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今天听我的弟子王靖上青优课推荐课所想到的话题。一堂课,实际上就是围绕着文本所展开的心与心的对话。
王靖课的所教授的的文本还是《宝玉挨打》,只不过班级换成了文科重点班,相同的还是围绕着其中的细节进行品评。
围绕着《宝玉挨打》中的细节,王老师和学生聊了起来,学生与学生聊了起来,在我看来,这就是对话。这其中的对话,有如下几种:
一是情感的对话
一女生向老师发问,面对“金钏儿的含羞赌气自尽”,为何宝玉没后悔,只有“感伤”?
王老师问这位女生是否看过《红楼梦》,女生回答看过,王老师让她复述宝玉与金钏儿交往的经过,再让她谈谈自己的体会。王老师也谈自己的感受。在这里,师生的对话是围绕着宝玉的情感展开的。面对“金钏儿的含羞赌气自尽”,宝玉真的没后悔,只有“感伤”吗?
细看文本,文中有“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在宝玉的父亲看来,宝玉是一脸的“思欲愁闷气色”“咳声叹气”。可以说,“金钏儿的含羞赌气自尽”,实在是让宝玉徘徊懊恨,以至于精神恍然。毕竟是事因由宝玉的调情而起,是他的轻薄造成了金钏之死。
王老师没有简单回应学生的问题,也没对学生的理解简单作评价,而是让回到宝玉与金钏儿交往史上去体味,在学生交流的同时自己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这种方式是智慧的。
又如王夫人的语言和“大哭”这些细节,也可进行一番情感对话。由对话明白,王夫人似乎对贾宝玉充满了母爱。可事实上她哭时,首先想起的不是别的而是已经死去多年的头生子——贾珠,可见她救宝玉只不过因为她现在只有这一个儿子而己。这儿子虽然在她看来是个不孝的“孽障”,但她若失去了这个“孽障”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
二是思想的对话
《宝玉挨打》中是藏着思想的。如贾政对宝玉的毒打,小说用了个“狠命盖”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这是往死里打呀;而宝玉呢,被打后,心里仍不服,他对着黛玉长叹一句“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通过师生、生生对话,我们应该知道,贾政对宝玉意味着封建思想对人的束缚。宝玉挨打有三点原因,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贾政与宝玉之间的根本矛盾在于价值观念、人生道路的选择、正统与非正统,换句话说,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取向两种文化思潮的斗争。贾政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宝玉偏偏拒绝成为封建之材。贾政要的是道德文章、仕途经济,宝玉要的是情场、是知己、是得乐且乐得过且过,宝玉的思想里在充满着人性与人情的同时,也有些颓废,而维护正统的贾政是容不得颓废的。这样一种世界观冲突,最后演变为暴力冲突,贾政不仅用言语和态度,最后还要用“板子”,这是必然的。
再如前面所说到的王夫人的“哭诉”,实际上也包含了这样的思想:在中国的封建家族中,从高高在上的皇室到普通百姓,一直是母以子贵。育子是女人的主要工作。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媳妇不过是家族生存、融合和发展的工具而已。倘不能举男,不管责任在谁,媳妇都被认为是天生无能之辈,当属“七出”列,即使不让她卷铺盖回家,也难免备受冷落。只有做了母亲,她才能有功于夫家,才能有望“母以子贵”。因为丈夫能够休妻,儿子却只能孝母。“夫为妻纲”确实是中国女子无法挣脱的宿命,但儿子却是她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唯一真正属于她的、并寄托着她的全部理想和希望的活的资本,也是她摆脱卑下地位,成为“人上人”的唯一有保证的投资。所以中国传统媳妇能够守寡,却不堪丧子。可以说,宝玉挨打,王夫人心痛,既显出了她的母爱,也是嫡庶之争的反映。
三是精神的对话
可以说《宝玉挨打》是蕴蓄着精神的。在宝玉与众不同的对金钏儿之死的态度上,我们可以见出他对封建束缚的反叛精神。他不喜欢读书,“爱博心芳”,爱和丫鬟们厮混,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从少女们身上看到了清纯自然的一面,与浊臭蠢笨的男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宁肯与地位下贱的丫鬟厮混,也不愿见贾雨村那样势利恶俗的官场中人,是其叛逆精神最集中的体现,而且他被毒打后仍说:“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可见他的叛逆的坚决。
