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前苏联数学家赞可夫在《论教学的教学论原理》指出:“组织教學的目的是在学生的一般上达到尽可能比较高的效果”。这里的“一般发展”,按照赞可夫的意见是指儿童身心所有方面的发展,就是“不仅包括儿童的身体发展,也包括儿童的心理发展。在儿童的心理发展方面,既包括智力因素的发展,又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赞可夫的这些思想,在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中值得借鉴。
按照赞可夫的思想,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并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不仅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同时也要促进他们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发展。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是整体地参与的,伴随着知识的掌握,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自始至终发挥着作用:或激励、维持、加强,或阻碍、中断、削弱智力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非智力心理因素本身也发生变化。比如,由于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促进学习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发展;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的意志品质也可以从中得到锻炼;随着所学知识的扩大加深,学生不断取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体验,他们的情感逐渐丰富,并可获得美的陶冶;又由于教学过程各环节组织合理,学生便可逐渐养成自信、自主、积极进取等良好的性格品质,等等。所以,在知识的教学中,既要重科学,讲规律,又要讲情感、讲审美、讲创造。
例如,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它的教学任务或功能应该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数学概念、数学定律和数学法则等基础知识,从中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初步的辩证思维,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同时要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性格,养成他们正确、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使他们得到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知识掌握成为学生应付各种考试、叩开升学大门的唯一依据,教学双方形成了一咱“唯知识”、甚至“唯分数”的思维定势与行为格局。知识掌握取代了学科教学的全部功能。这种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比较地说更为突出。
仍以应用题教学为例。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一般包括:①弄清题意;②分析数量关系,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③列出算式并计算;④估算和检验等四个步骤。应用题教学的各种功能就是通过这四个步骤得以实现的。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时,往往只着眼于学生知识的应用,而忽略了第四个步骤:即使注意了这个步骤,也常常仅止于“通过检验,纠正错误”这个知识、技能教学的功能,至于这个步骤的其他教育、培养功能,诸如培养思维品质的批判性,增强自我反馈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以及养成学习、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与习惯与习惯等教育因素、培养因素都被忽略了。
本人认为,不改变这种状况,素质教育就丧失了它的主要渠道;而要提高民族的素质,则不能仅止于传授知识、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而应该同时兼有促进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全面发展的任务,应该给学生个性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以一定的影响。
人们也许会有顾虑:一是课堂教学的任务已经够重、够紧张的了,再向教师提出这些要求,教师能承受得了吗?二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已经够重、够多的了,再添上这些要求,学生吃得消吗?师生双方是否会因此而顾此失彼,从而影响学科教学的质量呢?
对此,有必要作一点说明。
首先,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教育,使学生在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决不是外加的负担。而且,要求教师全面发挥学科教学的各种功能,是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而不是加班加点,另搞一套。这里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头脑中要树立起素质教育的观念,并以这种观念指导、组织自已的教学活动。
其次是,关于教学质量,它的最终标志应该是学生整个身心发展的成果,而不仅仅是知识掌握的状况;这些成果是在学生垢智力与非智力两种心理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是他们的一般发展的整体水平的体现,而不只是知识与智力水平的体现。理论与实践都证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双向的、互惠的辩证关系。赞可夫所以提出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因为“一般性发展对于学生高质量地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都在起作用”,他根据充分的实验资料指出“可以认为,实验班学生在掌握技巧上的优势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积极发展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工夫”,对于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促进学生身心的成长都肯人不可低估的意义。而敢于和善于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工夫”,是教师的一种远见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是素质教育必然向今天的教师提出的要求。
按照赞可夫的思想,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十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并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不仅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同时也要促进他们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发展。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是整体地参与的,伴随着知识的掌握,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自始至终发挥着作用:或激励、维持、加强,或阻碍、中断、削弱智力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非智力心理因素本身也发生变化。比如,由于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促进学习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发展;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的意志品质也可以从中得到锻炼;随着所学知识的扩大加深,学生不断取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体验,他们的情感逐渐丰富,并可获得美的陶冶;又由于教学过程各环节组织合理,学生便可逐渐养成自信、自主、积极进取等良好的性格品质,等等。所以,在知识的教学中,既要重科学,讲规律,又要讲情感、讲审美、讲创造。
例如,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它的教学任务或功能应该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数学概念、数学定律和数学法则等基础知识,从中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初步的辩证思维,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同时要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性格,养成他们正确、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使他们得到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知识掌握成为学生应付各种考试、叩开升学大门的唯一依据,教学双方形成了一咱“唯知识”、甚至“唯分数”的思维定势与行为格局。知识掌握取代了学科教学的全部功能。这种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比较地说更为突出。
仍以应用题教学为例。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一般包括:①弄清题意;②分析数量关系,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③列出算式并计算;④估算和检验等四个步骤。应用题教学的各种功能就是通过这四个步骤得以实现的。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时,往往只着眼于学生知识的应用,而忽略了第四个步骤:即使注意了这个步骤,也常常仅止于“通过检验,纠正错误”这个知识、技能教学的功能,至于这个步骤的其他教育、培养功能,诸如培养思维品质的批判性,增强自我反馈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以及养成学习、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与习惯与习惯等教育因素、培养因素都被忽略了。
本人认为,不改变这种状况,素质教育就丧失了它的主要渠道;而要提高民族的素质,则不能仅止于传授知识、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而应该同时兼有促进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全面发展的任务,应该给学生个性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以一定的影响。
人们也许会有顾虑:一是课堂教学的任务已经够重、够紧张的了,再向教师提出这些要求,教师能承受得了吗?二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已经够重、够多的了,再添上这些要求,学生吃得消吗?师生双方是否会因此而顾此失彼,从而影响学科教学的质量呢?
对此,有必要作一点说明。
首先,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教育,使学生在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决不是外加的负担。而且,要求教师全面发挥学科教学的各种功能,是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而不是加班加点,另搞一套。这里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头脑中要树立起素质教育的观念,并以这种观念指导、组织自已的教学活动。
其次是,关于教学质量,它的最终标志应该是学生整个身心发展的成果,而不仅仅是知识掌握的状况;这些成果是在学生垢智力与非智力两种心理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是他们的一般发展的整体水平的体现,而不只是知识与智力水平的体现。理论与实践都证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双向的、互惠的辩证关系。赞可夫所以提出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因为“一般性发展对于学生高质量地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都在起作用”,他根据充分的实验资料指出“可以认为,实验班学生在掌握技巧上的优势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积极发展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工夫”,对于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和促进学生身心的成长都肯人不可低估的意义。而敢于和善于在学生的“发展上下工夫”,是教师的一种远见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是素质教育必然向今天的教师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