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向新世纪,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已成为基础教育相当重要和迫切的任务。那么,如何落实这一任务呢?笔者以为,针对当前教育界实际,教育工作者首先应着力转变好三种观念。
一、转变学生观
反思我国教育界传统的学生观,从学校教师到学生家长到社会,好学生的标准是:一言一行遵守规矩,回答为题整齐划一,在家从父母,在校从老师,考试照课本,答案合格准,考试获高分。否则就是“出格”、“不听话”、“不可教”、“调皮捣蛋”。正是这样的学生观,极大地扼杀李青少年的创新思维,窒息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这种学生观,培养的学生是唯书、唯师、唯上、唯分的唯唯喏喏的学生,缺乏独立性、进取性、创造性。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事实上,青少年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大力开发。转变陈旧的学生观,解除对学生过多的束缚,还给学生自由畅想的天空,积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这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思维ied一个首要问题。
二、转变教学观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育”这个词,就其本意讲:在英语中有“抚育、自我生成”之意;在德语中有“引导,唤醒”之意。蔡元培先生也曾经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使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过程却与“教育”的本意有所违背,甚至有时相差甚远。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听,“填鸭式”、“满堂灌”比比皆是。即使是“启发式”教学,也是教师问,学生答,对学生作业和考试的答案要求与书本和教师讲得一致,搞统一化、标准化,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技能的训练,更谈不上新思维的培养。老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不惜牺牲学生大量而宝贵的时间,滥发资料,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反复训练,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苦不堪言。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转变教学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显得何等的重要和迫切。事实上,在现代教育中,教学过程绝不仅仅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应是师生之间乃至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应当能够是知识信息得到增长。引外,教学过程,还应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大量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把基础知识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的革命》一书作者也指出,我们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更重要得多。未来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全新的教学观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三、转变教师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相沿几千年对教师及其职业特点的概括。这种传统的教师观把教师看做知识的传授者,因而传统型的教师可以说是知识性的教育。“百科全书式学者”、“学富五车”是传统型教师的最高标准。教案力求详尽,讲课讲究程式,批发作业要全面细致,辅导学生要不厌其烦,考试要步步为营。这样严格履行“五认真”要求的教师才是一名好教师。
但是,这种传统意义的好教师与现代教育要求却是不相适应的。因为,现代教育需要现代化的教师。无论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形成,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还是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的运用都要求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去完成,去实现。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胜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工作。如果教师只满足于把书本的(其实有不少已是陈旧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不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创新思维的培养,那么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只能成为一句空话,甚至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还会被压抑或窒息。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师观,确立起适应创新教育的新的教师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而适应创新教育的新型的教师起码应具有现代教育观和现代师生观、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5-01
一、转变学生观
反思我国教育界传统的学生观,从学校教师到学生家长到社会,好学生的标准是:一言一行遵守规矩,回答为题整齐划一,在家从父母,在校从老师,考试照课本,答案合格准,考试获高分。否则就是“出格”、“不听话”、“不可教”、“调皮捣蛋”。正是这样的学生观,极大地扼杀李青少年的创新思维,窒息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这种学生观,培养的学生是唯书、唯师、唯上、唯分的唯唯喏喏的学生,缺乏独立性、进取性、创造性。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事实上,青少年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大力开发。转变陈旧的学生观,解除对学生过多的束缚,还给学生自由畅想的天空,积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这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思维ied一个首要问题。
二、转变教学观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育”这个词,就其本意讲:在英语中有“抚育、自我生成”之意;在德语中有“引导,唤醒”之意。蔡元培先生也曾经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使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过程却与“教育”的本意有所违背,甚至有时相差甚远。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听,“填鸭式”、“满堂灌”比比皆是。即使是“启发式”教学,也是教师问,学生答,对学生作业和考试的答案要求与书本和教师讲得一致,搞统一化、标准化,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技能的训练,更谈不上新思维的培养。老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不惜牺牲学生大量而宝贵的时间,滥发资料,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反复训练,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苦不堪言。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转变教学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显得何等的重要和迫切。事实上,在现代教育中,教学过程绝不仅仅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应是师生之间乃至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应当能够是知识信息得到增长。引外,教学过程,还应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大量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把基础知识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的革命》一书作者也指出,我们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更重要得多。未来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全新的教学观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三、转变教师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相沿几千年对教师及其职业特点的概括。这种传统的教师观把教师看做知识的传授者,因而传统型的教师可以说是知识性的教育。“百科全书式学者”、“学富五车”是传统型教师的最高标准。教案力求详尽,讲课讲究程式,批发作业要全面细致,辅导学生要不厌其烦,考试要步步为营。这样严格履行“五认真”要求的教师才是一名好教师。
但是,这种传统意义的好教师与现代教育要求却是不相适应的。因为,现代教育需要现代化的教师。无论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形成,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还是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的运用都要求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去完成,去实现。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胜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工作。如果教师只满足于把书本的(其实有不少已是陈旧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不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创新思维的培养,那么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只能成为一句空话,甚至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还会被压抑或窒息。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师观,确立起适应创新教育的新的教师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而适应创新教育的新型的教师起码应具有现代教育观和现代师生观、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