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仲夏夜之梦》看莎士比亚的喜剧观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ween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大约在1595年创作完成。年轻的莎士比亚已经创作了多部优秀的喜剧作品,如《驯悍记》、《错中错》、《爱的徒劳》、《维洛那二绅士》。这几部喜剧作品有很多的“巧合”和“误会”,而且情节都相当的热闹,曲折离奇。这是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中经常使用的手法,而在他不断的写作过程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已越来越明显。将人物性格的矛盾运用到喜剧中,在当时是很新颖的一种“性格喜剧”。
  关键词:喜剧 模仿说 间离效果 押韵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仲夏夜之梦》里所表现出来的喜剧形式越发的成熟,但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并不是很明显,莎士比亚对两个贵族青年的描写没有上下高低之分,两个人都很不错,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两个女主角除了在外形上、生活遭遇上不同之外,两人的性格并没有鲜明的差别。莎士比亚对喜剧情节的安排非常的微妙,他将四个故事融合在一起,并设立了梦幻世界、神话世界和现实世界三个故事背景。从不同的故事背景里穿插进行描写,而整个创作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梦幻世界。似真似假,老一套的巧合和误会,在梦幻世界里很有艺术魅力,喜剧性也很强。两对男女从现实生活中回到梦幻里,又从梦幻中被拉了出来,精灵和神仙在森林中出没,两对男女闹做一团,可笑的荒唐的事不断发生。观众明知道很荒唐很奇怪,但莎士比亚好像施了魔法一样使观众跟随剧情自然地笑开了,内心也舒畅了很多。
  一 《仲夏夜之梦》的喜剧发展过程
  《仲夏夜之梦》体现了一种新的喜剧境界,莎士比亚将讽刺性的世态喜剧在这部剧里提高到了情调优美的抒情性喜剧。和莫里哀的喜剧相比,莎士比亚的喜剧更具有风格和特点。莫里哀的喜剧是通过心理健康和正直的人的眼光去讽刺人性的邪念和怪癖。他的喜剧笑声是正常和荒谬的,是和非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吝啬鬼》、《达尔杜弗》都是讲究的爱憎分明,让我们用设身处地的原则加强了道德的信念。而《仲夏夜之梦》是抒情性喜剧,显得更加的愉快轻松,让我们更爱生活,并让我们的感情世界在笑声中得到升华。整个喜剧里让我们看到了这里没有昧良心的坏蛋,只有鬼迷心窍的疯子,让我们在笑声中感受自己的道德感和正义感。
  《仲夏夜之梦》的独特之处在于一个淘气的精灵蒲克因为认错了莱珊德和第米特律,而将自己手里的爱情烈药用错了对象,使两对男女为了自己的爱情争吵不休。但是蒲克却当做不关自己的事情一样不理不睬,还在一旁看热闹,没有责任感也没有同情心,更不会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内疚。而我们也原谅了他,没有责备他:因为他是森林里淘气的小精灵。
  事情闹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戏中的男女不停的争吵,而蒲克却若无其事地在一旁高兴地看热闹,将眼前发生的一切都当成是一场喜剧去看,看得不亦乐乎,兴致勃勃。看到两对男女因为蒲克的错误而产生的种种闹剧,观众们也没有去埋怨他,而是跟随剧情的发展看到热闹的部分大笑出声,和他一样选择置之不理,去观看这部喜剧。
  因为蒲克施错了药才会使剧情发展得离谱而有趣,而他所表现出来的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则推动了整个喜剧故事的情节发展。蒲克的重要性在于他去调节和引导观众的内心反应和情绪,让大家以一种悠闲的看热闹的心情去看这场喜剧。他的出现也增加了整个故事的诙谐和幽默。
  二 莎士比亚戏剧的“间离效果”
  《仲夏夜之梦》的喜剧效果在于作者并不是要将观众拉到戏里让他们融入到戏中,而是想借用蒲克的身份把观众带到戏外,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去欣赏这部喜剧。布莱希特在20世纪创立了现代戏剧理论体系,让我们理解了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并将《仲夏夜之梦》的这种戏剧手法叫做“间离效果”。
