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在原动力。基于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改的背景,如何让原先枯燥、单一的体育课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对体育学科产生兴趣,让我们的体育课堂发生师生双向愉悦的化学反应。笔者通过创设适宜情景、设计趣味游戏、安排活动竞赛、丰富教学形式、优化评价等方法对课堂进行实践研究,归纳总结出一些小学体育“兴趣化”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策略
自2012年12月上海市体育教学高中专项化课程改革以来,经过两年多实践,已取得一定效果,并获得上海市高中体育师生的广泛认可。在此基础上,为深入推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尽快适应体育课程改革方向,上海市于2015年6月正式启动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体育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旨在遵循基本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内在要求,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打造体育教学“一条龙”服务。
截至目前,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已走过了6个春秋。作为一名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试点学校的一线教师,一直坚持以“兴趣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愉悦学生身心,激发学练兴趣,帮助学生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一、兴趣化教学赋能小学体育课堂的重要性
1.小学体育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传统体育教学目标涉及五大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基于五大领域目标,兴趣化教学最主要的目标在于增加学生运动体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那么,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呢?答案是顺应其身心发展规律。就小学生天性而言,其本身非常喜欢体育活动,非常乐意与同伴在一起蹦蹦跳跳、追逐打闹。对于运动技能的学习,如田径、球类、柔韧、韵律性活动等,学生并不存在天生的兴趣,其兴趣是在后天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根据自身经验和见闻而逐渐形成与发展的。例如,学生在看到教师对某一项运动技能进行展示时,感觉这一运动项目新颖、有趣,便会进行机械式地模仿与练习,这样的练习仅仅是由好奇心驱动的。倘若在多次尝试后并未达到理想效果,好奇心逐渐消失,学生形成自我否定,于是就没有后续进程,兴趣就不会形成。
2.小学体育“兴趣化”课堂教学的优势
若教师设置一些符合学生身心、认知特点的“兴趣化”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依据个人经验去寻求问题解决的答案,于无形之中会推动学生模仿与练习,这样不仅有助于运动技能学习,还能增加运动乐趣和情感体验,在学生心中埋下兴趣的种子。这颗兴趣的种子在未来将驱使学生积极地投身于该项运动中,兴趣由此产生。教师的外驱教学动力联动学生的内驱学习动力,是教学过程的最佳状态。长此以往就能培养学生热爱体育锻炼的习惯,帮助他们达成终身体育的目标。
二、课堂中实施兴趣化教学策略的方法
根据《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对教材进行教育性、健身性、兴趣性、游戏性改造。小学低年级教学应注重体育游戏融入各种身体基本活动类型、活动方法及活动规则为主的教学内容选配,抓住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采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发展学生灵敏、柔韧、协调等能力;小学高年级注重集体性趣味运动游戏开发,让集体运动趣味游戏走进教学,做到每堂课在主教材中引入3-5个游戏性手段,突出体育游戏的教学元素植入,注重以基本动作技能、身体素质、练习方法和运动规则融入体育游戏手段为主的教学内容选配。
1.创设适宜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学习兴趣
小学体育课中创设情境是根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创造出一个较为逼真的情形和景象中。使教与学,演与练,情与景,巧妙地融会于一体,达到环节清晰、目的明确、气氛活跃的效果,这样老师在教的过程中既能得心应手,又使学生喜学乐练,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景教学呢?
