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五四青年的挫败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c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汎森先生以“历史”与“政治”冠于傅斯年的一生,将傅斯年矛盾纠结的生活状态深刻地表现在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学术与政治中。终于难逃历史与政治的牵绊,但同时王汎森感叹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坚守了自己的阵地:自由、真理。
  【关键字】:傅斯年;历史;政治;理想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先对作者进行了一番了解,发现作者的才气、名气都很大,有“小余英时”之称,下意识地觉得应该跟罗志田老师一样,继承余师衣钵,著作应深刻难读吧!岂料读罢才觉得,这是近几年我所读过的以人物为叙述重点的著作中最有深度且可读性很高的一本书,尤其是最后一章“一个五四青年的失败”对傅斯年的一生进行了回顾,深入分析傅斯年之所以成为作者笔下傅斯年的原因,见解独到,发人深省。在“历史”与“政治”中徘徊的傅斯年,肩负着民族存亡,国家富强的重任,可争强好胜的性子又不甘心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上古史,落后于他人,“我本以不满于政治社会,又看不出好路线来之故,而思遁入学问,偏又不能忘此生民,于是在此门里门外跑来跑去,至于咆哮,出也出不远,进也住不久,此其所以一事无成也。”当然这只是傅斯年的一种自谦之辞,他的《夷夏东西说》至今仍启发着后进学人。
  “他所爱的他无法坚守,而他能够坚守的他却不爱”作者用一句话概括出了傅斯年纠结矛盾的一生。傅斯年出生于中国最保守的地区—山东,并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他被期望成为传统学术的薪火传人。但令人惊讶的是1918年他很快被争取到新文化群体一边,并创办比《新青年》更激进的《新潮》杂志。随后成为五四游行示威中的领袖人物。在北大创办《新潮》杂志时期,他攻击传统中国文化,以“四海无家,六亲不认”作为自己厌恶传统家庭的宣战口号。痛陈中国传统专制制度,主张通过创造有机体“社会”代替无组织的“群众”,以“社会”的培养促进政治的解决。在这些激进的改革深处是傅斯年对他所熟悉的传统文化的亲切。在作者看来“虽然傅斯年强烈诋毁中国传统,但他的内心世界从来都不是如此泾渭分明的”,整个自我只是装着旧酒的新瓶子。因此“一团矛盾”就常常不由自主地从其笔端涌出。在“历史”与“政治”之间,矛盾尤甚。傅斯年留学欧洲时主修自然科学,期望对中国的未来做出一种确切的解释。他非常强调原始资料的重要性,主张“我们不是读书的人”,而应该“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同时极力呼吁史学同道德和政治相分离,禁止通过编写历史或制造任何历史哲学来回答当下的政治问题,反对通史,主张进行专题式的写作,并且认为文化革命先于政治革命。因此,聚集在傅斯年周围的一批知识分子达成共识“二十年不谈政治”,“拯救国家的唯一办法是让年轻学者用二三十年做深刻学问”,“做学问不问实际应用”。但这一原则很快面临着政治需求的挑战。九一八事变以后,傅斯年向当时的知识分子发出了“书生何以报国”的疑问。为了证明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傅写就了一本简短的《东北史纲》,然而书中的错误招致了保守派们的攻击。实际上傅斯年对这一写作计划准备不足是有着清醒的意识的,但这一次,民族情感压倒了学术规范,在历史客观性与急切的政治需要之间,傅斯年选择了后者。然而一旦进入政治领域,傅又从理想的政治出发对现实政治不时抨击,讨伐孔祥熙,炮轰宋子文,从体制外的立场上鞭挞国民党政府的弊病而求政治之改进。但国民党党派专制的制度和意识形态是讨论和批评的禁区,在这样的情势下,傅只能攻击政治人物而不触及政治框架,他再次陷入传统思想与现代政治之间的矛盾困境当中。
  傅斯年作为一名历史学家,长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他以自己在西方所受的训练重新审视过去对传统的理解,提出他最重要的学术主张“夷夏东西说”,修复被顾颉刚拆散的古代史的旧画面。疑古本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当顾颉刚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时,远在欧洲留学的傅斯年对罗家伦、姚从吾评论道:“颉刚是在史学上称王了,恰被他把这个宝贝弄到手;你们无论再弄到什么宝贝,然而以他所据的地位在中央的原故,终不能不臣于他。我以不弄史学而幸免此危,究不失为‘光武之故人也’。几年不见颉刚,不料成就到这么大!这事原是在别人而不在我的颉刚的话,我或者不免生点嫉妒的意思,吹毛求疵,硬去找争执的地方;但早晚也是非拜倒不可的”,对顾颉刚的“疑古说”深表赞同。但后来却从“疑古”转向重建古史,有意识地拆解顾的激进学说,将中国古代的碎片,搜集整理,重新建构,并启发了同时代人的思想,傅同时集破坏者和建设者于一身。
  傅早年生活于儒家思想最为浓厚的地区,对中国内省的道德哲学有很深的体会。这就为其从中窥探中国落后的特性提供了条件,傅对中国道德哲学中的几个关键性术语的语源学意义溯源,从而得出“正统儒学没有善恶之分”,为反“内省的道德哲学”提供论据。去台湾以后,仍继续这种方法与风格,影响了台湾史学发展的走向,但也不断地成为挑战批评的箭靶,如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徐复观批评傅斯年与其创办的史语所有意忽略了中国传统学问之内省的道德价值。结果是,1919年至1949年知识分子与政治史之间千丝万缕的重要内容,却因而晦暗模糊了。在面对民族主义与现实政治时,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作为五四时期的学生领袖,傅却成为压制昆明学生运动的主角。在代理北大校长期间将所有在“伪北大”时期积极服务的教员驱逐出去,但很难找到足够的教师来填补这一空缺。他的顽固使他处于相当孤立的地位,然而民族主义支撑着他一往无前。
   然而在晚年,傅斯年逐渐回归到孟子的道德哲学,使其早年在传统和现代价值观念之间的紧张变得和谐。重新权衡自由与平等,最终更彻底地坚持自由主义。就像当初从传统主义一下子转向新文化群体一边一样,傅的思想在晚年变得又是如此迅速,然而来不及系统表述,这些思想便同他一起被埋葬了。作为一个中国近代学者,傅斯年终于难逃历史与政治的牵绊,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坚守了自己的阵地:自由、真理。