  莎士比亚在很多作品中都是用“悲剧是行动的模仿”来表达他的作品。这是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希腊的悲剧作品经验时提出的模仿说。莎士比亚在其创作的《亨利五世》中就明显地运用了模仿说,将自己的内容直接地表达出来。剧作家都知道现实生活和舞台场景之间的场面是不能相比拟的,舞台上所上演的戏都是假的,相差甚远。《哈姆雷特》中就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举起镜子去照自然”。观众通常都是从作者的社会职务和现实主义创作来认识这句话。而这句话实际上是有一个戏剧观念,这也是模仿说的艺术表达。由此可见,艺术中的魅力都来源于真实感。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说过,有罪的人去看戏,会因为台上逼真的表演而感动到当场供认了自己的罪行。《哈姆雷特》的戏剧性就体现在这里,即:在看戏的过程中,坏人看见戏中杀人的情节时,情绪很激动,不能自控、失去了常态。哈姆雷特告诉戏班里的人要演得自然、恰如其分,正是利用了感染力,走进了观众的心里,让观众能够忘情地去欣赏这部剧。将观众和剧里所要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把观众带到了戏里,舞台下面看戏的观众是痴的,舞台上演戏的人员是疯的,这种戏剧的表达,让观众信以为真,而不认为这是一场戏。
  《仲夏夜之梦》使用了独特的喜剧风格,莎士比亚很多优秀的作品都使人忘情、让人动情,可是《仲夏夜之梦》却不能用“感人肺腑”、“扣人心弦”这样的词汇赞美。在这部剧里,莎士比亚运用了另一种探索喜剧的方法来表达。在《李尔王》和《仲夏夜之梦》这两部剧中,作者都精心地刻画了剧中的一个人物:一个是埃德加,一个蒲克;当剧情到达高潮的时候,埃德加和蒲克就成了作者的“代言人”,将这两人的语言放在一起来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不同的艺术戏剧效果展现在我们面前。莎士比亚将观众的情绪深深地带入了剧情中。《李尔王》的剧情在伤心之处,观众也随之被吸引并且连同剧情中所发展的感情一起深陷其中。李尔王要瞎眼的葛乐斯特念一份“挑战书”,葛乐斯特很绝望地说,“哪怕是太阳,也看不见了”。埃德加在这个时候就说了一段话:个人跟别人一样是人。埃德加的自言自语其实是对观众讲的,是为了激发观众的内心世界。在整个剧情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李尔王发疯时的情景,还是其他让人伤感愤怒的情绪,莎士比亚都通过对埃德加的独白描写来表现出来。让埃德加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想。而在《仲夏夜之梦》,作者先是降低观众的情绪,让他们的感情受剧情的影响,之后再用蒲克的旁白来调动剧场的喜剧效果。   在这部喜剧里有趣的还有一场戏是举办雅典大公的婚礼,在这场戏里,有狮子出现。为了不让看戏的小姐太太吓到,线团儿就提议将扮演狮子的演员的半张人脸露出来,并且由他自己讲述:观众不要将戏当真,而就是把这当成一场戏去看,在他上场的时候他就说自己只是披了一张狮子皮。在为雅典大公排戏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自杀的情景,线团儿就对众人说,刀子伤不了人也不会送命。在这部戏中,狮子并不是狮子,钢刀也并不是刀,人也不会死,这是一个彻底失败的悲剧,观众没有觉得戏是真的,反而更加觉得戏就是太假,才让观众看戏没有一点的兴趣。然而,正是这一部戏中戏的出现,让整部剧情的喜剧达到了高潮,让真正看戏的观众笑声不断,因此这也是这部剧的成功所在。戏中的线团儿和蒲克对待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所持有的观点相互呼应,与《亨利五世》在开头所表达的方式正好相反,作者希望观众能亲身感受到事情的产生和发展。作者的间离效果的使用,让观众将梦幻世界当成了现实的世界,在森林中的几场戏去细细品味,就会看到作者对每处要表达的感情都做了深思熟虑。
  三 无韵诗体将喜剧效果加深
  莎士比亚用最开头的双行押韵诗体替代了和生活接近的语言,即无韵诗体。念出来不会有夸张和诙谐的感觉,每一句台词都很押韵。在整部喜剧的表现上,所用的语言都让现实生活和戏剧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演员的任务是要表现动作和姿势,而不全在于表达出感情。在剧中,对措词的选用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非常用心。
  在剧中,私奔的情人在森林中过夜时,两人的对话也选用了间离效果。在语言的表达上,没有远离对方的意思却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在剧中,海伦娜和赫蜜雅是因为两个男人而争吵起来的,其中的一位女演员却跳出了剧中的情景直接和台下的观众对话,似乎要让台下的观众来对她所遇到的遭遇作见证。这一下化解了剧情中紧张的气氛而使观众的情绪变得相当的轻松自在。《仲夏夜之梦》中用了很多夸张的表达方式去演绎,将不合常理的思想加入到这部喜剧里,使观众看过之后觉得可爱和荒谬。演戏就是要让观众觉得戏是真实的,让观众随着演员的表达而内心受到同样的感触。而在这部剧里,演员所要表演出来的剧情却是半真半假,观众会随着真假难分的剧情和发展而越发的开心。这也达到了这部喜剧的特色。《仲夏夜之梦》是一部抒情的轻松喜剧,剧中没有反面的人物,也并没有强调善恶要分明。这样,在这部剧里,观众没有对每个受到小伤害的演员表现出同情,亦没有对其他人造成小伤害感到愤怒。莎士比亚巧妙地使用了这种“间离效果”来达到喜剧的高潮,布莱希特也在自己的“史诗剧”中运用了“间离效果”。这是为了能更好的思考,让观众不受情绪的干扰。莎士比亚是引导着观众去欣赏这种喜剧的美,从而让观众在喜剧中尽情的享受。
