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心性观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zh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与“性”一样,是原始道家展开其道论时使用的一个基本概念。所以,道是道家开展心性论述的基础,即一切心性观成立的前提是道的存在;进而,由道内化至人而性、再由人而心延展开来。道家生死观,是道家心性观的支脉。以上三点共同构成道家心性观的内容。
  【关键词】道;心性;自然;生命
  一、道
  道,本为路,老子以“道”为天地万物的本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有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昔之得一者”,都是因为道在其中。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源与本体,造就了天地万物。《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公《道德真经注》卷二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道家看来,天地乃道的化生物。道化生为天地是自然而然,天地化生万物也是自然而然。
  道的本性即是自然无为。《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道之本体也;“无不为”者,道之作用也。“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为无为”,“事无事”,“处无为之事”,则“无以为”,则无以为事。
  二、道化心性
  (一)由道而性
  傅斯年尝考“性”古训为“生”。《吕氏春秋·季冬纪·诚廉》:“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另外,《吕氏春秋·不苟论》:“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数也。”此将“性”视为万物之根本,天地之数。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的本原、本根,也是万物的本体。道在具体物上的彰显,即是“德”。物之得道,是德;就物而言,其之所以是其,则属于性。道于天,为天性;于人,为人性;于物,为物性。性不是别的,正是道在具体物上的现实显现,由此,性亦可谓之曰“道性”。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即自然无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无为之德,即“常德”。“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盛赞婴儿、赤子,因其常德也,亦因其不失其常德也。老子所突出的为性之本然,而庄子则更强调性之本真。老子讲人,突出人之自然,其落脚点是社会政治;庄子讲人,则突出人之自由,其落脚点是个体的精神世界。
  天地万物源于道,道的本性是自然。人既源于道,道之性亦即是人之性,所以,人的本性也是自然。《庄子·马蹄》:“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马的自然本性,即是在天地之间自由自在。《庄子·马蹄》:“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民之织而衣,耕而食,就如马之“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亦民之常性,名曰“天放”。天为天然、自然;放为自在、自由。民之本性即是自然、自在而自由。自由而自在是人的自然本性,在自然状态,人的本性获得了最充分的体现,同时也是人性、人生之理想状态。
  (二)由道而心
  《道家人性论阐微》曾指出道家人性论有自然人性和无为心性两个层面,后者乃前者的深化,或者说,“无为”概念赋予了自然本性以心性的深度。如果说,性是指人先天的方面,那么,心则是指人后天方面,或是说人精神的主宰。由性而心,是由先天向后天的发展。人之性必显于人之心,人之心亦可见人之性。
  老子思考问题的是社会治乱。从社会角度立论而论人,老子突出人之自然,从而强调“虚心”。庄子立论的出发点则是个体。虽然庄子也肯定人之自然,但庄子更推崇和强调的是人之自由。所以庄子推崇“游心”,其一为形游,二为神游,三为心游。其中庄子最推崇的,则是心游,是精神的自由。《庄子·人间世》:“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乘物以游心”,“物”者,身外之物也,既指身外之物事,亦包括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功、名、利、禄之类;“乘”者,凭也,假借也。“乘物”者,物为我役,物为我所用,如此,方才可以“游心”。
  自然、自在而自由,根自于道,由道而成性,由性而成人之心,成为人之精神,成为人精神的本真,成为人的精神生活。此一精神生活,即是道家所推崇的精神生活。此一精神生活的基本内容,亦是自然、自在而自由。自然、自在而自由,为一整体,本身亦不可分离。
  三、生命
  “命”在《说文》中的解释是“命,使也。从口,从令。”其与生命有关的意思有两个,一是天命;命运。《诗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论语务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二是生命。《礼记祭法》曰:“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很显然,生命一词的原始意义指的是事物的生成和生命体所具有的存在和活动的能力。
  《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此一切都是命运之自然。《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以一种恬然达观的态度面对遭受的一切,正是精神修养达到极致的表现。庄子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所采取的达到自由的途径,正是以对不自由认可为前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此“安”字具有深意。既不可奈何,方能安然处之;既已安然处之,则心亦释之;心灵之威压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就是自由而自在的状态。庄子知命,是以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来对待命。所以,庄子只教人安命。庄子所倡导的是一种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
  人有生,即有死,世界上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生死。道家对于生死一般持一种自然的态度。老子倡导自然无为,老子所崇尚的人生,也是自然而无为。所以,《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故贵生者,无以生为也;不自生,故能长其生。
  庄子对于生死有更为详尽的论述。《庄子·至乐》:“死生为昼夜”。昼夜的交替是完全自然而然的,生与死也一样,是自然现象。《庄子·至乐》:“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庄子·大宗师》:“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死生,既是命,既是天,既是夜旦之自然交替。《庄子·达生》:“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既如此,亦惟有以自然之态度待之。生死既为昼夜,不能却,又不能止,人又何必悦生而恶死?《庄子·至乐》:“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悦生而恶死,有违于自然之道。
  《道德经》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之有大患,在于人把自身看得过于珍重,造成很大的压力。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自在,所以他反对用利害来对待一切。而利害之中,最为重大者,莫过于生死。《庄子·齐物论》:“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从不畏惧死,亦不拒绝死。庄子真正所要追求的,只是精神的自由与自在以及心性的宁静与淡泊。庄子对于生死所持的独特态度,正是建立在这一心性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罗安宪.中国心性论第三种形态:道家心性论[J].人文杂志, 2006(1):56-60.