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本体活动,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本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情景,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例如:在教低年级立定跳远时,我就从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来导入课堂,我在用生动的语言和描绘法讲述故事情节的同时,师生也同时进入了一种角色,我让他们模仿小蝌蚪寻找妈妈并遇见了各种小动物,如小猫、小鸭子、大象、小猴子、小兔子、最后找到了青蛙妈妈。于是引出青蛙妈妈教蝌蚪学本领:立定跳远,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促进了个性发展。又如在故事情景的渲染中加入儿歌辅助教学,使形式更加活泼,内容丰富,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创设“小白兔回家”故事情景进行接力跳游戏,一边游戏一边唱儿歌:小白兔,跳跳跳,两膝夹个小沙包。跳到草地吃青草,吃饱肚子往家跳。看谁最先跳回家,大家夸它“妙妙妙”。使活动中的学生寓情于境,迎合了学生的心理喜好,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顺利完成“任务”,并在乐趣中掌握了运动技能,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逐渐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与此同时,体育的魅力已不知不觉扎根在学生的心理。
2.设计趣味游戏,让学生在环节中形成运动兴趣
体育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有益活动,是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求异思维的有效手段,把体育游戏作为“兴趣化”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将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合作创新意识与能力,有助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从儿童心理发展学的角度而言,低年级学习的注意力存在易分散、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小学体育低年級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爱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力图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游戏为主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达到人人参与,全体发展,主动探索为目的的游戏化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能使学生较难接受的教材内容做到玩中学,促进学生不断地学好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课改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在体育教学中设计一些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玩耍特点的游戏,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这样既能补充体育课堂的容量,同时又能让体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同学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精神的愉悦。那么应该怎样设计体育游戏呢?针对这些教学内容,兴趣化的教学通常会借助体育游戏的平台对其进行展示与演练。以单、双脚跳跃为例,教师通常会以“超能兔采萝卜”、“跳跳蛙找妈妈”等富含情境式的体育游戏来引导学生进行练习,高年级的教材内容会以掌握基本技能为导向,设计“灌篮高手”、“足球小将”等活动,促使学生在体验运动乐趣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
另外,对于处于不同学习水平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低年级学生尚处于肌肉粗略动作发展阶段,此时的教学内容以位移性技能为主、物体操控性技能为辅,如走跑、跳跃、攀爬等;而高年级学生大肌肉群发展趋于成熟,正处于肌肉粗略动作向精细动作过渡阶段,此时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物体操控性技能为主、稳定性技能为辅,如支撑与悬垂、翻滚与跳跃、韵律性活动等。
例如,在三年级迎面接力跑教材,原地交接棒的练习中,设计“小火炬手引火”的游戏,让持棒同学寻找“引火台”做原地交棒练习,做“引火台”的同学摆出接棒动作做接棒练习,当“火炬”完成5次引火,则算火炬点燃。通过游戏化的教学,让原本机械单一两两相对的原地交接棒练习赋予了趣味,激活学生对接力跑教学的兴趣。
3.安排运动竞赛,让学生在合作中增进体育兴趣
在日常体育课教学中,组织和安排竞赛教学是极其广泛的,该方法是借助比赛的形式使学生在身体、知识、技能、智力、心理和技术等方面获得提升的一种体育教学方法。由于该方法有一定的情节和竞争成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正是其中的情节、竞争、合作等要素可以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和判断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锻炼,起到体育学科育人的作用等,因此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被广泛采用。
“运动竞赛”通常是在体育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的环境。目的是让学生为了本方团队的胜利而努力拚搏,从而培养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团队就有合作,从而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意识;有竞赛就有规则,进一步培养了他们遵守规则意识;有竞赛就有胜负,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不骄不躁的心理素质。
一般情况下,可以是个人或者团队的形式进行比赛,分组要做到学生运动水平接近,使用场地器材应基本一致,让学生在实力均衡和条件相当下竞争,这样的竞争才能激烈而富有趣味。在活动中,教师也要善于利用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如同学的加油、老师的鼓励等各种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竞赛中提高自身能力。使得学生在跑、跳、投等各类教材中找到自己的长处,最终达成对一些体育项目产生兴趣的目标,为终身体育锻炼埋下种子。
