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历史教学,上白天文,下至地理,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識和理论,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联系。高中历史教学的真谛是什么?是传递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識的细节,还是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那么,如何构建一个积极的教育环境,更好地关注、挖掘学生身上积极的个人特质,并且在教育实践中扩展培养这些积极品质,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呢?
二十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无疑为高中历史教师带来新的思考和发展。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积极的心态,也就是通过积极的力量和积极的行为克服自身的不足,用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发掘人自身的潜能和力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知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需要,也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完善,更能促进学生历史知識技能的掌握,实现高中历史教学和育人的目标。
一、海纳百川——提高教师素养是积极心理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结合的通道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个观点:“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識。”叶圣陶先生在他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的第一“韵”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这些都说明,提高教师素养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关键。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以自身素养的提高架设起积极心理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通道。
1.教师健康的心理是积极心理学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现代教育对教师除了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素养之外,还需要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压力大,情绪紧张。只有教师有健康开朗的性格,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积极心理和行为的表率,学生才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拥有乐观的心理状态,体会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更多地表现出功利性,高考的模式,决定了历史学科的地位。学生在历史学科上倾注的时间短、缺乏稳定持久的动力,历史知識掌握程度低。如何在现状中求得发展?历史教师应对历史学科地位有正确认識,学习掌握积极心理学理论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
2.教师应该具备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識和一定的积极心理治疗能力。教师要将积极心理学和历史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客观地认識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具备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識和一定的积极心理治疗能力。这样,既能改进历史课堂教学的环境,也能对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行为和个性倾向作出准确的判断,并且根据学生心理的发展进行积极引导,从而发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顺利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因材施教——精选教学目标和内容是积极心理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最佳交集
1.制定有利于积极心理体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按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可以理解为,通过师生共同的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感知探索,实现“知識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例:《辛亥革命》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历史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和讨论过程,要求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相关史实,并在教师指导下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作出正确评价,从而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认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枪声,体现的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献身精神和不屈斗志,体现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体现的是孙中山先生不怕牺牲、坚持真理、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天下为公”的崇高品质。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彰显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结合。教师如能设定符合学生特点的积极的情感价值目标,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心理体能的水平,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2.寻找教学内容与培养积极心理因素的最佳结合点。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体现了丰富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能力的养成锻炼。教师应该充分认識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寻找历史知識与心理素质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人格和人性的。
积极心理学频繁出现一些词语,例如主动性、思能力、热情、坚强、乐观、自信等等。在历史教学内容中,能得到深刻的阐述和体现。
《美国国父华盛顿》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铸就坦荡的胸怀、坚强的意志;《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促进学生对追求真理、树立伟大的人生目标进行积极的思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使学生感受不屈的抗争精神和气节,“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教导学生永葆乐观向上、从容不迫、自强自立、笑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和积极心理教育完美结合,并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历史内容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
三、润物无声——改进教学方法是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的依托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被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在此基础上,运用积极心理学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应体现在平等、倾听和称赞。
1.平等。心理学有一个“圆桌效应”,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理解为宽松、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平等看待学生;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教师的教态语气、手势眼神都能营造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缩短师生之间心理距离,从而不使课堂教学成为简单的灌输,学生能说敢说,勇于尝试并不怕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
2.倾听。倾听是一种双向的活动,学生是有想法、有质疑的学习主体者,教师要想学生倾听自己,也必须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认真解读他们的质疑,并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学会欣赏学生奇思妙想,进行肯定的评价,保护他们积极的思维状态,培养他们的自信。倾听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个表现。在倾听过程中,教师也在思考、判断和辨别,并作出准确的反映,适时进行积极的引导。
3.称赞。有一句教育格言:“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信心,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感到自卑。”学生需要成功的体验,需要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学校教育当然需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纠正错误,需要发掘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什么是“积极心理”?举例来说,学生在历史测试中,二十道选择题错了十道,有的教师会说:“看你,错了一半!”而有的教师则说:“不错,对了一半。”同样的结果,看法和表达不同,这就是消极和积极的区别。
这种积极的表达,并不是对问题的回避,而是让学生获得称赞的力量和学习的自信。如何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更多的闪光点,这是积极心理学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心理学中的巴奴姆效应也反映这样一个事实,无论学生的表现和教师的目标如何相去甚远,他的内心深处总会有积极向上的想法,教师适度的称赞,有时就能不知不觉成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和前进的动力。
四、天生我材——完善教学评价是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潜能的阶梯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提出: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侧重于成绩,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都受到打压,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焦虑、畏惧,甚至逃避的心理,影响心理的正常健康发展。
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教学评价中,关注评价的激励、情感、尊重、自主,使教学评价更具导向性和促进作用,以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潜能。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积极健康的因素,改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受历史学习的快乐和价值,建立学习信心,挖掘潜能,提高学习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陈楷文,山东省利津县利邑中学历史老师,中学一级教师)
