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梦境的远东之路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69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乘坐从莫斯科开往北京的火车,这个姑娘展开了她一个人的旅行。尹韵雅的照片带我们走入宁静之国,西伯利亚的梦境。看似寂静无声的画面,却又隐藏着惴惴不安,暗流涌动。这与川内伦子那些表面平静温柔的照片不同,作者心思细腻而敏感,每一束光都引人入胜。有趣的是,沿路的风景一直变换着,而车厢里的面孔却一如既往。从陌生到熟悉,熟悉再到陌生,狭小空间里的人物、摄影师与窗外风景的关系逐渐微妙,构成了整组作品的基调。

  我的作品试图去探讨时间与空间、人类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照片不能代表西伯利亚铁路的真实面貌,但它们说明了我个人的旅程和对这条历史路线的态度。我并不想用清晰而严谨的叙述去记录这里,这组照片更像是一个现实的梦境,将观者带到我的梦境里去窥探印象中的“远东之路”。无论是模糊的、清晰的、意识的、还是错觉的,这终究是人们所臆构出的效果,我想,每个人看了会有不同的感觉。我试图用这样的景象,开放式的叙事,让观众找到时空关系带来的共鸣。
  摄影于我而言,其实是一种表现手段和一种宣泄情感的方式,以后我也许会尝试更多的艺术门类去表达自己。我喜欢用胶片去摄影,胶片的质感和颜色是不可预期的,这个过程令我拍摄时更加小心翼翼,每一次快门都弥足珍贵。另一方面,我一直相信摄影是虚伪的,是虚构的,这也是为什么一百个摄影师拍摄同一个地点的照片都是不同的。去年有幸获得马格南新晋毕业摄影师提名,并且与马格南主席马丁·帕尔交流,我想就如他所说:“摄影是复杂并且难以用一两句话解释的,这也是它令人着迷之处。”
尹韵雅 摄

  Q:能谈谈这次让你拿起相机拍摄火车沿线的契机吗?为什么会拍有关西伯利亚这个项目。
  A:大概刚好相反吧,顺序应该是先决定乘坐这趟列车,然后带上相机。然而这次旅程其实是很早之前就有这个意愿,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偶然间看到有这么一趟车,觉得真有意思,就想要试一试,正好那时也有时间。从决定到出发很仓促,就一个月的时间。
  Q:车厢内与车厢外完全是两个世界,为什么选择车内车外同步拍摄这种形式?
  A:正因为它们是两个世界,平行交织的空间,各自存在又相互关联,两个空间互相依存,它们贯穿整个线路,都是旅程的一部分。所以在表现的时候我尽量穿插着拍摄。
  Q:你是如何选择拍摄对象的,如果遇到被拒绝拍摄的情况怎么解决?是否有筛选过他们的故事?
  A:眼缘,其实就是我选择拍摄对象的标准,虽然听起来很主观,但是这种选择大概是根据大量的阅读和教育经历培养起来的,就是所谓的“敏感性”吧。故事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经历和故事,他们相对独立,都很有趣,我不能妄自评判它们的好与不好,在我看来每个故事都是有意思的。
  Q:你的照片看起来风格非常统一且特别,照片的整体风格如何把控?
  A:没有刻意把控自己的风格,在创作的时候都是跟着自己的审美倾向走,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Q:这组照片看起来非常诗意且完整,你是如何选择主题和规划拍摄的?
  A:这次的创作大概没有像以往那么“严谨”,没有做太多规划,因为太多事物都是未知的。当然我有详细研究过这条路线和一些有意思的地点,让自己心里有个数,但是不足以细致到我能够在登上火车之前就规划出要拍些什么具体内容。也许这也是摄影的未知性和随机性让人觉得有意思的地方。
  Q:你认为一组合格的专题组照,应该具备哪些元素?
  A:视觉上的传递性和画面语言是必须的,好的专题照片就像一个故事,能把观众带入其中,叙事能力和编排也是关键。
  Q:对于想要拍摄专题性照片的影友你有什么建议吗?