还可以在综合活动体能课课练的环节中使用,如:创设集宝大作战的趣味比赛,分小组进行各种身体活动的练习,分别有支撑移动,矮子步走,直腿上抬,通过运送海绵球的方法,进行分组比赛。让原本量化的练习次数,得到了更好的差异发展的需求,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情况进行相应的练习次数。并通过比赛的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练的热情。
4.教学形式多样,刺激学生活动兴趣
传统体育教学惯用“教师讲解与示范、组织学生集中练习”方式进行,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当前的体育课失去了运动的自发性和自主性,失去了活动过程中的体育亲友团体,失去了激烈的竞争与对抗等,从而导致了学生喜欢课外体育活动而体育课的不良局面。[3]兴趣化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在认真研读体育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教学任务要求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旨在打破传统式的示范与练习教学模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刺激学生在课中的活动兴趣。促使体育小组合、小伙伴的形成与发展。
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实现,更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及道德品质的形成,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班级集中授课制、分组教学、个别教学、分层教学。传统的体育课多采用大班授课(集中讲解与示范)、分组研究(分组练习)、个别指导(针对个人进行指导)等教学组织形式,而兴趣化教学在沿用原有教学形式的同时对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其教学组织形式多以集体性质的任务驱动型为主,旨在统一规划、协调部署,通过贴近学生认知的卡通人物、书刊画报等游戏性质的任务目标促使集体参与身体活动水平。对于高年级小学生而言,其教学组织形式则更多地体现小组合作性,旨在加强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团体凝聚力,培养个体乐于助人的优异品质。同时,高年级小学生由于心理方面的逐渐成熟,其教学组织形式也可以自主学练,融入一些竞赛的成分,通过激烈的游戏角逐来提高学生的活动热情。
5.优化评价方法,培养学生锻炼习惯
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展情况是否良好,教学评价是最为直观的一项因素。在沿袭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多元化基础上,兴趣化教学更注重对运动兴趣的培养进行评价。通常,我会在完成每一项单元教学后向学生发放相关的运动兴趣评价表(见下表)。
根据统计量表的结果了解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情况和相关重难点的掌握情况,进而在下个学期时能够有的放矢地对教学活动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另外,光有兴趣也不行,体育课的重要任务还要促进学生的身体活动。《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参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时间占到体育课堂总时长的50%以上。[4]因此,在兴趣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并鼓励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更多的参与身体活动,从而促进机体的健康发展。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佩戴运动手环、加速度计、心率表等可穿戴设备,在不影响学生正常身体活动的情况下实时监控学生体育课堂的运动强度,通过运动强度的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正确的评价与管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这种方式下学练兴趣也会比较高涨。依托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来促进学生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和基本运动技能的发展。
三、小结与展望
当前,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改革已历经六个春秋,体育学科也在社会各界中不断被提及和重视,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小学体育兴趣化课改的道路上,应该说已取得显著性的改革成效,课堂教学的效能日益提升。
但课程教学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日常教学中也会遇到一些困惑和难题。比如,在上高年级难度教材内容时,如何保持兴趣化教学的同时,又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掌握一定难度的技术动作。还有,兴趣化教学对体育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提升。最后,如何把我们这些兴趣化教学的方法与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相互融合,达到1+1大于2的效果。这些都需要我们老师静下心去研究和探索的地方。
当然,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还应不断更新和学习课程改革新观念,不断提升教学素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兴趣化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让我们的体育课堂产生师生双向愉悦的良好反应。最终让孩子们的明天,跑得更快、跳得更高、飞得更远!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沪教委体【2015】30号).(2015-06).
[2]上海市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沪教委体〔2018〕36号).(2018-07-02).http://edu.sh.gov.cn/xxgk_jyyw_tywsyskpjxgz_2/20200515/0015-gw_415082018005.html.
[3]毛振明,张媛媛,叶玲.论运动乐趣在体育课堂中的迷失与回归[J].成都體育学院学报,2019,45(02):33-37+31-32+2.
[4]上海市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沪教委体〔2018〕36号).(2018-07-02).http://edu.sh.gov.cn/xxgk_jyyw_tywsyskpjxgz_2/20200515/0015-gw_415082018005.html.