宝玉兼爱大观园的女儿们,不能单纯从青春情欲角度来诠释,其间他对女儿的赞美崇拜,勇敢提了“女清男浊”的精神理念,更多地表现出对美和理想的追求,是对那个充满了浊臭气息的男尊女卑时代的抗争与颠覆,也包含对平等、自由的追求。
王靖老师的课,总体上分为两段,一段是“生”说(“师”补充说),一段是“生”写。无论“说”也好,还是“写”也罢,在我看来,都是对话。前者是偏于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动态的,互动的,形成了对话语境;后者是偏于生与作者、生与文本的对话,这种对话是静态,独立,利于学生在深层的对话中形成感悟与认识。可惜的是后一段,没时间作展示,不知学生对话的深与浅。
按理来讲,文科重点班当优于普通班,但在重点班所上的课却没有普通班精彩,究其原因,是对话准备不充分。具体说来,一是阅读的时间不充分,二是学生考虑到更重要的会考与一诊考试,三是借班上课,不易掌控。由此可以看出,理想的、有效的对话当以“熟读”为基础。要“熟读”需要做到如下两步:一是细读;二是深读,读出问题、读出感受。
即使是如此,像《宝玉挨打》这样的节选内容,依然有实施对话的难度,如宝玉与琪官金钏J儿的交往,又如文化背景等,这就需要教者引领。具体来说:
1.在对话停滞时“引”。如学生提出长史官和贾政的话语细节却无法揣摩深意时,教师就要给学生讲讲贾府与忠顺府的关系(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又如学生提出贾环“四顾一看”的神态细节和王夫人的话语细节时却不明就里时,教师就有必要把回目告知学生。在王靖老师的课堂上,她就告知了学生即“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苔挞”,从而引出“庶嫡之争”这一话题。
2.在对话顺畅时“引”。如学生提出宝玉闻琪官金钏儿之死的心理细节,并说出了正确的理解之后,教师有必要补问一句,其他人有宝玉的“摧伤”“感伤”吗?这一补问,有两个好处,一是让话题拓展开来,二是对话走向深入。
行文至此,把前面的一番琐碎的话概括如下:课堂是生与生、生与师、生与读者围绕文本所展开的心与心的对话,有情感的对话,还有思想的和精神的对话。有效的的课堂对话,要以学生的细读、深思为基础,要靠教师的智慧引领。课堂对话的“点”在文本,目标在文本所涵盖的情感、思想与精神。
(龚志华,绵竹市名教师、绵竹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王靖课的所教授的的文本还是《宝玉挨打》,只不过班级换成了文科重点班,相同的还是围绕着其中的细节进行品评。
围绕着《宝玉挨打》中的细节,王老师和学生聊了起来,学生与学生聊了起来,在我看来,这就是对话。这其中的对话,有如下几种:
一是情感的对话
一女生向老师发问,面对“金钏儿的含羞赌气自尽”,为何宝玉没后悔,只有“感伤”?
王老师问这位女生是否看过《红楼梦》,女生回答看过,王老师让她复述宝玉与金钏儿交往的经过,再让她谈谈自己的体会。王老师也谈自己的感受。在这里,师生的对话是围绕着宝玉的情感展开的。面对“金钏儿的含羞赌气自尽”,宝玉真的没后悔,只有“感伤”吗?
细看文本,文中有“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背着手,低头一面感叹”,在宝玉的父亲看来,宝玉是一脸的“思欲愁闷气色”“咳声叹气”。可以说,“金钏儿的含羞赌气自尽”,实在是让宝玉徘徊懊恨,以至于精神恍然。毕竟是事因由宝玉的调情而起,是他的轻薄造成了金钏之死。
王老师没有简单回应学生的问题,也没对学生的理解简单作评价,而是让回到宝玉与金钏儿交往史上去体味,在学生交流的同时自己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这种方式是智慧的。
又如王夫人的语言和“大哭”这些细节,也可进行一番情感对话。由对话明白,王夫人似乎对贾宝玉充满了母爱。可事实上她哭时,首先想起的不是别的而是已经死去多年的头生子——贾珠,可见她救宝玉只不过因为她现在只有这一个儿子而己。这儿子虽然在她看来是个不孝的“孽障”,但她若失去了这个“孽障”几乎等于失去了一切。
二是思想的对话