  A:每个人的感官都是千差万别的,希望大家都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Q:推荐几个你非常喜欢的摄影师,并简单谈谈他们对你创作的影响。
  A:我受Tom Hunter的美学影响很大,他的作品总能带给我惊喜,那些引人入胜的画面,总是暗藏着力量。还有很多摄影师和艺术家的作品很棒,例如Wolfgang Tillmans、David Hockney、Dana Lixenberg和Evagenia Arbugaeva等。
其他文献
弱光摄影  所谓弱光摄影,是指在太阳余晖下的傍晚、黎明,以及夜间和室内的摄影创作。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如今的数码单反相机,尤其是全画幅相机优异的高感光度画质为弱光摄影提供了良好的设备基础。  弱光摄影,由于色温的独特对比,拍摄的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由于慢速快门的精妙运用,时间赋予了作品更多的时空创造力:由于拍摄技法的多样性,让摄影师的创作内容和题材更加丰富多彩。如作品《琼阁初晓》,拍摄于黎明时
玻璃杯 常遠 摄  在摄影术诞生之初,几乎所有的照相机都是大画幅。当时因为感光材料的性能差、感光度低、镜头分辨能力差、处理影像的工艺复杂等原因,想得到一幅影像,只能采用大画幅相机直接拍摄,经过复杂的操作之后,得到一个与相机后部片窗尺寸相一致的最终影像。  在数码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我们使用更加小巧灵活的相机获取影像,再提及大画幅摄影时,很多人会觉得专业性、技术性太强,也有很多
“年轻是船,梦想是帆”,也正是这份新闻梦想,让我乘着年轻的“船”南下到了深圳,开始从事一直热爱的新闻摄影工作。从那时起深圳就成了我锚碇的港湾。  ——施平  从踏上深圳这片热土地算起,已经20年有余。回看自己20年拍摄的照片,无不是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敏锐和对新闻事业的追求,用真实和生动的画面记录并报道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新闻照片除了对画面的完整表达有严格要求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真实地反映
镜头特点:用料奢侈,自定义按键,附赠脚架环  索尼FE 70-200mm F4 G OSS也采用了白色镜身,让整个镜头显得非常优雅。不过索尼的白与佳能的白略有不同,镜头的设计也存在许多差异。比如佳能镜头上的按键都集中在镜头中部,距离指示窗左侧。而索尼镜头没有距离指示窗,按键集中在镜头的后部。  与其他镜头相比,索尼镜头还有另一个特点,那就是在镜头中前部左侧带有一个对焦锁定按钮,按下时可以终止自动对
摘要 文章针对《白鹿原》从文学文本改编成电影文本的困惑,提出电影剧本必须观照的三个方面:革命·白鹿原·鏊子、革命·革命者·白鹿原人、革命·传统·性,以求准确全面的表现出作品的“史诗性质”。  关键词 电影剧本 改编 核心点    1993年,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一发表就震撼了文坛。该作品集家庭史民族史于一体,以厚重的历史感和复杂的人物形象而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摘要:D.H.劳伦斯几乎终其一生锐意探索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以致畸变及人性的抗挣与发展。他的著名的代表作《恋爱中的女人》就是一例。它通过大量的意象与象征描写,通过一个死亡的爱情故事和一个新生的爱情故事向人们展示:死亡是新生的准备,腐朽是生命的源泉。  关键词: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死亡 新生    20世纪具有国际声誉的现实主义作家D.H.劳伦斯,毕其一生锐意探索资本主义现代
[摘要]影片摈弃了以国家利益和国家荣誉至上的单一的视角,而是站在民族和人性的立场上反思战争,并努力将国家意识削弱到最低,将所有民族一起放置在历史的天平上、不随意褒扬一个民族,也不偏见和歧视一个民族,只陈诉一个民族的集体特性,让历史作出宣判,影片通过主观视角的叙事和多重视点的思想审视。在线,性的叙事架构下,用事件的不同主体,全方位看待历史事件。从而在思想审视上形成了的多元化和差异性,同时兼具社会效益
[摘要]弗里德里西希·迪伦马特(Friedrich Du rrenmatt)被看作是继布莱希特之后最伟大的德语戏剧家,其代表作《老妇还乡》也被视为德语当代戏剧的里程碑。  [关键词]老妇还乡 克莱尔 导演    亿万富婆克莱尔回来了,对于被上帝抛弃的居伦人来说,她是拯救他们唯一的希望。可是居伦人不是克莱尔的子民,只是她的道具而已,克莱尔回到故乡,是为了导演她“杀死伊尔”的复仇剧。为了达到目的,
[摘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人们常无奈地发现理想主义的光辉,纯真的爱情和友谊,甚至无私的骨肉亲情这一切都离我们渐行渐远。观看《我的父亲母亲》,让我对此深有感触。影片中父亲母亲那朴实的爱,唤醒了我心底沉睡已久的真情和理想主义的光辉。  [关键词]理想主义 象征 诗意电影    观看《我的父亲母亲》,感动之余,对我而言更是一次精神之旅。  影片的时间跨度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但是叙事的重点放
[摘要]作为全球当之无愧的体育传媒之王,ESPN在以变通的方式高调进入中国电视体育传媒市场十年后,如今却不得不悄然淡出,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对其加以研究,就是要找出其原因所在,对我国电视体育传媒的运营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ESPN 节目运营 电视体育传媒    ESPN(美国娱乐与体育电视台)诞生于1979年,其前身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篮球队的一个报道组,但到20世纪末,它已