趾最近公开出版了新作《巴蜀史与古文字探》。全书分二辑,近三十万字,图一两百幅。其考证严谨,立论新颖,为巴蜀文化研究的百花园增添了一株奇葩。钱先生对巴蜀古文字研究尤为关注。他于二十余年前写的《古蜀地存在过拼音文字》(载于《四川文物》1988年第6期)、《古蜀地存在过拼音文字再探》(载于《四川文物》1989年第6期)曾为海内外瞩目。本书第一辑全面展现了作者在巴蜀古文字并及中华其他古文字研究方面较高
期刊
当代中国文化的—个显著标志,就是文化的发展追慕着西方潮流,一直借用着西方的话语模式、研究方式,几千年精美丰厚的文、史、哲积累远离我们的国民教育。学术浮躁,选题重复陈旧、观点不新,缺乏创新价值、内容雷同的平庸之作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而且对学术的发展也极为不利。学术性是由稿件的选题原创性、观点的新颖性及论证的严谨性等学术品质构成的。高质量论文的关键是作者能够站在学科前沿研究解决学
期刊
丘溶(1421—1495),字仲深,明代海南人氏。他“幼孤,母李氏教之读书,过目成诵。家贫无书,尝走数百里借书,必得乃已。举乡试第一,景泰五年成进士。”(《明史·丘溶列传)丘溶为官四十余年,曾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等朝廷要职,是明中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  作为一位封建士大夫,丘溶有许多时人“不可及”之品行。如:他身处名利场却能心静如水,读书不辍,且勤于笔耕,有《琼台会稿》、《世史正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