  布莱希特的作品里注重的是如何将观众随着剧里演员的情绪奔走,将观众带到剧中来,深深地感受剧中人物所发生的一切。而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里,是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剧中人物的情感吸引同时,产生共鸣。在森林中,两对男女的关系一直都在产生喜剧的变化,而且出现了很多的场景来表述这四个人的情绪。在这部剧里,蒲克施错的魔法给两个青年人,从而使四个年轻人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本来美好的爱情变成了四角恋爱。但无论两个小伙子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两个姑娘的爱情却从来没有变过,她们依然是对自己爱的人不离不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爱情。如果作者对她们的描写改成同两个小伙子一样的变心,那么这就不会是一个美好的喜剧了。由于施错药的缘故,莱珊德将第米特律当作了情敌,两人因此打了起来,海伦娜和赫蜜雅也因此变得不愉快。尽管她们都与各自的情人闹翻了,但是她们仍各自担心着自己的情人,为他们的安全而感到忧心忡忡。无论多么疯狂的情景,多么让人伤心的场面,海伦娜和赫蜜雅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爱情,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心意。姑娘们对自己爱情的执着、对爱情的盲目、对爱情的忠贞和浪漫是整部喜剧的线索,不仅深深地吸引住了观众,也让观众为之动情。故事的结尾,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两对年轻人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也让观众兴奋于他们的美好结局,并与剧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和交流。
  整部喜剧拉动力很强,“间离效果”运用得相当的贴切。观众在观看时,对戏剧既有向心力,也有离心力;既被剧中人物的情绪而感染,又被剧中的喜剧所传染。剧里四个男女间的感情纠葛,四个人微妙的关系,有笑声有同情,同时也达到了这部喜剧的最佳效果,也使得它有了独特的味道。
  结语
  莎士比亚在创作作品时,知道怎么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喜剧情景,怎么样才能控制观众的内心,让他们保持内心所需要的距离。在《仲夏夜之梦》中,莎士比亚就借用了蒲克的话语表达出了整部剧集的发生。这样来看,《仲夏夜之梦》除了传统中的戏剧手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另外一种戏剧,将重点在“间离效果”上体现出来。这样,整部戏剧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喜剧表现方式。如果布莱希特欣赏过《仲夏夜之梦》的成功表演,他会发现喜剧与他的理论戏剧是可以相结合的。
  参考文献:
  [1] 洪增流:《莎士比亚丛林喜剧初探》,《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 徐静:《爱神的力量——试析〈爱的徒劳〉兼谈莎士比亚喜剧主题》,《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 史迹:《论〈仲夏夜之梦〉梦的现实意义——释拉山德与底米特律斯之梦》,《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4] 王颖、毕绍斐:《解读莎翁早期喜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文教资料》,2008年第30期。
  [5] 肖四新:《论莎士比亚早期喜剧的狂欢化色彩与狂欢精神》,《戏剧》,2001年第2期。
  作者简介:罗志红,男,1968—,四川仁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中的第七部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福克纳首次探讨了种族问题,刻画了种族主义、清教、加尔文主义和向后看的历史意识对南方人心灵的毒害,揭示了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本文旨在探讨在种族主义、清教、加尔文主义等的社会钳制下,人物的心灵扭曲和必然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八月之光》 福克纳 社会钳制 心灵扭曲 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二战期间,美国政府以“军事需要”为借口将所有居住在美国的日本人和拥有日本血统的人关入了重置营。日裔美籍作家约翰·冈田的《不-不仔》以1942年的重置事件为背景,反映了1943年的征兵令对战后日裔美国社区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叙述话语上的言语反讽、情节构建上的情景反讽、人物塑造上的命运反讽以及主题呈现上的制度反讽,使作者在淋漓尽致地再现主人公的爱与憎、是与非、忠诚与背叛的同时,又消解了它们的界限,
期刊
