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实践教育,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践行和培养的方式。研学旅行绝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它必须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研学过程。不管是短途还是长途、单次还是多次,它都是有活动目标、研学教材、实施步骤的课程。因此,中学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应以课程思想为引领,以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为主线,结合区域资源形成课程材料,从目标制定、教材准备、落地实施和评价成果等方面展开设计,形成研学课程方案。
一、制定课程目标
研学旅行在课程方案设计前,应明确每个方案的目标。中学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制定,可以地理核心素养为本,围绕课程标准,结合区域资源,制定课程目标。在制定目标之前,设计者应当明确研学课程设计的定位:作为教材课外知识的补充;作为课内理论知识延伸的实践活动;研学地具备各种研学素材发掘的条件等。只有明确目的,才能有的放矢,高效开展研学活动。
二、明确活动对象
不同学段的学生,除了地理课程标准不一样外,他们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解决问题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在课程设计之前,必须明确课程对象,充分分析学情,否则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难以达成课程目标,失去课程的意义。
三、合理选择课程实践地
合理选择研学点,首要将区域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笔者认为可以遵行两条线索进行:第一,以中学地理课程安排将进行整理,以人文地理为例,可以“城市”“农业”“工业”“交通”为线索,将区域相关的资源归类到主题下,如莞惠轨道建设考虑的区位因素、对沿线带来的影响,可归类到“交通”主题下;第二,以资源特性进行分类,惠州市各类研学资源丰富,自然地理素材、人文地理资源、经济地理素材较齐全,几乎可以涵盖中学地理课程大部分的知识点,设计者可以将这些素材按自然、人文、经济三大类进行划分,在资源进行基本归类后,在设计前,根据目标和对象,选择相应地点开展进行设计。
四、收集、提取素材
素材收集拥有多种途径:旅游相关网站、教育网站、官方网站、官微、研究性论文及书籍和其它媒体等。但这收集的素材料是形形色色的,需要进行有效提取。地理问题的产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能否提取出充分而准确素材,将决定学生能否有效进一步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并将其运用在解决问题中。如果素材提取不佳,可能误导学生思考分析,影响课程目标的达成。
地理研学课程中,一般可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类进行划分,这与前文提及的选择合理的课程实施地是相呼应的(见图1)。在设计时,按课程目标和对象,对收集到的素材进一步提取。例如,“莞惠城轨”研学课程以研究交通区位分析及其对沿线的影响,则必须向学生呈现的素材有“轨道交通沿线地图”、“沿线的地质地形”、“沿线产业分布”。
五、现场踩点
课程方案能否落地实施必须先进行现场踩点,踩点主要围绕前期的课程设计而进行,以判断检验研学内容和任务在实践过程中的可行性。
六、形成方案
前期工作完成后,将着手进行课程方案的设计,每个课程方案在总目标指导下,按“导学”“研学”“展学”“评学”四部分设计。
导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铺垫背景知识为目的。导学部分应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常用导学方式形式多样:课前专家讲座、导学视频、推荐书目、探索问题、开题报告会等。
研学,是课程的灵魂部分。它的设计合理性,决定课堂的效果。除了前期各种准备外,在实施过程中,通常采用课程任务形式进行:专家讲学、参观体验、设计制作、科学实验、社会调查、互动分享等。如在“水资源”课程标准下,开展对东江(或西枝江)惠州段水质调查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者可以设计以下主要研学任务:1.参观水厂,听取专家讲学;2.选取合适的点,选取水样进行实验,检测其成分;3.对比分析数据,结合取样点附近的自然情况、人类活动,合理地分析现象;4.针对水质调查形成报告。研学是一门多学科相融合渗透的实践教育,因此,在设计任务单时,要认清对象,充分考虑学生能力水平。
展学,是课程最灵活的部分。笔者认为,展现研学成果的方式应不拘一格。它可以有传统正式的形式:研学分享会、研究习报告册、研学摄影、文章展览等;也可以有新颖的方式:微视频传播、美篇分享、公众号微博等大众参与的评论、投票等。只要可以展示学生研学成果的手段、可以扩大影响力的手段,都是值得采纳的。如“东江(或西枝江)惠州段水质调查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中,通过调查可以形成水质调查报告,提出水质改善建议和产业发展建议等,形成“居民用水指南”等成果。不管是哪种成果,它都是研究成果很的体现形式,也是地理实践力的最佳展示方式。