  [2]郑开.道家心性论研究[J].哲学研究,2003(8):80-86.
其他文献
【摘 要】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农村的法治建设是实现全民守法和治理法治化的关键。受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文化状况、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农村法治建设面临着些许问题。农村法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法治农村需要党的领导,需要村民的参与,同时考虑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和村民的实际需求来积极推进。  【关键词】农村;法治建设;问题;意义  中国法治建设最重要任务
期刊
【摘 要】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科研资源,可以鼓励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刺激其创新思维与科研动力。当下学习《外国文学》课程的汉语言文学及其相关专业大学生可以参与到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三个层次的科研创新平台中,其中高校层次的创新平台以专项基金、导师制度、实践基地等不同形式共同合作,成为大学生科研创新资源的主要来源。利用各层次的科研创新平台,可以加快大学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雾震”污染的频发,不仅影响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更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在“雾霍”污染治理中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责任尤为重要,本文从强化我国地方政府责任意识、完善生态问责制度、以及健全沟通协调机制等来阐述“雾霾”治理中强化地方政府责任的重要性。  【关键词】“雾霾”污染;政府职能;地方政府责任  一、我国雾霾污染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雾霾污染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不仅雾霾天
期刊
【摘 要】当今世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懂得网络营销。网络营销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包括市场分析和研究、产品的销售、价格的促销以及渠道的营销、营销战略定位等等。企业也要处理好营销的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服务效益,做好市场定位。  【关键词】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有效开展  现代的企业面临着更多的压力,这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一种内在的紧迫感。企业要在现代的互
期刊
【摘 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区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民群众就业创业和致富能力的必然选择。未来几年是全国和全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时期,文书档案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文书档案管理是一个单位档案存在的基础和重要的资源发生地,是单位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量标准,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是对中职学校文书档案管理的现状进行探讨分
期刊
【摘 要】当前,对于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而言,我国国产影视作品虽然不乏优势之作,但是,一直以来中国影视作品难以在国际影视领域中问鼎,加上当前行业市场竞争形势的越加激烈化,国产影视作品则急需打开新思路。而将民族元素运用到影视作品之中,则能够为影视作品增加一份独属于中国特色的魅力,进而在满足剧情发展之需的同时,展现中国审美并提升国产影视作品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是围绕影视作品中民族元素的应用,展开相关的
期刊
【摘 要】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强调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儒家思想更是深入人心,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进入近现代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尤其是受到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都出现了新的内容。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在物质与技术的强烈冲击下,人们对精神层面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大学生思想道德弱化问题凸显。大学作为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中心,作为大学生的集聚地,肩负
期刊
【摘 要】地学作为一门长期附庸史学的学科,一直随着史学的发展兴衰而沉浮。明朝由于处于封建专制主义衰落和近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交替时期,这种独特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为明朝的学术思想,诸如经学、文学、史学等,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方向和形式。明朝中晚期,受严峻的社会现实所影响,史学界发出了如“经世致用”等崭新的学术口号,并且依此在史学和地学上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就,《徐霞客游记》、《天下郡国利病书》与
期刊
【摘 要】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建设进程的过程中,现代传媒技术手段在文化传播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作用,摄影作为其中的技术手段之一,以摄影机为媒介来记录群众文化生活内容,通过摄影艺术的呈现来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艺术品位,为推动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动力与活力。本文针对摄影对群众文化所产生的推动性作用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摄影;群众文化;推动作用;研究  前 言  在科学技术
期刊
【摘 要】“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作为宫崎骏的动画收官之作,《起风了》影片讲述了日本零式战斗机开发者堀越二郎年轻的故事,其中夹杂着跨时空的友情,有限的生命中男女风中残烛的爱情与对二战的安静反对。  【关键词】宫崎骏;怀旧;温馨  电影的一贯遵循了宫崎骏的积极向上,坚韧勇敢的精神,以及飞翔的梦想。影片与其他宫崎骏的作品不同的是,电影《起风了》作为真实人物的事件改编,影片温馨怀旧的理想化风格更加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