摘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在该作品中他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以加强艺术个性,提升思想内涵,深化作品主题。本文着重从“绿灯”入手,去探求“绿灯”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对盖茨比梦想破灭的暗示,并进一步去寻找“绿灯”在我们真实生活中的遗存。  关键词:绿灯 希望 象征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
期刊
摘要 电影剧本中的词、句所表达的含义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其所处语境的制约,即语言因素方面的制约和非语言因素方面的制约。译者要翻译出贴切的译文,就必须充分地认识到语境的这种制约作用。本文通过《乱世佳人》电影翻译实例分析,探讨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境 《乱世佳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在《翻译经验点滴》(1959年5月30日《文艺报》半月刊第10期
期刊
摘要 本文以薇拉·凯瑟小说中大量运用的内嵌故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两部主要作品中波西米亚老人哈塔的故事、俄罗斯民间故事和纳瓦霍印第安人家园丧失和复得故事的分析,探究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古老欧洲、美洲文明传统,并认为凯瑟借助内嵌故事揭示了美国西部地域文化与他者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及她对多元文化的接纳态度,打破了以往自我指涉的民族主义神话,体现了她包容他者的现代视野及对美国民族根源的深层追寻和多重建构。  关
期刊
摘要 《瓦尔登湖》内容丰厚、意义深远,如果从传记的角度去解读,我们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作者梭罗的自传,是作者用散文体写成的回顾自己两年零两个月独处生活的作品。虽然梭罗被爱默生誉为是“一个天生的倡异议者”,但他并不希望任何人以任何借口模仿他的生活方式,他号召读者成为探索自己心灵的探险家,去探索自己的极地。梭罗的确是一位倡异议者,甚至在深受爱默生影响的同时,他也超越了爱默生人类中心论的观点,而《瓦尔登湖》
期刊
摘要 英国作家阿道斯·伦纳德·赫胥黎创作的小说《美妙的新世界》被视为20世纪英国反乌托邦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在该作中,赫胥黎巧妙地化文字为音符,令全文小至英文单词,大到句子,乃至篇章都颇具音乐的韵律性与节奏感。在《美妙的新世界》这部反乌托邦小说中,赫胥黎并没有直接抨击当时的英国社会,而是巧妙地将思想与音乐融入笔端,令读者在字里行间享受奇妙乐曲的同时,反思当下的社会。  关键词:《美妙的新世界》 音乐
期刊
摘要 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作为英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一直受到中外读者的喜爱。从某种程度上讲,勃朗特在小说中所塑造的男主人公,运用了很多美狄亚神话中的人物造型,从而将当时社会中所体现出来的变异人生充分地展现出来,从内心深处唤醒了隐藏在读者精神世界中那一丝丝的“种族记忆”,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深埋于人们心里最深处的那种“集体无意识”,并在给读者各种恐怖以及惊骇的同时,使得人们对文中男主
期刊
摘要 《诺桑觉寺》女主角凯瑟琳是一个相貌平凡、资质平常、天真感性、不通世事的乡村女孩,她在繁华都市巴斯认识了伊莎贝拉·索甫和亨利·蒂尼。在伊莎贝拉虚假友谊的诱导下,她迷上了哥特小说,并开始把现实中的人和事与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对号入座。在亨利的帮助下,她逐步认清了现实世界与小说虚幻世界的差异,开始走出幻想,运用理性来分析社会与人生。  关键词:凯瑟琳 幻想 理性 《诺桑觉寺》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生与死的二元对立是贯穿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尝试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本能理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阐释这部小说的深层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村上春树的生死观及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生本能 死本能 精神分析 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挪威的森林》(以下简称《挪》)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