评学,是完整的课程必不缺少的一部分。有效的评价方式,可推动研学旅行课程长远发展。笔者认为,评学可以针对研学成果、研学态度、研学能力三方面,开展“自评”“互评”“师评”“他评”。“自评”侧重评价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自己在能力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变化;“互评”以小组成员就活动过程,对集体贡献度、合作协调度方面进行评价;“师评”是传统的评价方式,导师根据活动前、活动时、活动后成果展示作出相应评价;“他评”更侧重于公众对学生成果认同程度。
七、应急预案
除了基本方案外,笔者认为还必须针对不同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如户外活动时遇到暴雨、交通拥堵、活动延时等情况时的应急预案,应对活动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的预案等。
八、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的困难
研学旅行是学生走出课程、走进自然、走入社会最佳的实践教育之一。在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困难:
1.研学课程设计是多学科融合,单一学科开展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具有一定局限性。
2.课程落地实施需考虑的细节众多,如研学点可容纳量、分流措施等,都是实施前需考虑在内的因素。
3.课程设计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一线教师在已有工作量下,难以有质量地完成设计。
九、广州黄埔古港古村文化探究案例分析
广州黄埔村因水而生,因港而兴,以“古码头、古水道、古街巷、古民居、古庙宇、古民俗”,构成了“村港一体”的岭南海洋文化特色,历代名人辈出,黄埔古村因黄埔港而繁荣,至今尚存古港遗迹、较完整的街道、祠堂、名人故居及其他传统民居。在此开展地理研学,学生可以走进实际情境,感受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分析其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变化的影响。研学设计具体如下:
1.课程名称:“黄埔古港”地理研学(黄埔“寻古”记)
2.课程目标:
(1)查阅相关资料,走访调查,分析黄埔古港在明清时代兴盛的区位条件;
(2)通过实地考查,结合相关水文、历史等资料,分析黄埔古港近代衰落可能的原因;
(3)通过走访等形式,了解黄埔古村人文特色,如建筑、饮食、民俗等。
3.教材准备:
(1)相关历史资料和地图,如清《粵海关志》黄埔口示意图、黄埔古港周边地区地图(广州市地图)、黄埔古港旅游图等。
(2)问题式课程任务单(如下表课程内容中的任务设计)
4.活动对象:初高中学生(考虑到古村的载客量及最佳体验度,建议分批次进行,每批次大约60人)
5.课程内容
研学旅行是一项有利于当代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是值得自上而下,从理念到实践地推广。少年强,则中国强。相对日本等国,我国研学旅行开展时间较晚,只有通过各部门能力合作,组建设计团队,才能开发设计出更好的课程方案。
一、制定课程目标
研学旅行在课程方案设计前,应明确每个方案的目标。中学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的制定,可以地理核心素养为本,围绕课程标准,结合区域资源,制定课程目标。在制定目标之前,设计者应当明确研学课程设计的定位:作为教材课外知识的补充;作为课内理论知识延伸的实践活动;研学地具备各种研学素材发掘的条件等。只有明确目的,才能有的放矢,高效开展研学活动。
二、明确活动对象
不同学段的学生,除了地理课程标准不一样外,他们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解决问题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在课程设计之前,必须明确课程对象,充分分析学情,否则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难以达成课程目标,失去课程的意义。
三、合理选择课程实践地
合理选择研学点,首要将区域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笔者认为可以遵行两条线索进行:第一,以中学地理课程安排将进行整理,以人文地理为例,可以“城市”“农业”“工业”“交通”为线索,将区域相关的资源归类到主题下,如莞惠轨道建设考虑的区位因素、对沿线带来的影响,可归类到“交通”主题下;第二,以资源特性进行分类,惠州市各类研学资源丰富,自然地理素材、人文地理资源、经济地理素材较齐全,几乎可以涵盖中学地理课程大部分的知识点,设计者可以将这些素材按自然、人文、经济三大类进行划分,在资源进行基本归类后,在设计前,根据目标和对象,选择相应地点开展进行设计。
四、收集、提取素材
素材收集拥有多种途径:旅游相关网站、教育网站、官方网站、官微、研究性论文及书籍和其它媒体等。但这收集的素材料是形形色色的,需要进行有效提取。地理问题的产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能否提取出充分而准确素材,将决定学生能否有效进一步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并将其运用在解决问题中。如果素材提取不佳,可能误导学生思考分析,影响课程目标的达成。