作者简介
蒋炤俊(1987. 03—),男,上海市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体育。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策略
自2012年12月上海市体育教学高中专项化课程改革以来,经过两年多实践,已取得一定效果,并获得上海市高中体育师生的广泛认可。在此基础上,为深入推动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尽快适应体育课程改革方向,上海市于2015年6月正式启动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体育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旨在遵循基本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内在要求,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打造体育教学“一条龙”服务。
截至目前,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已走过了6个春秋。作为一名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试点学校的一线教师,一直坚持以“兴趣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愉悦学生身心,激发学练兴趣,帮助学生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一、兴趣化教学赋能小学体育课堂的重要性
1.小学体育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传统体育教学目标涉及五大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基于五大领域目标,兴趣化教学最主要的目标在于增加学生运动体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那么,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呢?答案是顺应其身心发展规律。就小学生天性而言,其本身非常喜欢体育活动,非常乐意与同伴在一起蹦蹦跳跳、追逐打闹。对于运动技能的学习,如田径、球类、柔韧、韵律性活动等,学生并不存在天生的兴趣,其兴趣是在后天的社会活动过程中根据自身经验和见闻而逐渐形成与发展的。例如,学生在看到教师对某一项运动技能进行展示时,感觉这一运动项目新颖、有趣,便会进行机械式地模仿与练习,这样的练习仅仅是由好奇心驱动的。倘若在多次尝试后并未达到理想效果,好奇心逐渐消失,学生形成自我否定,于是就没有后续进程,兴趣就不会形成。
2.小学体育“兴趣化”课堂教学的优势
若教师设置一些符合学生身心、认知特点的“兴趣化”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依据个人经验去寻求问题解决的答案,于无形之中会推动学生模仿与练习,这样不仅有助于运动技能学习,还能增加运动乐趣和情感体验,在学生心中埋下兴趣的种子。这颗兴趣的种子在未来将驱使学生积极地投身于该项运动中,兴趣由此产生。教师的外驱教学动力联动学生的内驱学习动力,是教学过程的最佳状态。长此以往就能培养学生热爱体育锻炼的习惯,帮助他们达成终身体育的目标。
二、课堂中实施兴趣化教学策略的方法
根据《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对教材进行教育性、健身性、兴趣性、游戏性改造。小学低年级教学应注重体育游戏融入各种身体基本活动类型、活动方法及活动规则为主的教学内容选配,抓住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采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发展学生灵敏、柔韧、协调等能力;小学高年级注重集体性趣味运动游戏开发,让集体运动趣味游戏走进教学,做到每堂课在主教材中引入3-5个游戏性手段,突出体育游戏的教学元素植入,注重以基本动作技能、身体素质、练习方法和运动规则融入体育游戏手段为主的教学内容选配。
1.创设适宜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学习兴趣
小学体育课中创设情境是根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创造出一个较为逼真的情形和景象中。使教与学,演与练,情与景,巧妙地融会于一体,达到环节清晰、目的明确、气氛活跃的效果,这样老师在教的过程中既能得心应手,又使学生喜学乐练,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景教学呢?