  在本书序言部分,王汎森先生希望此书的写作能朝着问题取向的方式努力,但同时是可读的。现在来看,这些期望基本上实现。在本书中作者将傅斯年置于其时代环境之中,在学术与思想的网络中寻找他所在的那个节点。这是一项“为傅斯年定位”的工作,描绘出了围绕在傅斯年周边的思想脉络、学术源流与社会脉动,并揭示这些背景性因素对傅的学术取向、政治旨趣与文化观念的影响,同时探讨了这些因素的彼此匹配与冲突,以及这些匹配与冲突关系在傅斯年身上的反应。作者的研究在“同情”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展示了这样一位处于新旧交替之中的学者的纠结与矛盾之处,描写细腻、深刻,发人深省,使人身临其境。掩卷之余,意犹未尽。
其他文献
【摘要】: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语言信息,大脑要对其筛选、记忆,留下的自然都是重要的、感兴趣的以及一些过目不忘的。不可否认,多彩的语言确实能加强人们的记忆力,本文阐述了什么是语言色彩,论述了语言色彩的分类,并且就其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多的集中语体形式进行了探讨,证明了丰富的语言色彩对人们记忆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色彩;记忆力;表达  语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人们沟通、交流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以2015年3月的重庆医改事件为例,具体分析重庆“七日之痒”发生后群众的舆论导向以及对此政府应该采取的危机公关策略。希望可以通过此次医改事件,提高政府危机触角、增强危机处理能力。  【关键词】:医疗改革;公共关系;政府公关危机   一、事件回顾  1.1重庆医改的具体内容   2015年3月24日,重庆市卫计委官网发布《重庆市物价局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增补重庆市医疗服务项目
期刊
【摘要】:道路及交通建设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地区间跨区域合作的基石。通过分析成渝两地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合作建设的情况,从中发现目前合作中的不足,以给出一些建议促进成渝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建设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实现两地共同发展。  【关键词】:成渝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建设合作;现状;建议  一、成渝跨区域道路及交通建设情况  首先,近年来成渝两地大力发展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主要道路和交通建设,特别
期刊
【摘要】:端节是水族最隆重的传统纪年性节日,也被收录于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而作为端节主要部分的过“端”仪式则是水族人民对祖先崇拜的重要精神表达。但随着的社会转型、生产方式的转变、城乡生活的不断更新,物质生活的改变,使得民间信仰不再主导着全族人民的精神生活。过“端”仪式作为水族民众信仰的表达方式之一,也在现代社会变化过程中不断变迁。  【关键词】:水族;过“端”仪式;变迁;丰来村  丰
期刊
【摘要】: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社会、家长及学生对教育事业高度关注的大环境下,最苦恼的事情就是学生讨厌学习语文。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博弈中,相信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点燃学生对语文的情感火花,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深入感受语文的内在魅力,从而爱上语文学科。文章立足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以兴趣教学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从而使兴趣成为
期刊
重庆市流动人口收入状况的代际比较
期刊
【摘要】 :世纪末情绪肇始于宗教,而后成为一个极富个性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化现象,并有时间、地域、艺术形式的差异。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笔者将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电视动画中的这种世纪末情绪定义为价值幻灭感、自我不实感、人性物化感,并试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心理。  【关键词】 :日本动画;世纪末情绪;基督教末世论;高达  通常所讲的世纪末情绪,是指含有特定社会内容,性质上带有负面特征和消极特征的一种社
期刊
【摘要】:在《娱乐至死》的最后部分,尼尔 ·波兹曼写道:“他(赫胥黎)试图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就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来看,赫胥黎的这一预言似乎已经成真,本文将以《娱乐至死》为切入点,对于后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大众娱乐现象进行分析,力图说明科技力量一方面促进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弱化着我们的理性思
期刊
【摘要】: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他为陶渊明写传记、整理陶渊明作品编成《陶渊明集》并作序、在《文选》中收录陶作,对陶渊明有着全面的认识。萧统因为与陶渊明志趣爱好相投、品德人格相通、受到隐逸之风的影响以及二人文学观趋于一致,所以他对陶渊明的为人和作品都很推崇。在萧统之后,陶渊明在文学史中的崇高地位逐步确立。  【关键词】:萧统;陶渊明;全面认识  一、萧统对陶渊明的全面认识  陶渊明,又
期刊
【摘要】:中国山水诗歌于魏晋时期发端,于唐朝趋于成熟,该诗派擅长描摹山水田园,追寻人与自然宁静和谐的美学境界。英国湖畔派诗人也长于写景,笔下湖光山色中充满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本文着重分析两个诗派的相似与相异之处,以求从诗歌的视角进行中西文学文化上的汇通。  【关键词】:山水诗 湖畔诗 对比  中国的山水诗与山水画发轫于魏晋时期,成熟于唐朝。这一诗派擅长描写山水田园,寄情于幽清宁静的自然美,展示创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