《宝玉挨打》中是藏着思想的。如贾政对宝玉的毒打,小说用了个“狠命盖”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这是往死里打呀;而宝玉呢,被打后,心里仍不服,他对着黛玉长叹一句“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通过师生、生生对话,我们应该知道,贾政对宝玉意味着封建思想对人的束缚。宝玉挨打有三点原因,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贾政与宝玉之间的根本矛盾在于价值观念、人生道路的选择、正统与非正统,换句话说,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取向两种文化思潮的斗争。贾政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宝玉偏偏拒绝成为封建之材。贾政要的是道德文章、仕途经济,宝玉要的是情场、是知己、是得乐且乐得过且过,宝玉的思想里在充满着人性与人情的同时,也有些颓废,而维护正统的贾政是容不得颓废的。这样一种世界观冲突,最后演变为暴力冲突,贾政不仅用言语和态度,最后还要用“板子”,这是必然的。
再如前面所说到的王夫人的“哭诉”,实际上也包含了这样的思想:在中国的封建家族中,从高高在上的皇室到普通百姓,一直是母以子贵。育子是女人的主要工作。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媳妇不过是家族生存、融合和发展的工具而已。倘不能举男,不管责任在谁,媳妇都被认为是天生无能之辈,当属“七出”列,即使不让她卷铺盖回家,也难免备受冷落。只有做了母亲,她才能有功于夫家,才能有望“母以子贵”。因为丈夫能够休妻,儿子却只能孝母。“夫为妻纲”确实是中国女子无法挣脱的宿命,但儿子却是她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唯一真正属于她的、并寄托着她的全部理想和希望的活的资本,也是她摆脱卑下地位,成为“人上人”的唯一有保证的投资。所以中国传统媳妇能够守寡,却不堪丧子。可以说,宝玉挨打,王夫人心痛,既显出了她的母爱,也是嫡庶之争的反映。
三是精神的对话
可以说《宝玉挨打》是蕴蓄着精神的。在宝玉与众不同的对金钏儿之死的态度上,我们可以见出他对封建束缚的反叛精神。他不喜欢读书,“爱博心芳”,爱和丫鬟们厮混,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从少女们身上看到了清纯自然的一面,与浊臭蠢笨的男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宁肯与地位下贱的丫鬟厮混,也不愿见贾雨村那样势利恶俗的官场中人,是其叛逆精神最集中的体现,而且他被毒打后仍说:“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可见他的叛逆的坚决。
宝玉兼爱大观园的女儿们,不能单纯从青春情欲角度来诠释,其间他对女儿的赞美崇拜,勇敢提了“女清男浊”的精神理念,更多地表现出对美和理想的追求,是对那个充满了浊臭气息的男尊女卑时代的抗争与颠覆,也包含对平等、自由的追求。
王靖老师的课,总体上分为两段,一段是“生”说(“师”补充说),一段是“生”写。无论“说”也好,还是“写”也罢,在我看来,都是对话。前者是偏于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动态的,互动的,形成了对话语境;后者是偏于生与作者、生与文本的对话,这种对话是静态,独立,利于学生在深层的对话中形成感悟与认识。可惜的是后一段,没时间作展示,不知学生对话的深与浅。
按理来讲,文科重点班当优于普通班,但在重点班所上的课却没有普通班精彩,究其原因,是对话准备不充分。具体说来,一是阅读的时间不充分,二是学生考虑到更重要的会考与一诊考试,三是借班上课,不易掌控。由此可以看出,理想的、有效的对话当以“熟读”为基础。要“熟读”需要做到如下两步:一是细读;二是深读,读出问题、读出感受。
即使是如此,像《宝玉挨打》这样的节选内容,依然有实施对话的难度,如宝玉与琪官金钏J儿的交往,又如文化背景等,这就需要教者引领。具体来说:
1.在对话停滞时“引”。如学生提出长史官和贾政的话语细节却无法揣摩深意时,教师就要给学生讲讲贾府与忠顺府的关系(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又如学生提出贾环“四顾一看”的神态细节和王夫人的话语细节时却不明就里时,教师就有必要把回目告知学生。在王靖老师的课堂上,她就告知了学生即“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苔挞”,从而引出“庶嫡之争”这一话题。
2.在对话顺畅时“引”。如学生提出宝玉闻琪官金钏儿之死的心理细节,并说出了正确的理解之后,教师有必要补问一句,其他人有宝玉的“摧伤”“感伤”吗?这一补问,有两个好处,一是让话题拓展开来,二是对话走向深入。
行文至此,把前面的一番琐碎的话概括如下:课堂是生与生、生与师、生与读者围绕文本所展开的心与心的对话,有情感的对话,还有思想的和精神的对话。有效的的课堂对话,要以学生的细读、深思为基础,要靠教师的智慧引领。课堂对话的“点”在文本,目标在文本所涵盖的情感、思想与精神。
(龚志华,绵竹市名教师、绵竹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