二十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无疑为高中历史教师带来新的思考和发展。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积极的心态,也就是通过积极的力量和积极的行为克服自身的不足,用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发掘人自身的潜能和力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知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需要,也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完善,更能促进学生历史知識技能的掌握,实现高中历史教学和育人的目标。
一、海纳百川——提高教师素养是积极心理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结合的通道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个观点:“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識。”叶圣陶先生在他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的第一“韵”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这些都说明,提高教师素养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关键。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以自身素养的提高架设起积极心理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通道。
1.教师健康的心理是积极心理学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现代教育对教师除了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素养之外,还需要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压力大,情绪紧张。只有教师有健康开朗的性格,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积极心理和行为的表率,学生才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拥有乐观的心理状态,体会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中学生学习历史更多地表现出功利性,高考的模式,决定了历史学科的地位。学生在历史学科上倾注的时间短、缺乏稳定持久的动力,历史知識掌握程度低。如何在现状中求得发展?历史教师应对历史学科地位有正确认識,学习掌握积极心理学理论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
2.教师应该具备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識和一定的积极心理治疗能力。教师要将积极心理学和历史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客观地认識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具备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識和一定的积极心理治疗能力。这样,既能改进历史课堂教学的环境,也能对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行为和个性倾向作出准确的判断,并且根据学生心理的发展进行积极引导,从而发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顺利实现既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因材施教——精选教学目标和内容是积极心理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最佳交集
1.制定有利于积极心理体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按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可以理解为,通过师生共同的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感知探索,实现“知識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例:《辛亥革命》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历史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和讨论过程,要求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相关史实,并在教师指导下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作出正确评价,从而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认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枪声,体现的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献身精神和不屈斗志,体现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体现的是孙中山先生不怕牺牲、坚持真理、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天下为公”的崇高品质。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彰显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结合。教师如能设定符合学生特点的积极的情感价值目标,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心理体能的水平,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2.寻找教学内容与培养积极心理因素的最佳结合点。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体现了丰富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能力的养成锻炼。教师应该充分认識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寻找历史知識与心理素质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人格和人性的。
积极心理学频繁出现一些词语,例如主动性、思能力、热情、坚强、乐观、自信等等。在历史教学内容中,能得到深刻的阐述和体现。
《美国国父华盛顿》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铸就坦荡的胸怀、坚强的意志;《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促进学生对追求真理、树立伟大的人生目标进行积极的思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使学生感受不屈的抗争精神和气节,“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教导学生永葆乐观向上、从容不迫、自强自立、笑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和积极心理教育完美结合,并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历史内容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
三、润物无声——改进教学方法是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的依托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被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在此基础上,运用积极心理学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应体现在平等、倾听和称赞。
1.平等。心理学有一个“圆桌效应”,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理解为宽松、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平等看待学生;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教师的教态语气、手势眼神都能营造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缩短师生之间心理距离,从而不使课堂教学成为简单的灌输,学生能说敢说,勇于尝试并不怕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
2.倾听。倾听是一种双向的活动,学生是有想法、有质疑的学习主体者,教师要想学生倾听自己,也必须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认真解读他们的质疑,并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学会欣赏学生奇思妙想,进行肯定的评价,保护他们积极的思维状态,培养他们的自信。倾听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个表现。在倾听过程中,教师也在思考、判断和辨别,并作出准确的反映,适时进行积极的引导。
3.称赞。有一句教育格言:“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信心,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感到自卑。”学生需要成功的体验,需要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学校教育当然需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纠正错误,需要发掘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什么是“积极心理”?举例来说,学生在历史测试中,二十道选择题错了十道,有的教师会说:“看你,错了一半!”而有的教师则说:“不错,对了一半。”同样的结果,看法和表达不同,这就是消极和积极的区别。
这种积极的表达,并不是对问题的回避,而是让学生获得称赞的力量和学习的自信。如何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更多的闪光点,这是积极心理学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心理学中的巴奴姆效应也反映这样一个事实,无论学生的表现和教师的目标如何相去甚远,他的内心深处总会有积极向上的想法,教师适度的称赞,有时就能不知不觉成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和前进的动力。
四、天生我材——完善教学评价是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潜能的阶梯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提出: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侧重于成绩,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都受到打压,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焦虑、畏惧,甚至逃避的心理,影响心理的正常健康发展。
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教学评价中,关注评价的激励、情感、尊重、自主,使教学评价更具导向性和促进作用,以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潜能。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积极健康的因素,改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受历史学习的快乐和价值,建立学习信心,挖掘潜能,提高学习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陈楷文,山东省利津县利邑中学历史老师,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