地理研学课程中,一般可以“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类进行划分,这与前文提及的选择合理的课程实施地是相呼应的(见图1)。在设计时,按课程目标和对象,对收集到的素材进一步提取。例如,“莞惠城轨”研学课程以研究交通区位分析及其对沿线的影响,则必须向学生呈现的素材有“轨道交通沿线地图”、“沿线的地质地形”、“沿线产业分布”。
五、现场踩点
课程方案能否落地实施必须先进行现场踩点,踩点主要围绕前期的课程设计而进行,以判断检验研学内容和任务在实践过程中的可行性。
六、形成方案
前期工作完成后,将着手进行课程方案的设计,每个课程方案在总目标指导下,按“导学”“研学”“展学”“评学”四部分设计。
导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铺垫背景知识为目的。导学部分应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常用导学方式形式多样:课前专家讲座、导学视频、推荐书目、探索问题、开题报告会等。
研学,是课程的灵魂部分。它的设计合理性,决定课堂的效果。除了前期各种准备外,在实施过程中,通常采用课程任务形式进行:专家讲学、参观体验、设计制作、科学实验、社会调查、互动分享等。如在“水资源”课程标准下,开展对东江(或西枝江)惠州段水质调查的研学旅行活动,设计者可以设计以下主要研学任务:1.参观水厂,听取专家讲学;2.选取合适的点,选取水样进行实验,检测其成分;3.对比分析数据,结合取样点附近的自然情况、人类活动,合理地分析现象;4.针对水质调查形成报告。研学是一门多学科相融合渗透的实践教育,因此,在设计任务单时,要认清对象,充分考虑学生能力水平。
展学,是课程最灵活的部分。笔者认为,展现研学成果的方式应不拘一格。它可以有传统正式的形式:研学分享会、研究习报告册、研学摄影、文章展览等;也可以有新颖的方式:微视频传播、美篇分享、公众号微博等大众参与的评论、投票等。只要可以展示学生研学成果的手段、可以扩大影响力的手段,都是值得采纳的。如“东江(或西枝江)惠州段水质调查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中,通过调查可以形成水质调查报告,提出水质改善建议和产业发展建议等,形成“居民用水指南”等成果。不管是哪种成果,它都是研究成果很的体现形式,也是地理实践力的最佳展示方式。
评学,是完整的课程必不缺少的一部分。有效的评价方式,可推动研学旅行课程长远发展。笔者认为,评学可以针对研学成果、研学态度、研学能力三方面,开展“自评”“互评”“师评”“他评”。“自评”侧重评价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自己在能力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变化;“互评”以小组成员就活动过程,对集体贡献度、合作协调度方面进行评价;“师评”是传统的评价方式,导师根据活动前、活动时、活动后成果展示作出相应评价;“他评”更侧重于公众对学生成果认同程度。
七、应急预案
除了基本方案外,笔者认为还必须针对不同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如户外活动时遇到暴雨、交通拥堵、活动延时等情况时的应急预案,应对活动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的预案等。
八、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的困难
研学旅行是学生走出课程、走进自然、走入社会最佳的实践教育之一。在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困难:
1.研学课程设计是多学科融合,单一学科开展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具有一定局限性。
2.课程落地实施需考虑的细节众多,如研学点可容纳量、分流措施等,都是实施前需考虑在内的因素。
3.课程设计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一线教师在已有工作量下,难以有质量地完成设计。
九、广州黄埔古港古村文化探究案例分析
广州黄埔村因水而生,因港而兴,以“古码头、古水道、古街巷、古民居、古庙宇、古民俗”,构成了“村港一体”的岭南海洋文化特色,历代名人辈出,黄埔古村因黄埔港而繁荣,至今尚存古港遗迹、较完整的街道、祠堂、名人故居及其他传统民居。在此开展地理研学,学生可以走进实际情境,感受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分析其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变化的影响。研学设计具体如下:
1.课程名称:“黄埔古港”地理研学(黄埔“寻古”记)
2.课程目标:
(1)查阅相关资料,走访调查,分析黄埔古港在明清时代兴盛的区位条件;
(2)通过实地考查,结合相关水文、历史等资料,分析黄埔古港近代衰落可能的原因;
(3)通过走访等形式,了解黄埔古村人文特色,如建筑、饮食、民俗等。
3.教材准备:
(1)相关历史资料和地图,如清《粵海关志》黄埔口示意图、黄埔古港周边地区地图(广州市地图)、黄埔古港旅游图等。
(2)问题式课程任务单(如下表课程内容中的任务设计)
4.活动对象:初高中学生(考虑到古村的载客量及最佳体验度,建议分批次进行,每批次大约60人)
5.课程内容
研学旅行是一项有利于当代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是值得自上而下,从理念到实践地推广。少年强,则中国强。相对日本等国,我国研学旅行开展时间较晚,只有通过各部门能力合作,组建设计团队,才能开发设计出更好的课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