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本体活动,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本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情景,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例如:在教低年级立定跳远时,我就从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来导入课堂,我在用生动的语言和描绘法讲述故事情节的同时,师生也同时进入了一种角色,我让他们模仿小蝌蚪寻找妈妈并遇见了各种小动物,如小猫、小鸭子、大象、小猴子、小兔子、最后找到了青蛙妈妈。于是引出青蛙妈妈教蝌蚪学本领:立定跳远,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促进了个性发展。又如在故事情景的渲染中加入儿歌辅助教学,使形式更加活泼,内容丰富,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创设“小白兔回家”故事情景进行接力跳游戏,一边游戏一边唱儿歌:小白兔,跳跳跳,两膝夹个小沙包。跳到草地吃青草,吃饱肚子往家跳。看谁最先跳回家,大家夸它“妙妙妙”。使活动中的学生寓情于境,迎合了学生的心理喜好,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顺利完成“任务”,并在乐趣中掌握了运动技能,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逐渐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与此同时,体育的魅力已不知不觉扎根在学生的心理。
2.设计趣味游戏,让学生在环节中形成运动兴趣
体育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有益活动,是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求异思维的有效手段,把体育游戏作为“兴趣化”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将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合作创新意识与能力,有助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从儿童心理发展学的角度而言,低年级学习的注意力存在易分散、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小学体育低年級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爱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力图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游戏为主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达到人人参与,全体发展,主动探索为目的的游戏化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能使学生较难接受的教材内容做到玩中学,促进学生不断地学好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课改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在体育教学中设计一些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玩耍特点的游戏,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这样既能补充体育课堂的容量,同时又能让体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同学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精神的愉悦。那么应该怎样设计体育游戏呢?针对这些教学内容,兴趣化的教学通常会借助体育游戏的平台对其进行展示与演练。以单、双脚跳跃为例,教师通常会以“超能兔采萝卜”、“跳跳蛙找妈妈”等富含情境式的体育游戏来引导学生进行练习,高年级的教材内容会以掌握基本技能为导向,设计“灌篮高手”、“足球小将”等活动,促使学生在体验运动乐趣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
另外,对于处于不同学习水平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低年级学生尚处于肌肉粗略动作发展阶段,此时的教学内容以位移性技能为主、物体操控性技能为辅,如走跑、跳跃、攀爬等;而高年级学生大肌肉群发展趋于成熟,正处于肌肉粗略动作向精细动作过渡阶段,此时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物体操控性技能为主、稳定性技能为辅,如支撑与悬垂、翻滚与跳跃、韵律性活动等。
例如,在三年级迎面接力跑教材,原地交接棒的练习中,设计“小火炬手引火”的游戏,让持棒同学寻找“引火台”做原地交棒练习,做“引火台”的同学摆出接棒动作做接棒练习,当“火炬”完成5次引火,则算火炬点燃。通过游戏化的教学,让原本机械单一两两相对的原地交接棒练习赋予了趣味,激活学生对接力跑教学的兴趣。
3.安排运动竞赛,让学生在合作中增进体育兴趣
在日常体育课教学中,组织和安排竞赛教学是极其广泛的,该方法是借助比赛的形式使学生在身体、知识、技能、智力、心理和技术等方面获得提升的一种体育教学方法。由于该方法有一定的情节和竞争成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正是其中的情节、竞争、合作等要素可以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和判断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锻炼,起到体育学科育人的作用等,因此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被广泛采用。
“运动竞赛”通常是在体育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的环境。目的是让学生为了本方团队的胜利而努力拚搏,从而培养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有团队就有合作,从而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意识;有竞赛就有规则,进一步培养了他们遵守规则意识;有竞赛就有胜负,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不骄不躁的心理素质。
一般情况下,可以是个人或者团队的形式进行比赛,分组要做到学生运动水平接近,使用场地器材应基本一致,让学生在实力均衡和条件相当下竞争,这样的竞争才能激烈而富有趣味。在活动中,教师也要善于利用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反应,如同学的加油、老师的鼓励等各种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竞赛中提高自身能力。使得学生在跑、跳、投等各类教材中找到自己的长处,最终达成对一些体育项目产生兴趣的目标,为终身体育锻炼埋下种子。
还可以在综合活动体能课课练的环节中使用,如:创设集宝大作战的趣味比赛,分小组进行各种身体活动的练习,分别有支撑移动,矮子步走,直腿上抬,通过运送海绵球的方法,进行分组比赛。让原本量化的练习次数,得到了更好的差异发展的需求,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情况进行相应的练习次数。并通过比赛的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练的热情。
4.教学形式多样,刺激学生活动兴趣
传统体育教学惯用“教师讲解与示范、组织学生集中练习”方式进行,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当前的体育课失去了运动的自发性和自主性,失去了活动过程中的体育亲友团体,失去了激烈的竞争与对抗等,从而导致了学生喜欢课外体育活动而体育课的不良局面。[3]兴趣化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在认真研读体育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教学任务要求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旨在打破传统式的示范与练习教学模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刺激学生在课中的活动兴趣。促使体育小组合、小伙伴的形成与发展。
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实现,更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及道德品质的形成,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班级集中授课制、分组教学、个别教学、分层教学。传统的体育课多采用大班授课(集中讲解与示范)、分组研究(分组练习)、个别指导(针对个人进行指导)等教学组织形式,而兴趣化教学在沿用原有教学形式的同时对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其教学组织形式多以集体性质的任务驱动型为主,旨在统一规划、协调部署,通过贴近学生认知的卡通人物、书刊画报等游戏性质的任务目标促使集体参与身体活动水平。对于高年级小学生而言,其教学组织形式则更多地体现小组合作性,旨在加强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加团体凝聚力,培养个体乐于助人的优异品质。同时,高年级小学生由于心理方面的逐渐成熟,其教学组织形式也可以自主学练,融入一些竞赛的成分,通过激烈的游戏角逐来提高学生的活动热情。
5.优化评价方法,培养学生锻炼习惯
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展情况是否良好,教学评价是最为直观的一项因素。在沿袭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多元化基础上,兴趣化教学更注重对运动兴趣的培养进行评价。通常,我会在完成每一项单元教学后向学生发放相关的运动兴趣评价表(见下表)。
根据统计量表的结果了解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情况和相关重难点的掌握情况,进而在下个学期时能够有的放矢地对教学活动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另外,光有兴趣也不行,体育课的重要任务还要促进学生的身体活动。《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参与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时间占到体育课堂总时长的50%以上。[4]因此,在兴趣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并鼓励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更多的参与身体活动,从而促进机体的健康发展。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佩戴运动手环、加速度计、心率表等可穿戴设备,在不影响学生正常身体活动的情况下实时监控学生体育课堂的运动强度,通过运动强度的反馈对教学过程进行正确的评价与管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这种方式下学练兴趣也会比较高涨。依托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来促进学生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和基本运动技能的发展。
三、小结与展望
当前,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改革已历经六个春秋,体育学科也在社会各界中不断被提及和重视,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小学体育兴趣化课改的道路上,应该说已取得显著性的改革成效,课堂教学的效能日益提升。
但课程教学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日常教学中也会遇到一些困惑和难题。比如,在上高年级难度教材内容时,如何保持兴趣化教学的同时,又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掌握一定难度的技术动作。还有,兴趣化教学对体育核心素养的养成与提升。最后,如何把我们这些兴趣化教学的方法与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相互融合,达到1+1大于2的效果。这些都需要我们老师静下心去研究和探索的地方。
当然,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还应不断更新和学习课程改革新观念,不断提升教学素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兴趣化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让我们的体育课堂产生师生双向愉悦的良好反应。最终让孩子们的明天,跑得更快、跳得更高、飞得更远!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沪教委体【2015】30号).(2015-06).
[2]上海市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沪教委体〔2018〕36号).(2018-07-02).http://edu.sh.gov.cn/xxgk_jyyw_tywsyskpjxgz_2/20200515/0015-gw_415082018005.html.
[3]毛振明,张媛媛,叶玲.论运动乐趣在体育课堂中的迷失与回归[J].成都體育学院学报,2019,45(02):33-37+31-32+2.
[4]上海市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沪教委体〔2018〕36号).(2018-07-02).http://edu.sh.gov.cn/xxgk_jyyw_tywsyskpjxgz_2/20200515/0015-gw_415082018005.html.
作者简介
蒋炤俊(1987. 03—),男,上海市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